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两年后再回顾:滴灌通“立”住了吗?


Listen Later

两年前(2021年8月),我们曾做过一期播客,细致地探讨了小微金融领域的"小加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正是由前港交所CEO、金融界著名网红李小加老师创立的创业项目。滴灌通这个项目,无疑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但同时也让许多人对其商业模式保持疑虑。

两年前,我们提出了六个关于滴灌通的问题,如今,在小加老师坚持不懈的创业热情下,这些问题几乎都已经有了答案。本期我们将一起“复盘”这些问题,看看每个问题的答案是否真的有了满意的回答?滴灌通“立”住了吗?澳交所会是未来的变数吗?

坦白说,我们都非常希望它能成功。

两年前的讨论:

《灵魂拷问“滴灌通”:在“无现金”的“小人物”时代,会出现终极解决方案吗?》

·本期话题·

1.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何打破金融“死局”?

2. 金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风险定价和分散化?大数法则究竟有没有效?

3.商业逻辑过关:一份合同和四个条件。

4.中国小微企业的加盟模式有前途吗?

5.银行能做滴灌通的生意吗?

6. 澳交所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对话文稿·

01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何打破金融“死局”?

小跑:

非常高兴今天又能与刘院长一起讨论滴灌通。很高兴再次与刘院长一起探讨滴灌通。一年前我们的播客期间,我们深入讨论了"小加解决方案",这是前港交所CEO,金融网红李小加的创业项目。滴灌通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但我们仍在探索其有效性。

滴灌通的灵感来源于以色列的灌溉技术,

它通过小管子直接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部,避免浪费。滴灌通的理念是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小微金融,把海外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大资金转化为"与小微企业同甘共苦的长期资本"。它利用数字化收入管控技术,让大资金通过网络直接灌输到大量中小企业。资本收益的返还则依靠技术和创新的结算方式,设计了新的金融产品(DRO-每日收益权益)和“收益分成”机制,实时收回本金。

滴灌通的模式独特,首先与海外大资金成立基金,向中小消费连锁提供资金,但不占股,也不约定固定收益。这个模式既不是债务也不是股权,它类似于"租赁","收费权质押","保理"。小店把自己的现在或未来的现金流现值“卖给”滴灌通,拿到投资,每天营业后再偿还,但如果小店倒闭,投资就会打水漂。

滴灌通的投资方式与公募或私募基金模式完全相反。公、私募集中零碎的资金投资一或几个项目,而滴灌通则是投资人和资金相对集中,但要投的项目更多更小,形成了资金池和项目池。

一年多前,我们提出了六个问题,现在基本都有了答案。今天就来复盘一下。

在此之前,我首先想和您讨论一下“理念”。小加老师的理念我其实很喜欢。我看了他最近的一些采访:其中一个理念正说到我心坎儿上,应该也是现在被“卡死”在金融世界里的很多人也意识到的。他说:“传统金融模式的基础逻辑,跟底层几乎已经没关系了,而是顶层的钱互相怎么看。实际是一群教育很好的人在做‘大妈的事’,互相跟风。”他认为需要一种新的DNA,来打破这个金融死局。

于是他把“chips”压在了互联网革命、融资投资模式创新上。互联网解决了货和钱的配售,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不能做一次像淘宝那样的互联网电商革命?

每次听到这里,总会让人有一种“高开低走”的感觉:前面的理念部分已经让人听得非常心情澎湃了,最后落脚点——哦,好像感觉依然是一个资本市场做普惠的故事。

您对他的理念是怎么看的呢?

