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擊!事實查核大揭密

有真菌,那有假菌嗎?科學與謠言的真與假—對談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出擊!事實查核大揭密S02 EP02


Listen Later

['

台灣疫情趨緩,但反觀全球疫情卻在持續延燒。

\n

為了對抗這波史上最大的疫情,各國科學家無不披上白色戰袍,努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從今年初開始,世界各國對於COVID-19的科學研究,不斷地在科學雜誌或是預印本網站(preprint)發表。

\n

然而看似豐沛的研究能量,卻也成為不實訊息眼饞、下手的目標?

\n

從病毒突變、精油抗病毒到人造病毒說,科學謠言不勝枚舉,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攜手科學溝通的專家——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共同查核科學謠言,發表過多篇關於科學研究的查核報告。

\n

究竟科學研究為何會成為傳言風暴的中心呢?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是什麼單位?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又有什麼幕後故事嗎?

\n \n科學如何成為謠言風暴中心?\u3000SMC X TFC 跨界合作\n \n

Q: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FC)會與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合作的契機是什麼?科學傳言的查核和其他謠言的查核有何不同,需要審慎考量什麼事?

\n

小核:其實,小核本身是傳播學院畢業,對於科學界的專業知識,如病毒突變、基因序列,其實我完全不懂是什麼意思,所以記者也很難擅自解讀這些專有名詞。即使我們直接問專家,也可能會造成雞同鴨講,可能我們理解的是一回事,專家理解的又是一回事,所以我們需要中間的橋樑,幫我們跟專家轉譯資訊,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就是扮演這個角色。

\n

Q: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是什麼單位?可以提供什麼?當初是怎麼成立的?如何與事實查核中心合作?

\n

穎軒: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概念源自於英國,它是Science Media Center,在2002年成立。台灣是第六個成立的國家,成立於2017年,目前是台大風險中心承接的科技部計畫。

\n

SMC的理念其實是要建立科學家與媒體之間的關係網絡,目的是提升媒體報導科學新聞的品質,也提升公眾對於科學的認識。我們跟查核中心合作大概是從2019年開始,而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主要是作為溝通的橋樑。

\n

以前我們拜訪老師時,常常會遇到老師們說「他不喜歡」或是「不敢接觸」媒體。原因可能是過去媒體聯繫過老師,但結果不如預期,老師的回覆可能被斷章取義或誤解,導致很多老師不太願意再接觸媒體,而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工作,就是讓老師能夠把自己的研究與知識,適當地傳遞給媒體,讓媒體傳播給大眾。

\n

我們中心有建立一個專家資料庫,目前大概有340幾位專家,那是我們長期跟各個老師建立的關係。

\n

大家以為大學教授平常只有教書,沒什麼事做。事實上,大學老師除了要負責教學,還有自己的研究,要發paper、寫論文、帶學生,同時還要負責學校的行政事務。所以,我們在找專家時常常會遇到一些瓶頸或是困難,例如老師沒有時間為我們讀文獻、為我們解釋更多東西。

\n

小核:過去查核中心在查核科學傳言時,常碰到瓶頸,不知道該找哪個領域的哪些專家,而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其實就比較了解,什麼樣的議題找什麼樣的專家比較適合,這也是查核中心會跟新興科技媒體中合作的原因之一。

\n

(了解,查核不能只仰賴單一意見,但不是那個專業裡面的人,卻又會不太知道該聽取誰的意見比較適合。而這些科學專業知識就可以由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來幫你們做補充,或是可以給予你們適合的資源。)

\n \n因焦慮而散播\u3000出於對未知恐懼的科學謠言\n

Q:比起民生事務或是電視裡的政治事件,「科學」感覺明明是一個很遠的事情,為什麼科學研究、科學論文會成爲傳言的核心,而且會被不實散播呢?

