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不是有錢的人,有錢人是知道什麼是錢的人」。-鄭寅鎬
近日出於好奇讀了一本《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打造你的「易富」體質,成為掌握財富的5%人!》,沒有改變什麼體質,倒是大開眼界。為什麼社群媒體上沒有真正的有錢人?富人和窮人打包行李有何不同?為何比爾蓋茲說不要輟學?富人為何喜歡跑馬拉松?為何松下幸之助面試員工總問「你覺得你的人生到目前為止算運氣很好嗎?」作者鄭寅鎬是韓國企業管理評論家,訪問了50多名富豪並探詢其成功秘訣,得到以下結論:
1有錢人不炫富:會帶來忌妒,相對剝奪感。富人多低調,追求實用重於名牌。
2有錢人不排隊:重視時間資本,專注於專業,只接觸「擁有好的想法和資訊的人」,謹慎建立人際關係,沒時間更新限動,用手機與網路社群的時間是窮人的1/6。。
3有錢人讀各種艱深的書:知識是複雜社會中唯一獲勝機會,維持現狀會落後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4有錢人覺得成功是自己運氣好:比較感恩,也比較接受失敗。比爾蓋茲早晨必對自己說:「我甚麼都做得到」、「今天似乎會發生很好的事」。
5有錢人專注於對方的利益:切蛋糕理論,不要專注在對方的「立場」,而是要專注在對方的「利益」,不成交要問對方購買理由,互利才能雙贏。
6有錢人追求長期目標,不逐短利,習慣風險管控。比爾蓋茲「惡夢筆記」:「最糟是什麼情況?如何把風險降到最低?」,且不盲從權威,相信自己的判斷。
7有錢人捐很多錢:錢不僅能買到尊嚴和自由,也能做出貢獻。美國金融家戈特斯曼93歲遺孀露絲捐款10億美元給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免了醫學生昂貴的學費,祭出免學費之後,此校全美排名瘋狂攀漲。
《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認為要成為有錢人先要研究人類心理而非財務管理或投資方法。富人是「擁有好的想法和資訊的人」,真正的富裕是實現了自己,也幫助了別人。史丹佛大學生物學者布魯斯-利普頓博士(Dr. Bruce Lipton )對潛意識(Subconscious Mind)的看法也足以佐證此說。他指出我們絕大部分行為是靠潛意識做決定的,之後是不斷的重複練習。人腦七歲之前處於可下載的催眠模式(潛意識),可以說95%的人生早就被家庭教育和父母觀念程式化了,想成功就要要有正向的富人思考,和內在潛意識對話,「假裝你做得到,直到你真的做到」。
「The winner takes it all勝者獲得一切/The loser has to fall輸家一敗塗地」。成王敗寇,舉世皆然。與其怨嘆無法翻身,倒不如先了解你的心態和行為模式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瑞典「阿巴合唱團(ABBA)」1980《The winner take it all》(贏者全拿),說的是情感的敗北,用在人生也很適切。原唱金髮美女艾格妮莎·佛斯科格(Agnetha Fältskog)嗓音充滿深情力度,多年後比利時歌手Dana Winner(丹娜雲妮,1965-)則柔美細膩,各有擅場:「 The winner takes it all勝者獲得一切/The loser has to fall輸家一敗塗地/It's simple and it's plain (It seems plain)這是理所當然/Why should I complain?我能抱怨什麼?…The winner takes it all勝者獲得一切The loser's standing small輸家顯得渺小/Beside the victory在勝利旁邊That's her destiny那是她的命運…」。
[文學的異想世界]節目是個Podcast節目,在三個平台都可以聽:Apple podcast、Spotify 、Sound on,以下是他們的連結 ,想要即時收到 podcast最新一集提醒,可以訂閱並開啟小鈴鐺喔!
Apple podcast :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6%96%87%E5%AD%B8%E7%9A%84%E7%95%B0%E6%83%B3%E4%B8%96%E7%95%8C/id1594536509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show/7AJhDy2bz1yeq8ntgbptHj?si=fJPklGGURiW4ZwOJN7oEcg
Sound on :
https://player.soundon.fm/p/e1844b06-ef5a-40c6-8a3c-2cdd1a6cd730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