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再多书,参加再多培训,在育儿的路上却依然困难重重。
源于德国的专业知识背景,落地中国的用心实操指导
-- 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有更强大的父母。
微信搜索添加【林鸯亲子教练】,了解更多内容。
期待与您相遇,并长期关注,工作日定时更新。
【主讲人】
【专辑背景】
... more在人的任何年龄段,友谊都是重要且有意义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儿童和青春期的友谊~
曾经有位妈妈咨询我说:“感觉自己 6 岁的儿子老是被其他孩子欺负,也有好几次是哭着回来的,于是就忠告孩子,既然老被欺负那就不要再跟他们玩了,可是孩子一转头好像又什么都忘记了,又会再次回到那个「朋友圈」。”
妈妈即担心孩子会受伤,又担心不让孩子去玩的话,孩子也会不开心。究竟要怎么做比较好?
就针对这件事情,其实关键还是在孩子身上。孩子在这个「朋友圈」里的情绪和感受是怎么样的?往往答案和父母的感受会很不同!很多时候孩子们之间闹些矛盾,都是能自己解决的,其实他们自己是喜欢呆在那个「朋友圈」里的,尽管父母可能有不同的意见。
因为通常父母也并不清楚孩子们是为了什么起的争端,可能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很伤心地掉眼泪,所以爱子心切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处于保护孩子的考虑,就可能会去阻止孩子继续与对方做朋友。
那么我们今天首先来看看,孩子们之间的友谊究竟是怎么样的?
通常上幼儿园的年龄,孩子有了第一个「朋友圈」,这个时候孩子之间的友谊相对很随意。但是随着孩子的共情能力以及共同的兴趣爱好,最初的友谊在逐渐发展。这个年龄的孩子通常很快就能结交朋友,但这种友谊也同样有点短暂。当然了,如果他们认为找到了特别好玩的且相处融洽的人,即使在这个年龄,也可以建立持久的友情。我的两位 13 岁和 15 岁的学生,他们俩就是从幼儿园开始成为好朋友,直到今天的「闺蜜」。
儿童期孩子的朋友圈是,通过一起玩游戏和尝试一些社交的活动来进行的。当然孩子自己对交友也已经有一定的筛选,比如某个朋友上次撇下自己和别人玩了,又或者某个小朋友的一些行为违反了自己认知的一些社会道德类的标准,那么孩子通常会自己很快做出决定。
小学生的友谊通常由孩子的自我动机来决定的,看这友情究竟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朋友就是「能和我一起玩我想玩的游戏」的那个人;他们的友情是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纠纷问题的时候,朋友能支持自己,这点对于孩子来说会越来越重要。而且朋友之间的团结也越来越重要,孩子之间开始彼此支持,并保守秘密。
再来就是解答: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和朋友们发生冲突,父母该如何应付?
首先,肯定要给孩子自己去解决的机会,但是如果有必要的话,家长也需要给予一些支持,以防止孩子身体上受到伤害。独生子女的孩子通常缺少与人起冲突的经验,那就得先学习。让孩子们自己直接去讨论、谈判并和解。
当然如果这段友谊之间的氛围是不友好的、又或者是被嫉妒笼罩的话,那父母是需要关注的。比如关注孩子的感受和行为。
今日互动
如果你也担心孩子被欺负,看完今天的讨论,你会做什么调整吗?
