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 本期BGM ·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by Brad Mehldau Trio
· 本期内容 ·
“财政赤字货币化”、“赤字货币化”、“MMT”——它们是2020年金融业界当仁不让的年度热词。至少上过两次热搜:第一次是两会前的全行业热议:我们能想到的、听过的所有经济学家的名字,都出现在了这场针对它的辩论中。第二次是几周前的刷屏演讲,引发的新一轮央行财政部“年度互怼”。
虽然今年是个“语出惊人”之年,但大家隐隐感觉“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叙事,会像病毒一样,和我们长期共存;或者到了要直面它的时候,不能再拖了。
缘起还是全球蔓延的病毒:它让世界上所有政府都面临同一个大问题:要花钱了,要花大钱了。但是发现没有钱。或者本来就没钱,但不能再把脑袋埋在沙子中——不得不“面对”了。每次要“面对”,“赤字”这个词就会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
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收入)在很多国家本来就是常态,包括我们——这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状态,只是今年的剧烈变化让人觉得异常紧张。每当大家用不同的语言、“叙事”来描述这件事,就开始变得很乱:我们在热议“财政货币化”,美国人民在争论“MMT”;在各自的领域里,根据屁股的不同位置,还分有更多的派别和角度。好像很严重,但不明觉厉。
新年伊始,刘院长和小跑对“财政”这件事进行了烧脑讨论。并得出了一个结论:金融的本质就是“赌”——但是要“赌”的有水平。
我们讨论了:
● “财政货币化”和“MMT”在国内和国外分别代表什么?
● 它们为什么会被“定期热议”?为什么今年的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
● 央行和财政顶起互怼的历史沿革?
● “财政货币化”和“MMT”是同一件事吗?
● 为什么央行不能永远印钱——不管是美元还是人民币?
● 认识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对银行实操会有什么影响?对一线交易资产配置有什么影响?
重点文字摘要:
01
我们在谈论“财政”的时候,永远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是“大政府”、“全能政府”,而西方政府大多为“小政府”,不干预经济。职能更多,花钱的地方当然更多。
02
花钱多了,钱怎么来?总会成为一个问题。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某种程度上都是因为政府要花钱。比如盐铁论、王安石改革等等,都是因为政府缺钱——几千年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03
“国债”或者“主权债”是用“权力”来换钱。几乎从人类诞生开始,就有了借贷行为;国家借钱的历史也有据可查。在战争不断的年代,国王为维持军队和打仗,经常不小心就财政困难了。国库空了,在西方,解决方案多位国王的“私人债务”,进化成了更“中立”、信用“更高”的“公债”。
04
在东方,变通的办法也很多。比如南宋末年,贾似道的“公田”充军囤田;又比如重铸铜钱、银币;还有各种“票、证”也可以充数当钱使。据真实史料记载,最清奇的操作,是拿和尚的“度牒”当成通货支付给卖家。(度牒是朝廷发给和尚的“出家凭证”。上面记录有俗名、年龄、籍贯、出家的寺院、出家时间、师父法名等等信息)。度牒限量发放,持有者可免徭税,有补贴。有价值,也就变成了有价证券。
05
小跑一直有两个百思不解的问题:1)政府借钱一定要还吗?2)美国真的会因为自己无穷膨胀的债务而崩掉吗?
06
法兰克纽曼,深发展前行长,克林顿时代副财长——是来自金融实操业界的MMT代言人。纽曼的观点:美财政部在联储的账户里从“一开始”就有钱。如果财政部今天要花掉(支付)100美元:1)直接从账户中支付出去100美元。2)然后发行新的、数额大致相等的国债,填平账户。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美国政府花钱的流程:支出--减记--发债--补足。简称“先花钱,再借钱”,并不是正常逻辑中的“先借再花”。
07
这很像“旁氏”。但事实是,美国发债从来没遇到过任何障碍。对于美债持有国(投资者),有机会把钱借给美财政部,意味着自己的钱可以停泊在这个全世界最安全、流动性最强的港湾。借钱的好像还帮了所有投资者一个大忙:财政部不是在借钱,而是在为大家提供一个机会,让资金可以逃离任何高风险,稳稳地把自己掖进美国国债的保护伞下。没了美国国债,钱要放在哪儿呢?
