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大选后的市场:鬼故事来了-通胀再推高,降息可能结束?(美国大选系列之三)


Listen Later

大选系列第三期:尘埃差不多落定。本期节目我们将从市场视角深入解析,讨论一下:特朗普潜在政策对通胀的影响?两党格局的深层变化、对全球市场可能产生的冲击?美国大选、联储议息、人大开会碰在一起,市场会出现什么动静?我们的经济刺激方案怎么应对?


·时间戳和文字稿·

00:01:37先介绍美国大选的基本规则和选情现状美国选举采用独特的选举人团制度,而非简单的普选制。全美共有538张选举人团票,获得270票即可当选总统。每个州的选举人票数量取决于该州在国会的议员数,包括参议院固定两票,以及按人口比例分配的众议院席位。大多数州采用"赢者通吃"制度,获得该州普选票多数的候选人将获得该州全部选举人票。这一制度存在一定争议,因为各州人口与选举人票的比例并不完全对等。例如,加州三千多万人口对应54张选举人票,而人口仅五十多万的怀俄明州也有3张选举人票,这造成了选票权重的不平等。2016年希拉里虽获得更多普选票,但在选举人票上仍输给特朗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前选情主要聚焦在几个关键"战场州"。传统的蓝州(支持民主党)和红州(支持共和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南方红州因拉美裔选民增加而开始摇摆,而北方工业区因制造业衰退,部分蓝州选民转向支持共和党。宾夕法尼亚州的19张选举人票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选举人团制度之所以难以改革,很大程度上源于建国时小州与大州的利益平衡。虽然这一制度饱受争议,但要修改需要获得三分之二州的支持,而人口较少的州显然不会放弃这种制度性优势。历史上虽有上百次修改提案,但都未能成功。这种独特的联邦体制设计,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国政治中妥协与制衡的传统。目前各方民调数据显示两位候选人支持率接近,但考虑到共和党支持者参与民调的意愿较低,实际情况可能与民调存在偏差。这一点在2016年大选中已经得到验证。


00:11:55美国大选、联储议息、人大开会碰在一起,市场不会平静除了传统民调,预测市场(比如Polymarket)等其他指标也很有意思。一些预测网站上的胜率数据,由于参与者主要是年轻网民和金融从业者,可能更多反映了当下市场预期而非整体民意。而当地媒体的民调则侧重于特定区域的调查结果。单一数据来源都难以完全准确预测最终结果。预测和赌盘市场虽然有趣,但存在合法性模糊等问题,流动性有限,参与者不够广泛,无法完全代表全体选民意愿。不过从反向投资角度看,当市场情绪出现极端化时,反而可能存在投资机会。再加上本次大选可能出现戏剧性变数。特朗普至今未承诺会在落选时配合,且反复宣称,如果输了,唯一的原因就是民主党“作弊”。选举投票在11月初结束后,各州必须在12月11日之前在法律上复核并且确认选举结果。如果结果接近,特朗普可能会要求重新计票,这一过程很可能会耗时几周。部分州规定,若候选人得票差距低于0.5%,可要求重新计票。这些不确定性都会影响金融市场表现,包括美元、美债利率、黄金、加密货币等资产价格的波动。考虑到本周还有美联储议息会议、11月8日人大会议等重要事件,市场波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00:19:11鬼故事来了:特朗普的政策整体走向几乎都指向推高通胀。通过对比川普和拜登的政策,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川普的政策整体走向几乎都指向推高通胀。从贸易政策来看,川普主张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20%的关税,其中中国进口商品更是高达60%,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虽然拜登阵营也有贸易保护倾向,但关税力度相对温和。在税收政策方面,川普打算以关税替代国内税收,计划将企业所得税从现行的21%降至15%;而拜登则持相反立场,拟将企业税率提升至28%,并将资本利得税从20%提高到28%,主要增加富人税负,同时为年收入40万美元以下家庭提供税收优惠。移民政策是两党分歧最大的议题之一。川普表示要驱逐1500万非法移民(实际上美国非法移民总数约1千多万,2023年新增约200多万)。如果川普当选并推行严格的移民政策,将直接影响美国廉价劳动力的供给。由于工资水平是影响通胀的关键因素,收紧移民政策很可能推高工资,进而加剧通胀压力。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预期。如果川普当选,利率上行的空间可能难以预测,甚至不排除通胀反弹导致美联储重启加息的可能性。摩根大通最新报告甚至预测,若川普当选,美联储可能在12月份就终止降息进程。这些潜在影响目前似乎尚未被市场充分消化,若成为现实,可能会对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00:22:44选举落地后可能的市场演绎如何?至于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分为几个阶段。美国大选包含党内初选和总统选举,刚开始某方胜选优势快速变化时,市场提前展开选举交易。等到选举结果落地后,市场反应也可能分为几种情形:如果结局反转,市场(特朗普交易)可能也跟着明显反转;如果低悬念,市场延续性较弱;如果无悬念,因市场已充分定价,反应也可能最弱,如2020年大选。再往后,几个月后,等到核心政策落地,市场可能再出现波动。比如2017年特朗普时期,市场初现"强美股"、"强美元",但3月医改失败后信心受挫,直到11月税改推进才恢复,并在次年关税法案中重启交易。“特朗普交易”具体表现为美元走强,美股、铜价偏多,美债、黄金偏空。虽然其减税、关税等政策显示强美元特征,但同时推进弱美元计划,使政策影响难以判断。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要到第1阶段市场交易中才能显现。但是从经济层面来看,当前的形势比2016年更加严峻。目前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五五开的局面。利率处于高位,社会各方面成本上升,全球供应链重组,贸易对立加剧,美国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享受全球化红利。此外,财政赤字不断创下新高,今年更是达到疫情后的第二高点。这些都将限制未来政府的政策空间,特别是对于倾向于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主张而言,将面临更大挑战。这些问题无论谁当选都需要面对。


