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報》檢討教改30週年,菁英思維,意識形態,理想趕不上現實,少子化、學位貶值、大學倒閉、高教品質低落,108課綱導致學生能力全面弱化,學生「需求」凌駕一切後,所有第一線教師都成了店小二。周祝瑛教授且一針見血:「學生文化內涵和溝通能力不足,政策上反而從小學就推數位學習」?
看了心理師陳品皓新書《過曝世代》,就明白網路世代看《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何以負評連連。這部德國大師文溫德斯(Wim Wenders)執導,入圍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電影」且為役所廣司(Yakusho Koji)拿下坎城影帝的電影,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低配過活,潔癖的老職人,隱微的人情,榻榻米的老日子,對被社群、限動、IG人際關係24小時包圍的Digital native是不能想像的世界,差不多等同於逼「過曝世代」看沉浸式(immersive)洗廁所,只差不能兩倍速進行。用《聯合文學》四月號專題「作家的焦慮同好會」檢測看看,你是否對已讀不回感到焦慮?發文後必檢查按讚數(好友以前都會回覆或按讚我的IG限動,但這次卻沒反應)?無法忍受未讀的小紅點?一天社群用量超過9小時?三句話內必使用emoji?Podcast、YT都拉到1.5倍速?網頁2秒沒打開寧可放棄?
網路使人失去人際關係的界限和餘裕,「過曝世代」(過度暴露於網路下成長的世代)和「bed rotting」(床上擺爛世代)共通現象是注意力破碎,缺乏目標感、動機低落、缺乏深度思考力與表達力。尤其青少年「青春期矛盾本質」與「網路社群環境」加乘後產生巨大心理失落,導致焦慮且無安全感。《我的完美日常》裡的東京廁所清潔工平山先生,大隱隱朝市,總讓我想到毛姆小說《刀鋒》裡最後隱身在紐約當司機的男主角拉里。平山單身獨居,晨起摺被、照顧盆栽、盥洗著裝、投罐咖啡、開車上路、認真工作,傍晚單車晃悠、錢湯洗浴、街攤吃麵、伴書入眠。車上聽搖滾老卡帶,英國樂團 The Animals的〈House of the Rising Sun〉(日昇之屋),Lou Reed 的〈Perfect Day〉,Otis Redding 的〈(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你這才明白,不需要朋友,才是一種無可取代的軟實力。
「現在是現在,以後是以後」。《我的完美日常》裡灑落樹葉間的光影、被相機記憶下的瞬間,傳達出一種物哀之美,雖然每天生活看似相同,但由於這些擦肩而過的際遇、無法重來的時刻,日常裡的每一天,就是全新的一天。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過曝世代」看不了沉浸式洗廁所,現代人靜不下來才是大問題。數位產品的設計就是讓你上癮,就像 1985年《I Need More Of You》(我需要更多的你)。不斷索取回饋或滿足別人都是非常內耗的。這首甜軟的情歌和《Inside of My Guitar》 (在我吉他中) 、《Let Your Love Flow》(讓愛流過)都是美國鄉村音樂二重唱The Bellamy Brothers(貝勒米兄弟)紅極一時的歌:「 I need more of you, changing my rain into sun我需要更多的你,把我的雨水變成陽光 / More of you, putting my blues on the run更多的你,讓我的憂鬱開始奔跑 / I need more of you, darlin' I need more of you我需要更多你,親愛的,我需要更多你」。
[文學的異想世界]節目是個Podcast節目,在三個平台都可以聽:Apple podcast、Spotify 、Sound on,以下是他們的連結 ,想要即時收到 podcast最新一集提醒,可以訂閱並開啟小鈴鐺喔!
Apple podcast :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6%96%87%E5%AD%B8%E7%9A%84%E7%95%B0%E6%83%B3%E4%B8%96%E7%95%8C/id1594536509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AJhDy2bz1yeq8ntgbptHj?si=fJPklGGURiW4ZwOJN7oEcg
Sound on :
https://player.soundon.fm/p/e1844b06-ef5a-40c6-8a3c-2cdd1a6cd730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