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周,关于“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中国如今在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量上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为何在摘取科学界最高桂冠方面似乎总差一步?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学术界的嘉宾。我们将从诺奖谈起,对比中美科研制度,特别是 Tenure Track(预聘长聘制)在两国截然不同的实践逻辑。我们还将探讨一个难以量化却很重要的概念——科研品味,它如何影响原创性研究的诞生。
【本期嘉宾】
史冬波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研究员 公众号:熊彼特的厨房
李老师 北京某高校 助理教授
🎤【时间轴】
02:48 中国科研的矛盾现状:量化指标已达世界第一,但缺乏真正的原创性突破。
08:23 美国如何成为现代科学中心:“Tenure Track” 人事制度和现代化的科研资助体系。
14:42 中美Tenure Track制度差异:美国模式是“风险投资”,中国模式更像“内部赛马”式的筛选。
23:12 现有制度筛掉了有“品味”的人才,并鼓励“短平快”的研究。
33:23 难以量化的“科研品味”
48:05 当下的评价体系让从事长线、冷门研究的风险与代价过高。
52:09 中国擅长“标量型”创新(延伸),缺乏“矢量型”创新(开辟新方向)。
57:21 如何激励原创?守住诚信底线、加强科学传播、鼓励社会资助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By 雅娴,莲燕,王祎5
22 ratings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周,关于“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中国如今在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量上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为何在摘取科学界最高桂冠方面似乎总差一步?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学术界的嘉宾。我们将从诺奖谈起,对比中美科研制度,特别是 Tenure Track(预聘长聘制)在两国截然不同的实践逻辑。我们还将探讨一个难以量化却很重要的概念——科研品味,它如何影响原创性研究的诞生。
【本期嘉宾】
史冬波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研究员 公众号:熊彼特的厨房
李老师 北京某高校 助理教授
🎤【时间轴】
02:48 中国科研的矛盾现状:量化指标已达世界第一,但缺乏真正的原创性突破。
08:23 美国如何成为现代科学中心:“Tenure Track” 人事制度和现代化的科研资助体系。
14:42 中美Tenure Track制度差异:美国模式是“风险投资”,中国模式更像“内部赛马”式的筛选。
23:12 现有制度筛掉了有“品味”的人才,并鼓励“短平快”的研究。
33:23 难以量化的“科研品味”
48:05 当下的评价体系让从事长线、冷门研究的风险与代价过高。
52:09 中国擅长“标量型”创新(延伸),缺乏“矢量型”创新(开辟新方向)。
57:21 如何激励原创?守住诚信底线、加强科学传播、鼓励社会资助
📬【联系我们】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信:atgcdoctorschat,备注「加听友群」

326 Listeners

471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290 Listeners

366 Listeners

292 Listeners

251 Listeners

52 Listeners

9 Listeners

7 Listeners

4 Listeners

2 Listeners

51 Listeners

5 Listeners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