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訪來賓:本書主編、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 王曉丹
從1990年代台灣各種社運包括婦運風起雲湧,性別研究成為學術專業領域,這二十多年來性別研究蓬勃發展,但跟社會對話不足,同志多元性別之外,婦運可以開發新的議題,從學術觀點去社會對話。王曉丹教授覺得,自己做性別研究,一定要從個人經驗出發,才會有意義,也要回應社會事件,這本書雖然從學術觀點出發,但包含很多社會事件,例如謝依涵媽媽嘴咖啡店命案、林奕含事件、母豬教、復仇式色情,新興社群媒體性別現象。
這本書的三大結構,「單一結構」、「兩難困境」、「多元協商」,一、二、多的結構,有趣的類比與發展。從單一個別經驗出發,看到個體背後面臨愛女厭女的結構,是拉攏跟懲戒,個體面臨這兩難。個體不單指生理男女二對立,因為整本書就是要破除二元對立。婦女運動從1990年代到現在,性別研究很想提出新的視角,避免集體對於個體的壓迫,所以回到個體的經驗去檢視兩難困境。而個體很可能需要跟重要她/他人多元協商,讓性別議題可以更有趣的談法。
從導論告別厭女,厭女網絡似乎無所不在(實體空間、網路),厭女的兩手策略(拉攏、懲戒),厭女網絡把女人區分為好女人、壞女人,會不會聯手好女人打壓壞女人?而厭女最難對抗的是另一面愛女,我覺得愛女(我是為你好之類的…)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但也最難反駁。以愛知名,行厭惡之實? (是不是類似隱微的性別歧視 subtle sexism?)
如何面對與打破厭女/愛女:女性主義一直鬆動既有二元結構,但弱勢者要如何建立自我主體來抗衡?
第十三章(解鎖,開啟新時代的情感教育),也是目前學校貼近的議題,從導論引用楊婕文字(大學時代的男友教她女性主義),還有《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在親密關係中如何練習主體愛?(練習真的很重要)。教師要如何教主體愛?書中舉的例子(如果你愛我,就跟我上床),真的很寫實,情感關係中繼愛女又厭女,要如何化解?
第四波女性主義,這似乎要把台灣婦運史掃一遍,結合目前性別興新議題與新科技媒體,在2012年之後,台灣厭女的變形或偽裝?
教育電台性別平等Easy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