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這是妙吉祥法音廣播網,每天20分鐘的法音分享,祈願您法喜充滿,受用無窮! 此系列法音的主講者,乃是位於六龜的清涼山護國妙崇寺開山宗長 上宏下安長老尼。宏安上人出家六十餘載,從不輟於廣學顯密教義,對於弘法利生之事業更是不遺餘力,不論在時間或金錢的付出總不落人後,亦常常期勉所有佛弟子,應當盡己力弘... more
FAQs about 宏安上人's Podcast:How many episodes does 宏安上人's Podcast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56 episodes available.
June 01,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6-1.【16-1分集講述經文】:「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密時,是諸善根,云何增長,云何損減。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密性,相,亦無增無減。」【16-1分集精要】:1. 教授「如何在妄念中繼續修行?」及「對初學者而言當如何作到無住?」2. 不住即空住,是名住般若波羅蜜。空法主靠實修而證知,非空想或臆測而能到達!3. 續講上集正文「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密時,是諸善根,云何增長,云何損減。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密性,相,亦無增無減。」。一切法本各自存在,互不相礙,所以自在!然若有所依,就會有所束縛,無法自在!然而,對於初學佛者,師父常會教我們以唸佛為所依,其是修行中常會使用的一種方便法。然而法如舟,當我們從妄念四起,唸佛唸到一心不亂,唸而無念時,當下即知當捨所依,直入般若波羅蜜,否則只是唸佛無法突破,依然未達究竟!...more21minPlay
May 31,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5-3.【15-3分集講述經文】:「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密。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密。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密時,是諸善根,云何增長,云何損減。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密性,相,亦無增無減。」【15-3分集精要】:1. 接續上集講述內容後,續講正文「佛復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密時,是諸善根,云何增長,云何損減。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於諸善根,無增無減。於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密性,相,亦無增無減。」2. 若我們想要了解什麼是「無住」,就必須要實修深入才能了知「無住」是什麼狀況。3. 所謂的善根指的是不貪、不嗔、不痴。4. 當我們住般若波羅密時,便會有清淨心。於清淨心中便無有一切相,所謂的一切相指的是金剛經中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5. 清淨心是本俱的,當我們沒有了貪、嗔、癡時,清淨心便會自顯,是一切善根的本源!因此,佛與眾生是一體兩面,當我們能恒常覺在清淨心中時即是佛,相反的,當我們迷於妄念中時,就是眾生。6. 相續的清淨心是一切的德本,故修行長養清淨心是重要的!7. 就算我們妄念紛飛,雜念四起,清淨心[指般若波羅蜜]也未曾失去過,只是被我們的妄念、分別心給覆蓋了,所以見不到,感覺不到!...more21minPlay
May 30,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5-2.【15-2分集講述經文】:「又問,眾生界相,為有住不。答曰,眾生無住,猶如空住。」「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密時,當云何住般若波羅密。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密。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密。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密。」【15-2分集精要】:1. 我們當如何學佛安住呢?答:我們應要發願,願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念佛法門,一心念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到了極樂世界,我們依然能上供諸佛,下度眾生,相隨佛學。2. 續講正文「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密時,當云何住般若波羅密。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為住般若波羅密。」「佛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密。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密。」眾生因隨生死流而生滅,故無住。佛空住而住,即不住法、無住相,也就是住般若波羅蜜。3. 我們若想要到彼岸,就必須要有大智慧!要有大智慧就必須要不住法,因為一旦有法就有生滅,有生滅相就表示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無法入定,無法住空〔所謂住空,也就是住般若波羅蜜〕,這樣就不能到彼岸了!...more21minPlay