\n

小核:查核中心有觀察到一個科學研究假新聞的生態鏈。科學研究發布之後,新聞媒體可能會報導,報導之後就會在網路上開始出現非常多訊息,可能是超譯報導,或是超譯這個研究。

\n

整個生態鏈來說,有可能出錯的是媒體、有可能出錯的是後面的網路訊息,但不管是哪個地方出錯,其實科學研究就會變成一個核心,然後圍繞在他旁邊的就像是一層層的假訊息風暴。

\n

Q:就你們自己的感受或觀察,這會是出於什麼原因?

\n

穎軒: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民眾對於未知領域的焦慮。除非是相關領域出身,一般人很難了解,科學研究究竟想傳達什麼。例如這次的疫情,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害怕、或是焦慮,擔心自己的家人受到影響,所以就容易讓這些假資訊、假訊息傳播出去。

\n

小核:最近我們查了一則傳言,那個傳言說「研究證明COVID-19已經產生一個名為D614G的突變,導致病毒傳染力會暴增十倍以上」,重新回溯整假訊息,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假新聞生態鏈案例。

\n

依序來說,研究發布後,CNN報導了這篇論文,也訪問了另外一位(不是論文作者的)美國病毒科學家。這位科學家認為「這個病毒突變可能會導致傳染暴增十倍以上」,如此評論了這篇論文。但是光看傳言,傳言抽掉背景脈絡,把論文內容跟其他科學家評論放在一起,讓別人誤以為,好像是研究指出「病毒傳染力暴增十倍」,但查核後結果其實不是如此。

\n \n政治黑幕在側\u3000小心謠言成為操作工具\n

小核:另外,這些科學研究可能會被當作政治操作的工具。

\n

過去我們查核了很多新冠病毒起源地的題目,據我們的觀察,其實沒有一個研究指出病毒起源地一定是來自哪裡,但是很可能(譬如說一個擦邊球的)小結論,就會被當作是政治風向的工具。

\n

Q:過去有什麼樣的例子,是謠言被拿來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n

穎軒:例如之前有一篇謠言說,英國一個最新研究證實「新冠病毒來自美國」。其實這篇謠言提到的研究,原始論文是將新冠病毒分為A、B、C三群,其中A群是從中國傳到美國並主要流傳在美國,但傳言卻直接將「A型病毒主要流行在美國」,超譯成「病毒起源於美國」。

\n

小核:這題其實是我跟穎軒合作啦,仔細看原始研究的論文,他幫新冠病毒分為三群,並且是依基因序列分為A、B、C三群。

\n

Q:這裡所謂的基因序列是指什麼?穎軒可不可以幫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n

穎軒:序列是指基因排序,基因密碼子的排序,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DNA或是RNA。

\n

分析新冠病毒分析,需要一個跳到人身上之前的那一株病毒,也就類似於我們在畫關係樹的時候,需要一個樹根。如果詳細解釋這篇研究,主要就是透過蝙蝠病毒作為外群來分析,而那隻蝙蝠的病毒是目前我們可以拿到最接近(人體)新冠病毒的祖先。

\n

外群是拿來做比較的,外群的選擇就是要謹慎,就是要wisely,你不能亂選。最適合的就是跳到人身上之前的那一株病毒。但現階段有沒有可能找到?不可能找到了!

\n

因此我們目前只知道,蝙蝠跳到一個中間(不知道是誰),再跳到人,我們預期它是這樣運作。但對病毒來說,97%相似有多相似?病毒序列其實不長,所以其實沒有差很多,加上他是RNA病毒,RNA病毒變化速度很快。

\n

謠言其實過度解釋了研究結果。

\n

這篇paper會讓人有點質疑的點也就在於,這支外群其實距離新冠病毒序列差很遠,所以,以外群來說,它並不是那麼的適合。但現階段我們也只能拿它當外群,因為它是我們能找到跟新冠病毒序列差異最小的一株病毒株。

\n

實際上,把他們全部畫成一張樹的時候,會發現所有的新冠病毒都聚集在一起,外群分的很遠,因此其實我們沒有辦法用這一隻外群,明確分辨出最早的新冠病毒是哪一株。(小核:所以傳言講說病毒起源於美國,根本是錯的?)對,是過度解釋。

