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
今天分享的是如何区别“事实”和“观点”。
前一段格力电器实名举报奥克斯,质疑奥克斯的空调产品与其宣传、标识的能效值差距较大。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好的观察“情绪”的时候。如果那几天你去雪球里面看一看有关格力电器的讨论,你会发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格力电器的行为是在帮助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只有这样的行为多了,才不会重蹈三聚氰胺的悲剧重演。只有把“虚标”的行为杜绝掉,大家才能真正把精力放在打磨产品上来。从结果上来说,劣质产品必将退出市场,格力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
第二种观点是:格力电器的行为说明自身处境堪忧。已经有很多案例表明,当一个大企业在状告一个小企业的时候,通常都说明大企业已经无法抵抗小企业的竞争,只能通过法律、诉讼方式来减慢自己被颠覆的速度。从结果上来说,这是格力衰败的开始,格力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
你看,同一个事情,不同人得到的完全是不同的结论。
然而,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西方教育很注重区分事实和观点。事实是客观的,观点是主观的。事实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观点就像是我们带着的眼镜,我们通过它去观察到这个世界的样子。
这个眼镜有两层镜片:
认知和情绪
第一层镜片:“认知”。“认知”包括我们从小到大,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世界的认识。
第二层镜片:“情绪”。“情绪”是我们应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情绪”的镜片可以摘掉,但“认知”的镜片永远摘不掉。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努力去摘掉“情绪”的镜片,同时不断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开头举的有关格力电器举报奥克斯的案例中,如果你去看当时论坛的讨论,你会发现大多数的讨论,都是情绪的宣泄,没有太多意义。持有第一种观点的,大多都是格力的股东;持有第二种观点的,很多是“美的”,对,你没看错,是美的的股东。大部分讨论中,大家不过是在捍卫自己的“观点”。
前一段还有一个新闻:康得新的年度股东会,在股东交流的环节,很多股民一起围攻出席股东会的《新京报》的记者,原因是他写了很多关于康得新的负面新闻。
这事儿细想一下特别有意思:你买入一个公司是要和它谈恋爱吗?不是,你是在和它合伙儿做生意。如果有人整天免费盯着你的合作伙伴防止他欺骗你,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吧?
“不去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句话好像是我们经常用来抱怨社会的,你会发现换做这个例子,我们自己是不是一样的?
原因在哪里?在于这是“我的”。
当我们持有一个股票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容忍其它人说这个公司有问题。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母校”,就是那个被你骂了千百遍,却不允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
最近在读陆奇的老师 —— 弗雷德·考夫曼的大作,《清醒:如何用价值观创造价值》。
书还没有读完,今天刚好读到在企业内部如何引导所有的伙伴们把注意力的焦点从“观点”转移到“事实”,从“证明我是对的”转移到“寻找什么是对的”上
一年前我认为“成长型思维”的学习文化是纳德拉带给微软的最本质的变化,我想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观点。
一个卓越组织的关键,是从由上至下、单向的控制管理转化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内部的所有人能把“我的”剥离掉,当他们持续的挑战和改善自己的观点,当他们每天不是忙于证明自己正确,当他们每天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同事和上级误会,当他们把别人的质疑当成对事实的寻找而非对自己尊严的挑战,巨大的能量就一定能被释放出来。
企业如此,个人也如此。
摘掉“情绪”的镜片,让我们不断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终身成长。
5
11 ratings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
今天分享的是如何区别“事实”和“观点”。
前一段格力电器实名举报奥克斯,质疑奥克斯的空调产品与其宣传、标识的能效值差距较大。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好的观察“情绪”的时候。如果那几天你去雪球里面看一看有关格力电器的讨论,你会发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格力电器的行为是在帮助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只有这样的行为多了,才不会重蹈三聚氰胺的悲剧重演。只有把“虚标”的行为杜绝掉,大家才能真正把精力放在打磨产品上来。从结果上来说,劣质产品必将退出市场,格力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
第二种观点是:格力电器的行为说明自身处境堪忧。已经有很多案例表明,当一个大企业在状告一个小企业的时候,通常都说明大企业已经无法抵抗小企业的竞争,只能通过法律、诉讼方式来减慢自己被颠覆的速度。从结果上来说,这是格力衰败的开始,格力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
你看,同一个事情,不同人得到的完全是不同的结论。
然而,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西方教育很注重区分事实和观点。事实是客观的,观点是主观的。事实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观点就像是我们带着的眼镜,我们通过它去观察到这个世界的样子。
这个眼镜有两层镜片:
认知和情绪
第一层镜片:“认知”。“认知”包括我们从小到大,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世界的认识。
第二层镜片:“情绪”。“情绪”是我们应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情绪”的镜片可以摘掉,但“认知”的镜片永远摘不掉。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努力去摘掉“情绪”的镜片,同时不断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开头举的有关格力电器举报奥克斯的案例中,如果你去看当时论坛的讨论,你会发现大多数的讨论,都是情绪的宣泄,没有太多意义。持有第一种观点的,大多都是格力的股东;持有第二种观点的,很多是“美的”,对,你没看错,是美的的股东。大部分讨论中,大家不过是在捍卫自己的“观点”。
前一段还有一个新闻:康得新的年度股东会,在股东交流的环节,很多股民一起围攻出席股东会的《新京报》的记者,原因是他写了很多关于康得新的负面新闻。
这事儿细想一下特别有意思:你买入一个公司是要和它谈恋爱吗?不是,你是在和它合伙儿做生意。如果有人整天免费盯着你的合作伙伴防止他欺骗你,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吧?
“不去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句话好像是我们经常用来抱怨社会的,你会发现换做这个例子,我们自己是不是一样的?
原因在哪里?在于这是“我的”。
当我们持有一个股票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容忍其它人说这个公司有问题。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母校”,就是那个被你骂了千百遍,却不允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
最近在读陆奇的老师 —— 弗雷德·考夫曼的大作,《清醒:如何用价值观创造价值》。
书还没有读完,今天刚好读到在企业内部如何引导所有的伙伴们把注意力的焦点从“观点”转移到“事实”,从“证明我是对的”转移到“寻找什么是对的”上
一年前我认为“成长型思维”的学习文化是纳德拉带给微软的最本质的变化,我想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观点。
一个卓越组织的关键,是从由上至下、单向的控制管理转化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内部的所有人能把“我的”剥离掉,当他们持续的挑战和改善自己的观点,当他们每天不是忙于证明自己正确,当他们每天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同事和上级误会,当他们把别人的质疑当成对事实的寻找而非对自己尊严的挑战,巨大的能量就一定能被释放出来。
企业如此,个人也如此。
摘掉“情绪”的镜片,让我们不断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终身成长。
106 Listeners
893 Listeners
419 Listeners
300 Listeners
266 Listeners
211 Listeners
45 Listeners
156 Listeners
22 Listeners
4 Listeners
21 Listeners
249 Listeners
84 Listeners
248 Listeners
1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