刘晓春:首先,我要说我非常佩服小加。他在港交所的任期中,不断推出创新,使得港交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波澜壮阔。我在香港的那段时间,对他敬佩深深。

这几年来,我觉得小加对滴灌通的见解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最初,他纯粹从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角度来看,但现在开始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就是服务小微企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微妙的变化,在他开始创业的那两年,理解可能更多基于调研和想象;然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具体实践中悟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如果你一直关注他的话,你会感觉到他的观点正在变化。

要打破当前金融的桎梏的理念,我很同意。这些年来我也在思考和观察:我们的金融,无论是小加在投行领域,还是我在银行领域,都感觉金融好像是浮在上面,脱离了实际。但我们的不同点在于:小加认为是传统金融不接地气了,而我认为是现代金融已经背离了金融的本质。我认为,现代金融,由于金融市场越来越发达,工具越来越多,反而导致了金融背离了最初的目标。

例如,我们谈论股票市场,本质上,企业发行股票募资,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去更好地生产经营,然后盈利,让股票投资人能够分红赚钱。比如许多香港人喜欢购买汇丰的股票,因为汇丰的盈利稳定,每年都有很好的分红,所以许多人将购买汇丰的股票视为养老投资。这就是最初股票的作用,发行人通过募资进行生产,经营赚钱,投资人通过分红获得收益。

但是现在的情况变成了,我只要炒股票就可以赚钱,不在乎你分不分红,甚至发行人也开始把发行股票本身当做赚钱的方式。这种现象下,股票投资人对你企业的真实经营并不关心。我记得格林斯潘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以前的股东买了你的股票,就会努力去了解你的经营,甚至干涉你的经营,发表他们的意见。这就是巴菲特投资时要关注董事会是怎么经营,怎么决策的原因。但现在,股东并不关心企业的经营。

小跑:我自己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已经无法回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前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已经位于后现代社会,在我们周围,无论是经济、艺术、思维理念,还是整个社会的制度等等,都在向着越来越抽象的方向发展。

具体到金融市场,它正在将实体世界的东西逐渐抽象化,从而提高效率,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转。而在每一次抽象的基础上,都会形成一套全新的经济模式或金融市场模式。我不确定是否真的需要像李小加老师所说的那样,进行一次大的颠覆才能打破现状。但我也赞同您的观点,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

刘晓春:对"颠覆"的理解取决于你的观点。无疑,“颠覆”指的是对现行的模式、做法和观念的挑战;但并不等同于彻底的废弃或覆灭,而往往涉及到对现有的一种改革或重塑。就像我们谈论的前现代、后现代或未来,这些概念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我觉得李小加老师的理念,他希望支持小微经济,是想回归金融的本源,去支持具体的经济单位的发展。这可能是你刚才所说的"高开低走"的理解,即在激动人心的理念下,落实到实际行动,实现真正有意义的改变。

02

金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风险定价和分散化?大数法则究竟有没有效?

小跑:

但是如果仔细研究滴灌通的方法,它创造了很多新的金融工具,比如DRO和DRP,还有澳交所的设计——这些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种更抽象的形式。

当然,这并不是说抽象不是一种方法。我们需要回到金融的本质。这也就是我想和您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实话说,如果我们听周围的声音,尤其是金融圈内人的声音,其实大家对滴灌通并不是特别看好。金融圈和投资圈的人好像都看不太明白,觉得投资连锁小店并不是好生意,各种质疑。小加老师也会“怼”:说到目前为止,其实没有一个能让人心服口服的“行不通”的结论。他经常提到“金融的本质”,认为只要底层逻辑是对的,这件事就能做成;但这些批评的声音也说滴灌通没有“看到金融的本质”。

所以这“金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我对滴灌通浅薄的理解,觉得小加老师对“金融本质”的理解有两个核心:

第一,关键在于给风险定价。

由于资金存在时空差,因此需要一种方法能够在今天就确定明天的风险价值。这也是滴灌通模式的基础,即通过将未来的风险转化为现在的确定性(每天的现金流收入),打散风险,使得风险定价更准确。

第二,分散化(diversification)。

尽管小微企业的风险很大,但通过大量的分散投资——多地域、多行业、多种类,只要投资的项目足够多,足够分散,就能用分散风险的方式来管理风险。

这个理念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十几年前在国内银行业人人必提及的“大数定律”(the law of large numbers)。但它几年前似乎已经被“证伪”了。我还记得一位银行界的前辈曾告诉我,如果你把所有的风险都分散开,就等于是没有分散——因为分散的程度越大,“阿尔法(α)”就越小,而离“贝塔(β)”就越近——最终还是在“赌”整体的经济状况,相当于还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篮子就是“中国经济”。收益只能和整个宏观经济的表现一致,无法获取超过“大盘”的收益。

