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澜:形声字。水(氵)表意,表示河流的大浪是澜;阑表声,阑有阻隔、阻拦义,表示水面掀起狂澜则船的航行受阻。本义是大波浪。波、浪、澜。“波”即“水皮”,指水面像动物皮张那样有弹性地上下起伏。
“浪”指水波扬起时其侧视形状像狼尾从高处往下拖延。“澜”是大型的浪,洪水的浪。
澜,大波也。——《说文》
大波为澜,小波为沦。——《尔雅》
阑:会意字。从门,其形像门,表示阑是门遮,即门口的栅栏;从柬,表示门遮的用料经过挑选。本义是门前遮挡的栅栏。
柬:jiǎn 为若干束而分别之是柬之范式,本义:分类和挑选。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见过高度和宏观后,又可以观察微观。不要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
唐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言道之有本也。澜,水之湍急处也。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也。观水之澜,则知其源之有本矣;观日月于容光之隙无不照,则知其明之有本矣。—朱熹
容:会意字。从宀、从谷,表示像房屋和山谷能容纳和盛受。本义是容纳。
光:会意字。其形像火在人上,表示光明。本义是光明。
必:会意字。从弋,表示木桩;从八,表示分开;合起来表示分界的木桩。本义是界桩。界桩是确定不移的,引申为一定。
照:会意字。从火、从昭,指用火来照亮;昭兼表声(昭:形声字。日表意,表示日光明亮;召表声。本义是光明、明亮。泛指明显。)。本义是照射。
容光必照—能容纳和盛受之处光必定照到!—性含万有
南老-水在光下活波,则是侧重性能生心,本体具有生出功用的作用—生机、勃勃生机
南老讲过“般若正观”是佛法正修行之路。现在要问大家,观自在菩萨的“观”,和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二者依你们的看法究竟有没有差别?
蒋同学答:观指主体,照指客体。也就是说,在做工夫时,自己要了解外在的东西,心不要给它抓走,须照住它。如果不如此的话,我们心中的遍计所执性及依他起性,便会在自我里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障碍自己。)
(某法师答:照可以说偏向于止和静方面,为根本慧,观则是一种抉择,属分别慧。二者是一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林同学答:我对刚才三种说法不完全同意。观可能还只是在自性本体的功用上做工夫,到了照以后,已经能够洞见自性本体了。)
南老:其实,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门,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吗?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圆融,法界无碍。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学理,事是行持工夫。真通了教理,见地透彻,这见地就是工夫。
科:会意字。从禾、从斗,表示以斗量禾的意思。本义是品类,等级。科:同“窠”,《说文》空也,穴中曰窠,树上曰巢。意思是坎,坑、科坎。
章:会意字。金文上从辛(錾凿),下为玉璧,表示用錾凿雕治玉璧花纹的意思。本义是雕治玉璧花纹。成章:古称乐曲终结为一章。此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程度。据《说文》,章由音由十会意。“音”,指“音乐”、“乐曲”;“十”不是指数目,是“竟”的意思,即终结、结束。章字下面十的演化:商代金文早期形体的竖画很正规。从周代开始,金文又将竖画写成曲形。战国文字下加一横画,造成了结构性的讹变。《说文解字》小篆曲画还原为直画,中间竖画断裂。隶书断裂的竖画又连起来了。
又言流水为物,所流遇於科坎,不盈满其科坎则不流进而行也。如君子之学志在於道也,不成章则不达而进仕。以其君子於道,至於成章则充实,美在其中,畅於四支,发於事业,为美之至者也。此孟子所以有水为之喻焉。 —孟子正义注疏
孳:形声字。子表意,表示生育;兹表声(兹:会意字。甲、金文形体像两束丝,是丝的本字。篆书从艹,表示草木滋盛,草木滋生如丝之聚集;草木滋生在春为一年之始,故兹又指年—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 来年,然后已,何如?”—-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 还办不到,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腾文公下第8章)。孳本义是生育、繁殖,这里有心念时间空间上繁育达到延续的意思。
孳孳(zī zī):不懈怠的样子。
徒:形声字。辵表意,其形象道路和脚,表示不行;土表声。本义是步行。
《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徒:指同类的人。徒:类。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指生和死,原本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也拥有逐利和行善的两面,人具有矛盾性特点,比如对人爱与恨同时具有,相对动物、机器特殊之处。下文指出,如果像杨子、墨子那样偏颇,是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君子要分清命与性,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间:会意字。金文从月、从门,以月亮从门缝中照进来表示空隙。后将月换成日。本义是缝隙。
程子曰:“言间者,谓相去不远,所争毫末耳。善与利,公私而已矣。(因为善与利相间、很近,所以)才出于善,便以利言也。”
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物,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为善。”
—朱熹四书集注
《庄子·胠箧》拼音是qū qiè,释义为撬开箱箧,后亦用为盗窃的代称[1]。也指撬开箱子,打开箱子。
跖之徒问与跖曰: "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则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则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庄子·盗跖》孔子与柳下季①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②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③,万民苦之。①柳下季:鲁国人,姓展名获,字季禽。他比孔子年长八十多岁,不可能与孔子结为朋友,此事应当作为虚构故事来阅读。②枢:应为“抠”,挖的意思。③保:同“堡”,小城。
孔子与柳下季结交为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就是盗跖。盗跖的手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诸侯,穿墙入室,掠夺牛马,抢劫妇女,无所不为。贪求财物,不顾亲戚,全然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们经过的地方,大国死守城池,小国躲进城堡,弄得百姓苦不堪言。
欲望一旦没有控制和引导,人就沦为欲望的奴隶。控制需要把握一个度、就如26章不能执着,此外还需要把对人心有害的欲望引导到不以为害,就是27章所说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心又分为本心(可欲、君子圣贤的善心)和习心(欲之心):本心是人与物所共享真性,习心是后天习得的,非本有的、经过私欲习染的。—熊十力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