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

古典音乐没问题


Listen Later

【点开查看全文】【演讲嘉宾】顾超资深音乐媒体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主持人,融合媒体栏目《天方乐谈》创始人。【演讲主题】古典音乐没问题【演讲内容】各位下午好,显然我的咖位没有前面两位嘉宾那么大啊,所以这个,魅力值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同样的呢,就是今天的这个下午的这个主题啊,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话题,因为古典音乐,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还是很遥远的,虽然他的大门一直打开,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踏进去。那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啊我们都知道ELLE今天这个主题是女性主题嘛。但是我们今天的这个话题找了一个男性来讲,而且呢讲的也是一个可能有一些偏男性的话题。因为在音乐厅当中我们去看的话,可能特别是在西方或者在日本啊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观众当中很多都是男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是日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一个国家,他们对于西方的古典音乐非常崇拜。那么你到日本最好的地方,比如说去赤坂银座,或者任何一个他们非常繁华的地方,都会有音乐厅,那么去看音乐会的人呢,其实当中当然有男性女性了。当你去看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会的时候,你会发现基本上观众都是男性,是谁呢?是一个奥地利作曲家,叫布鲁克纳。这个人呢一生写了有个大的交响曲。那么这个交响曲呢,每一个交响曲基本上一演奏的话就是60分钟以上。然后四个乐章连续的啊。所以对于很多女性观众来说,人们说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驱逐女性观众的一个作曲家。几乎看到90%都是男性。只要这今天的东京有这样一场音乐会,是布鲁克纳,那观众就是男性为主。有人说出了一个理由就是可能因为他的时间太长了,女性连补妆的这个中场休息都没有,当然也有,大家也觉得可能觉得古典音乐可能在在一些人的眼中当中肯定乐迷很多都是男性。但实际上呢在国内的话,当我们走到音乐厅当中去看,很多的特别是知识女性。北上广深的一些比较向往这个优质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这些女性,其实很多人都是在听古典音乐,所以这个让我觉得特别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跟大家讲一下我们的古典音乐,我想也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可能有些人会疑问啊,今天为什么这个主题叫“古典音乐,没问题,”这个故事我想讲一下啊。昨天因为这个正在跟啊ELLE的同事聊,我这个话题是什么的时候,他说你到底讲什么?其实我作为电台的DJ的时候,做古典音乐做的比较多。但是呢自己在创立自己的这个媒体的时候呢,在做播客的时候我会放很多爵士啊或者世界音乐。所以我的习惯就是问问他到底他希望我讲的是古典音乐还是其他音乐。然后他说那你讲的是古典音乐吧,我说古典音乐没有问题啊,因为我可以讲古典音乐,然后他就变成了我今天这样一个主题,所以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啊。好,那我们先往下走吧。下面好,我们今天就讲四个没问题。 乐圣贝多芬,没问题?我想讲的第一个没问题,就是其实今年我们知道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所以疫情给世界带来很大冲击。因为我所在的这个行业是一个牵涉到音乐表演的这样一个行业。所以很多人都发现确实有问题了。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很多人经历了今年是可以说是他们最郁闷的一年,除了没有收入之外呢,他们还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办法去工作。而音乐家其实当中有一部分人是有非常大的这个他们没有职场之说,但是他们有很大的工作压力,就是有一批人,他们是闲不下来的。他希望每周都有音乐会可以让他去演出。比如说一些指挥,你想交响乐团那么多人他没有办法演出,因为他的风险比较大,是不是?然后指挥就瞬间就没有了其他任何的工作可能性,他只能待在家里面。而有一些指挥家,他本身的情绪管理如果不是很好的话,他就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今年呢是贝多芬的250周年诞辰,所以全世界呢,就是在去年的时候就卯足了劲儿,就一定要在今年搞一个大的纪念活动。那贝多芬在中国说起来这个活动就叫贝多芬250是吧?在这个西方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所以要去好好的纪念一下。在德国的贝多芬的这个250周年诞辰的纪念基金会,特别设计了一些logo 啊,包括他们的一些新的一些视觉元素来推广他们的这样一个非常引以为傲的作曲家。那我们今天就来讲,首先讲一讲这个乐圣,被我们中国人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他到底有没有问题?