您觉得金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刘晓春:对金融的本质有几个基本理解:

首先,金融在资金上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融通。

当一个人想要投资但还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时,他可以借钱来提前使用未来的资金,这是时间上的融通。此外,金融还可以将有闲置资金的人与需要资金的人联系起来,实现资金的流动,这是空间上的融通。从个人角度而言,这种融通可能只是解决了临时的流动性问题,但从社会效益来看,它可以加速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这被认为是金融的基本逻辑。

其次,投资人的目的是追求回报,希望获得利润,并不是出于慈善目的进行投资,这也是金融的基本逻辑。

因此,无论表述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怀,最终都归结为追求经济利益。

第三,

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金融领域与其他商业企业是不可简单类比的,尤其是我们所谈的以融资为目的的金融。其他商业企业,无论是服务还是商品交易,都是基于买卖关系。然而,金融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易,它不涉及实物的交割。借出去的钱并不等同于卖出去的钱,而是需要最终收回本金和利息。所以,把金融与“淘宝”等平台进行比较是不恰当的,可能会导致问题。

第四,这也带来了所谓的风险定价问题:

商品和服务买卖只需要考虑成本核算,而金融不仅需要成本核算,还需要进行风险定价。这是因为金融交易不涉及实物的交割。然而,我认为小加在这方面有创新意识。大多数金融业务都是通过“积少成多”的方式进行的,即通过积累小额资金来实现大额投资;然而,滴灌通试图将大额资金用于小规模领域,这种反向思维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

这里也有对“风险定价”的创新。我们原来讲的风险定价都是“未来折现的定价”,而滴灌通是当下就把“未来的钱”都给分了,这是一个倒过来的做法。从逻辑上来讲,我觉得是讲得通的。

最后,关于“大数定律”,我觉得也不能绝对化。我们讲的“大数定律”是建立在“一般人性”的基础上的,你也会发现:有时,当我们找到一个“法不责众”的方式,人性可能会倾向于这个方向,会颠覆原有的逻辑,可能彻底打破原有秩序。

所以你可能只是取了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因此,应用大数定律时,你需要做出选择,不是说有了大数定律就可以放任自流。如果你简单地理解为99%的人会还你钱,那还需要做风险管理吗?可能过于简化了对人性的理解。

03

商业逻辑过关:一份合同和四个条件。

小跑:

理念部分好像没啥大问题了。我们回到更微观的角度再来深入分析一下。记得一年多前讨论时,您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合同该怎么定?

如果是“非股非债”,那是否有期限?如果不是债,就没有期限,那么如何决定何时收回、如何分配收益?“收益分成”怎么分?我理解您一直很关注具体商业模式的确定。

刘晓春:具体商业模式和合同约定非常重要。不需要折现,也不需要一个固定价格,每天都有回报——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它只有在特定模式和环境下才可能实现——只有找到愿意接受你投资、愿意与你共同承担风险、愿意给你资金支持人,才可能实现。

确定合同分成比例也非常重要。如果我每天分利,直到收回成本,然后就结束了——这可能意味着我没有盈利。而如果我设定一个规则,比如只要达到110%,就收回投资,也就意味着回报率是10%,但因为“不是债”,又没有时间因素——可能会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投资者这一端,如何约定也很重要。如果我募集到一笔资金,投资了2000家小企业,每天按比例分配利润,直到收回投资为止。现在我要把这些产品打包成一个产品卖到澳交所——这时问题就来了:投资者如何确定购买的产品中,一号产品、二号产品、三号产品各占多少?它们的利润如何分配给我?

还有市场定价:毕竟与债券不同,债券因为有本金在,通过已经收取的利息,还剩几期利息,我们就可以算出你的债券现在的价值多少。而按照“每天现金流分成”的逻辑,这些小店收益权的价值是逐渐减少的,那我该如何给交易定价?