\n

(所以這個研究、這篇paper其實是被誤譯、誤解,甚至擅加下判斷,成為一個謠言說「你看明明新冠病毒明明是來自美國,為什麼要叫武漢病毒?為什麼會說他來自中國?」科學研究反而成了政治操作的一種工具。)

\n \n從科學研究到查核報告\u3000卸下專業領域的零距離溝通\n

比起採訪、報章雜誌,即使被誤讀或扭曲也較容易澄清,但科學論文本身閱讀門檻高,也不容易被意識到其轉述有誤的部分,因此有能力評論、判斷的人少。

\n

Q:那我也想請問一下,你們自己在合作的過程中,你們覺得「記者」跟「研究員」是怎麼溝通的?合作幕後有什麼小故事?或者是你們自己覺得科學謠言的查核有什麼技巧,或者是困難性呢?

\n

小核:以我跟穎軒的合作,其實光是一篇(像我們剛剛講的)英國那邊研究結果,就要來回討論大概七、八通的電話。因為其實我真的不懂,比如基因序列到底是什麼,外群又是什麼。他跟我講解之後,我還要寫稿,那我寫的對嗎?還要再確認一下,這樣來來回回花不少時間,也是我們在調查科學研究題目時,會花很長的時間的原因。

\n

在查核科學研究的時候,查核中心有幾個層次要思考。第一個就是我們傳言講的內容,到底在論文有沒有提到;那假如沒有提到的話,那傳言完全就是捏造,我們可以說他錯。可是很多情況是,的確有些內容有提到,可是傳言超譯了研究。

\n

像我們剛剛講的英國研究,它就是超譯的狀況。

\n

可是「傳言如何超譯研究」就非常重要,我們要讓民眾聽得懂,而不是一直拿一些艱澀的科學名詞堆在那邊,這就是我們需要一直溝通的原因。

\n

Q:關於論文的來源,你們會去查核,這個傳言是來自哪篇論文?像剛才我們一直提到,有傳言聲稱病毒突變成D614G的病毒,那這個消息是來自於哪個論文呢?這個來源究竟有什麼樣的問題

\n

小核:查核過程中,我們會去檢查,研究到底來自哪個科學雜誌還是哪個網站。剛剛提到的D614G突變,研究來自於一個預印本網站,研究團隊是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

\n

Q:我想要問一下穎軒,「預印本」是什麼?

\n

穎軒:預印本(preprint),它是指未經同儕審查過的論文。

\n

為什麼會有這個機制?其實這是疫情之後才比較紅的一個概念,目的是為了讓研究人員的研究先跳過繁複、冗長的同儕審查過程,先讓大家知道現在研究進度是如何、發現了什麼。

\n

但重點就在於它沒有經過同儕審查,所以無論是在它的研究方法、材料、結論上,各項研究的結果都有待商榷。很多謠言就會引用這些預印本上的部分結論、部分結果,做了很多的超譯,或者是曲解。

\n

Q:我有一個問題,預印本之後會變成審查過的嗎?

\n

preprint之後還是會再審查,期刊會再做審查。自從疫情爆發之後,期刊審查飛快,以前可能要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年;現在兩、三天就給你上架,很多知名的大期刊都這樣做。

\n

最近也有上架之後又發現被人發現論文是有問題的,後來再撤搞。像之前有查核一篇印度研究跟愛滋病毒相關,就是有這樣的爭議。

\n

科學研究員需要轉譯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例如他們普遍覺得「本來就這樣子做的事」,如同預印本就是先跳過審查機構給大家看。這些他們覺得稀鬆平常的事情,但這些事情正是一般民眾所不知道的。

\n \n有真菌,那有假菌嗎?\u3000從艱澀到好懂的轉譯之旅\n

Q:作為一個科學研究員,你會如何「轉譯」艱澀的科學研究報告?

