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尧舜十六字心传,又名中华心法。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 。盡(尽):会意字。简化字从尺、从冰,表示冰将融尽。本义是完。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只手拿着刷子在刷洗器皿,表示饮食已尽,以此表示终尽之意。本义是器中空无,净尽,泛指竭尽、完尽。引申为终尽、完了、竭尽。由终尽义引申为死亡、达到极限。由竭尽义,即全部用出、使尽义引申为范围副词全部、都(如:鲁昭公二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知(智):会意字。从矢、从口,以对熟识的事物像箭似的脱口而出,表示懂得、知道,矢兼表声。像箭似的脱口而出,表示发乎本心、直觉而出、不加思索。“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图A”=“图B”(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图C”(口,谈论)+“图D”(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性:现在所知最早的“性”字为金文,系由生的字根加偏旁来显现心性之义的分别文。心,表示欲求;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发、生长。金文“性”,表示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篆文字形从心,表示内心的状态。生声,表示音读;同时也说明性是与生俱来的,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中庸》里叫“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知其性。則知天矣-以体明用,通过明了内在规律明白外在各种功用)矣:形声字。矢表意,以射出去的矢必有所止表示矣是用于句尾,表示句子完毕的语气词,相当于"了"。矣是文言语气词,或表动态,或表感叹。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孟子告子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本段为《中庸》:第21章《易传 · 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易道洗心,洗涤内心之意,比喻在修行之初除去恶念或杂念,转恶为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佛教常以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来赞叹它们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中庸·第二十五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①;知周②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③;旁行④而不流⑤,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系辞》)注释①不违:不违背自然规律。②周:周全、遍及。③过:偏差。④旁行:广及边际。⑤流:流移、淫过。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吕氏春秋西汉乌孙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汉书禅宗六祖直指本心,本性。指出了禅就是"识自本性"所以有五个何其: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有我为何期-不曾想,无我为何其-形容自性)夫是性也,天之分与我者也。性不异乎天,而天岂异乎性?知性知天非二事,亦无二时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正义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系辞上》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原文:■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