上一集我们提到了「把责任还给孩子」,那么如果孩子们的责任感不够,那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1- 如果你的孩子犯错了,又或者做了什么错误的决定时,请你放轻松
a-我们之前也额外分享过 - 告别完美!在生活上,我们自己也会犯错,当然事后也经常会懊恼,所以就不要期待我们的孩子总是都能做对,都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这属于「过分的要求」。
b-如果孩子粗心大意,如果孩子在学习时犯了错误,父母不要指责孩子,不要讽刺孩子,更不要借此来贬低自己孩子的价值。而更可取的是一起考虑「如何能把事情继续下去」,比如是学习的话,就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上,可以鼓励孩子独立处理这个事情,比如自己再复习知识点、看学习视频等,并做笔记记下任何出现的问题。
c-再来额外分享下「完美主义的孩子,会更不知所措」。当一个孩子想要正确地做好所有事情,并借由成绩来获得认可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高估自己的情况,并想要通过自己的成绩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个时候孩子就可能会掩盖自己的「弱点」,并养成凡事都要「控制」的性格。
当然有家长可能会说,孩子自己要求完美,凡事都在线不是很好吗?在一定限度内,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好事,它帮助孩子尽量少犯错误,并尽量做到最好。但是我见过太多成人,在成年后这却成为一个「黑洞」,无法放松下来真正享受生活,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对人对事都要控制。
所以如果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完美主义,没有阻碍孩子的成长,利大于弊,那也不需要去干预。但是我却见过很多完美主义的孩子害怕写出错误的答案,而拖延迟迟不肯做作业的。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请家长先检查下自己是否也是完美主义者,平时是不是很看重成绩?家长要从自己先改变,并公开的和孩子做讨论,让孩子明白,「TA 不论是怎么样的状态下,都会被爱和接受,并不是只有在完美和有能力的时候。」
2-鼓励孩子思考,鼓励孩子谈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a-「小孩子别乱说话;你现在还不懂,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反正种种之类的话吧,我是不提倡父母说的。我们只有鼓励孩子思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才会不局限地思考,并且学会负责任地思考和计划。这样他们也会在经过思考后,和家长来讨论自己的计划。
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并有自己的主见,包括了简单的穿衣打扮,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于朋友的甄别选择。
b- 家里的事情也尽量能询问孩子的意见,不要觉得他们少小不更事。要知道我们的孩子越感到被尊重,他们的反抗就会越弱。
c-给孩子足够的决策权利。这里想要了解更多的家长请参照我们的推文 29-42 集。
3- 父母做好榜样,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a-有句玩笑话说,「小伙子挑媳妇,先要看看这丈母娘怎么样?」讲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如果孩子有承担责任的父母做榜样,那他们就自然会学会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b-你可能会发现,让孩子们和狗玩通常都比较乐意,但是你要说到遛狗、喂食、洗澡等,尽管一开始可能说好是孩子自己做,但是到最后恐怕孩子都会觉得很麻烦。
但是成长和承担责任并不意味着一直都会很有趣,所以呀,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一些不会占用特别长时间的日常工作,并事先和他们一起来讨论义务,并且达成共识: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如何完成。当然别忘了这活动是需要定期完成的,如果孩子不遵守约定,那么又会发生什么情况,这点也是需要事先讨论好的。
c-我们给孩子提供帮助,有时候想要夸夸他们,但是父母要注意夸赞的方式哦,不当的赞美反倒会给孩子压力。比如你对青春期孩子说「你做得很好!」,孩子可能会反驳你说「我没觉得自己做得好,Emma 做得比我好…」,但是如果父母换成「你独立解决了这些问题,你的不放弃让我印象深刻。」
今日互动
这些要点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可以在家实现的。成事在人,所以请看看自家孩子在成长中,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吗?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或许你还在考虑,应该是要继续「妈宝」呢,还是要求他们独立。如果一直关注我们的朋友就不难猜到,我的答案是「在两者的中间适当程度,继续做这两件事情」。
我们父母教养孩子时,肯定是奔着「孩子能在成年后对自己负责,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就像我们前一集介绍的那样,孩子在儿童期学会了很多的技能,也能独自开始应付许多日常挑战,但是,进入青春期后,由于他们还不具备预见行为背后的后果,所以他们的行为常常冲动而又草率。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在逐渐退出,并把自己承担责任的「任务」交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危险,肯定还是需要加以干预,以确保孩子的安全。
好比孩子小时候,你眼看着 TA 好奇地伸手摸向烧水壶,负责任的父母肯定不会视而不见;如果你的孩子整个暑假都在玩电子游戏,每天都搞到深夜,我想负责任的父母也不会坐视不理。
青春期的孩子其实也会有些内心戏:一边呢,想要成长并变得独立,另一边呢由于不了解没经验,内心存在害怕。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远见,也没办法做到提前计划。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强烈的内部冲突:我既想要长大,却还不能够。所以他们也会出现情绪波动、迷茫和不安全感。