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有个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文人,他们什么都懂,既懂美术又懂音乐,又懂文学。有一个人叫弘一法师。大家可能听说过啊李叔同。那他呢就是一个非常尊敬贝多芬的人,尽管当时说他可能听过没听过贝多芬几个曲子,那个时候又没有很多唱片,又没有网络的姻缘。是不是大家现在听古典音乐很方便啊,跟听流行音乐一样。他当时时候就是了解到了一些翻译的书。一些书就讲到了贝多芬的生平说他很一生很苦难,所以他非常的了不起,他是和命运抗争,并且写下了很多好的音乐的一个人啊。所以李叔同就为他画了一幅肖像。同时呢把它称之为说乐圣。所以只有中国人在说啊,贝多芬是乐圣,你到了其他国家,他们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了。那么这个是拿贝多芬去跟谁比呢?就跟我们的这个中国的圣人跟孔圣人去比是吧。所以就有了贝多芬的这个乐圣这个称呼。那么贝多芬在中国一直是古典音乐的一个象征啊,他很多时间都是一个让我们觉得非常景仰的一个人。因为他的这个一生的传奇,我们对他的了解,他是一个英雄,音乐当中的英雄,是不是。但是当然后来有很多人随着这个对贝多芬有更多的了解以后,有很多人知道贝多芬的一生没有那么简单,他的音乐没那么简单。那么很早就有人翻译贝多芬的书,比如说贝多芬的传记啊等等。给中国人来读啊。那么近年来有很多人做了这个贝多芬在中国传播的一些研究,然后包括呢。也有很多人把贝多芬作为一个。比如说呃这里有很多也有很多妈妈或者是这个家长啊,他们可能会需要向孩子去讲这个贝多芬很重要,你们如果要学钢琴的话啊,你们要了解贝多芬是怎么回事,他对钢琴音乐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就请我们工作人员帮我放一个第一个曲子好吗?这其实大家熟悉吗?一听就熟悉了,是不是?百分之我觉得可能至少50%以上的人能够讲得出这个曲子名字吧,就是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是吗?然后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就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据说在小学课本当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贝多芬经过一个窗口里面飘出非常优美的琴声。然后他走进去一看,这个里面有一个盲人的女孩儿在弹琴,然后他非常感动,他就把这个当时的情绪呢化作音乐演奏了这个贝多芬的这个月光奏鸣曲。这是当然是个夜色当中,所以它是以月光为题的。那么首先这个故事呢,这个我们去考证一下,就觉得很有意思了。这个他在马路上听到一个人在屋子里弹琴,他就闯到人家家里去,然后跟人家聊天,然后还给人家演奏,就不去说他了。完了之后呢,后面有人也去整理的这个资料,就发现其实贝多芬在写这个曲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它叫月光是有一个后世的诗人给他加上了这个名字。所以这个话呢就是一个非常写意的东西了。其实跟这个没有什么关系。那我们知道古典音乐这个东西,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可能有的人觉得他是非常难懂。我听不懂嘛。因为确实在贝多芬开始,或者说在贝多芬之前就有很多作曲家,其实他们已经不是为完全为取悦大家的耳朵,为目标去写作了。所以他写出来的音乐就不是纯粹为了让你高兴。或者他让你通俗易懂。所以到新发展到甚至于21世纪,还有一些人在拼命的想办法挑战听众的耳朵,甚至于给你重新写一些。你听不懂的东西啊,这个跟很多艺术门类都一样,但是它这种作为极限的挑战来说确实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那贝多芬呢?他的音乐当然有非常呃革新的一面啊。但是呢不管怎么讲,他呢因为还是大家很很容易去接受的。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哦,我听了这个月光以后,就会觉得我就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去想。这个音乐当中一定有月光,我要去寻找他,但是有的人想了半天,他都没有找到这个月光在哪里,那么有一位俄罗斯的作曲家叫安东鲁宾斯坦。就是说其实在我看起来就是他的第一乐章是非常悲伤的,沉重的,根本就没有月光,是一个乌云密布的环境,那么对他来说可能有一点月光效果的是第二乐章。那我们现在就这样,我们放一下这个奏鸣曲的第二乐章,这是我的第二首曲子,然后我们来听一下,到底对你们来说哪一个更加像月光。很多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我也不会去问大家,到底你们觉得哪个是月光。但是其实这个月光本身就是诗人的一个附加上去的东西嘛,但是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感觉,你会觉得可能第一乐章觉得很平静。有一点月光给你带来的朦胧感,也有人觉得就是像刚才那个俄罗斯的作曲家说的,他觉得第二乐章那种跳跃感,就好像月光的闪烁和那种游移。那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古典音乐其实应该一个给一个很开放的答案让你去想象啊。那古典当然他写的非常精美,所以我们都会去爱上他。至于他是不是一个月光,我觉得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为什么我会想到说把贝多芬作为没问题来讲,就是啊,他到底有没有问题?其实答案都在我们自己每个人的心里面啊。听者是有很大的权利去选择他在轻音乐时候所做的的感觉,你也可以说不喜欢。经常会在网上我看到一些社交媒体上评论,就是大家去听了一场音乐会以后,微博上面就会有一些几十个人在那边或者十几个人在那边说啊,今天到底听下来什么感觉,那有的人就说啊我今天听到的感觉非常享受,但是呢有的人就完全不敢表达,我其实今天什么都没有听出来,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都是正常的。