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訪來賓:台灣商務印書館業務經理 陳英哲
『人類會想要將事物分類好而更加了解它們,但我們的兒子和他的行為無法被簡單歸類。』《家有彩虹男孩》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喜歡(應該說是著迷)任何女生的東西的小兒子,該怎麼辦?這本書作者洛莉,也是兩個小男孩的媽,而他的兩個小男孩的性別特質,剛好就是在性別光譜的兩端…..洛莉開部落格,把她跟孩子的相處鉅細靡遺全寫下來,就像她在書上所說,當希杰碰觸到第一個芭比娃娃時激起全家的進化。
更難得是,這本書也寫了大兒子查斯,因為弟弟希杰的性別特質在學校遭受霸凌。這認她感到意外,以為希杰才會遭到霸凌,陽剛的大兒子不會。真實的描寫,因為家人的非傳統的性別表現,而遭到旁人的批評與嘲笑。對洛莉來說,她不但要面對希杰的問題,更要處理查斯的遭遇……以下是訪談內容:
一、本書作者洛莉,就是希杰的媽媽,當她第一次發現希杰喜歡芭比娃娃之後,心理的衝擊與轉變,與行動改變。希杰喜歡的玩具(麥當勞玩具…..)、衣服、顏色、舞蹈,媽媽覺得他是性別創意者(雖然書中她必須跟外人說兒子是性別不一致者),如何跟希杰協商(女孩玩具只能在家裡玩,裙子只在家裡穿,在家裡都可以,但外出就不行),甚至反省為何對於兩個兒子有不同標準。
尋求資源與協助,寫部落格讓更多人了解,雖然有些網路負評,但也因此遇到有相同問題的家長(需要盟友),看精神科醫師、社工(需要治療的是父母不是小孩),找網路相關資料。我覺得作者是一位會想利用各種管道找資源的人,而不是順應社會的文化。我想這應該是跟她的哥哥是同志也有關,以及她的先生支持。
二、希杰:書中並沒有提出為何希杰喜歡所有女生的東西(甚麼是女生的玩的東西也可以討論),除上述玩具衣服,還有角色扮演(希望可以演媽咪)。希杰並沒有因為爸媽一直塞給他男孩玩具而比較有男孩樣,反而是不顧社會價值追求自我想要的性別表現。就像作者在結語說,希杰讓他們家進化….去質疑性別界線如何形成?
三、查斯:因為弟弟希杰的女性化,而在學校遭受同學霸凌。媽媽向學校老師及校長反映未果,只好尋求NGO團體協助。洛莉原初以為希杰會在學校遭受霸凌,沒想到查斯會此被霸凌。但學校並沒有作為。如果性別不一致,其親友的處境。
三、附錄一二三是很好的檢視,也是對讀者的性別提問,尤其是給教育工作者的小叮嚀,呼應道內文當希杰要進入一個新的班級,媽媽總是想這要不樣跟新老師講希杰是性別不一致,附錄三就是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教學知能。
四、中文翻譯書名的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