但是我们的大方向肯定是:把更多的责任还给孩子,这样他们也会更自信。
我们的推文 29-42 集分享了「小小的我」这个话题,其实围绕的中心就是如何让自己对自己负责。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清楚明白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只能自己负责,自己独自管理,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设定目标,自己为之努力,并且通过行动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借此,孩子们还会培养自己「评估现在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的能力,并以此来评估自己每次做决定的现实风险。
当然,我们说让孩子承担责任,说白了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很多父母会认为「没有我,我家孩子永远不会好好学!」当然,父母从儿童期陪伴而得来的经验,似乎在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孩子更容易学习,如果你的孩子习惯于仅在监督下取得成绩,那么他们对自己成事的信心就会降低,并且会越来越低。导致最后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我的孩子如果没有我的监督、帮助,永远都没办法好好学习」
我们说更多责任的时候,并不是让父母彻底从角色中消失。父母可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继续和孩子根据作业问题找出正确答案,家长也可以趁机表扬自己孩子的学习意愿。但是关键是,家长要把这些学习习惯,慢慢的渗透在孩子的成长里,当放学后的学习习惯养成,再到学习方法的应用,最后到学习内容的巩固(这里如果有疑问的,也欢迎翻看我们之前分享的专题「作业指南」)。
通过「对自己负责」是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也会看到明显的改变。十几岁的孩子,会感到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体会设定目标并失败,再调整并享受成功的不放弃的成就感,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我们也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当这种效能感越强,就会越感到稳定,有能力,有力量。反之,就会常常感到无助,不安全和被他人控制。
所以,鉴于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也要理解他们的目前状况,并保持我们的耐心。
尽管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是会想要听到「父母关切的话语+父母的拥抱+帮助和关怀」,也不要觉得都是这么大的孩子了,而刻意维持成人的相处模式。
今日互动
家有青少年的,你们家有把更多的责任给到孩子吗?
当我们在讨论界限的时候,很多家长反映说:这个度还是很难把握。所以,我想专门来和大家讨论下,究竟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你可能会发现,朋友 A 家的孩子,十几岁了吃完饭后,连碗都不端一下,而朋友 B 家的孩子,才四岁就已经能自己刷牙洗脸了。为什么孩子之间的差别会这么大呢?
Karen Ruskin 博士说:「那些没有学会承担个人责任的孩子们,长大后可能会认为,世界将永远追随他们。」
我们教导孩子们负责任,并不是为了自己偷懒,而是在向孩子们传授重要的生活技能,这是孩子未来独立生活的基础。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肚子饿的时候,只想着打电话跟父母抱怨,而不知道如何自己解决的话,我觉得这个所谓的「责任」就有些太晚了。
所以,今天的儿童篇我们要讨论的是,儿童需要对哪些事情负责。
1-鼓励孩子帮忙做家务。
a-孩子们都是很喜欢帮助的。对他们来说,做家务并不是有压力的工作。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孩子想要自己挂外套在衣架上,哪怕 TA 的个子还够不到架子,也请不要立刻回复孩子说:「你还太小了,够不到,我来帮你挂就好了」,又或者长辈们经常会说的:「现在这些事情都不需要你做,等你长大了再做」。
听到好多年轻人的家长会抱怨说:「我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懒,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差。」原因其实呼之欲出,当孩子想做的时候,我们扑灭了他们的热情,当他们习惯了被帮助的状态,我们又抱怨孩子们的习惯,那时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纠正他们。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自己的衣服自己挂」,如果太矮了够不到,那么再一起想想办法看,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先让孩子从最简单的家务开始做,比如清空自己房间的垃圾桶,再到替全家倒垃圾。
b-当然中途的过程是需要不断沟通和鼓励的。我知道,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很多能力的发展还不充分,这个时候请家长一定不要抱怨孩子,而是微笑着鼓励帮助孩子。
千万别说「不用你帮忙洗完,洗得到处都是,还把衣服给弄湿了」,再或者「你每次洗得都不干净,我都得再洗一遍,你还是省省吧~」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我们大人抱怨自己的孩子,对于生活环境完全没有责任感的时候,请检讨下自己:你有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团队合作」过?和孩子们度过这些看似很平常却极其宝贵的时间呢?这些家务的时间不亚于任何一门重要的补习班的课。
请记住:只有我们不断鼓励孩子去提供自己的帮助,他们才会感觉到被需要,才会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环境视为是自己的,并能骄傲地照顾环境。
2-让孩子自己完成任务。
a-如果孩子说,「妈妈,我想吃苹果」。你通常会怎么做?是会去把苹果拿过来,然后洗干净,削皮切块,最后装入盘中端给孩子吗?这里我想请问下,你的孩子多大了?