总有一个艺术家是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越是有个性有标志性的人物,就越是这样。但是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去骗自己。说我听出来这个曲子里面有月光。假设你不认同这一点,你可以大胆说出来啊。在这个层面上你和贝多芬也是平等的。那么中国呢就是非常有意思啊,因为把贝多芬作为一个英雄来处理,所以有讲了很多的贝多芬的故事。在一个教材当中,我在不同的教材当中看到过最后这个图的一个故事,就是发热的手指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个人在这个旅馆里面。在一个破旧的小旅馆里面,在这个寄宿,突然听到楼上的传来了非常激昂的这个钢琴的声音。这个人就非常好奇,你还是说又出现一个好奇。然后呢这一位旅客就跑到了楼上,又敲开了这个旅客的房门,就跟刚才贝多芬撬开小女孩的房门一样,就大胆的进去了,结果就看到一个人在里面,他在练钢琴啊,练的非常的如火朝天,而且是热火朝天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的手因为练了钢琴练的太快了,所以他这个手都发烫了,他旁边放了一盆冷水,然后他要把这个手进到这个冷水当中去冷却啊。所以这个就是贝多芬的发热的手指的故事,出了很多版的画册。那么这个当中又有很多疑点了,是吧?首先第一个就是练琴要练的发烫,我也不知道是有什么样的功力啊,这个有点看武侠小说,看多的感觉。第二个呢就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啊,他也不太会去说这里这里有个很好的钢琴。然后我湿的,沾完这个冷水,我直接往这琴上面放,这也是不太可能,对于乐器也不尊重,而且呢当然你是再去想这个故事就觉得奇怪了啊。一个破旧的小旅馆里面,旅客的客房里面竟然有备着钢琴,这个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所以贝多芬有没有问题,我觉得大家不要太去相信每一本书上写的东西更多的可能还是从听出发,对大家来说没有负担一些啊,所以这个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贝多芬到底有没有问题?学琴=学音乐,没问题?接下来我来讲一个我个人的一个有一点意见的地方,昨天呢其实我正在录一个我自己的一个播客的节目。然后就是讲这个,就是叫“天方乐谈”嘛。然后我在再跟我的嘉宾,两位嘉宾都是音乐教育出身的嘉宾在聊这个,音乐教育的问题,他们都想到一件事情就是他们两个人从小学钢琴,三四岁四五岁,然后一开始的时候,家长都是逼迫着学琴的时候呢,就是感觉非常痛苦。有一个女生说她到什么程度,她就是一个很天然的女生,非常天然的一个女生。她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她就会去找来他们家里面的亲戚或者说朋友,或者在出去的时候就会见到他们家里面其他的亲戚的时候就是说你们家里面需不需要钢琴,我们那家里的钢琴可以卖给你,就是讨厌到这个程度。但是呢他们两个人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情况,就是当他们到了中学,在高中或者是更大的时候,他们自己听了很多音乐以后,他们开始喜欢音乐。这个时候他们愿意自己去练琴了。什么问题呢?就是因为小家长都是确信说,你们现在学钢琴,你们学的苦,你们觉得讨厌,我现在逼着你学啊,拽你的头发也好,把针放在你屁股后面也好,怎么样都逼着你,把你这个钢琴弹下。等你长大了以后一定会感谢我们的。但是呢实际上对于很多的学琴的人来说,他最大的痛苦就是,当他意识到比如说呢他读大学或者走向社会,他觉得古典音乐真的有点意思的时候,他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放弃练琴了。他可能已经就是把这个作为一个过去的一个爱好啊,曾经还可以就是说学琴考级,然后可以拿这个加分什么的,后来连这个都没有了以后,家长说你别学了,你就赶紧把文化课捡起来,把大学学好啊。所以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是学琴的时候没有好好的了解音乐到底为什么好听。等到你真的有兴趣的时候呢,你其实离这个音乐已经非常遥远了,这是一个非常永远的一个难题啊。那么另外一方面呢,就是琴童他们自己呢本身压力也面临的非常大的压力。据说中国有4000万琴童,而全世界一共是5000万,就是说中国人占了世界情况80%。那按照比例来说呢,将来呢中国人就会把全世界的古典乐坛都包括这其他的可能包括流行音乐都给占领了。因为学乐器的人,最后他可能也会去做流行音乐的制作啊,或者他去做歌手啊。但是他可能,这个比例非常高了嘛,那中国人应该把世界舞台都占领了。那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了,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学琴的人来说,也不学琴的人来说比都一样,就是爱上自己喜欢的音乐是最重要的。有的时候从小弹(琴),比如说可能会弹一些贝多芬,在贝多芬之前会弹一个人的名字叫车尔尼。这个人呢是一个我们现在的乐迷也好,还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不会去不太会去听了一个人。但是所有学钢琴的人都要把他的作品过一遍。他是贝多芬的学生,是李斯特的老师,是非常当时是非常有名的钢琴家。但是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为了这个钢琴演奏技术做了很好的教材。所以琴童都知道车尔尼,但是音乐迷们都不关心这个车尔尼,车尔尼是什么是怎么回事,他的音乐到底好不好听。那么这种反差,给我们现在的这个音乐的就是大众的教育,或者说我们普通人去听音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到底我们应该去听什么?