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金馬月」到來,除了令人引頸期待的金馬獎華麗頒獎陣容,還有金馬影展、金馬大師課,以及以青少年的「第一個影展體驗」為宗旨,推出的「影迷新世代」企畫,深入中小學校園,由策展人與學生分享電影的美學與創作。這些都讓金馬獎早已不只是一個「電影獎」,更涵蓋電影推廣、扶持與教育意涵。
《少年報導者》Podcast這集「文化關鍵字」單元,邀請以電影《美國女孩》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阮鳳儀擔任客座總編輯,她當年因為高中老師帶他們看法國導演楚浮(François Roland Truffaut)執導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因而悄悄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種籽,打開前進電影藝術的大門。
在數位浪潮及短影音當道下,愈來愈多人很容易地拿起手機或是數位相機拍攝影音,卻未必理解背後深刻的意涵,阮鳳儀將用5個關鍵字訴說基礎的影像語言,也期待更多年輕學子有機會藉由電影,理解不同的觀看世界方式,讓電影走進自己的生命裡。
➤ 35釐米:電影構成的最基本原素是底片,不同的尺寸大小有何差別?數位化下為何仍有導演鍾情於膠捲底片拍片?
➤ 長鏡頭: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蔡明亮著名的「長鏡頭」美學,短影音世代要如何耐心細細感受?
➤ 蒙太奇:年輕朋友無師自通剪接自己的IG短影片時,用的就是蒙太奇!用一張飢餓的臉,接一個蘋果特寫鏡頭,和用一張喜悅的臉,再接蘋果特寫,兩者意義截然不同,這就是最簡單的蒙太奇敘事手法解說
➤ 類型電影:從台灣早期的「三廳式愛情電影」,到家喻戶曉的漫威電影,都是類型電影的範疇。但為何現在類型電影也愈來愈多「混合型」?原來是要帶給觀眾意想不到的「驚喜」!
➤ 金馬獎:很多人都不知道,「金馬獎」這3個字首度出現,其實是在「講台語」的台語片影展,一起來了解金馬獎的歷史
客座總編輯|導演阮鳳儀
製作團隊|楊惠君、邱紹雯、詹婉如、藍婉甄、陳韻如、陳思樺
📍《少年報導者》x「影迷新世代」的電影看世界專欄 https://bit.ly/3MGdRK2
📮 許願池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好禮:https://forms.gle/t7cp5vBxwFZhs4B97
✅ 訂閱《少年報導者》電子報:http://eepurl.com/idk8VH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Hkt5T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