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老刘说心学》的讲义正式出版了!!《老刘说心学》音频专辑的讲义正式出版了!! 各大电商平台和各地新华书店都已上架。《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修炼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习录》 对人类而言,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短暂的一生... more
FAQs about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How many episodes does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37 episodes available.
August 31, 2018183-是非大规矩-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从先天到后天,都是一气所化,由无形到有形到成万物,皆是一个种性。相同的造化原理,都在良知中,良知和先天是一气的,天地造化之初的知觉都是一致的。天本身不能违背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就人参与进来的后天的情形而言,必须遵循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先天尚且不能违背自身所遵循的规律,更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圣人、贤人、愚者三者所对应的功夫分别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这三种人在致知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准则——良知。圣人自不必说,贤人和愚人的为学功夫,同样是从具有辨别是非能力的良知上发轫扩充下去的。本讲原文:【266】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267】“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268】“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功夫,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more17minPlay
August 28, 2018182-克己复礼-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力”发动了巧。只说“力”而不说“巧”,这种“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巧”和“力”本质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种属性。“三子”和孔子的区别,只是在份量上的不同,但是在纯乎天理方面,和孔子相比是毫不逊色的。成色是否精纯,其操之在我,可以力学而致,份量之多寡,则委之在天,不必强求。本讲原文:【264】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作效验说,如何?”先生曰:“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265】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more17minPlay
August 23, 2018181-无知无不知-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聪明睿智原本是人人都有的,只需要个良知而已。人只要坚定按良知指引行去,自然会囊括万事万物而没有遗漏。普通人和圣人的惟一区别就在于一个不能致自己良知,一个能致自己的良知。孔子和周公之用心都没有出离“天理”,即便是在谋划将来的事情或者远方的事情,也是没有出乎“致良知”的范畴。反之,哪怕你心中所思所虑都是眼下手边的具体事物,但是如果没有遵循“天理”,而是不着边际去思考,依然是“将迎”之心。本讲原文:【261】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262】先生曰:“‘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何等明白简易!”【263】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何如?”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more15minPlay
August 21, 2018180-至诚前知-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过去的无非是一堆已经死去的灰烬,未来的无非是一片模糊难辨的混沌。良知无法脱离于当下。就当下良知所展现的内容,对的就做去,错的就克治掉,不要发愁不能预知未来会让你“吃亏”这种事情,等到你真的觉得目前所展现的良知“不够你用了”,你再去考虑“前知”这种事也不迟,但是这样一路做下来,你会惊喜地发现,终生也不会出现良知“不够用”这种情况。现实的情况是,许多人终身受制于“前知”或者“往事”的困扰,也就终生不能践行“致良知”的大道。本讲原文:【259】一友问功夫不切。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少间,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先生旁顾曰:“我麈尾安在?”一时在坐者皆跃然。【260】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more15minPlay
August 15, 2018179-心学医人的方子-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心性修炼的办法:引入好名好色好货的念头,用克制功夫练习。如同道家的入妄破妄。为学要踏踏实实,才能在逆境中站稳。本讲原文:【258】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是友愧谢。少间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在坐者皆悚然。...more15minPlay
August 10, 2018178-人的生死念头-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圣人是不屑于声色、名利和嗜好、良知是有大小先后分别的。真正的看破生死才算是尽性至命之学,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从容。本讲原文:【256】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257】问“夭寿不贰。”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more13minPlay
August 06, 2018177-道理自有厚薄-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本来应该看重的,反而看轻了;本来应该看轻的,反而看重了,这样本末倒置把身修好的是没有的。本讲原文:【255】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 ...more15minPlay
August 03, 2018176-岩中花树-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万事万物皆因其在人心上的感觉而产生意义,此谓“心即理”本讲原文:【253】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254】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more11minPlay
August 01, 2018175-浩然之气-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良知是分体用的,性之无善无恶即是体,发之于情便是用,此时用之于物便可分辨物之善恶。良知是一个整体,无分内外,告子执其一端,令学者陷入义袭之中,偏离了真正的学问本讲原文:【251】先生曰:“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着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动,便是把捉此心,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桡了,此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252】又曰:“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性无善无不善,虽如此说,亦无大差。但告子执定看了,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有善有恶,又在物感上看,便有个物在外。却做两边看了,便会差。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时,只此一句便尽了,更无有内外之间。告子见一个性在内,见一个物在外,便见他于性有未透彻处。”...more11minPlay
July 30, 2018174-同德和异端-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用愚夫愚妇之良知作为检测同德和异端的标准,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此良知人人具有,不假外求。本讲原文:【249】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250】或问异端。先生曰:“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more10minPlay
FAQs about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How many episodes does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3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