然后我们在学琴的时候学什么,听听音乐的时候听什么,这是模糊的。大家觉得古典音乐不都是高大上嘛,这里面还有区分吗?所以我觉得与与其高大上,不如说你自己真正的喜欢。当你喜欢这个音乐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是有这个作曲家是有意思的。我觉得好。比较极端的例子,我有认识一个朋友,他是个杭州人,他喜欢什么音乐?他喜欢二十二两千年以后写出来的学院派的,不是学院派,就是古典音乐作品,就是你想这些作品当中大部分都是非常实验性的。然后听觉上让你乍一听都觉得不是很舒适的那些音乐,但他专门喜欢听这些两千年前后的。或者之后到现在为止,这两年写出来的这些音乐,这些作曲家的名字可能绝大多数的人,99.99%的人都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一听这个音乐就会想关掉他的那种但是有些人听觉当他适应了或者他自己的内心当中,他就需要这种声音的时候。他真的就能听进去,而且他也能分辨出说这些音乐哪些好哪些坏。他有自己的标准,我觉得只要相信你内心当中有这种声音,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光听口水歌肯定不是所有人的需要。好,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个话题,就是听一些音乐。然后呢也是往外在扩展一些。寂静,没问题没有人知道John Cage是吗?有人知道吗?没有太好,太好了。这样我们现在请这个工作人员帮我放一下接下来的这一轨音乐,大家认真的听一下他的作品。这个音乐的声音就是几乎没有声音的啊,这个John Cage就是一个美国的作曲家,20世纪他已经离开人世了。那么他在1952年的时候写了一个作品,叫做《4分33秒》。乐谱呢一共分3页。第一页第一乐章,第二页是第二月上,第三页是第三乐章。但是这个3张纸上面呢全部都是空白的。那么这个作品呢,就是整个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的一个认识啊。因为他这个作品经常上演。大家可能还不相信啊,他这个作品经常上演,经常演出。甚至于像BBC的这个逍遥音乐节啊,也演出过这个曲子。那么这个曲子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标题下面写了,说这个《4分33秒》,这个曲子就是3个月,当加起来是4分33秒钟,而且每个乐章他都规定了时间,这个是几分钟,这个是几分钟。完了之后呢,他还说这个曲子他还有不同的版本。怎么叫不同版本,就是说比如这个曲子是4分33秒为交响乐而作。然后呢你就看到BBC的这个现场转播的时候,就整个交响乐团一个指挥呢,他拿了个指挥棒啊,就这样,完了之后就整个乐坛就是没有动作的,就是音乐。就在这边时间当中流淌,然后每个人的脸上的反应就像台下各位差不多啊。那么John Cage他做了什么长笛版的《4分33秒》啊,什么钢琴版的《4分33秒》啊,什么几重奏的等这个《4分33秒》。反正我觉得台下大家都可以演奏吗?是不是搬一张椅子坐在台上做4分33秒下去就可以完成这个作品,那么这个算是算得上是音乐吗?可能在美术里面也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当然这个例子没有没有他这个这么革命性。就是应该是20世纪初期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一个美术大师吧。他曾经有个很有名的作品,就是一个20世纪初期的一个男性用的这个厕所里的便器。他把这个小便池,就是他把它放在那儿,是不是就是有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图。这个作品已经成为了这个20世纪美术史上的一个经典了。他说这个是个作品,其实它是现成的。拆了一个这个东西过来放在这个美术馆里面进行展览啊,现成的艺术品。所以这个都是非常有名的例子。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重新思考和定义。到底什么是音乐。那么John Cage其实一辈子他可能有的时候说这个人也太好过了,他就靠这个作品就出名了。但其实他也写过很多好听的曲子。那这个图的意思呢,其实他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革新者,他在钢琴上面做过很多的手脚。比如说大家知道吗?其实钢琴这个乐器,你听肖邦、李斯特,你会觉得它就是一个演奏的乐器。但是John Cage他把在钢琴上,他会在某一些特定的弦的位置上放上一张纸。当这个部分的琴弦被击响的时候,他的音色会出来非常美妙的朦胧的效果,这是他发明的。他还发明了很多在钢琴上的所用的一些工作啊,这些工作这些工作,这些小的这些道具。成为了他的一个专有的一个叫prepared piano ,就是这个御制钢琴的一个乐器,那听出来的效果是非常美妙的,很多人就拿他这个概念再去做创作以后,又写出很多好听的曲子。所以他不是一个骗子啊,他是一个真的音乐家。当然这个作品4分33秒是永远的刻写在这个人们的这个印象当中,尽管你说他好听还是不好听的,都不能做评价了,是吧?但是确实你在网上去搜索的话,真的这个作品有很多人录制过,就是放在自己的专辑里面,作为自己的一个版本。在这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听没有声音的声音,或者我们怎么样去欣赏生活当中的噪音。比如说我们现在听这个场子里面能够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可以作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这个生活当中的环境当中,无时无刻都有声音。只是我们没有去留心他而已。把它当成是一个不存在的背景,20世纪到21世纪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指挥大师叫阿巴多,他是柏林爱乐乐团原来的总监,后来他身患癌症以后,他就离开了乐团。