00:28:10两党分裂可能性? 美国现在的局势与以前很不一样,包括两党在内的整体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人认为这种“衰落”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党的重组与分裂,二是金融市场或整个根基受到冲击。如果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影响将更为深远,但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带来更大冲击。从历史角度看,美国政党格局经历了巨大变迁。七、八十年前,北方支持共和党,南方支持民主党。这与建国时期的情况一致:林肯是共和党总统,却领导了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当时民主党代表南方农场主利益,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势力。这种格局持续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才发生转变,北方变成民主党地盘,南方转向共和党,其中民权运动是重要推动力。90年代到2000年前后,两党政策差异并不明显。直到2016年后,由于人口迁移等因素,传统的南北州支持格局又有变化。南方因拉美裔移民增多开始偏向民主党,北方因制造业衰退转向共和党。选民投票更多基于对立面的反感,而非对某一党派的认同。这种变化的核心原因是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美国底层民众实际收入自9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增长,而上层越来越富,这种蛋糕分配不均是许多原本支持民主党的选民转向特朗普的关键原因。与此同时,民主党越来越强调政治正确,过分执着于自身意识形态的道德优越性。连游戏角色都越来越'中性化',少数族裔比例大幅提升。这种改变本身没有问题,但其实施方式过于生硬突兀。比如在中世纪魔法背景的游戏《龙腾世纪》(Dragon Age)中,一个角色因使用了不当的性别代词而道歉并当场做俯卧撑:因为TA称呼了亚裔面孔的一个角色为“she”,亚裔角色很不高兴,因为在LGBTQ语境里面,不能用“she”这样的传统性别词汇指代,要用“they”来指代。这种场景和例子感觉很荒诞,但左派媒体和知识分子对此几乎没有反思,甚至认为力度还不够。



Isabela做俯卧撑


00:42:39我们的经济刺激方案怎么应对有几个关键方面值得关注。首先是11月8号人大常委会会议(十四届十二次)结束后的政策走向,市场上流传会有约十万亿的具体增量财政政策方案同时还有通胀和社融数据公布,可以看到这两个月政策开始发力后的效果。十万亿增量财政这个消息已经传了一段时间,但市场反应出奇平淡,甚至有点出人意料。这可能是因为之前几次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市场变得谨慎了。不过这种谨慎未必是坏事,至于传言能否兑现,还需拭目以待。如果特朗普当选,他对中国的态度可能会更加直接强硬,尤其是在关税方面。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更快转向内循环,提高内需和内部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这也有可能是祸兮福之所倚。虽然中国本来就有转型意识,但外部压力可能会加速决策者的行动,促使刺激方案和架构设计更快落地。从过去近十年的经验来看,美国的围追堵截反而催生了很多新兴产业的崛起。比如中资企业产业转移、出海突围;新能源行业异军突起;跨境支付等新的结算体系也在发展。这些都说明在被动局面下仍能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不过,美国大选对中国的影响可能只是边际性的加速器或抑制剂。更关键的是中国内部的举措,从大规模刺激到各种民生补贴。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建立起正向循环的预期,因为只有形成新的需求 - 无论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是企业扩张需求,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问题。在不能依赖美国需求的情况下,中国需要找到维持自身发展的新动力。从特朗普个人特点来看,如果他当选,由于这是最后一个任期,其政策和行为方式可能会更加难以预测。从他过去在房地产和媒体领域的经历来看,他的行事风格较为跳脱,不容易从表面看出背后的逻辑,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因此,这次即便当选,也不能简单套用上一任期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应该攘外必先安内,确保内部经济稳定,争取将已经开始的经济刺激措施进行到底。


00:50:42关税和科技大佬转向的具体影响特别值得关注川普提出对中国加征60%关税的主张。虽然最终税率可能打折到30-40%,但影响仍然巨大。目前中国对外贸的依赖度比五到十年前还要高,一旦加征高额关税,不仅可能失去美国市场,还需要为产能寻找新出路,这可能加剧与欧洲、南美等其他市场的贸易摩擦。以中欧贸易战为例,最近已经落地,其中法国是主要推动者。这很有意思,因为按理说德国的汽车工业更强,但德国反对与中国打贸易战,担心本土企业被中国征税报复。而法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份额仅约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自然更倾向支持对中国电动车征税。如果更多产能从美国转移,这种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加剧。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科技大佬的政治立场转向。传统上,硅谷一直支持民主党,但近年来马斯克等人开始转向支持川普。原因包括川普承诺减税(将企业所得税从21%降至15%)以及对科技行业监管更宽松。还有一些个人因素,比如马斯克因儿子变性手术事件受到刺激,甚至将SpaceX总部从加州搬到德州。这些科技巨头掌握着空前的影响力。以推特为例,支持川普的言论和针对哈里斯的阴谋论大量存在,马斯克只需保持不干预的态度即可。这反映了所谓“科技威权主义”的倾向 - 这些科技大佬的野心可能不只限于影响美国总统选举,而是想影响全球用户。毕竟美国总统的权力主要局限于国内,而科技平台的影响力是全球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科技巨头虽然表面保持中立,但也在悄然改变。比如贝索斯旗下的《华盛顿邮报》打破了30年来支持民主党的传统,这一决定导致多位编辑辞职。相比之下,娱乐明星更倾向支持哈里斯,而学术界的支持更是一边倒——82名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公开支持哈里斯。这种分化可能与各自的利益诉求有关,但后续影响不能忽视。

—  End  —

专栏主播|郑朗 大卫 小跑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7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19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3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45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4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27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7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1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2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4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