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胡斌。
《真爱之声》每期节目播出后,我们都收到很多家长和老师的留言。很多家长纷纷在问,眼看着疫情受到了控制,4月份各地中小学将陆续开学复课。可是孩子在家放假和上网课这么久了,怎么适应开学后的节奏,会不会得“开学综合症”?上周末,真爱之声开播第一期“线上家长会”,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潘江雪老师,远程连线身在武汉的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家庭教育专家,也是两位孩子妈妈的黄臻博士,为全国各地有需要的家长朋友们支招。
不管是开学综合症,还是去学校后遇到困难,本质上都是如何应对逆境的问题。逆境是人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我们不可能保证孩子一辈子不再遇到突如其来的坏事,那何不把这个学期所受的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当作一个机会,教孩子学习应对逆境呢?
黄博士是武汉人,这个假期武汉处于疫情中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她的两个孩子过得快乐而充实,她们甚至在这段时间里收获到了平时不可能的学业进步和家庭幸福。之所以能把危机变成契机,得益于心理学应对逆境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听听黄博士作为妈妈和她女儿瑄瑄的故事:
她的女儿瑄瑄今年五年级,寒假中刚刚决定转学,哪知道还没跟新学校的老师同学见面,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只好作为一个转校生空降到新学校的QQ群里上课。瑄瑄喜欢文科,不喜欢数学,而新学校对数学的要求要比以前的学校高得多。见不到老师,见不到同学,难度要求突然增高。可想而知,瑄瑄所遇到的困难是相当大的。前几天,瑄瑄的数学作业成绩得到B,错误一大堆。第四天,她觉得受不了了,对妈妈说:她讨厌数学,不想上数学课,不想写数学作业!
妈妈说:“你脑袋里的这声音真是挺大的哦,这是谁打来的电话,小聪的还是老潜?”
“小聪”和“老潜”是谁呢?原来黄博士曾给女儿讲过这样一个科学故事:
大脑的两个系统:小聪与老潜
话说人的大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类最新进化出来的脑区,它很聪明,我们管它叫“小聪”。我们说话、学习、做理性的思考,都靠小聪。另一部分大脑是人类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就已经有了的,我们给它取个外号名叫“老潜”。老潜反应很快,但是它做出的决定大都是适应远古时代原始人生活的,未必合适今天。比如说,原始人食物少,得节省能量,那么脑袋懒就是有好处的。而在现代,在学习上偷懒就害处更大了。由于老潜的思考过程通常是人们意识不到的,它在潜意识里,所以咱们给这部分大脑取外号叫老潜。
所以当瑄瑄说她不想学数学时,妈妈说,看样子她脑袋里有声音响起,请问那是谁的声音?听到这个问题,瑄瑄就意识到了,那不是并是小聪的声音 ,而是老潜在嚷嚷。因为人类的古老的本能是要节省能量,老潜总想犯懒,退缩。
小聪才是现代人的班长,它拥有选择权,不必对老潜言听计从。瑄瑄显然知道这话是对的,态度缓和了一些。但她还是对妈妈说:我就是不喜欢数学。
“妈妈理解”,妈妈说,“人通常越擅长一件事,就越喜欢它。越是觉得困难,看不到希望时,就会越讨厌它。”
“那你要不要给大树人打个电话呢,你觉得它会怎么说呢?”
那大树人又是谁呢?这又要说到黄博士曾经给瑄瑄讲过的另外一个故事:
石头人思维与大树人思维
大树人是谁啊?近年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可以生长的,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一样,大脑越用越聪明。很多事情一开始人可能不擅长,也就不喜欢,但如果努力去尝试,过程中大脑就会不断变得强大。
想起大树人和那些关于大脑能变聪明的铁证如山的证据,瑄瑄趴在地暖上翻滚了一阵子后,情绪平复了下来,自己回到了书桌前写作业,不再说自己讨厌数学了。
然而事情还没完。昨天,瑄瑄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宣布,要求学生提高速度当天完成作业,而不能拖到晚上。这下子小瑄又爆炸了!她直接离开了书桌,说这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宣称她不想写数学作业。不写,就是不写!
当时瑄瑄的态度特别恶劣,但黄博士对自己说:养孩子就像跑障碍赛,这只是我遇到的一个栏架,而我要想想如何跨过去。她对女儿说:这又是老潜打来的电话吧?
小瑄气哼哼得问:你凭什么说是老潜?
妈妈说:因为你遇到了一个看起来打不赢的困难,就像原始人遇到了老虎啊!老潜这时候只会让你焦虑。小聪可以分辨一下,这种焦虑情绪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呢?可是你焦虑也好,平静也好,最终这些作业总都得做?
