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育,就是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
昔日「街頭小霸王」林正杰73歲肺腺癌辭世(1.11釘孤枝成為最後身影),哈佛大學5.29畢業典禮中國女學生蔣雨融致詞引發「虛偽」熱議,仍表示自己「坦坦蕩蕩、雖千萬人吾往矣」。加上近日讀岸見一郎《不教養的勇氣》,不禁令我思索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有人去深究蔣雨融的身家背景,包括一年前中共駐美大使謝鋒演說時協助趕走台灣與西藏的抗議學生。我倒覺得其演講問題在於制式、不自然、不真誠,論學術良知,遠不如2024哈佛和2025MIT畢業生在演講台上嗆學校對巴勒斯坦學生不寬容,縱容以色列發動種族滅絕,身為畢業生恥於和學校站在一起。蔣雨融以「守護我們的人性」為題,強調人類同舟共濟,興衰共存,要認真傾聽,困境中保持溫柔,那些被我們貼上敵人標籤的人,他們也是人,看到他們的人性,我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性」,「我們都是人類生命共同體」。說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有哪個女性買不起衛生棉,那我就是貧窮的;任何一個女孩因為害怕性騷擾而無法上學,那我就沒有尊嚴;如果一個小男孩死於一場他從未挑起及理解的戰爭,我的一部分也會一併跟著他死去」甚至哽咽。說得都對,怎麼就讓人想起小學演講「自己感動自己」的場面。
受教育(尤其頂尖學府)到底是要讓人過上好日子還是學會勇於批判?近日讀岸見一郎《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也有同樣的疑惑。奧地利心理醫師阿德勒在維也納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兒童諮商中心,輔導孩童時提倡「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教養法。岸見一郎推演其說,認為斥責或讚美孩子同是情緒綁架,會把孩子推向更遠。他語出驚人:「讚美,對孩子沒有好處」。有時什麼都不說比出手管教要更大的勇氣。遇到事情,父母只需默默陪伴,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人生課題。「在責罵中長大的孩子,凡事只會考慮會不會被罵,渴望讚美的孩子,會過分追求別人的認同,甚至為了贏得讚美不擇手段」。講的都對,但事有大小,肯定與讚美又如何區分?。
學習不只是填充,我們必需內化一切知識,這是每人都知道的道理。歐美名校看似優異,實則(捐款或特殊關係)後門不少,哈佛是否如外傳系統性地培訓中共官員及富二代不得而知(10000名外籍學生身分各異),但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什麼,恐怕才是重點。如果不自由的地區教育有問題,那麼台灣目前的大學教育如何,在推甄熱季,考生與家長同樣嚮往熱門校系,我們能培養出有獨立思考、審美、遠大理想的年輕世代嗎?
學期末期盼放暑假時的心情,令人想起《Les Champs-Elysées》(香榭大道) 這首1969 Joe Dassin(喬瑟夫·伊拉·達辛,1938—1980)的老歌。慵懶的夏日,午後微風,信步在法國巴黎協和廣場,戴高樂廣場和凱旋門,滿滿的度假風:「Je m'baladais sur l'avenue le coeur ouvert à l'inconnu.我在大道上走著, 自言自語/J'avais envie de dire bonjour à n'importe qui.好想找個人來敞開心扉/N'importe qui et ce fut toi, je t'ai dit n'importe quoi,隨便找個誰,說聲你好也好/il suffisait de te parler pour t'apprivoiser.機緣巧合遇見你,談天又說地,互相傾心吸引/ux Champs-Elysées, aux champs-Elysées.在香榭大道, 在香榭大道/au soleil, sous la pluie,在晴天, 在雨天,à midi ou à minuit,在中午或是午夜,il y a tout ce que vous voulait aux Champs-Elysées不管天氣如何,香榭大道上總有所有你要的東西」。
您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文學的異想世界]這個節目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