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July 25, 2023措尼仁波切專訪4-4 看著你的心你的心很強大、很富裕,是離你最近的聖地,是你自己可以掌握的奇蹟。 問題是,現在它近在眼前卻無從下手,聽說它很強大很壯闊,但看起來卻又亂又虛弱——你得找到方法,打開這個生命中最大的藏寶箱。 方法之一,就是「看著你的心」! 這次措尼仁波切要以大圓滿上師的身份,教我們怎麼看著自己的心,怎麼安住。 這是「好大的秘密」邀請大家一起來保守,內行人看了都會嚇一跳,值得錄下來反覆跟著練習,因為這個「看著心」練習,說是心性指引也不為過。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2minPlay
July 18, 2023措尼仁波切專訪4-3從匱乏到富足你覺得自己好窮、錢永遠不夠用? 這到底是客觀事實、或是主觀感受? 它可能來自#「匱乏感」,覺得永遠不夠。 其實,我們「人不窮,心也不窮」, 所以措尼仁波切要帶我們拆解匱乏感, 這個自找麻煩的假警報, 學做#「心靈的富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22minPlay
July 11, 2023措尼仁波切專訪4-2 暴怒自救法住車,管住自己的嘴和自己的手,讓一腔怒火閃燃變成身語的惡業? 以微細身的角度來看,這是脈上扭曲的印記,遇到外緣的觸媒,而緊急發作了,在這「身心警鈴大作、傷害一觸即發」的時刻,眼前有什麼急救對策?平常又有什麼紓緩之道? 措尼仁波切來教我們怎麼辦! 以教導柔細身教法聞名東西方的措尼仁波切,教我們認出怒火可能來自脈上的印記,如何在危機時刻,和這隻正在哭鬧的美麗怪物握手,讓它放鬆並轉化;它真的鬧太兇了,我們該如何「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當你為了他人必須留在現場,情況很激烈但你又走不了時,可以怎麼做? 詳情如何,請看這次化育平台「總編雲書房」的專訪4-2「暴怒自救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4minPlay
July 03, 2023措尼仁波切專訪 4-1 孤獨感與本質愛仁波切帶領完整禪修「本質愛」,快存下來! 你經常覺得孤獨嗎? 你一個人的時候或者一大群人的時候,都覺得孤獨嗎? 如果是的話,那可能是你的印記,你的脈裡面住了一隻美麗的小怪物,你有著和孤獨有關的記憶傷痕。 國際知名的微細身大師措尼仁波切,要教我們怎麼跟孤獨的美麗小怪物握手、和好,讓它打開、轉化,讓我們重新找回跟人、跟自己、跟美好事物的連結,那就是——連結本質愛。 仁波切實際帶領了一座完整的「本質愛」禪修,不管你是學習過「微細身」的老同學,或者是第一次聽到微細身的新鮮人,都非常實用好入手,值得把它存起來。 詳情如何,請看這次化育平台「總編雲書房」的專訪4-1「孤獨感與本質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6minPlay
June 26, 2023愛別離——和所愛必然別離的時候怎麼辦?當愛還在,學學如何盡心相待;當愛必然遠行,學學如何好好送行 就像宗薩欽哲仁波切所著的一本書書名:《活著,即是邁向死亡》,同樣句型,放在「愛別離」這件事,就是「相遇,即是邁向分離」。 這樣想,真掃興,但很抱歉,它又是個事實:世俗諦上,只要有愛,就一定有別離。 佛法說八苦是:「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有了無常的主旋律,那世間八苦是不去點也會自動播放的主題曲。不管是寵物、戀人、親人、敬愛的老師,乃至抽象一點的青春、健康、身體或生命,或長或短,再愛都有說再見的時候——就算相愛百年,當死亡來臨,「愛別離」肯定是生命大學的必修課。 既然一定會遇到,那不如先學學「與愛分手」的智慧:當愛還在,學學如何盡心相待;有一天,當愛必然遠行,學學如何好好送行。當「愛別離」的時刻來臨,尤其是生離死別那種重大愛別離,想做個好送行者,要學習,也要練習,這就是中陰教法的智慧與慈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4minPlay
June 19, 2023佛教徒都很好脾氣嗎? ——「怨憎會」的時候怎麼辦?法王噶瑪巴:無嗔,可以靠「發願和練習」漸漸做到 有人問一位空姐:「你們最怕遇到什麼樣的客人?」 答案令人大吃一驚:「吃素的人。」 為什麼?「因為他們常暴怒!」 吃素的人不是應該很慈悲、寂靜、非暴力嗎,為什麼有些竟然會暴怒? 當然吃素不等於佛弟子,但我們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為了符合「佛教徒都很好脾氣」的社會期待,而刻意滿臉堆笑、習慣性壓抑怒氣,但因為源頭未消融,心裡還有個嗔心沸騰的活火山,一閃神就「零存整付」,崩潰式一次發作。 其實真的好脾氣不只是先忍住,而是消融怒氣的源頭:嗔心。 好消息是「無嗔,靠發願、靠練習,可以漸漸做到」,法王 噶瑪巴近年大力弘揚的「不動佛法門」,就在教我們從源頭消融嗔心,做個「無嗔有福」的人,滿心歡喜,從內到外真的好脾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fd620dq5nn0810hlhdso4z/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3minPlay