基本上 3 岁的孩子,就可以帮忙一起布置餐桌了,可以帮忙摆筷子盘子,4 岁的孩子会根据家里的固定人数,自己拿需要的餐具数量了,6 岁的孩子甚至都知道该放什么样的餐具搭配。
所以,上面吃苹果的例子,可以告诉孩子苹果放在什么地方,并引导孩子如何清洗苹果,给孩子完成小任务的一些指导,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来分配责任。比如我家的小朋友,从爸爸身上学会了乱扔脏衣服,那我们现在就会在房间专门放一个脏衣篮,自己换下的脏衣服自己放进去,如果不放进去,就不会被清洗。慢慢地,孩子们自然就明白了。而且她们还从中发现了一个游戏,就是站在远处玩「投篮」。居然得出一个结论:轻而小的衣物必须要站在「这里」投才行,重而大的则可以站得更远一些。
b-相同的任务,也包括了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穿鞋子,自己照顾宠物等。
3 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穿上衣服、裤子和袜子了,5-6 岁就可以应付纽扣、鞋带和拉链了,至少我家姐姐就是按照这个规律来的。5 周岁的时候开始自己系鞋带了,这种绑扎的精细动作男女生也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需要花时间练习的动作。
我就见过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的。如果家长因为鞋带麻烦,而长期只给孩子买粘扣的,那么可能孩子要到以后才会学会系鞋带。如果 7 岁还没有学会的话,是需要额外花时间去练习的。
同样很多家长不重视刷牙,觉得反正都会换牙的。那等孩子换好牙,就很难去纠正之前养成的习惯。刷牙、洗手、洗澡等习惯,都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相关的,是从小就得养成的好习惯。
还有就是宠物啦~很多孩子想要宠物,但通常到最后都变成了家长的事情。那么也需要家长去想一想,是不是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3-调整期待,并避免奖励。
a-就像之前说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能力不足而否定孩子的劳动,所以就需要我们降低期待。比如我家妹妹都是自己穿鞋子,但是她经常会穿反,我不会每次都纠正她,只是偶尔她不方便的时候提醒她。
就像我家姐姐,她自己套被套的时候,一边很鼓,一边却是空的。这个时候我会肯定她的劳动,但是也会示范,下次怎么样可以套得更好的秘密。
b-就像之前我们分享的「物质奖励」主题里提到的那样,对于孩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像刷牙、洗脸、吃饭等等责任,是不需要建立奖励制度的。我们可以考虑孩子超出自己正常家务和职责上进行奖励,哪怕是针对年幼的孩子,也不需要做「额外奖励」。
今天的篇幅有些长,希望我把儿童篇的要点已经交代清楚了。有疑问的家长欢迎留言沟通。
今日互动
如果家有儿童的,请对照上面 3 点进行自我检查,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请关注明天的分享。
马上就要开学了,尽管我知道大部分孩子的这个暑假都没有闲着那么,作为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您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准备好了吗?我之所以想要做这么一期,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去年开学后的两个月内,我训练过好几个一年级的新生。每个孩子虽然不同,但是身上却有着共通性。
再者我家女儿今年也上小学一年级,并且已经开学了。我想从职业教练的角度,到今年转变成为一位 home schooling 的妈妈,我也有着更深的感触。
所以,我想把我的经验总结下来,或许家长们可以少些焦虑,并能把「力」用在点子上。
在家长的心态调整上:我想强调一个「个体差异」的问题。
入学资格是因为孩子的生日来定的,而并非是孩子的自身能力。即每一年新入学的孩子的生日,是从前一年的 9 月 1 日到下一年的 8 月 31 日为止,也就意味着,孩子们自身的发展就很不同存在差异。有些孩子就发展得快一些,有些慢一些。
比如我的学生就会有下面的 3 方面困扰:
-身体上的成熟:一节课 40 分钟时间,对于一个身体上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是很难从头坐到尾的,并不一定是他不想遵守规则,而是他的身体做不到。这点我又要和家长强调「早期身体反射的成熟问题」,当孩子负责控制这些行为的大脑神经连接还没成熟的时候,我们再怎么强迫一个孩子坐好,TA 都没办法真正去配合。所以,孩子就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趴着甚至站着…
身体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被贴上「学习态度有问题」的标签。
-认知上的成熟:学校是个充满规则的地方,比如要发言就得先举手,得坐端正,不能跟隔壁的同桌说话,要负责整理自己的书桌等等,而认知不成熟的孩子,也很容易被贴上「不遵守纪律」的标签。
-社交上的成熟: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相处了至少 3 年的同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孩子在社交上还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去和别人做朋友的话,就会很容易被排挤在圈外。而这类孩子容易被贴上「不懂礼貌」的标签。