08
“美国把全世界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了两次”。牙买加协议后,用大量赤字,把美元塞到其他国家手里;盈余国的美元外储只能去买美国债;付利息还要用美元——美元就这样让“谁也逃不脱”。中国可以用这一招吗?
09
美国关于MMT的主流观点:
● 作为一个主权货币发行国,美国“非自愿”违约风险为零。除非自己“违约”,否则一定有办法还——印钱。不存在没有“还款能力”,只有没有“还款意愿”的可能;
● 美国政府支出从来不受收入的限制。它买得起任何以改货币标价的商品,还的起任何以该货币标价的债务——只要它愿意。只要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改动几个科目,美元就发行好了。
● 政府根本不需要借钱ーー他们需要发行债券的概念纯粹是一种自我约束。世间不存在金融约束,只有资源限制。和政府永远有钱去打仗的道理一样。政府发行战争债券不是为了筹钱打仗,而是为了挡住私人部门去和政府争夺资源,军粮,商品,战争所需的一切资源。
● 政府先花后借。发债,只是控制通胀和改变私人部门行为的一种方式。
● 美国政府的赤字是所有人账上的盈余。美国政府欠美元,但也垄断了美元的创造——不利用这种超能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经济是不道德的。
●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产能没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就应该投入和花钱——这才会提高GDP。如果现在不花,将来会损害所有人的生产力。反正让经济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是没有意义的。
● 它头上只有两个紧箍咒:政治和通货膨胀。但只有对那些大量发债却没有盯住汇率的主权国家,通胀才是真正的限制因素。
10
银行在放贷款、处理政府平台项目时,面对“财政赤字”的潜在风险,该怎么判断和“周旋”?刘院长给出了精彩建议。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
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3
22 ratings
· 本期BGM ·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by Brad Mehldau Trio
· 本期内容 ·
“财政赤字货币化”、“赤字货币化”、“MMT”——它们是2020年金融业界当仁不让的年度热词。至少上过两次热搜:第一次是两会前的全行业热议:我们能想到的、听过的所有经济学家的名字,都出现在了这场针对它的辩论中。第二次是几周前的刷屏演讲,引发的新一轮央行财政部“年度互怼”。
虽然今年是个“语出惊人”之年,但大家隐隐感觉“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个叙事,会像病毒一样,和我们长期共存;或者到了要直面它的时候,不能再拖了。
缘起还是全球蔓延的病毒:它让世界上所有政府都面临同一个大问题:要花钱了,要花大钱了。但是发现没有钱。或者本来就没钱,但不能再把脑袋埋在沙子中——不得不“面对”了。每次要“面对”,“赤字”这个词就会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
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收入)在很多国家本来就是常态,包括我们——这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状态,只是今年的剧烈变化让人觉得异常紧张。每当大家用不同的语言、“叙事”来描述这件事,就开始变得很乱:我们在热议“财政货币化”,美国人民在争论“MMT”;在各自的领域里,根据屁股的不同位置,还分有更多的派别和角度。好像很严重,但不明觉厉。
新年伊始,刘院长和小跑对“财政”这件事进行了烧脑讨论。并得出了一个结论:金融的本质就是“赌”——但是要“赌”的有水平。
我们讨论了:
● “财政货币化”和“MMT”在国内和国外分别代表什么?
● 它们为什么会被“定期热议”?为什么今年的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
● 央行和财政顶起互怼的历史沿革?
● “财政货币化”和“MMT”是同一件事吗?
● 为什么央行不能永远印钱——不管是美元还是人民币?
● 认识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对银行实操会有什么影响?对一线交易资产配置有什么影响?