小跑:我最近有机会与他们交流,了解了滴灌通是如何设计合同的。

这个合同其实非常简单,他们与每个加盟小店的合约基本上约定了四点:第一是约定了投资的金额;第二是约定回本期限,也就是多少年后投资额回本;第三是确定一个分成的比例,比如每天要给滴灌通10%的分成比例;第四是有一个“阶梯性”的安排,例如会预估一个回本周期,比如四年,算法算出两年回本,两年回本后,会按比例降低收入分成的比例。

例如,滴灌通投了一个小餐馆100块钱,预计两年可以回本。前两年每年就会要求还50块钱,然后50块钱除以365天,所以每天会收一毛三,换算成百分比大概14%左右,每天按照这个比例来还本金。一直到本金还完了,剩下的两年,每年减半,每年只需要分大概半毛钱,当做是利息。

这里面的核心就是滴灌通的回本期估算算法,这也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他们会根据小店的行业、加盟情况、地域情况等等,做出一个算法,算法会估算出来大概的回本周期。

这个“减半周期”的设定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因为大家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小店签了合同,刚开店马上就火了怎么办?如果变成了网红店,生意特别好,那为什么要一直跟别人分成?它肯定不会把收入全都告诉你,可能会用一些办法来虚报。或者另一种情况,比如刚签完后又来了一场疫情,生意一落千丈,那该怎么办?

所以这个“减半安排”的要点在于,当投资回报率在某个时点达到预设目标,利息比例会立刻减半,不需要等待全部回本周期;反之,如果好多年都回不了本,也就不会减半。也就是说,利息在投资回本之后开始计算,不管那是再几年后。这个合约设计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对小型投资者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刘晓春:合同约定的这四点,我认为是符合金融逻辑的。这些本质上都是关于还本付息的问题,只不过名称、算法、以及收回方式的逻辑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道理是一致的。

所以这个商业模式是讲得通的,也符合传统的金融逻辑。

04

中国小微企业的加盟模式有前途吗?

小跑:

一年前您还问过一个问题:节点企业是特许经营连锁中的核心企业,这种合作的好处是什么?如果滴灌通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试图解决规模问题,那么在给投资者的分成中,是否需要给节点企业一部分?

虽然我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但有很多信息可以解释滴灌通的特许经营店策略。滴灌通并不投资所有的小微企业,而是专注于特许经营店。与国外的大连锁品牌如麦当劳和肯德基相比,中国的连锁品牌虽小,但数量众多。例如,海底捞是一个大品牌,但还有许多只开了几十家或几百家店的小连锁品牌,这些都是滴灌通的投资对象。

滴灌通之所以选择投资特许经营店,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中国小微企业最核心,最基础的一个生态。相比之下,独立店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而特许经营连锁则可以解决一些品牌供应链和财务问题,店铺数量越多,可以分摊的风险就越多。所以,滴灌通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这些连锁品牌更健康的发展。

而滴灌通的贷款,主要支持的是开新店。这被滴灌通视为最可靠、最佳贷款需求:首先“开新店”是一个明确目标,可以依靠旧店的收入和流水作为支撑。其次,他们认为开新店的资金需求是固定的,店铺越多,经济效益就越好。但是,一般来说,银行不太愿意贷款开新店,风险投资也只愿意投资大品牌,这就是滴灌通能够填补的空白。

滴灌通也意识到,管理小型特许经营店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因为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地区都有所差异。有的品牌可能只需要开50家店,有的则需要开更多的店才能实现经济效益。

您对专注于“加盟连锁”这种模式怎么看?

刘晓春:"加盟连锁"模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适用性取决于企业类型和运营策略。例如,如果希望利用国际资金从澳门、深圳或香港扩展到全国,这个模式也许是可行的。然而,如果企业是小贷公司或银行信用社这样的,仅在本地提供服务,那么在采用这种模式时,就需要考虑如何控制风险并选择合适的客户群。

而在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可能需要在空间扩展和客户范围之间做出权衡。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可能需要缩小目标客户群,这就需要企业有能力追踪资金流或现金流,并有一种封闭的客户群体。小微企业可以是这种模式的适用对象,但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能力来管理这一切。

选择加盟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策略,尤其是对于已经在进行此类业务的企业来说,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滴灌通找到加盟客户,并以开设新店的方式进行操作。此外,他们还需要寻找合作力度更密切的加盟店,包括物流和资金流的合作,以有效控制每家小店的日常经营收入。

然而,这种模式的挑战在于客户群体的选择,以及你能找到多少符合这种模式的客户。当你扩大服务范围时,必须相应减小目标客户群,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一类客户的总量是否足以支撑你的经营规模?是否足够支撑能让澳交所运转起来的资产量和来源?

