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潘江雪。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有学过小学课本中 《乌鸦喝水》的故事。瓶子太高喝不到水,乌鸦丢几颗石子进去,让水涨到瓶口的位置,它就可以喝到水了。但是,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甚至动手实验一下,这样做,乌鸦真的可以喝到水么?
张怀予: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是不是扔多少石子也喝不到水?
李卉如:我想瓶子的形状不同,会不会也影响到乌鸦是否能喝到水?
潘老师:同学们提出的质疑都特别的好,如果你能对一个事实或结论抱有质疑的态度并做出这样的思考,这说明你正在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
张怀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潘老师: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有很多,简单的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当我们选择相信什么事情或者做什么决定之前,参考各种依据进行反省的思维。比如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我们每个人每天会从各种、电视节目、微信、抖音等媒体上获得无数的信息,但是有些信息是虚假的,有些信息彼此之间是矛盾的,我们应该怎样分辨信息是否可信呢?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
潘老师:“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呀,很容易让人觉得就是对别人的批判和批评,其实它不是让你去给别人“挑刺儿”,它是一种需要“科学精神”的思维。批判性思维首先是对自我的思维进行理性的反思,目的是为了判断一个观点的陈述是否符合事实,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结论是否正确。所以当我们判断一个的观点是否正确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感觉这个观点是错的”,而是要有理有据地去论证。当我们接收某个信息时,也需要用这种方式去判断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李卉如:潘老师,我刚好有一个困惑,您能教我怎么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下真假么?
潘老师:当然可以!
李卉如:我的同学小A说,小B学期末曾许诺寒假里借一套书给她看,可是小B不守信用,没有借给她。小A说,大家以后不要跟小B玩了。我应该怎么做好呢?
潘老师:听起来的确像是小B同学不守信用。但是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呢?首先我们要先做“事实判断”。也就是你要弄清楚:小B到底有没有借书给小A,这个事实是否发生过?接下来,要搞清楚小A为什么会说没有借书给她呢? 些合理的质疑,尝试发现事情的真相。我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多提问”。通过提问,再客观地找到答案,我们就可以验证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人总结了一套 “6问法”,这是一套很好的提问模式。我们现在就用这个方法来试着判断一下你说的事情。
潘老师:首先是人物。当事人是谁?是小A和小B,是小A直接跟你说了这件事吗?你有没有听过小B的说法?
李卉如:都没有。其实,我是听另外一个同学告诉我的,不是听小A亲口说的。
潘老师:那么,这就不是“第一手信息”,而是经过别人转述的“二手消息”。二手消息一般都没有第一手信息那么直接、可信。
第二个问题是:具体内容。告诉你这件事情的同学具体说了什么呢?他是描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还是只说了小A的一面之词?有没有详细地说小B为什么没有把书借给他?
李卉如:他没有说详细的过程,只说了“没有借”这个结果,我也没有问过小B。
潘老师:那说明,你从这位同学这里了解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事实。这里要注意,事实是可以「被证实」或者「可证伪」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是代表 个人情感、信念或者喜好。因此,同学转告你的即可能只是没有借书的事实,也有可能只是小A的个人观点,或者仅仅是转述同学的个人价值判断。
我们再问第三个问题:地点。这位同学是在哪里跟你说的这个事情?是当着小A或小B的面说的,还是私下和你说的?
李卉如:是他私下里和我说的。
潘老师:对了,如果是当着他们的面说的,也许小B就有机会解释自己为什么那么做了。你甚至还可以进一步问问,传话的这位同学是从哪里听说的这件事?也许,他也不是直接从小A那里听说的呢!
第四个问题:时间。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小A什么时候向小B借书,什么时候被拒绝的?传话的同学又是什么时候听说的,然后告诉你的?
李卉如:嗯,这些我都不清楚。如果小B没有承诺一定会借书,只是小A这样以为的,那小B就不算不守信。如果这是很早之前的情况,后来小B已经把书借给小A了也说不定。
潘老师:是啊,或者可能小B答应的是等自己看完以后再借给小A,现在还没有看完,也就不能借出去了。这些都只有当事人才能说清楚的。
还有第五问:原因。传话的人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件事呢?是为了表达什么情绪,或者为了提醒你什么?
李卉如:这个同学也许觉得小B不遵守约定,提醒我不要借东西给他吧。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我猜可能小A也是因为没有借到书不开心吧。
潘老师:嗯,都有可能,所以判断真假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会不会传话的人把事情夸大了,或者说的不是完整的事实?
最后一个问题:方式。这位同学是怎么表达的?他说话的时候是气愤的,还是客观冷静的?
李卉如:这个我倒没有注意呢。老师,我明白了,经过这些提问,我认为可能事实并不是同学告诉我的样子,具体情况我还是要问小A和小B本人才能了解。
潘老师:确实,你可以去向小A和小B本人求证。
潘老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一起总结一下。6问法可以简单记忆为5个W和1个H,5个W分别是英文单词Who—谁说的;What—什么内容;Where—在哪里;When—什么时候;Why—为什么;以及1个H,代表How—是怎样说或怎么做的。是不是和写作文时用到的5W1H很像呢?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需要全部满足这6个问题,有的情况,可能大家只使用其中几个问题,就可以做出哪些是「事实判断」、哪些是个人的「价值判断」了。
潘老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假设在疫情期间,有人发微信给你说,听说学校有多名老师感染了新冠肺炎,学校将推迟开学的时间。你会立刻相信这个消息吗?
张怀予:我不会。
李卉如:不会!
潘老师:哦?那是为什么呢?
张怀予:首先我会想,这个消息是谁发的?是不是老师发的?
李卉如:或者是不是同学、同学家长发的?还是我不认识的人发的?
潘老师:嗯,这就是讨论Who—人物,那么你们认为案例里的信息可能是谁发的呢?他是否可信呢?
张怀予:我觉得不会是老师们发的,如果是老师,他们会打电话通知大家,所以不可信。
李卉如:对的,如果是我们班主任,她会直接在班级微信群来通知。
潘老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对,老师说的就会更让人相信。如果是校外的人说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这里我们又讨论到了Where—地点的问题了。通常,如果是学校的正式消息,至少应该在官方渠道,例如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同时发布。当然,有些消息也会由老师在班级微信群这样能够让全班所有人看到的“公共场所”来发布;注意,是“老师”发布的哦!如果消息只是发在一些没有老师在的私人群,不能直接向老师求证,可信度自然也要打个问号了。
看来,只通过6问中的两个问题,我们就不能完全相信案例中的这个消息了。那么,大家还想到哪些问题呢?
张怀予:我还想到一点,消息里面说的是“听说”有老师感染,而没有提到是听谁说的,所以也不是太可信。
潘老师:对,这就是6问中的What—内容。如果消息指出“XX医院证实”“XX学校发布公告”这样可以去核实来源的内容,就更可靠一点。而用“我听说”、“有人声称”开头的这种小道消息,我们无法去验证真假。甚至要是有“我怀疑”、“好像、可能”这样主观判断、没有事实依据的内容,那就更不可信了。
李卉如:我想到的是,老师们是什么时候感染的,发消息的人又是什么时候知道、然后发的这个消息?
潘老师:非常好!这是6问中关于When-时间的问题。你看,我们都不用问完6个问题,就基本能合理的分辨一条消息的真假了。当然,作为一个练习,大家也可以试着继续完成剩下的2个问题:Why-为什么、以及How—怎样?
听了今天的真爱之声,了解了6问法和批判性思维的科学质疑精神,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信息来练习,做“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分。学习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够坚持下去,那么你们就可能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