然后他在康复以后,他就组建了一个节日性的乐团。在瑞士非常有名的一个旅游胜地叫琉森。他做了一个音乐节的节日乐团。然后呢每年夏天的时候,那个地方是完全不热的。然后旁边有个非常美的湖,他就每年在夏天的时候,就召集欧洲最顶尖的乐手到那边去排练演出。大家正好休假啊,这个地方呢是一个风景极其优美,然后非常心灵的修养了一个地方,而且还有很多的文化古迹啊。但是这个地方唯一的缺点就是你去他的超市里面买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他的色拉又难吃又贵啊。他的酒店也是贵的离谱,大概就是为了来听音乐,然后休养。大概都在晚年的时候,就是他患上癌症以后,他开始想一些事情。然后有人就把他在晚年的时候的一些演出排练的做成了一个纪录片。这个纪录片的标题就叫:Here in the silence ,就是聆听寂静,就是他的中文翻译啊。那么这个纪录片还是蛮有名的,网上也很容易找到。他就提出一点,就是当音乐结束的时候,如果这个音乐它有一定的力量,这个力量不一定是存在于他演奏的时候特别是一些音乐作品它是关乎生死的,或者它是关乎到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的,或者他是以一种微弱的形式结尾的一些音乐,比那种热闹结尾的音乐更加有力量的是在于音乐结束以后的那一个寂静的时刻。那么曾经呢有一段时间啊,就是音乐厅里面的观赏文化。就是说音乐结束了,只要你知道你熟悉这个作品吗?你知道这个交响曲结束了,你就可以鼓掌了。但是呢在一部分的指挥家或者是一些音乐家的创意之下,有一些音乐作品被要求就是,当你听完以后你可以不用鼓掌,你享受一下他的最后的尾声部分,然后再结束。那阿巴多都在生前指挥,在刘森指挥的时候,他只会过像莫扎特的安魂曲啊,或者他指挥这个马勒最后一首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的时候,他都会非常安静,然后观众也非常配合他,他们都知道他要享受这个宁静的过程。那其实那种感动就是当你真的体验到的时候,是确实冲击力要跟音乐是一样的。甚至于更大,那这种现场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你只有在当场去经历这一切,你愿意去配合这一切的时候,你感觉到聆听寂静的力量,济带来的心灵上的这种这种冲击。甚至是说洗涤都不过分啊。那我们接下来就想想,其实古典音乐当中的这种聆听寂静的这种习惯了。有一个更早的例子,是一个罗马尼亚的指挥,叫切利比达克,这个人是个传奇啊。他的传奇在于几点,第一个就是他生前好像受到了很大的不公平的待遇。然后因为这样原因,他可能他作为一个故事的一个开端嘛,有些人就把他和德国有一个指挥家叫卡拉扬啊,这个人呢可能有些人知道,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被称为指挥皇帝。他是一个指挥上的一个霸权人物啊。那切利比达克就被作为他的一个对手但是这个对手是一个失败的对手,就是他被挤出了一些好的乐团的乐器当中,然后不能够进到柏林演出,只能在慕尼黑这样的一个当然也是德国非常好的城市演出。但是切利比达克这个人呢,他是一个非常崇尚哲学的一个音乐家。他也非常的喜欢这个大自然的这种灵感。所以它是一个很与众不同的人物。虽然他在指挥的时候非常的凶悍,但是他的音乐上面非常的天真自然。那么这个人呢,他他有一点,他在晚年的时候非常喜欢日本,所以他经常去日本旅行演出。带着他的这个莫尼黑爱乐啊,然后他到了日本以后,他就一定要去寺庙。他会去,清扫寺庙喝茶,然后观赏这个非常有名日本的这个龙安寺的这个枯山水。这是他的一个爱好。那么他自己呢在自己的家里面呢也做了一个很大的一个花园。他认为这个花园是他心灵休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场场所。所以他的包括后面都有纪录片讲他这个一生。那么这个指挥呢?他有一种东方的韵,之所以给他的音乐当中带来了非常强的一种空间感。所以我有的时候在想啊,就是如果大家有机会听到他的指挥,他的音乐的这种处理就是很淡然的,很自然流露的。跟别人就是不一样,同样的曲子在他的指挥之下就是非常的自然,非常的缓慢,它非常的他的风格非常的缓慢,但是让人听到了很多很多的细节,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无声的状态。这种状态其实是我觉得在西方是很少有的。因为西方的,我们看我们可能有些朋友都会去美术馆看油画,经常会发现欧洲的油画,比如说你们看那个最有名的蒙娜丽莎,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看一下。你除了看到那个人物以外,还看到什么?看到蒙娜丽莎的背后有一个很好的一个自然背景,因为欧洲那个时候的人物肖像都是背后要有个背景。在这个背景跟这个人没有关系,他是可能是一个田野当中一条小路。你看蒙娜丽莎,可能你们去搜索一下,就会发现他的人物的背后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场景。但这个场景只是一个陪衬而已。油画讲究是什么?有话想就是就是把一切东西都要塞满,是不是你就看油画作品和中国的水墨画最大的区别在于就是油画都是填满的,他用各种各样的丰满的颜色把它填满,这水墨画可以用白纸来表现。这不就是约翰·凯奇在4分33秒里面讲了个东西嘛。所以没有颜色,没有用任何的笔墨,也可以成为我的绘画作品的一部分。这种或者说是是一种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他就很早就存在中国或者东方的审美当中,那我们接下来就想给大家放一个,我们接下来请工作人员放一下这一段。这个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古琴的曲子啊,叫平沙落雁。那么这个曲子呢,你看这个音非常非常少。中国人讲大鹰牺牲,可能就是在这种曲目当中最能体现。特别是后半段,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个特点就是后半段你听到很多刮东西的声音,就指甲在这个手指在这个琴上刮的声音,但是你没有听到太多的音。