当然,这个差距在今后的求学过程中会越变越小,但是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会以成绩考核来评定孩子的能力。这样很容易造成家长的不淡定,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在目前的阶段的确有些差异,但是我们的初衷肯定是要帮助孩子的,而不是给孩子更大的压力,也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什么标签。一旦贴上就很容易真得变成这样,再想撕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家长在孩子的能力上做补充:大动作和小动作。
大动作的锻炼上,我推荐孩子们骑自行车、游泳、以及一些能锻炼到平衡的运动。当然,跑步、跳跃和投掷的练习也很好,综合的也有像攀岩。
小动作的锻炼上,可以鼓励孩子画画、多用剪刀,搭乐高,做手工等等。
当然,如果想要给予孩子专业支持,并从反射行为的角度上来给孩子做统合的家长,可以联系我做整体评估和统合训练—反射行为纠正 RIT 详情请见链接的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AyTRhNloPX4rhAYi8jFENw)。
家长在孩子的语言上做支持:让孩子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本身学习除了思考以外,我认为就是提问,其最终的目标是产生自己的观点。所以这个时候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表达欲望,每次都让 TA 先说完。当然家长也要锻炼自己的耐心,注意用词和语速。慢慢地,让孩子体会到,说出自己的想法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家长在孩子的情绪上做引导:目标当然是学习掌控。
比如我的学生容易在下面几点上有情绪。
-无法调整犯错后的心情: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是,孩子写着写着就会开始发脾气。很有可能是某个字错了,怎么也写不好,那就会很懊恼,也有可能是怕写错,所以迟迟不敢下笔的…
-无法克服失败的挫败感:由于能力不够强大,失败很正常,但是孩子们却想要做得很完美。
-对争论和冲突的容忍度不高:比如和同学之间有了些小矛盾,就会生气很久,有可能晚上睡前还在生气。
当然家长需要做的是言传身教,耐心指导,我认为情绪是人一生的课题。
最后,有个很关键的提示给到家长,那就是在刚开学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放缓些自己的工作,关注一段时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一旦孩子出现某些困扰的时候,家长就比较容易捕捉到孩子的需求,并和孩子一起去面对。
祝愿所有的小朋友们,都能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今日互动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够对您有一丢丢的帮助。
中国 2019 年结婚登记的有 947.1 万对,离婚登记的有 415.4 万对。
我认为离婚,它并不一定是失败的标志,很多时候也代表了重要和正确的决定。可如果双方有孩子的话,可能也会伴随着痛苦,父母们会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亲爱的,如果有一天婚姻真的走到终点,在互相伤害或争论的另一面,你是否能抛开成人所受的伤和自己沮丧的情绪,而做到只爱你的孩子呢?
「婚姻或许不是永远的,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牵绊却是一辈子的。」-林鸯
我家老大有个好朋友 M,比她只小 2 个月。在 3 岁的时候,父母离婚。我记得她的父母离婚后,她来我们家做客,她那天主动问我:你知道吗?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不在一起了。从她的眼睛里,我看不到任何的情绪,就好像在说非常平常的事情,像是「我每天准时去幼儿园」的语气。当时,我家老大还问我,“离婚”究竟是什么意思。
她周一到周五住在妈妈和男朋友的家里,周末去爸爸和女朋友的家里。这几年她的父母也换了好几任男女朋友。我每次见到她,都是很快乐、自信的样子。
她的父母总跟我说:我们离婚对 M 的成长没什么影响,我们保持着朋友的友谊。
我无法说「离婚」对一个孩子没有影响,因为有些发生的影响可能会在很多年后才表现出来,但我想说,如果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离婚」对夫妻双方都是最好解决方式的话,那么这也将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
真正伤害孩子的,并不是「离婚」这件事情,而是当父母的在那之后的处理方式。「离婚」意味着改变,而包括我们大人在内,改变背后最大的情绪就是「恐惧」。因为对事情的不了解,因为不知道这个改变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为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又或者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孩子的处境也同样如此。
所以父母需要用很中立的语气,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情况,酌情来解释,并允许孩子提问。要让孩子明白的是:虽然父母分开了,但是对 TA 的爱不会变,TA 的生活会和以前一样,甚至会比以前更好,只要 TA 需要,可以和以前一样寻求父母支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你爸和你妈离婚了,你要跟谁?
