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主讲:虞平,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前美国律师协会驻京办事处主任,有着丰富的NGO经验。
点评:黄浩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行业协会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组织国际交流和合作、战略管理和国际化等。
主持:杨鹏,北京大学西语系硕士,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访问研究员(2014-2016),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在读博士。
时间:2020年11月14日晚9点到11点
概要:
当今世界各国将NGOs视为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组织”。NGOs从形式上看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有人甚至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松散的市民组织。但是1839年在英国成立的国际性反蓄奴组织(Anti-Slavery Society, Changed to 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 in 1990)被公认为是现代NGO的雏形。NGOs受到世界性的认可应该从一战结束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现,但是彼时的NGOs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价值分享组织,其结构和发展还很粗浅,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联合国的宪章里第一次明确出现了与政府间组织相区隔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并且确认了联合国需要通过组织行架构汲取非政府组织的理念,并且为这些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组织确定了它们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咨商地位”(Consultative Status)。
NGOs的存在与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概念是息息相关的。在西方社会,公共权力从高度集权的王权时代和教权时代到现代民主社会经历了一个市民社会蓬勃发展的过程。在公权力以外,出现了一个松散的以公民运动为标志的社会性运动,这一力量缓冲了王权和民众的冲突与对立,对于公权力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对话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具有相同理念的团体组织在公共议题方面与政党和经济组织有着不同的区隔,这种力量至今仍被称为市民社会力量,其中NGOs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NGOs也被某些学者标签为“冷战的产物”,那是因为NGOs对于瓦解专制集权体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前苏东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NGOs,尤其是人权方面的NGOs对于揭露时弊和维护个人权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人权NGOs的活动也凝聚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健康力量,在和平正义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NGOs与政党和宗教组织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政党作为公权力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入公权力运营,宗教组织则是关乎个人终极信仰的团体。而绝大多数NGOs通常都只是关心单一的、超越政治宗教议题的组织,例如对人权、环境、动物保护、劳工政策等议题的NGOs是最为常见的NGOs。它们的存在对于凝聚社会力量逐步促进社会进步与改善有着重要的贡献。
当今世界大约有着4-5万左右的国际NGOs组织,而世界各国则有上千万的非政府组织。仅美国就有超过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各类NGOs组织,经费超过百亿美元。非政府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于私人捐助,也有一些组织接受政府经援,但是为了保持NGOs的独立性,一个健康的NGOs在接受政府资助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不接受政府的影响和压力,否则就很容易成为GONGO(Government-organize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政府组织下的非政府组织),从而失去其公信力。
毋庸置疑,现代NGOs组织已经成为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一股社会力量,能否发挥NGOs的作用也是检验现代国家能否实现良性治理(good governance)的一个重要标志。
5
33 ratings
主讲:虞平,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前美国律师协会驻京办事处主任,有着丰富的NGO经验。
点评:黄浩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行业协会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组织国际交流和合作、战略管理和国际化等。
主持:杨鹏,北京大学西语系硕士,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访问研究员(2014-2016),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在读博士。
时间:2020年11月14日晚9点到11点
概要:
当今世界各国将NGOs视为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第三组织”。NGOs从形式上看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有人甚至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松散的市民组织。但是1839年在英国成立的国际性反蓄奴组织(Anti-Slavery Society, Changed to 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 in 1990)被公认为是现代NGO的雏形。NGOs受到世界性的认可应该从一战结束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现,但是彼时的NGOs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价值分享组织,其结构和发展还很粗浅,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联合国的宪章里第一次明确出现了与政府间组织相区隔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并且确认了联合国需要通过组织行架构汲取非政府组织的理念,并且为这些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组织确定了它们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咨商地位”(Consultative Status)。
NGOs的存在与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概念是息息相关的。在西方社会,公共权力从高度集权的王权时代和教权时代到现代民主社会经历了一个市民社会蓬勃发展的过程。在公权力以外,出现了一个松散的以公民运动为标志的社会性运动,这一力量缓冲了王权和民众的冲突与对立,对于公权力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对话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具有相同理念的团体组织在公共议题方面与政党和经济组织有着不同的区隔,这种力量至今仍被称为市民社会力量,其中NGOs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NGOs也被某些学者标签为“冷战的产物”,那是因为NGOs对于瓦解专制集权体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前苏东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NGOs,尤其是人权方面的NGOs对于揭露时弊和维护个人权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人权NGOs的活动也凝聚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健康力量,在和平正义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NGOs与政党和宗教组织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政党作为公权力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入公权力运营,宗教组织则是关乎个人终极信仰的团体。而绝大多数NGOs通常都只是关心单一的、超越政治宗教议题的组织,例如对人权、环境、动物保护、劳工政策等议题的NGOs是最为常见的NGOs。它们的存在对于凝聚社会力量逐步促进社会进步与改善有着重要的贡献。
当今世界大约有着4-5万左右的国际NGOs组织,而世界各国则有上千万的非政府组织。仅美国就有超过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各类NGOs组织,经费超过百亿美元。非政府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于私人捐助,也有一些组织接受政府经援,但是为了保持NGOs的独立性,一个健康的NGOs在接受政府资助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不接受政府的影响和压力,否则就很容易成为GONGO(Government-organize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政府组织下的非政府组织),从而失去其公信力。
毋庸置疑,现代NGOs组织已经成为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一股社会力量,能否发挥NGOs的作用也是检验现代国家能否实现良性治理(good governance)的一个重要标志。
423 Listeners
320 Listeners
153 Listeners
456 Listeners
207 Listeners
35 Listeners
20 Listeners
131 Listeners
88 Listeners
49 Listeners
201 Listeners
1,096 Listeners
472 Listeners
10 Listeners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