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一篇叫做《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广泛流传,文章的讲述者,北大教授胡泳,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当时,胡泳的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认知不断退化,三年多的时间里,胡泳照护母亲,体会到照护、尤其是阿尔茨海默患者照护之难,也体会到个体照护者在社会层面面临的诸多困境。去年九月,胡泳老师的母亲离开人世,但对他来说,关于告别、关于照护的种种思考,仍在继续。
本期《是个人物》播客,我们邀请胡泳老师作为嘉宾,来谈谈照护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也包括衰老和死亡。胡泳分享了自己作为照护者的经验,那些无奈与崩溃,也有爱与责任的闪光。他说,我们对于疾病、衰老和死亡不能浪漫化,也不该逃避。很多人说希望自己老去或者死去的时候是有尊严的,但是否有尊严,不是个体能够决定的。接受老去必然伴随的失能,接受中间会有的羞耻,接受之后,可能会生发出一些力量。
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环境需要转变,去建立一个对老人、对照护者更友好的社会。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就能对个体的境遇有很大的改善。
【时间轴】
01:52 衰老、疾病和死亡常常纠缠在一起,是人生非常沉重的课题
04:49 对于24小时照护者而言,喘息服务非常必要
08:40 阿尔茨海默症的残酷在于对人本质的打击,所有熟悉都可能变成陌生
13:14 照护者是普通人,却也面临着与医护人员相似的职业倦怠
19:39 「照护是人生的基本条件」,肉体总会有生老病死
21:21 丧失自主权是衰老的一大恐惧,尽可能尊重被照护者的自主权
25:55 养老方案是多元的,也永远是动态的
29:33 坦荡接受衰老,要能够毫不羞耻、心甘情愿地被照顾
32:03 不要把「尊严」想窄了,接受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尊严
37:44 被照护者的看见与回应,是照护者能够坚持下去的温暖时刻
40:08 年轻一代面临的照护问题更加复杂,发展照护型社会非常重要
46:15 社区如果有一系列配套服务和设施,对家庭照护者是很大的支持
50:21 照护不止是照顾,也涉及许多专业的医疗问题
54:32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亲人可能承受着更多痛苦,甚至无法表达
01:00:49 「向死而生」,「生」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死」
01:05:19 给照护者的书籍推荐:实用指南与心理效能兼备
01:07:12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照护吗?
本期嘉宾
胡泳 家庭照护者,北大教授
张莹莹《人物》编辑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In the Meadow -Brian Crain
Soirée - Bill Evans
制作 | 七七、张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