May 29,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5-1.【15-1分集講述經文】:「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又問,眾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眾生界量,如佛界量。又問,眾生界量,有處所不。答曰,眾生界量,不可思議。又問,眾生界相,為有住不。答曰,眾生無住,猶如空住。」【15-1分集精要】:1. 續講正文「又問,眾生界相,為有住不。答曰,眾生無住,猶如空住。」眾生因剎那生滅不斷,故無定相,因此眾生無住,猶如空住。若有住,便有執著,如是不可變異就無法新陳代謝,不能畢竟空,這樣就不究竟!2. 若我們想學佛,住佛所住,那我們就必須要知道佛住在哪裏?佛住無所住恒在定中。3. 無論是為眾生超度,或如觀世音菩薩能做到聞聲救苦,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定力,這樣才能成辦以上利益眾生的事業。 ...more23minPlay
May 28,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4-3.【14-3分集講述經文】:「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又問,眾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眾生界量,如佛界量。又問,眾生界量,有處所不。答曰,眾生界量,不可思議。」【14-3分集精要】:1. 講述正文「又問,眾生界量,有處所不。答曰,眾生界量,不可思議。」我們講到現在,知道眾生界相及界量均如同佛界,又涅槃為不生不滅,故又等同涅槃界,等同法界。此一真法界乃如是空界,其中無有量、無量等之能被分別,然卻能於此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如是「有是從空中來」的道理實在不是由我們大腦思考或講說議論而能了知的啊!2. 凡夫無時不在起分別心、妄念心,這些心障礙了我們原本應該要了解的真實相!真實相不可思議,須從定中見!...more20minPlay
May 27,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4-2.【14-2分集講述經文】:「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又問,眾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眾生界量,如佛界量。」【14-2分集精要】:1. 講述正文「又問,眾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眾生界量,如佛界量。」文中的「如」是不二,不異的意思,非「同」的意思。眾生界乃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幻相,故無定、無邊,與佛界無異,如一真法界遍一切處,是無界限的!佛說諸法一相,是不二的,是如是空的。2. 一切差別法,乃緣生法,其真體畢竟空!然於空中卻能生生不息!此即是空中妙有之理!佛能於當體開啟不分別智,故能於定中了知一切差別法。3. 觀音菩薩為何能千百億化身即時聞聲救苦呢?此乃觀世音菩薩常在定中,當定力越強便能儲存巨大能量,如是到某一種程度便會有超然力,也就是有了電磁場,而其傳遞能量的電磁波不但速度快,也會隨定力的增大,場作用的範圍也會變大,故觀世音菩薩能於定中隨處聞聲即時救苦!...more23minPlay
May 26,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4-1.【14-1分集講述經文】:「文殊師利言,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14-1分集精要】:1. 不著ㄧ切相,是謂諸法空相!這個「法」指的是五蘊。在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此段也講到菩薩亦是以大智慧照見五蘊皆空而跳出輪迴苦的!2. 文殊菩薩為了讓我們能認識真相,有照見的能力,故常行說法。正文「若諸眾生悉空相者⋯⋯我說法中。無有ㄧ法當可得故。」文殊菩薩與世尊反覆問答當中道出:眾生乃是因緣假合而生,無有定相可得,一切法亦如是不可得!認知此空性的真理後,我們才能知道於真實相中該安排住在哪一點,如是「住無所住,是如佛住」,於此空住中,也就是住一切,我們才能究竟離輪迴之苦!故若諸眾生悉空相時,當下便入空體中,然後於實相中便可自由安排穿梭於輪迴或涅槃中!這也正是空中有真如的寫照!3. 接續正文「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眾生,云何說有眾生。及眾生界。文殊師利言,眾生界相,如諸佛界。」眾生界無量,如佛界,佛界無邊,等同法界,法界因無邊故是空相,因為惟有空相才能容一切。...more19minPlay
May 25,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3-3.【13-3分集講述經文】:「文殊師利言,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13-3分集精要】:1. 大般若經中又以十智來說明上集中文殊菩薩所言的「無有一法當可得故」。以下茲說明何謂「十智」:(1)法智:了解五蘊皆空之理的智慧。(2)類智:能以無所得為方便,了知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十二因緣等都是由四大假合,由無常轉變演化而生起的幻相,了知此之智慧稱為類智。(3)世俗智:了解一切無所得,乃假合稱名,無實質之理的智慧。(4)他心智:了知有情(眾生)有「心」、「心所」二法者,能斷滅煩惱,了生脫死的智慧。2. 佛陀在鹿野苑三轉十二法輪,講四聖諦【<1>苦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受陰等八苦。<2>集諦:煩惱是執著積集而來,故當煩惱生起時,記得不妨以唸佛行斷之。<3>滅諦:如二聖人,積極修行以斷煩惱。<4>道諦】度五比丘,而成就以下的(5)集智(6)苦智(7)滅智(8)道智。(9)盡智:了知無所得,故能以無所得為方便,在無貪嗔癡中修忍辱萬行之智慧。(10)無生智:於十法界中,證得四果阿羅漢以上者,則不來生死的智慧。3. 菩薩因為了知甚深微妙法之理,故能以無所得為方便,於不執著不取相的智慧中,行一切六度萬行!如是菩薩行中,因為當下已離貪嗔癡三毒,故於空性中不取,徹斷輪迴因,究竟離輪迴有苦,來成就無上正等覺!故非如我們一般凡夫所認為,既然一切是空,那就什麼都不用做了的這種斷滅空的邪知邪見!...more23minPlay