如果父母一定要争吵,请一定要远离孩子,越远越好!!!前几天看到有人把这个场面比作恐怖片,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目睹自己的父母争吵甚至有肢体冲突产生,其惊悚程度可不就是「恐怖片」。
之后也需要父母花时间去真正感受孩子的情绪,比如是否在父母离婚后比以往都要更悲伤?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请一定要花时间,听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研究证明,受父母分居影响最小的人就是那些能够与不再住在一起的父母保持良好联系的人。所以,今天要给父母的第二条建议是:不要让孩子陷入「忠诚度」的冲突。
很多分手的夫妻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离婚结束的其实是两个人的婚姻,但是因为孩子的存在,对孩子来说,这个家庭并没有解散。即便在离婚以后,也还是需要合理的语气和文明互动的,防止孩子再受没必要的痛苦。比如在孩子面前彼此贬低,使孩子陷入冲突之中,就是我该选择相信谁的话,我该对谁忠诚的问题。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对于单身的父母来说,有新的伴侣加入是一件好事。但是这里要记住第三条建议是:不要尝试替换父母。很多孩子不接纳甚至不配合新的伴侣的原因,就是因为,TA 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原来父母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所以,我们不需要额外让孩子去做这个选择题,在今后的共同生活里才能更融洽。
最后,来总结下今天的 5 个要点。
1-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离得越远越好!
2-用中立的语气和孩子讲述离婚事件,消除孩子对于未知的恐惧。
3-让孩子与父母保持良好联系。
4-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
5-不要尝试去替换父母。
今日互动
如果你和孩子目前正在经历这个阶段,我表示很抱歉,也希望你能足够冷静地去应付这一切!加油!
「我一直很欣赏我老婆,感觉她跟别人不一样。但是在我们有了孩子以后,我经常会问我自己:这是我当初答应,会一直待在她身边直到我死的那个女人吗?我几乎认不出来了。」这是曾经一位爸爸跟我说过的话,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当初这话直直打进我心。
今天要讨论的是父母犯的另一个经典错误:让另一半对自己的生活幸福负责,而不是先检查自己的责任以及个人贡献。
对于婚姻和家庭的很多幸福浪漫的期待,往往会使人脱离现实,并对面前的生活感到失望。这时候把「确认爱」当成一生的任务可能会更合适。
以下的 3 种情境,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所以想要再跟大家整理下我们的建议。
情境 1-
老婆
「我过去每个月都会去逛街,但自从有了孩子,我买的都是孩子和老公的衣服,我最近一次给自己买衣服都是去年的事情了」。
老公
「生完孩子后老婆就好像变了个人,变得尖酸刻薄、易怒、邋遢,我都不记得她上次温柔地跟我说话是什么时候了,问我问题都用指责的语气。」
建议 - 个人不应该迷失在家庭的喧嚣里,只有那些能够照顾好自己,在自己和家庭中找到平衡感的人才能更好地处理夫妻关系。夫妻之间要相互轮流,支持对方有这样的个人时间,爸爸可以去踢球或看场球赛,妈妈可以去做个 spa 等。
情境 2-
老婆
「我太羡慕我老公了,他整天可以去上班,关上门后就是另外一个清净的世界了,下班回到家他说很累,想要先休息一下,可是我也忙了一天,也想要休息,我就连洗个澡都得随时担心孩子叫我。」
老公
「有时候回家就好像一场灾难,老婆河东狮吼,然后就是孩子。能感受到高气压,餐桌上的话题也变得令人讨厌。」
建议 - 分担职责,并达成协议。比如:你洗衣服,我负责清理厨房,轮流做饭,陪伴孩子的学习,然后几个月后再交换任务,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令人不快的争论,也不会把气变相地撒在不相干的人身上。
情境 3-
老婆
「老公带孩子太不可靠了,还是宁愿自己亲自动手…」
老公
「真的很受不了,我带孩子的时候,老婆总是在那儿指手画脚,提供监督和建议。」
建议-如果父母双方都能积极参与育儿,那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有一方总觉得自己懂得更多,总是去指出对方做得不对的对方,那么另一半就可能不会受到其他家庭成员尊重,并且相互出现冲突。
这点和我们之前分享的做作业很像,把做爸爸的责任还给爸爸们,那做起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否则投入感也没有那么高。夫妻之间应该建立的是伙伴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如果实在觉得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的,可以时候私下给爸爸一些建议。
最后呢,想再讨论下夫妻与双方父母之间的距离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带走了很多的习惯和价值观,这些都会体现在我们处理夫妻关系上,也渗透在我们的子女教育问题里。其实婚后的和谐也是双方妥协的过程,那么双方父母的介入往往有很强的代入感,可能会破坏之前达成的和谐。
这时候需要和双方父母有公开的对话,可能会触碰到一些敏感点,这时候需要和自己的父母之间建立一定的界限。对于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最好还是能相对统一,否则爷爷家一套规矩,姥爷家一套,自己家又是另一套…会显得相当得混乱。
今日互动
你平时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吗?你通常都会做什么呢?
