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魯、有點廢、講話酸到爆,總是站在當權者對立面,對世界有著既冷漠又關心的矛盾性格嗎?恭喜你獲得鄉民認證。
不過「鄉民」不只是現代人專屬,古代大詩人、大學士,連孔子的學生裡,都有鄉民!
最近一期《閱讀理解》雜誌,特邀研究鄉民和古文的專家祁立峰老師,帶我們穿越時空遇上酸民。
📌本集聆聽筆記:
♦Q1:鄉民是什麼?
✅立峰老師說:
鄉民的本義可追溯到民初魯迅小說中的看客,帶有負面意思,類似現在中國網友說的「吃瓜群眾」,冷漠、冷血要看到血流成河是特徵。
但在台灣這十年來,因為學運等社會議題,鄉民角色再度發酵,變得較正面熱血、可以起社會作用,而且現代網路鄉民不是鐵板一塊,批踢踢、IG、Dcard更分出了不同年齡層和特性的亞種。
不過,鄉民最鮮活意象仍是「旁觀者」,有點像落寞邊緣人,發文最大特色就是「酸」。而酸諷正是我們觀察到歷代文人的核心要素,為什麼?
其實, 國文課裡的「古文八大家」選文,可以濃縮成一句:「媽,我又被貶了」。
所謂文窮而後工,生命的不順遂,反讓文人在文章中寄託了真實的自我。
♦Q2:既然古代文人很像現代鄉民,同樣面對生活中不順、負能量,他們又如何排遣呢?
✅立峰老師 說:
如果你去看元曲,就會發現,古人寫的作品怎麼「那麼了解我的心」。因為當時,蒙古人統治中原, 原本的科舉變成不是每屆都考 , 有時候要考、有時官位沒缺額,又不考了,這讓讀書人陷入一種 類似現代的集體焦慮。大家感受到,這似乎是平民無法翻身的時代,就譏諷感嘆 。因此,他們的文中,出現很多現在說的高級黑、反串文、廢文,但這樣的抒發,反而讓 他人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抒發,找回一點正能量。
♦Q3:除了抒發,您提到鄉民具有唱反調的特性,孔子的學生裡,是不是也有愛唱反調、愛嗆老師的鄉民學生?孔孟聖賢又如何招架因應呢?
✅立峰老師 說:
孔孟時代百家爭鳴,所以他們的學說,常常 受到學生挑戰。
像孔子的學生宰我,他的思想偏向墨家實用主義,就曾當面質問孔子「為父母守喪三年的意義」,直接 嗆老師 。孔子則反問他,父母過世,你美食吃得下、吃得安嗎?宰我回答:「安」 。孔子就說:「汝安則為之」 。意思是,你安心,那就做吧!
這樣的回覆,其實清楚的回歸了儀式的本質,是為了安頓人心,而非執著外在規則束縛。
孟子也是個常被學生挑戰的老師。有一次他被學生問:「齊王要贈百金,您拒絕,為何在宋、薛國,人家給錢,您卻拿了呢?」學生當面嗆他「是否雙標,可要說明白。」孟子就很有耐心的說明兩者之間情境不同,有不同做法。
先秦諸子常出現這種,提出問題是要來踢館、「即席決勝負」的機鋒言語,跟我們身處影音時代,發言為了博眼球、爭點閱、時不時出現的師生衝突也很像。 把這些古代對話,視為當今師生互動,也不會違和,但我們還能看到孔孟等老師,耐心高情商的應對之道,就值得現代學習。
♦Q4:但現代學生普遍很怕讀古文,老師有沒有新的視角,讓我們能更輕鬆來理解古文和古人?
✅立峰老師說 :
還原歷代古文的脈絡很重要。舉例來說,陶淵明的詩,我們現在認為是淡泊名利的象徵;但如果深入解讀,他在亂世中四仕四隱,你會發現,他對仕途還是有期待的。就如同我們大多數人,對追求世俗認可和自我價值之間,會有的矛盾與困惑。
這樣看陶淵明,就比較貼近人性的真實,我們和古人的距離就會拉近一點。如果你從鄉民的角度去看古人的作品,了解當時的脈絡,體會那個時代感,也會帶來更多反思,還原出鄉民更有品質、更有素養的深度面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集來賓:祁立峰老師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讀古文撞到鄉民》、《國文超驚典》、《亂世生存遊戲》、《打GAME闖關玩古文》等著作。是當今可以用最白話、最鄉民語言,信手拈來解析古文的專家。
★主持人:黃國珍老師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兼設計思考者。
透過一年200場演講與教育現場對話,深耕閱讀素養,為課堂注入跨域創意與深度思考,許願學生能成為「面對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的終身學習者。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Lu1MUH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LL5Ykc
🎧更多收聽連結:
https://linktr.ee/wisdomhall10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