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对话】不要小看语言的威力,它能主宰世界的“共识”
1、您有没有下面这些经历或感觉?
● 一个财经头条出来,比如:央行决定加息/降息、人行新增货币政策工具、联储考虑执行“平均通胀目标”等等,您马上会去翻朋友圈、刷新闻,试图找到“专家解读”,试图找到别人的解释——这些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该怎么想?
● 您是否喜欢让专家告诉自己应该怎么理解,代替自己思考?
● 您是否对层出不穷、更新越来越快的“新概念”、新词热词汇一头雾水?
● 是否曾经被一些“创新概念”忽悠过?
2、不要小看语言的威力,它能在您脑子里生根发芽,甚至决定什么才是主宰当下世界运行的“共识”。几个误读的例子:
● 比如“印钱”、“放水”、最近的“直升机撒钱”:这些钱真的像一条瀑布一样从天而降,降到每个人的手里吗?
● 当年的“QE”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为什么2008年危机后,“QE”这俩字母从伯南克老师牙缝里挤出的那一刻开始,“放水”和“救市”这两件事在人们的“共识”中划了等号?
● 从什么时候央行变成了那个“无所不能的巨人”?央行让全世界有了什么“共识”?为什么对“放水”结果的错误理解反而导致了资产价格不断膨胀?
● 因为知道“共识”能产生的巨大化学反应,全世界央行行长发展出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简洁精炼,质朴自然,模凌两可,找不着北。要松,要紧,要不松不紧;既要又要还要;喷灌,滴灌,不要漫灌。
● 高速传播媒体的反作用:七十年代沃克尔老师杀高通胀,九十年代朱镕基总理祭出“十六条”的时候,没有推特也没有朋友圈。但是今天,新闻和谣言在同一时间出现扩散传播。与“共识”共舞,难道将是央行的一项终身事业?
● 为什么您对“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的理解一定是错的?
● 普惠金融不是慈善,但是“普”字和“惠”字给“inclusive financing"这个理念传入国内的过程带来了很多误读;误读导致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银行执行的偏差。
● 区块链:此“账户”非彼“账户”,“可信”是从哪里来的?“可信”就能放心放贷款?因为“不可篡改”所以就是“绝对真实”?Token翻译成“代币”和“通证”,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您的什么认知?
● 为什么“民营企业”会变成“弱势群体”?
3、语言变异和误读背后的深层原因:
● 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什么是哲学中的“Gavagai”?
● 有一天,您闯进一个非洲部落,发现每当有兔子跑过时,部落里的同学们便会跳起来嚷嚷:“gavagai!gavagai!”。这下您大概猜到“gavagai”的意思就是“兔子”。但还得确认一下,所以下次您看见兔子时,也喊“gavagai!gavagai!”。如果部落里的同学们有积极的回应,就说明您猜对了,“蹦蹦跳跳真可爱的东西=gavagai=兔子”这件事就成了“共识”。
● 对语言的使用越来越表面化,其实是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为什么我们的语言变得符号化?
● 陈嘉映老师的“包裹比喻“是什么?为什么用语言包装思想,对方却只收到了“包裹皮儿”?为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语言作为归宿,来规范我们的思维?
● 为什么小跑是“杠精”?
● 媒体时代的必备技能:识别语言真意。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如何保持清醒?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3
22 ratings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不是用数学模型、经济学理论,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文史哲、艺术…这些与“人性”天然接近的知识来解读。
【对话】不要小看语言的威力,它能主宰世界的“共识”
1、您有没有下面这些经历或感觉?
● 一个财经头条出来,比如:央行决定加息/降息、人行新增货币政策工具、联储考虑执行“平均通胀目标”等等,您马上会去翻朋友圈、刷新闻,试图找到“专家解读”,试图找到别人的解释——这些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该怎么想?
● 您是否喜欢让专家告诉自己应该怎么理解,代替自己思考?
● 您是否对层出不穷、更新越来越快的“新概念”、新词热词汇一头雾水?
● 是否曾经被一些“创新概念”忽悠过?
2、不要小看语言的威力,它能在您脑子里生根发芽,甚至决定什么才是主宰当下世界运行的“共识”。几个误读的例子:
● 比如“印钱”、“放水”、最近的“直升机撒钱”:这些钱真的像一条瀑布一样从天而降,降到每个人的手里吗?
● 当年的“QE”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为什么2008年危机后,“QE”这俩字母从伯南克老师牙缝里挤出的那一刻开始,“放水”和“救市”这两件事在人们的“共识”中划了等号?
● 从什么时候央行变成了那个“无所不能的巨人”?央行让全世界有了什么“共识”?为什么对“放水”结果的错误理解反而导致了资产价格不断膨胀?
● 因为知道“共识”能产生的巨大化学反应,全世界央行行长发展出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简洁精炼,质朴自然,模凌两可,找不着北。要松,要紧,要不松不紧;既要又要还要;喷灌,滴灌,不要漫灌。
● 高速传播媒体的反作用:七十年代沃克尔老师杀高通胀,九十年代朱镕基总理祭出“十六条”的时候,没有推特也没有朋友圈。但是今天,新闻和谣言在同一时间出现扩散传播。与“共识”共舞,难道将是央行的一项终身事业?
● 为什么您对“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的理解一定是错的?
● 普惠金融不是慈善,但是“普”字和“惠”字给“inclusive financing"这个理念传入国内的过程带来了很多误读;误读导致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银行执行的偏差。
● 区块链:此“账户”非彼“账户”,“可信”是从哪里来的?“可信”就能放心放贷款?因为“不可篡改”所以就是“绝对真实”?Token翻译成“代币”和“通证”,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您的什么认知?
● 为什么“民营企业”会变成“弱势群体”?
3、语言变异和误读背后的深层原因:
● 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什么是哲学中的“Gavagai”?
● 有一天,您闯进一个非洲部落,发现每当有兔子跑过时,部落里的同学们便会跳起来嚷嚷:“gavagai!gavagai!”。这下您大概猜到“gavagai”的意思就是“兔子”。但还得确认一下,所以下次您看见兔子时,也喊“gavagai!gavagai!”。如果部落里的同学们有积极的回应,就说明您猜对了,“蹦蹦跳跳真可爱的东西=gavagai=兔子”这件事就成了“共识”。
● 对语言的使用越来越表面化,其实是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为什么我们的语言变得符号化?
● 陈嘉映老师的“包裹比喻“是什么?为什么用语言包装思想,对方却只收到了“包裹皮儿”?为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语言作为归宿,来规范我们的思维?
● 为什么小跑是“杠精”?
● 媒体时代的必备技能:识别语言真意。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如何保持清醒?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107 Listeners
2 Listeners
19 Listeners
273 Listeners
23 Listeners
45 Listeners
4 Listeners
27 Listeners
17 Listeners
10 Listeners
4 Listeners
3 Listeners
21 Listeners
8 Listeners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