有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一段良好的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基石,而绝对不是孩子,这就好比是个金字塔。
夫妻关系在塔尖;亲子关系在中间;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在底部。如果这个顺序混乱了,那么很遗憾就会冲突不断,也肯定会影响孩子成长。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来讨论「夫妻关系」这个话题。
很多夫妻感情在生完孩子后的头几年就会破裂。有人曾开玩笑说,夫妻离婚的首个常见原因是因为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常见原因是因为第二个孩子。看起来,我们亲爱的孩子们,可以迅速将美好的生活变成地狱
一位学生的妈妈 A 最近在我这里做成人训练,她觉得我给她的关于孩子的反馈,有一部分问题的根源在于她自己,有些甚至是她逃避了很久的问题,所以她决定向我寻求帮助。
A 有两个孩子,老大青春期的各种叛逆让她很是头疼。小儿子在学校也有很多行为问题,家长经常被约谈。和老公的关系曾经一度紧张到,她动过离婚的念头,但为了两个孩子硬是忍了下来。
在没有孩子前,夫妻两人算是恩爱,老公当时就表现得很宅家,在她眼里:老公属于那种没什么野心,守着一个家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待在原地的类型。而 A 不一样,她想要抓住些夫妻之间曾经的那些美好,而不是回到家就摆了张脸的样子,一谈话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
A 曾经有份干了近 20 年的工作,收入各方面都不错,但是这些年随着孩子的长大,儿子女儿的各种问题迫使她回归家庭。老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成了家庭主妇的她感觉离「原来的自己」越来越远。对老公也越来越失望… 每天还要在孩子面前装得开心的样子。
当我问她:你觉得你的这些感受,你老公知道吗?
她摇摇头说:这十几年,我们谈论的话题只有孩子,谈完女儿谈儿子,关于我们…他应该能感觉到吧,就算我说,应该也还是那样吧,孩子们都还小,我怕一捅破的代价太大了,就每天这么稀里糊涂的骗自己。
今天我们讨论夫妻关系,我想说的最重要一个错误就是:在亲子至上的关系里,夫妻之间很容易彼此看不见。
没有哪一段关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孩子,关注的不止是房贷或账户上的数字,而是我们愿意看到眼前的这个人,愿意去谈论交流那些好的和不好的。当然,这个有区别于「喋喋不休」「一直碎碎念」「抱怨」,我们知道一个人话很多,另一个却保持沉默,往往都解决不了问题。
孩子的出生,尤其是头 5 年,对于夫妻关系来说就好比是一次压力测试。孩子们会无情地发现夫妻关系中的一些弱点,他们就好像拿着小锤子,次次都能敲击在父母关系出现一些细微裂缝的地方。有调查显示,孩子出生后夫妻之间的冲突增加了 9 倍,尽管夫妻的负担大大增加了,但夫妻之间的相互帮助却比以前少了。
很多妻子抱怨的是:当她需要丈夫的时候,而他却不在。很多妈妈都感觉自己像是「孤独的勇士」,这时候曾经的「爱」就是一种讽刺。教老公做,还不如自己干了更妥当也更放心。
而丈夫抱怨的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泼妇」的妻子,孩子的哭声,妻子的吼声,下班回家被妻子硬塞过来「带孩子的任务」,在某个精疲力劲的时候,最真心的想法是「再也不想经历这种事情了」。
夫妻之间需要留出时间:可以明确说出自己的意愿,并及时进行讨论,并尽可能不要提出指控。当然,也有可能会发生剧烈的争执,这个时候也需要理性地暂停 20/30 分钟,让双方冷静下来后,再进行对话。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双方之间的关系。
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卡夫卡的话:「爱就像一辆毫无问题的汽车,有问题的只有司机、乘客和车轮下的路。」
今日互动
你是否也有很多的无奈,没有来得及告诉你的另一半?你能试试看心平气和地去告诉对方吗?