\n

穎軒:轉譯科學報告上,我們最常遇到的困難就是專有名詞:如何把專有名詞轉譯成平易近人的描述方式,讓一般大眾可以理解。我們跟老師、專家們接觸時,他們也會有這樣的疑慮,或是困擾。例如老師直接描述自己的研究,我們發現老師們的描述太過困難、太過艱澀。先不論大家看不看得懂,通常是沒有耐心可以看。

\n

我個人遇過的一次案例,是那篇新聞直接把研究超譯成「真菌可以用來防治登革熱」。當時找了專家,專家也解釋很多,我將這篇文和老師的意見寫成文章時,才發現裡面很多專有名詞大家看不懂。

\n

例如,當時我的同事問我說「有真菌,那有假菌嗎?」,我才認知到,相關領域認為稀鬆平常的詞,可能對一般大眾來說是很陌生、很難想像的。

\n

(所以你就翻遍了教科書去找,究竟現在教育裡,大家比較怎麼樣才會知道「真菌」是什麼。)

\n

例如很多文獻,或很多基礎研究會用比較多的技術名詞,譬如說DNA的轉譯、轉錄,這一類的名詞,對於相關領域來說是很常見、很基礎的知識,但對一般大眾不會懂,什麼叫做DNA的轉譯、什麼叫轉錄;那究竟DNA和RNA有什麼關係,其實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n

(感覺就要運用到高中的生物知識。)其實大家國高中都學過,但大家都忘記,所以才需要研究員用他們的專業領域,告訴大家究竟發了什麼事。

\n

小核:其實查核中心觀察,我們社會滿習慣去要一個結果: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例如病毒有沒有突變?突變了到底會怎樣?貓會不會感染新冠病毒?

\n

過去我們做過一個題目,是有研究證明貓確實會被新冠病毒感染,但這個結果其實是在特定的時間條件下才能成立,但它能不能推到整個社會的狀況?其實是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明。

\n

我們會把這樣的預設來放在科學的研究上,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嚴謹的過程啦。

\n

Q:穎軒可以幫我們解釋一下,科學家在做實驗或發表論文時,有哪些狀況可能會被大家所誤解嗎?

\n

例如之前,我們遇過一個謠言說「精油可以抗病毒」,其實原本的研究是將病毒樣本放在一個小房間裡面,在這小房間裡面打上非常高濃度的精油。實驗結果發現,這麼高濃度下的精油可以讓病毒失去活性,也就是大家常講的「殺死病毒」;儘管實驗如此,但事實上大家在家裡不會用到這麼高的濃度,所以「精油可以抗病毒」的謠言並不合理。

\n

實驗常具備這些很縝密、很特定的條件,但這些條件可能會被大眾忽略,然後直接導出一個「精油原來抗病毒」的錯誤結論廣傳給大家。

\n \n髒空氣帶來自閉症?\u3000科學才不是絕對!\n

穎軒:科學不是一百。應該說,科學不是絕對,尤其是討論公衛議題,其實它只能探討的是關係、相關性,它沒辦法知道因果。像是這類的統計數據,我們只能知道他們之間有相關,沒辦法證明它是因、它是果。

\n

例如之前在歐美地區很常做空汙的研究,有傳言說「空汙會造成自閉症」,也有實驗研究它,但是數據只能說「空汙的嚴重度」和「自閉症的發生」有相關性;但沒辦法證明「空汙就會造成自閉症」。

\n

原因是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用人去實驗,沒有辦法把你關在房間裡,給你大量的空氣汙染,證明就是空氣汙染造成你的自閉症,所以很多議題只能說它有相關,沒辦法說絕對就是因為它造成它——科學不是絕對。

\n

以往,我們覺得科學好像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但其實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不一定是全然絕對的,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要省思的。

\n \n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n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

台灣疫情趨緩,但反觀全球疫情卻在持續延燒。

\n

為了對抗這波史上最大的疫情,各國科學家無不披上白色戰袍,努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從今年初開始,世界各國對於COVID-19的科學研究,不斷地在科學雜誌或是預印本網站(preprint)發表。

\n

然而看似豐沛的研究能量,卻也成為不實訊息眼饞、下手的目標?

\n

從病毒突變、精油抗病毒到人造病毒說,科學謠言不勝枚舉,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攜手科學溝通的專家——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共同查核科學謠言,發表過多篇關於科學研究的查核報告。

\n

究竟科學研究為何會成為傳言風暴的中心呢?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是什麼單位?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又有什麼幕後故事嗎?