这有两个原因啊,一个是因为本身它的呃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古琴,这个乐器,因为这个演奏家叫管平湖啊,它是北派的非常有名的一位20世纪初的一个古琴家,他有一个录音,就是他弹了一个流水,后来被那个卫星放到这个天空当中去。作为人类代表性的声音嘛,就放给宇宙人听的那张金唱片。有他的一个录音,就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曲子。那么这个管平湖他弹的这个曲子呢比较硬派啊,但是还是能够听到很多悠然的东西。古琴在它那个时代啊,就是没有研发出现在的琴弦,所以它这个声音杂音非常多,听到的都是在手指在瓜这个琴弦的声音,而不是这个应该发出来的弦音。这是一个原因,就是乐器本身有当时所有的乐器,有一种不完备性。琴弦都是用丝来做成的嘛。所以就非常的发音非常困难。另外呢我觉得也本身是写作这些曲子的古代的文人,他们对于这个音乐的一种概念就是不需要用太强的声音,有的时候你虽然没有听见他这里面的这个刮的时候的那几个音。但如果你熟悉这些曲子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可以跟他共鸣出,你可以唱得出这些音的,这种感觉就是你当地有经验了解了这个曲子成为知音以后就会有这种效果。这种感觉可能西方人也很难体会,所以我们东方人能够明白。甚至于这种中国的审美音乐的概念,被用到了中国人演奏的古典西方古典音乐当中也可以有,这个当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就是这个中国的钢琴诗人傅聪,我们前面还看到那个贝多芬传是他爸爸傅雷翻译的嘛。那我们看一下付聪,他其实他弹过一个肖邦的夜曲啊,这个夜曲我觉得真的是把中国人的味道,但在了肖邦的曲子当中,我们来听一下,它里面用的非常好的一种空间感去留白。这个留白大家自己去体会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去用言语来表达了。古典音乐的未来,没问题接下来就讲最后一个问题啊,古典音乐的未来有没有问题。其实今年真的是拷问古典音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了。大家现在没有办法通过这个音乐来谋生了,可能啊所以古典音乐到底未来有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更大的问题是,未来有没有人听古典音乐。因为中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就是年轻人,特别是我觉得城市里的白领,特别是这个知识女性,或者包括一些就是对文艺爱好的这个特别是听觉方面比较有sense 的这个乐迷呀越来越多。但是这个趋势可能也是会被改变了。是不是因为古典音乐它本身已经没有太大的空间了。有人甚至于说古典音乐这个东西,就是必须承认,他就是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除了中国或者东方的一些国家,他们有一些人确实对这个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受教育程度高了以后。或者他在城市当中生活,因为他在乡村当中生活,或者他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生活时间长。他对这些资讯也好,它的接受的程度,包括他的生活的环境都没有这样一个氛围给他带来这种东西。但是我们看到就是最近几年,其实中国建设的这个音乐厅,剧院非常多,然后演出也非常非常的红火。看起来啊。给大家一个数据,我觉得又喜欢讲一些数据的。中国的音乐产业大概一年的产值能有多少呢?大概超过3500亿人民币。这是音乐产业,就是包括你线上你听流媒体,听这个q q 音乐或者其他一些平台。他们的这个音乐,或者是你在现场去听所有的这些音乐的演唱会。包括加起来3500亿,超过这样一个量啊。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个量相当于中国另外一个产业的量。什么量呢?就是中国的小龙虾产业的体量是跟他一样的,可见呢就是如果在这当中古典音乐要分一杯的话呢,基本上这个已经是小到根本就看不到了啊。但是就是这样的小众的东西,他们还是会带来很多美好的啊。尤其是当你听到非常好的音乐会的时候,你感觉到音乐是从一个音乐家的心里面把那种感觉传递到你的心里面,这种感觉是很神奇的。尤其是在现场。所以现场我仍然觉得是不可替代的,只是我们现在没有太多的机会走进去了。因为越来越珍贵啊,这种机会越来越珍贵。限制座位30%,50%。然后音乐家由于他的收入的减少,他也不太愿意再出来演出。好的音乐家我们也见不到,因为他们在国外可能他也过不来。但是当你听到真的好的音乐的时候,特别是一个人。当在你面前弹奏音乐的时候,那种从心里面的心里面的感觉不需要用任何语言去传递的感觉是非常珍贵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所以我一直就都觉得就是说音乐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当你听到过去的一个录音的时候,可能是一个20世纪初期内心非常强大的人。他心里面的能量通过录音交给你,那是一种不光是一种分享,而且还是一种传承。因为你不知道一百年以前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但是你去听一个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他这样一个当时一个非常敏感的音乐家,他用他的演奏。把当事人的那种最强烈的感觉传递给你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就是尤其是二战时期录制的一些,比如说贝多芬,我们知道有个很有名的一个叫黑色贝多芬第九嘛,这个这个录音就是一个当时是为了庆祝。希特勒的生日演奏的贝多芬的应该是不是贝多芬的,不是他的生日,可能是他的一个纳粹的一个庆典。当时时候演奏的贝多芬。