既然焦虑没有用,那就不理它了吧。记得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的第一个故事吗?那个工程师得爬到旗杆的顶端,中途他很害怕的时候,朋友们叫他不要往下看。往下看,只会让他害怕、焦虑,而那没有任何好处。朋友们叫他只往上看,只管走好眼前这一步。于是,他只关注当下,一步一步地爬,就爬到顶了。
小瑄听着听着,表情放松了下来。于是妈妈趁热打铁,说她面前的三页卷子看起来确实很吓人,那就只看一题好了,就看下一题,只管它,把它做出来。如果想了半天还是不会,可以找妈妈讨论。
听了这些话,小瑄这个几分钟前还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炸毛的小家伙,主动回到了课桌前。当她写完一题,心情又好了一些,自己就接着做下一题了。
最近,小瑄的数学作业得到了A,是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得来的,母女俩都高兴极了。
上面讲的,就是黄博士家发生过的两次真实故事。
她们的对话方式不仅能帮孩子解决开学遇到的厌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应对逆境的能力。下面我也分享这些技术,让每个家长都能学会这样跟孩子讲话。
当孩子遇到逆境时,家长该怎么做
当孩子遇到逆境时,家长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1. 调节过激的情绪
第一件事情是要让孩子平静下来。如果孩子情绪已经失控了,咱们必须给ta点时间平静下来。这时候做深呼吸是有效的方法,注意腹式呼吸。
然后可以使用以下的四句话,这里面蕴含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技术,能更好得帮您的孩子平静下来:
·我想帮你,和你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我们得先等等,因为现在你情绪很不好;
·情绪就像暴风雨,不管有多猛,总会过去;
·你可以决定这场暴雨下多久,你有能力掌控。比如当你做深呼吸,你就可以让雨变小。
2. 纠正思维的模式
当孩子情绪的疾风骤雨变成小到中雨,你就可以做第二件事——纠正思维模式。事实上,当人情绪负面时,态度就很难积极。决定情绪的并不是外在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有一些常见的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不正确的看法,它们才是坏情绪的来源。所以,当我们识别出它们,用正确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掉他们,情绪自然就好了,态度自然就会转为积极。
常见的错误的思维模式有好几种,其中最可能引发开学综合征的,有两种:一个是应该思维,一个是固定思维。
“应该思维”指人们的一种想法,认为事情原本应该怎样,例如人们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不应该发生,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总听自己的话,孩子认为他们应该自由支配自己全部时间快乐玩耍。当事实与这些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人的期望落空,就不高兴了。“应该思维”经常在潜意识中,人们甚至没注意到他们。所以这就是人们有时候会生气,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生气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情绪背后的“应该” 识别出来,并纠正,情绪自然就好了。例如在刚才讲的黄博士的家庭故事中,妈妈在女儿拒绝写数学作业时,一开始也有些生气。那种情绪的背后,其实就是认为孩子应该自己好好写数学作业。但是转念一想,当妈妈本来就像障碍赛,不存在孩子应该永远听话的事。妈妈该对对自己说,我只不过是遇到了个栏架,于是怒火立刻就消失了。
可能引起负面情绪、消极态度的一个来源是“应该思维” ,解决方法是识别它,用跨栏思维替代之。
另一个可能导致孩子态度消极的根源名叫“固定思维” ,它是大树人的反面,大树人真正的学术名称叫成长型思维,拥有它的人深信大脑可以变聪明还知道学习、练习就是让大脑变聪明的办法。
于是在学习中感到难这件事对于大树人来说并不是永久的,不是不能改变的,更不意味着自己笨得没救,而只不过是自己暂时还不擅长,还需要提高。遇到困难时,大树人可以毫无思想包袱得去尝试,因为即使失败了对他们来说也没关系。而且失败过程中曾付出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它们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当妈妈一问女儿,“大树人会怎么想?” 她的情绪和态度马上就能好转。这并不是特例,因为妈妈教过很多孩子成长型思维,让他们了解大脑能够变聪明的科学知识。之后每当他们再被困难吓倒,对失败沮丧,害怕暴露弱点,死要面子,不敢尝试,拒绝改错时,只要问他们大树人会怎么想?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态度转变。
正因为成长型思维对孩子们普遍有效,它获得了号称教育界诺贝尔奖的一丹奖,被认为是超越国家民族,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成果。
黄博士的女儿曾经被数学吓倒,这种消极态度与成长思维的反面,也就是固定思维有关。固定思维的人认为智力、能力都是固定不变的。潜意识中他们会认为学习任务难就意味着自己笨,而且永无希望改变。于是就会闹情绪、逃避、拖延,甚至作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识别固定思维,用成长思维替代。
广大孩子和家长在疫情之下度过了一个超长的寒假,遇到了不少的困难,而在即将到来的开学返校时期,家长们担心孩子会不会发生比以往学期都更加严重的开学综合征。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专家看来,所有麻烦、意外的本质都是逆境。而逆境本来就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建议父母把疫情影响下的特别时期看作教孩子应对逆境的绝好机会,培养孩子的抗逆力。应对逆境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为此,家长要在孩子遭遇逆境时做好如下三件事:
1. 调节过激的情绪
2. 纠正思维的模式
3. 指导行动的策略
在做好了这些之后,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具体问题了。这里有个常见的误区是,有些家长认为为了培养自主能力,得让孩子完全独立承担所有责任。事实上,培养自主自立需要逐步放手,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能力和经验都不足,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家长给他们适合他们年龄的引导、支持、指导,甚至指令的。
具体可以怎么行动?将在后续节目中与各位家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