\n \n科學如何成為謠言風暴中心?\u3000SMC X TFC 跨界合作\n \n

Q: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FC)會與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合作的契機是什麼?科學傳言的查核和其他謠言的查核有何不同,需要審慎考量什麼事?

\n

小核:其實,小核本身是傳播學院畢業,對於科學界的專業知識,如病毒突變、基因序列,其實我完全不懂是什麼意思,所以記者也很難擅自解讀這些專有名詞。即使我們直接問專家,也可能會造成雞同鴨講,可能我們理解的是一回事,專家理解的又是一回事,所以我們需要中間的橋樑,幫我們跟專家轉譯資訊,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就是扮演這個角色。

\n

Q: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是什麼單位?可以提供什麼?當初是怎麼成立的?如何與事實查核中心合作?

\n

穎軒: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概念源自於英國,它是Science Media Center,在2002年成立。台灣是第六個成立的國家,成立於2017年,目前是台大風險中心承接的科技部計畫。

\n

SMC的理念其實是要建立科學家與媒體之間的關係網絡,目的是提升媒體報導科學新聞的品質,也提升公眾對於科學的認識。我們跟查核中心合作大概是從2019年開始,而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主要是作為溝通的橋樑。

\n

以前我們拜訪老師時,常常會遇到老師們說「他不喜歡」或是「不敢接觸」媒體。原因可能是過去媒體聯繫過老師,但結果不如預期,老師的回覆可能被斷章取義或誤解,導致很多老師不太願意再接觸媒體,而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工作,就是讓老師能夠把自己的研究與知識,適當地傳遞給媒體,讓媒體傳播給大眾。

\n

我們中心有建立一個專家資料庫,目前大概有340幾位專家,那是我們長期跟各個老師建立的關係。

\n

大家以為大學教授平常只有教書,沒什麼事做。事實上,大學老師除了要負責教學,還有自己的研究,要發paper、寫論文、帶學生,同時還要負責學校的行政事務。所以,我們在找專家時常常會遇到一些瓶頸或是困難,例如老師沒有時間為我們讀文獻、為我們解釋更多東西。

\n

小核:過去查核中心在查核科學傳言時,常碰到瓶頸,不知道該找哪個領域的哪些專家,而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其實就比較了解,什麼樣的議題找什麼樣的專家比較適合,這也是查核中心會跟新興科技媒體中合作的原因之一。

\n

(了解,查核不能只仰賴單一意見,但不是那個專業裡面的人,卻又會不太知道該聽取誰的意見比較適合。而這些科學專業知識就可以由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來幫你們做補充,或是可以給予你們適合的資源。)

\n \n因焦慮而散播\u3000出於對未知恐懼的科學謠言\n

Q:比起民生事務或是電視裡的政治事件,「科學」感覺明明是一個很遠的事情,為什麼科學研究、科學論文會成爲傳言的核心,而且會被不實散播呢?

\n

小核:查核中心有觀察到一個科學研究假新聞的生態鏈。科學研究發布之後,新聞媒體可能會報導,報導之後就會在網路上開始出現非常多訊息,可能是超譯報導,或是超譯這個研究。

\n

整個生態鏈來說,有可能出錯的是媒體、有可能出錯的是後面的網路訊息,但不管是哪個地方出錯,其實科學研究就會變成一個核心,然後圍繞在他旁邊的就像是一層層的假訊息風暴。

\n

Q:就你們自己的感受或觀察,這會是出於什麼原因?