但是你听到的是一种悲愤,一种对于时代的一种抗争的感觉。这种录音其实就是把精神传递给你了,你可以体会到。说远一点,贝多芬的作品不管谁来演,当你听了100遍以后,你对他的这个作品本身有了认识以后,你了解到的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特质。那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呢,音乐家当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他们也可以把自己心里面对于这个时代的最敏感的,最柔软的那部分的感知传递给你,这就是音乐会的一个最有意思的地方。甚至于它是一种互动的。有的人说没有互动,台下的人在听嘛,台上人在演奏了。但其实一个音乐家在他自己练琴的时候,或者他去录音棚里面去录一张唱片的时候,和他在现场有观众的时候。那种有对象的倾诉感是感觉不一样的。很多音乐家非常的敏感。他会觉得比如说有一个音乐家,以前跟我讲过一件事情,很有意思的,你知道吗?我非常讨厌在日本演出,我说你好奇怪,我说我日本人对古典音乐很尊敬吗?你去了以后,你的收入也很好,然后他的演出非常的安静,非常的守秩序。你音乐家不开心吗?这个音乐家就跟我说,他说我感觉日本的观众太安静了,他们没有给我任何反馈,我弹起来反而不带劲。他说他最感动的是什么?他有一次去印度。在一个没有怎么演奏过古典音乐的地方弹奏。他看到他注意到观众席里面有一个小姑娘。有点流眼泪了。他当时他弹的肯定是非常经典的,很好很大家能够接受的作品,完了之后他就觉得他说这种打动给他带来的回馈,给他的演奏也带来很多的力量,但这只是一种说法,但是我觉得这种互动是很有意思的。这是一部分好的演出,永远是非常珍贵。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另外一部分呢就是大家也可能我不知道就是古典音乐家当中有一部分作曲家,他们其实功底非常深厚之余,他们也没有说改行。我去写一些什么流行的东西给大家听。或者通俗一点的让大家听的很轻松,不就好了嘛。有一个人叫Max Richter的就是马克思·里希特这个作曲家呢,是现在这两年非常红的一个人。那么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经历,去年呢,我在北京啊秋天的时候,我去北京参加了他的一个作品演出,这就是这个马克思·里希特就是这个人。它是一个钢琴家,他最早是个古典的钢琴家。他但是他专门弹现代作品。这个人呢他自己会作曲,然后近年来他就写了很多曲子,其中写了这个《Sleep》。这张唱片呢本人被称为是什么?就是你没有必要去买的一张唱片。为什么呢?他这张唱片一共有8个小时。一张CD大家知道就是一个小时左右吧。他这个作品本身有8个小时,所以导致这个作品就非常非常的长。长了以后他大家怎么去听呢?就是通过现场,他去年呢北京邀请他做了这个历史性的事情。亚洲一次他到现在都还没有实现。因为本来说今年要去东京的结果,他疫情呢就会呃发这个事情就可能就是废纸了。但是他在去年在北京就是这个现场,我可能就在这个位置上。然后他做了一个演出和他的团队一起就是把这个《Sleep》完整演了一遍。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说音乐当中有一部分的这个波形呢是跟这个孩子在这个母亲肚子里的时候,这个孕育生命的过程当中的一些波形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当时就在想,我能不能写一个音乐,这个音乐呢,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好听的音乐来听。你也可以在这个音乐当中睡着。所以他做了这个事情,当然这个事情就有很多赞助商啊,其实是非常也是最可以非常商业的。但是同时呢他也是一个艺术的创新。所以去年我就和大概300多个人一起在一个长城脚下的一个酒店睡觉。他就真的跟他的团队一起在半夜我们睡的时候,从大概晚晚上开始一直到凌晨,他就一直不停的在演奏。中间可能稍微喝了一点expresso就没有睡觉啊,就这样完成了一个演出。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不是不是不尊重吧。你们都在睡觉,我在演奏,但是他对他来说是就是他的一个想法。这个音乐他有很多重复。有很多的就是我们现在说叫极简主义嘛,现在大家包括家居啊,装潢啊,都会讲究极简主义。音乐当中很早就有极简主义了。那么是一个在这个理念之下他做了一个音乐,那么由于它是每一段音乐都非常长,而且他用那个电子合成器啊不断的去把当场录好的钢琴、小提琴,人声再把它回放,通过编程的方式来回放。然后他自己是有一套逻辑的,当然这个是一个艺术作品。没有口水歌,但是我觉得也挺好听的啊。这样我请工作人员放一下下面这一段。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其实现在网上这个都可以听得到的这张专辑是可以因为他们他属于环球唱片嘛,他们已经和几个平台都签约了。然后整个8个小时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放着睡觉感觉怎么样,不知道吗?因为那个时候我其实感觉不是特别好,因为就有点像今天这个环境,他是因为他需要扩声,然后呢你睡下去以后呢,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累,然后就睡着了。他睡一会呢,你就会被震醒。他那个音响不知道为什么和就是和这个空间有点像它引起的一些共振,你知道吗?然后你睡的那个地方就震动起来了,对了你感觉有点打扰你的这个睡眠。但是作曲家的意思就是,他其实不是真的希望你睡着,他只是希望这个音乐可以和你的睡眠的状态去做一个共鸣。所以睡不着的时候,白天厅其实也是可以的。作为工作的背景,音乐他也不会太打扰你。我觉得我今天讲的东西到这里为止,四个没问题已经讲清楚了。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大咖说By ELLE007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大咖说

