“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三讲 庙堂气、英雄气、山林气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不成功的人该怎么办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yǔ斛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前面讲了那么多,很多都是寓言故事。通过这些寓言故事,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建立更好的价值观念,这是古代隐者、道者的胸怀。这些观念,和一般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感觉不一样,是生活中提升的一种美,一种智慧,另外还有更高境界的生活态度,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在中国儒释道三家学问之中,除了“立德、立言、立功”这些不朽的事业外,还有相当多的人都有隐士情怀,因为世界就这么大,成功的人士也只能有那么多,还有相当多不能成功的人怎么办?不能说大家都去跳河,去自杀,不会吧!社会事业不成功的人,可以通过隐士的精神修养,使自己的境界非常高,非常美,所以隐士思想和隐士生活,在历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非常受欢迎。
我们在学《庄子》的过程中,应该有几分隐士思想。我多次强调过,一个人要有“英雄气”“庙堂气”“山林气”。成功人士,当领导的,搞企业的,自己有一亩三分地的,都应该有庙堂气。没有庙堂气,如何管理好你的团队呢?但是仅有庙堂气还不够,当官的很累,当老板的也很累,所以还应该有点山林气,颐养自己的身心,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在忙碌劳累的工作之余,能够喘口气。山林气具有超出世间常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在世俗中高明起来。正如苏东坡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林气就是让你从此山到彼山,使你超出当局者迷的尴尬,所以山林气有它的妙处。
当然,还得有英雄气,英雄气有开拓精神,担当精神,活得也没有那么窝囊。顺境的时候有英雄气,可以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嘛。失意时有英雄气,就不会垂头丧气,也不会得抑郁症。前几天我家里来了一个哥们儿,是做生意的,得了抑郁症,很不舒服。有英雄气的人,不会得抑郁症,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困难,他的精神光辉反而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
今天这几则故事,就充分反映了山林气、英雄气,当然还有庙堂气。我们先来看第一段。
“文王观于臧”,这个“臧”,就是现在的渭河,宝鸡附近,也叫陈仓,是韩信“暗度陈仓”那个地方。周文王观于臧,他微服私访,去观察民风民情。如果是去视察工作的话,就叫“临”,君临天下嘛。我们经常能看到横幅,欢迎领导光临指导,这是上对下而言。如果纯粹去玩,去观光、旅游、瞻仰,就称之为“观”。周文王到渭河边上游玩,“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看见一个老人在钓鱼。说是钓鱼,但是他的心又不在钓鱼上,可能鱼钩都没有下水,可能只有鱼钩没有鱼线,也可能是有鱼线没有鱼钩,说不清楚。
“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他拿着钓竿不是真要钓鱼,而是像小孩子一样,在那里玩儿。他也不是一时兴起,是每天都拿着渔竿在那儿玩,一连好几个月,没有钓起来一条鱼,但是仍在那里钓。大家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愿者上钩也好,愿者不上钩也好,好像这个老先生都不管,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在玩什么。这些语言,不看翻译是弄不清楚的。我们要好好琢磨这些话,《庄子》里这样的语句很多。
周文王如何制造舆论
周文王看到这个老头子,不得了,这可是一位活神仙啊,于是就想把国家的政事委托给他来管理。“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但是平白无故,请一个连一条鱼都钓不到的老头子来管理国家,怎么服众呢?我们讲工作要有效率,要有效益,把这样的人找来主管国家大政,恐怕朝廷里的大臣不同意,王族里的贵族要反对,包括自己的儿女们可能都不同意。这是周文王一方面的担心。
另一方面呢,“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如果不请这个老头子来帮助治理国家,又怕失去了这位“神仙”,老百姓就没有依靠,没有好日子过了。面对这种矛盾,该如何处理呢?周文王毕竟是周文王,他就玩了一个把戏。
第二天周文王回到岐山以后,就给他的大臣们说,我昨晚做了个梦,梦到一个很伟岸、很贤良的人。“黑色而髯”,下巴上的长胡子叫“髯”,那个人长了一脸的黑色美髯,像关云长似的。“乘驳马而偏朱蹄”,骑着一匹杂色的马,马蹄半边还是红色的。他命令我说:“你一定要把国家交给臧地的那个老头,如果他来管理周家的天下,那普天下的老百姓就有救了,老百姓的疾苦就可以消除了。”
他的大臣元老们听了这番话,就说:“哎呀,那是先君,是你的老爸给你托梦啊!”文王就说,那就按老规矩,打个卦来决定请不请这个老头吧。诸大夫就说,既然你梦见的是你的父亲,是先王直接给你下达的命令,就没必要打卦了,也没必要占卜了。
《易经》“观卦”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神道设教的事,都要以鬼神的名义找一个托辞。我们看《史记》里陈胜、吴广起义,首先找一个布条塞在鱼肚子里,第二天到河里把这条鱼捞起来,厨师剖开肚皮一看,布条上写着“大楚兴,陈胜王”,这一下众人认为陈胜具有神授的天命了。刘邦起事之前,在芒砀山还杜撰了一则故事——赤帝杀白帝之子。他把一条白蛇斩了,不久遇见了一个老太太哭着说:“哎呀,昨天晚上赤帝杀了我儿子啊!”刘邦的随从一看,认为刘邦是天降神人,马上簇拥他起义。黄巾起义也是这样,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元朝时红巾军起义也有类似的事,在黄河里放了一个石头人,只有一只眼,后来挖河堤时挖出来了,上面刻着“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几年工夫就把强大的元帝国给覆灭了。
当然这是造反的神道设教,在政治上也有种种神道设教。大家都知道武则天为了当皇帝,要先造舆论,于是派人来实施,先凿洛阳龙门石窟,又建大佛,再造《白云经》,说武则天是弥勒菩萨下凡,转轮圣王下凡。实际上这些做法古已有之,就是《易经》里说的“神道设教”。孔夫子说“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古代,大家都要造舆论,这个舆论怎样让百姓信服,最好托一方神圣来做这个事。
周文王如此神圣的人,为了说服自己的族人和大臣,还要编造这样一个梦,让大家能够认可姜太公。姜太公大家都很熟,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这几天电视里还继续在播。《庄子》这里讲的,就是周文王力请姜太公的故事。先王托梦的故事说出来后,见朝中大臣都不反对,周文王便率领群臣“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于是就到渭水边上,把老头子接回岐山,正式把国家大政交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