\n

穎軒: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民眾對於未知領域的焦慮。除非是相關領域出身,一般人很難了解,科學研究究竟想傳達什麼。例如這次的疫情,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害怕、或是焦慮,擔心自己的家人受到影響,所以就容易讓這些假資訊、假訊息傳播出去。

\n

小核:最近我們查了一則傳言,那個傳言說「研究證明COVID-19已經產生一個名為D614G的突變,導致病毒傳染力會暴增十倍以上」,重新回溯整假訊息,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假新聞生態鏈案例。

\n

依序來說,研究發布後,CNN報導了這篇論文,也訪問了另外一位(不是論文作者的)美國病毒科學家。這位科學家認為「這個病毒突變可能會導致傳染暴增十倍以上」,如此評論了這篇論文。但是光看傳言,傳言抽掉背景脈絡,把論文內容跟其他科學家評論放在一起,讓別人誤以為,好像是研究指出「病毒傳染力暴增十倍」,但查核後結果其實不是如此。

\n \n政治黑幕在側\u3000小心謠言成為操作工具\n

小核:另外,這些科學研究可能會被當作政治操作的工具。

\n

過去我們查核了很多新冠病毒起源地的題目,據我們的觀察,其實沒有一個研究指出病毒起源地一定是來自哪裡,但是很可能(譬如說一個擦邊球的)小結論,就會被當作是政治風向的工具。

\n

Q:過去有什麼樣的例子,是謠言被拿來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n

穎軒:例如之前有一篇謠言說,英國一個最新研究證實「新冠病毒來自美國」。其實這篇謠言提到的研究,原始論文是將新冠病毒分為A、B、C三群,其中A群是從中國傳到美國並主要流傳在美國,但傳言卻直接將「A型病毒主要流行在美國」,超譯成「病毒起源於美國」。

\n

小核:這題其實是我跟穎軒合作啦,仔細看原始研究的論文,他幫新冠病毒分為三群,並且是依基因序列分為A、B、C三群。

\n

Q:這裡所謂的基因序列是指什麼?穎軒可不可以幫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n

穎軒:序列是指基因排序,基因密碼子的排序,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DNA或是RNA。

\n

分析新冠病毒分析,需要一個跳到人身上之前的那一株病毒,也就類似於我們在畫關係樹的時候,需要一個樹根。如果詳細解釋這篇研究,主要就是透過蝙蝠病毒作為外群來分析,而那隻蝙蝠的病毒是目前我們可以拿到最接近(人體)新冠病毒的祖先。

\n

外群是拿來做比較的,外群的選擇就是要謹慎,就是要wisely,你不能亂選。最適合的就是跳到人身上之前的那一株病毒。但現階段有沒有可能找到?不可能找到了!

\n

因此我們目前只知道,蝙蝠跳到一個中間(不知道是誰),再跳到人,我們預期它是這樣運作。但對病毒來說,97%相似有多相似?病毒序列其實不長,所以其實沒有差很多,加上他是RNA病毒,RNA病毒變化速度很快。

\n

謠言其實過度解釋了研究結果。

\n

這篇paper會讓人有點質疑的點也就在於,這支外群其實距離新冠病毒序列差很遠,所以,以外群來說,它並不是那麼的適合。但現階段我們也只能拿它當外群,因為它是我們能找到跟新冠病毒序列差異最小的一株病毒株。

\n

實際上,把他們全部畫成一張樹的時候,會發現所有的新冠病毒都聚集在一起,外群分的很遠,因此其實我們沒有辦法用這一隻外群,明確分辨出最早的新冠病毒是哪一株。(小核:所以傳言講說病毒起源於美國,根本是錯的?)對,是過度解釋。

\n

(所以這個研究、這篇paper其實是被誤譯、誤解,甚至擅加下判斷,成為一個謠言說「你看明明新冠病毒明明是來自美國,為什麼要叫武漢病毒?為什麼會說他來自中國?」科學研究反而成了政治操作的一種工具。)

\n \n從科學研究到查核報告\u3000卸下專業領域的零距離溝通\n

比起採訪、報章雜誌,即使被誤讀或扭曲也較容易澄清,但科學論文本身閱讀門檻高,也不容易被意識到其轉述有誤的部分,因此有能力評論、判斷的人少。

\n

Q:那我也想請問一下,你們自己在合作的過程中,你們覺得「記者」跟「研究員」是怎麼溝通的?合作幕後有什麼小故事?或者是你們自己覺得科學謠言的查核有什麼技巧,或者是困難性呢?