一个原本毫不起眼也不在意的玩具,但是就因为弟弟好奇去动了一下,姐姐就不干了。当姐姐去争抢的时候,冲突也就彻底爆发了。明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物件,却好像在此刻被双方赌上了尊严一般重要,然后可能就会越来越夸张,用牙齿咬,用脚踢,吐口水,大喊大叫…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协调呢?在朝夕相处的暑假期间,恐怕每天都要来上三遍。家长可能会说:你说的方法我都试过了,在我们家就是都不管用!
「把两个孩子拉开;只训斥做错的那一个,有时候同等严厉地训斥两个孩子;没收这件玩具;让孩子们冷静道歉;给予惩罚…」
如果你认为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彻底消除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抢,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是会失望的。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逐步交给孩子们 -- 如何以身作则来解决争议!
你知道吗?有研究表明,越是那些彼此喜欢,在情感上更亲近的孩子,越会经常发生冲突。兄弟姐妹之间更是训练彼此划界和自立的良好伙伴。
所以家长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的约定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及其背后的权利和界限。尤其是家里老二的言语表达还没有那么利索的时候,可能会更喜欢用拳脚来协商。当然这一步的实践是需要时间的。
其次,我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法官的角色。尽量不要去做一些判断:谁错得更多,谁先动手的,谁的情节更严重,谁做对了,谁必须道歉…
如果争吵的孩子们没有破坏规定的原则,那么就给他们这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方案,以使彼此更好地相处。
争吵中的孩子一般会愤怒,孩子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所以针对愤怒下的行为需要做些原则性的规定。当然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我们家是大概下面几点:
1-永远不可以拿手上或手边的东西扔对方。
2-永远不可以冲对方吐口水。
3-永远不可以在楼梯口、池塘边等危险的地方有肢体冲突,尤其不能推对方。
4-永远不可以攻击脖子以上的部位。
5-永远不能「出口伤人」-即挖苦对方的弱点,也不能讲「粗话」。
6-如果有一方喊「请你停止」,那么另一方就得终止「进攻」,也就意味着双方结束纠纷。
回到我们开头讲的那个抢玩具的场景,如果孩子们在没有破坏你们家的原则的情况下,那就给予孩子大声争论和肢体冲突的机会,以此来学会「争论」。
很多时候只要了解了个开头,父母基本上就会提前知道接下去事情的进展。也难怪很多父母在事后都会说:「你看吧,我说什么来着,我就知道会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想改变些什么,就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整个事情。
父母也可以做一些事后引导,问问姐姐究竟是什么让她这么生气?如果我们不再替弟弟发声呢?弟弟是否能自己帮助自己来解决冲突?如果弟弟意识到,哪怕是姐姐不要的玩具,但只要还是姐姐的,想要玩就得先征求姐姐的意见,那情况又会怎么样?
父母要记得,哪怕我们干预引导,也不意味着是要指责或者惩罚孩子,否则可能会引发新的愤怒。我们是想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描述事件和想法,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里也欢迎认为使用了所有办法都无效的家长,私下加我们微信来继续沟通)
最后,我来总结下今天的四点。
1-制定家庭原则,明确每个人的权利和界限。
2-父母尽量少参与子女的纠纷。
3-事后可做冷静引导,看一下如何更好解决争议纠纷。
4-父母别干「法官」的活。
今日互动
细心观察孩子之间的某次冲突,并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些应对规则吧~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01 episodes available.
1 Listeners
388 Listeners
13 Listeners
172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