June 12, 2023憶念上師最好的方式 ——聞思修上師言教,就與上師永不分離堪千創古仁波切圓寂,帶給我們法道上的提醒 當最深愛的上師,依世間法則,用他的生命為學生上了最後一堂課:無常,忽然像孤兒般無依無助的學生們,該如何觀修這最困難的一堂課? 2009年,當禪宗大德聖嚴法師圓寂,悲傷的弟子們在達蘭沙拉請示觀音尊者:「我們的師父圓寂了,我們覺得好悲傷,怎麼辦?」 觀音尊者說:「不要難過,我們佛弟子共同的上師佛陀釋迦牟尼佛,色身圓寂兩千五百多年了,但因為我們還在聞思修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法身就一直活在我們之間。只要聞思修上師的言教,就和上師的心永遠在一起,上師的法身就一直活在弟子之間!」 在無常棒喝當下,驚聞法王親教師 堪千創古仁波切以九十一歲高壽圓寂的此刻,我們真實收到無常這位大幻化師的教誡。但接著要怎麼觀修?請拿出仁波切言教的紀錄:仁波切的書,好好聞思修,好好安住自心,依教奉行,這是仁波切臨去他方佛土前,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直到仁波切以大悲願再回到我們之間,我們要用心打開並享用禮物裡的愛,那有通往解脫的密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fd620dq5nn0810hlhdso4z/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5minPlay
June 05, 2023最美的時光從相中學習:外相傳達了什麼內在訊息? 《金剛經》中,佛陀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佛弟子聽了,好像都不太好意思再講什麼美不美,那似乎太「著相」了。 但證悟「諸相非相」之前的我們,卻又很愛美。事實上就世俗諦而言,臉就像心的一面鏡子,外在的相的確也傳達了一些內在的訊息:當臉開始冒煙,就可以知道心應該是著火了。 既然還沒超越相,不如尊重相的邏輯,從相中學習,看清外相所傳達的內在訊息:你覺得自己什麼時候最美,為什麼? ——先看一般題:戀愛時?加薪時?被讚美時?認真工作時?工作趕完時? ——再看進階題:放下放鬆時?能分享時?能感恩和欣賞時?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時? ——如果你是修行人,還可以問加分題:心中有愛時?虔敬心切時?安住自心時?菩提心起時? 多數華人都覺得觀音菩薩最美,因為那是「大悲遍滿」的具像化。美有很多層次,如果那是來自內在的光,就會是深細而有厚度。找到自己最美的時光,讓自己經常安住在那裡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fd620dq5nn0810hlhdso4z/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5minPlay
May 29, 2023給自己一個家 ——找到自己「外、內、密」的家了嗎?心安了,哪裡都是家 這次主題的緣起來自一個小八卦,有一個女生為她的愛情始終走不出「o與1」覺得很困惑,然後她發覺自己莫名其妙變小三,原因竟然是:她太想要一個家! 太急著「向外找一個家」,找個「能給自己一個家的人」,會出事!因為太強烈的希望和恐懼會讓你誤判,因為所謂的「家」,從不只是外在的一個地址、一個水泥殼子,而是一個「心可以休息的地方」。 回到家了,可以放下放鬆了——這世上,能給你這種感覺的人,他在的地方,就是家。所以小時候,媽媽在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情人在的地方就是家;有一天你有了上師,不管天涯海角,上師在的地方就是家。 蘇東坡曾寫了一個千古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古今多少漂泊的心聽了都會嘆息:是,安心的地方就是家! 佛法修持就在教我們這件事,「心安了,哪裡都是家」,與其到處追尋外在的家,或者找個人給自己一個家,不如把自己的心安了,安心之道是真正回家的路,轉心向內的那一刻,「家」的燈火,就在心裡亮了起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fd620dq5nn0810hlhdso4z/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0minPlay
May 22, 2023孤獨,到底是天使或魔鬼?單獨而不孤獨 有時,你覺得孤獨挺好的,放鬆和自己相處,不急著去哪兒,不急著完成什麼,只是好好待在當下。 但有時,你覺得孤獨好糟,你討厭人,也討厭世界,甚至討厭自己,活得像孤島? 孤獨,對修行人來說,到底是天使或魔鬼?孤獨對你到底是榮耀或負擔?佛法又怎麼看待孤獨這件事? 生死和解脫,最後都是一個人的旅程,所以孤獨是修行人必須的能力,只能拉幫結派揪團湊熱鬧,而無法獨處的人,顯然哪裡出了狀況。 重點是,這孤獨是與解脫相應,或是與煩惱相應: ——如果與解脫相應,那請擁抱它吧,它是清涼的孤獨,好事! ——如果與煩惱相應,那請覺知並轉化它,因為它是熱惱的孤獨,會把你帶向更深的輪迴,壞事! 不管在城市或山中,回到自心的山洞吧,千峰萬壑獨閉門,但心中有眾生,單獨而不孤獨,一個人,或在千萬人之中,都覺得自在,這樣無論孤不孤獨,都挺好的。 # Podcast __5月23日上午7:00__ 以下平台皆可收聽__ #iphone Podacst #Firstory #Spotify 歡迎隨時收聽、按讚、留言、轉發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fd620dq5nn0810hlhdso4z/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5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