\n

小核:以我跟穎軒的合作,其實光是一篇(像我們剛剛講的)英國那邊研究結果,就要來回討論大概七、八通的電話。因為其實我真的不懂,比如基因序列到底是什麼,外群又是什麼。他跟我講解之後,我還要寫稿,那我寫的對嗎?還要再確認一下,這樣來來回回花不少時間,也是我們在調查科學研究題目時,會花很長的時間的原因。

\n

在查核科學研究的時候,查核中心有幾個層次要思考。第一個就是我們傳言講的內容,到底在論文有沒有提到;那假如沒有提到的話,那傳言完全就是捏造,我們可以說他錯。可是很多情況是,的確有些內容有提到,可是傳言超譯了研究。

\n

像我們剛剛講的英國研究,它就是超譯的狀況。

\n

可是「傳言如何超譯研究」就非常重要,我們要讓民眾聽得懂,而不是一直拿一些艱澀的科學名詞堆在那邊,這就是我們需要一直溝通的原因。

\n

Q:關於論文的來源,你們會去查核,這個傳言是來自哪篇論文?像剛才我們一直提到,有傳言聲稱病毒突變成D614G的病毒,那這個消息是來自於哪個論文呢?這個來源究竟有什麼樣的問題

\n

小核:查核過程中,我們會去檢查,研究到底來自哪個科學雜誌還是哪個網站。剛剛提到的D614G突變,研究來自於一個預印本網站,研究團隊是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

\n

Q:我想要問一下穎軒,「預印本」是什麼?

\n

穎軒:預印本(preprint),它是指未經同儕審查過的論文。

\n

為什麼會有這個機制?其實這是疫情之後才比較紅的一個概念,目的是為了讓研究人員的研究先跳過繁複、冗長的同儕審查過程,先讓大家知道現在研究進度是如何、發現了什麼。

\n

但重點就在於它沒有經過同儕審查,所以無論是在它的研究方法、材料、結論上,各項研究的結果都有待商榷。很多謠言就會引用這些預印本上的部分結論、部分結果,做了很多的超譯,或者是曲解。

\n

Q:我有一個問題,預印本之後會變成審查過的嗎?

\n

preprint之後還是會再審查,期刊會再做審查。自從疫情爆發之後,期刊審查飛快,以前可能要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年;現在兩、三天就給你上架,很多知名的大期刊都這樣做。

\n

最近也有上架之後又發現被人發現論文是有問題的,後來再撤搞。像之前有查核一篇印度研究跟愛滋病毒相關,就是有這樣的爭議。

\n

科學研究員需要轉譯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例如他們普遍覺得「本來就這樣子做的事」,如同預印本就是先跳過審查機構給大家看。這些他們覺得稀鬆平常的事情,但這些事情正是一般民眾所不知道的。

\n \n有真菌,那有假菌嗎?\u3000從艱澀到好懂的轉譯之旅\n

Q:作為一個科學研究員,你會如何「轉譯」艱澀的科學研究報告?

\n

穎軒:轉譯科學報告上,我們最常遇到的困難就是專有名詞:如何把專有名詞轉譯成平易近人的描述方式,讓一般大眾可以理解。我們跟老師、專家們接觸時,他們也會有這樣的疑慮,或是困擾。例如老師直接描述自己的研究,我們發現老師們的描述太過困難、太過艱澀。先不論大家看不看得懂,通常是沒有耐心可以看。

\n

我個人遇過的一次案例,是那篇新聞直接把研究超譯成「真菌可以用來防治登革熱」。當時找了專家,專家也解釋很多,我將這篇文和老師的意見寫成文章時,才發現裡面很多專有名詞大家看不懂。

\n

例如,當時我的同事問我說「有真菌,那有假菌嗎?」,我才認知到,相關領域認為稀鬆平常的詞,可能對一般大眾來說是很陌生、很難想像的。

\n

(所以你就翻遍了教科書去找,究竟現在教育裡,大家比較怎麼樣才會知道「真菌」是什麼。)

\n

例如很多文獻,或很多基礎研究會用比較多的技術名詞,譬如說DNA的轉譯、轉錄,這一類的名詞,對於相關領域來說是很常見、很基礎的知識,但對一般大眾不會懂,什麼叫做DNA的轉譯、什麼叫轉錄;那究竟DNA和RNA有什麼關係,其實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

\n

(感覺就要運用到高中的生物知識。)其實大家國高中都學過,但大家都忘記,所以才需要研究員用他們的專業領域,告訴大家究竟發了什麼事。

\n

小核:其實查核中心觀察,我們社會滿習慣去要一個結果: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例如病毒有沒有突變?突變了到底會怎樣?貓會不會感染新冠病毒?