View all
365读书|精选美文 by 365读书

365读书|精选美文

50 Listeners

凹凸电波 by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427 Listeners

没理想编辑部 by 看理想新媒体部

没理想编辑部

166 Listeners

向上引力 by ELLE007

向上引力

0 Listeners

007,请回答 by ELLE007

007,请回答

0 Listeners

我说晚安的方式 by ELLE007

我说晚安的方式

2 Listeners

007书房 by ELLE007

007书房

1 Listeners

非营业时间 by ELLEactive007

非营业时间

0 Listeners

城市情报局 by ELLE007

城市情报局

1 Listeners

旅途传奇 by ELLE007

旅途传奇

0 Listeners

ELLE杂志 by ELLE007

ELLE杂志

1 Listeners

十分美 by ELLE007

十分美

0 Listeners

知行小酒馆 by 有知有行

知行小酒馆

351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63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51 Listeners

肥话连篇 by 肥杰

肥话连篇

73 Listeners

是个人物 by 人物杂志

是个人物

3 Listeners

全嘻嘻 by 全嘻嘻

全嘻嘻

15 Listeners

思文,败类 by 思文败类

思文,败类

154 Listeners

独树不成林 by 鬼鬼祟祟的树

独树不成林

300 Listeners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229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75 Listeners

言之有「李」 by Levi's® 中国

言之有「李」

8 Listeners

游荡集 by 许知远漫游记

游荡集

2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