重点文字摘要:
01
我们在谈论“财政”的时候,永远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是“大政府”、“全能政府”,而西方政府大多为“小政府”,不干预经济。职能更多,花钱的地方当然更多。
02
花钱多了,钱怎么来?总会成为一个问题。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某种程度上都是因为政府要花钱。比如盐铁论、王安石改革等等,都是因为政府缺钱——几千年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03
“国债”或者“主权债”是用“权力”来换钱。几乎从人类诞生开始,就有了借贷行为;国家借钱的历史也有据可查。在战争不断的年代,国王为维持军队和打仗,经常不小心就财政困难了。国库空了,在西方,解决方案多位国王的“私人债务”,进化成了更“中立”、信用“更高”的“公债”。
04
在东方,变通的办法也很多。比如南宋末年,贾似道的“公田”充军囤田;又比如重铸铜钱、银币;还有各种“票、证”也可以充数当钱使。据真实史料记载,最清奇的操作,是拿和尚的“度牒”当成通货支付给卖家。(度牒是朝廷发给和尚的“出家凭证”。上面记录有俗名、年龄、籍贯、出家的寺院、出家时间、师父法名等等信息)。度牒限量发放,持有者可免徭税,有补贴。有价值,也就变成了有价证券。
05
小跑一直有两个百思不解的问题:1)政府借钱一定要还吗?2)美国真的会因为自己无穷膨胀的债务而崩掉吗?
06
法兰克纽曼,深发展前行长,克林顿时代副财长——是来自金融实操业界的MMT代言人。纽曼的观点:美财政部在联储的账户里从“一开始”就有钱。如果财政部今天要花掉(支付)100美元:1)直接从账户中支付出去100美元。2)然后发行新的、数额大致相等的国债,填平账户。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美国政府花钱的流程:支出--减记--发债--补足。简称“先花钱,再借钱”,并不是正常逻辑中的“先借再花”。
07
这很像“旁氏”。但事实是,美国发债从来没遇到过任何障碍。对于美债持有国(投资者),有机会把钱借给美财政部,意味着自己的钱可以停泊在这个全世界最安全、流动性最强的港湾。借钱的好像还帮了所有投资者一个大忙:财政部不是在借钱,而是在为大家提供一个机会,让资金可以逃离任何高风险,稳稳地把自己掖进美国国债的保护伞下。没了美国国债,钱要放在哪儿呢?
08
“美国把全世界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了两次”。牙买加协议后,用大量赤字,把美元塞到其他国家手里;盈余国的美元外储只能去买美国债;付利息还要用美元——美元就这样让“谁也逃不脱”。中国可以用这一招吗?
09
美国关于MMT的主流观点:
● 作为一个主权货币发行国,美国“非自愿”违约风险为零。除非自己“违约”,否则一定有办法还——印钱。不存在没有“还款能力”,只有没有“还款意愿”的可能;
● 美国政府支出从来不受收入的限制。它买得起任何以改货币标价的商品,还的起任何以该货币标价的债务——只要它愿意。只要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改动几个科目,美元就发行好了。
● 政府根本不需要借钱ーー他们需要发行债券的概念纯粹是一种自我约束。世间不存在金融约束,只有资源限制。和政府永远有钱去打仗的道理一样。政府发行战争债券不是为了筹钱打仗,而是为了挡住私人部门去和政府争夺资源,军粮,商品,战争所需的一切资源。
● 政府先花后借。发债,只是控制通胀和改变私人部门行为的一种方式。
● 美国政府的赤字是所有人账上的盈余。美国政府欠美元,但也垄断了美元的创造——不利用这种超能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经济是不道德的。
●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产能没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就应该投入和花钱——这才会提高GDP。如果现在不花,将来会损害所有人的生产力。反正让经济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是没有意义的。
● 它头上只有两个紧箍咒:政治和通货膨胀。但只有对那些大量发债却没有盯住汇率的主权国家,通胀才是真正的限制因素。
10
银行在放贷款、处理政府平台项目时,面对“财政赤字”的潜在风险,该怎么判断和“周旋”?刘院长给出了精彩建议。
墙裂坛是由几位被金融耽误了的文艺青年发起的一个实验项目。我们试图撞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跨界的意义,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金融。
您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107 Listeners
2 Listeners
19 Listeners
273 Listeners
23 Listeners
45 Listeners
4 Listeners
27 Listeners
17 Listeners
10 Listeners
4 Listeners
3 Listeners
21 Listeners
4 Listeners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