\n

過去我們做過一個題目,是有研究證明貓確實會被新冠病毒感染,但這個結果其實是在特定的時間條件下才能成立,但它能不能推到整個社會的狀況?其實是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明。

\n

我們會把這樣的預設來放在科學的研究上,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嚴謹的過程啦。

\n

Q:穎軒可以幫我們解釋一下,科學家在做實驗或發表論文時,有哪些狀況可能會被大家所誤解嗎?

\n

例如之前,我們遇過一個謠言說「精油可以抗病毒」,其實原本的研究是將病毒樣本放在一個小房間裡面,在這小房間裡面打上非常高濃度的精油。實驗結果發現,這麼高濃度下的精油可以讓病毒失去活性,也就是大家常講的「殺死病毒」;儘管實驗如此,但事實上大家在家裡不會用到這麼高的濃度,所以「精油可以抗病毒」的謠言並不合理。

\n

實驗常具備這些很縝密、很特定的條件,但這些條件可能會被大眾忽略,然後直接導出一個「精油原來抗病毒」的錯誤結論廣傳給大家。

\n \n髒空氣帶來自閉症?\u3000科學才不是絕對!\n

穎軒:科學不是一百。應該說,科學不是絕對,尤其是討論公衛議題,其實它只能探討的是關係、相關性,它沒辦法知道因果。像是這類的統計數據,我們只能知道他們之間有相關,沒辦法證明它是因、它是果。

\n

例如之前在歐美地區很常做空汙的研究,有傳言說「空汙會造成自閉症」,也有實驗研究它,但是數據只能說「空汙的嚴重度」和「自閉症的發生」有相關性;但沒辦法證明「空汙就會造成自閉症」。

\n

原因是什麼?我們沒有辦法用人去實驗,沒有辦法把你關在房間裡,給你大量的空氣汙染,證明就是空氣汙染造成你的自閉症,所以很多議題只能說它有相關,沒辦法說絕對就是因為它造成它——科學不是絕對。

\n

以往,我們覺得科學好像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但其實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不一定是全然絕對的,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要省思的。

\n \n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n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出擊!事實查核大揭密By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x鏡好聽


More shows like 出擊!事實查核大揭密

View all
知識好好玩 by 鏡好聽

知識好好玩

32 Listeners

文學生活 by 鏡好聽

文學生活

12 Listeners

一個人的收藏 by 姚謙x鏡好聽

一個人的收藏

1 Listeners

香港來的風 by 張潔平×鏡好聽

香港來的風

4 Listeners

診間裡的女人 by 林靜儀×鏡好聽

診間裡的女人

9 Listeners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by 鄭麗君x鏡好聽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12 Listeners

我城與我們 by 鏡好聽

我城與我們

0 Listeners

親愛的少年 by 王意中X鏡好聽

親愛的少年

2 Listeners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by 瑪法達x鏡好聽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1 Listeners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by Taiwan Connection x 鏡好聽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3 Listeners

藝文大師好好聊 by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x 鏡好聽

藝文大師好好聊

2 Listeners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by 陳德政x鏡好聽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5 Listeners

你的鏡頭,我的痛——偷拍偷走了什麼? by 鏡好聽

你的鏡頭,我的痛——偷拍偷走了什麼?

0 Listeners

Daily Voice 每日鏡好聽 by 鏡好聽

Daily Voice 每日鏡好聽

5 Listeners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by 鏡電視外部公評人辦公室X鏡好聽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0 Listeners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by 鏡好聽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0 Listeners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by 鏡好聽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