May 24,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3-2.【13-2分集講述經文】:「假使ㄧ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ㄧ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恆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無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恆河沙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復如是,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恒河沙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眾生界不增不減。」「舍利弗復語文殊師利言,若眾生界不增不減,何故菩薩為諸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說法。文殊師利言,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13-2分集精要】:1. 續講解正文「⋯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復如是,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恒河沙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眾生界不增不減。」由於眾生隨緣果報而幻有化生,故無定相而可得者。2. 續講正文「舍利弗復語文殊師利言,若眾生界不增不減,何故菩薩為諸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行說法。」所謂菩薩的意思乃覺有情,其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志。菩薩因了知眾生乃隨因緣和合而生,無有定相可得,於眾生界又不增不減,然為上求佛道,故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以無相俱行心行六度萬行,如是來成就無上正等菩提。3. 續講正文「文殊師利言,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菩薩了解眾生乃幻有,無有定相可得,且眾生界又不增不減,故能於一切相不執著、不取相,修住如是一切佛法,這就是菩薩的大智慧!...more20minPlay
May 22, 2023文殊般若經講記 13-1.【13-1分集講述經文】:「爾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語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雖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心,恆不見有眾生相,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眾生趣亦不增不減。假使ㄧ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ㄧ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恆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無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恆河沙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13-1分集精要】:1. 接續講述正文「⋯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眾生趣亦不增不減。」上集已經有講述所謂的大莊嚴,接下來講解眾生趣的「趣」,是指界或處的意思。由於眾生乃是由十二因緣和合而形成的幻有之相,實不可得!就我們人的身、口、意三方面來看,無論從哪一方面,也找不到實有可得的眾生相!然而由於眾生無明,產生妄見、執著,進而造業,由內在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攀緣,如是六根加六塵形成「十二處」,當眾生在不了知真實相的無明狀態時,易進一步產生執著分別六塵成六識,加上十二處便成「十八界」,於此運作不斷造業而受因果輪迴之苦!2. 接續正文「假使ㄧ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ㄧ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恆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無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恆河沙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此段文講到,無量無邊諸佛長久以來,晝夜說法,均應機教化而說,讓眾生悟道而入涅槃,然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此理乃因第一義理畢竟空的緣故,所以眾生界究竟而言不增不減。這就好像佛在水月道場中行佛事一般!在藥師讚也有一段文云:「慈悲大願王,光臨水月道場⋯⋯」,我們於道場中起建消災法會就是所謂的水月道場,往昔祖師也有云:「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在說這水月道場如映在水中的千江月般,當主法者與信眾的虔誠與信心如水般的清澈靜寂時,便能得見如來(比喻為月)的相應加持!真實相乃無形、無影、無相,然其空中妙有之理實甚深微妙!文殊菩薩為讓大家了解認識此甚深理,特宣說此經文。...more22minPlay
FAQs about 宏安上人's Podcast:How many episodes does 宏安上人's Podcast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56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