也许发展到一定程度,你发现自己也必须追求规模效益,因为规模才能带来利益——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最后,中国的加盟关系与国外的并不相同,中国的加盟关系五花八门,有非常紧密的,也有非常松散的,不同的核心企业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企业只是提供品牌,你只需付加盟费,而他们对你的经营状况不太关心。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并且适应中国的特殊环境。应该讲小加一直在避免那些控制不到现金流的模式,所以他首先把非加盟店的全排除掉了,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

05

银行能做滴灌通的生意吗?

小跑:

感觉已经回答了很多疑问了,特别是在小微资产端,就像您所提到的,小加老师一直在进行思考和试错,并不断提高自己。在技术手段方面,通过加盟方式来尽量实现闭环,并进行取舍。

现在只剩下两个问题了。澳交所我们最后再讨论,我们先来回答竞争对手的问题:小微融资本来就是银行的生意,所以与银行比,滴灌通的竞争力在哪里?是否看到哪家银行开始复制这种模式?VC和PE我们不讨论,我觉得滴灌通与银行更具可比性。

刘晓春:如果银行想象力丰富一点,是可以做的。

而且银行反而有一个优势:只要够“近”,能够去把握住这些小微企业,就能更做了。无非是用现有规则还是滴灌通做法去做而已,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比如你可以理解为类似按揭贷款、保险和理财保险。理财保险是一次性交费,最后拿回来;而按揭贷款则是一次性给款,然后分期还款。但道理是一样的,不管是本金还是利息,每月按时还款即可,因为利息已经计算在内了。但这和一般贷款不同,一般贷款是区分本金和利息的,而按揭贷款不区分。这只是分段计算的问题。

关键在于,对于一个小微企业或开店的人,他要比较去银行、民间小贷公司、和在滴灌通这里借钱,有何不同?可能稍微贵一些,但更轻松快捷;还是比起民间,更愿意去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所以关键不在于银行是否能够做,而是在于客户的选择。而且银行自身也有很多限制。

06

澳交所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小跑:

就剩最后一个问题了——关于澳门资产交易所(澳交所)。

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挺难聊的。不久前滴灌通澳交所开始试运营了,定位为全球首个收入分成产品DRO(Daily Revenue Obligations)交易所。

这个话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我觉得滴灌通好像也没有完全想明白它的运作方式和作用。从我所收集的信息来看,对于它的解释并不像其他问题那么清晰。其实对于小加老师,设立澳交所是顺理成章的,他毕竟是交易所的专家。

从滴灌通的解释来看:澳交所设立的初衷是满足小店的资金需求,因为融资需求量庞大。如果按照之前设立基金的方式进行,比如还需要构建一个外部框架、处理跨境问题,就非常麻烦。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投资者,不愿意投资基金,也不愿成为有限合伙人,而只是想分小店每日的现金流。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滴灌通才设立了澳交所。

我认为澳交所的运作方式相当复杂。在上面交易的资产不同于标准基金类金融产品,而是需要将无数碎片化的现金流,通过一个完整、透明的基金架构或金融产品体系,与另一端资金进行对接。

资产端非常碎片化,需要以不同的形式打包这些产品,同时保持一定的分散性,还得能交易和转让——这又需要非常标准化的处理。所以如何披露现金流、如何计算未来风险,涉及到各种参数,一边交易资金,一边完成确权,我一想就觉得很头疼。小加老师也认为这种模式借助传统交易所清算结算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将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混合在一起。

所以我反倒认为,澳交所在区块链上的尝试也许最合理的。比如现在香港正在支持的一些 web3 模式、RWA 和资产代币化,我觉得也许更适用于这种新场景。但确实也很难设计。

另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是,澳交所到底是什么身份?既是一个交易所,又要管理交易资产,同时还需要向小店每日收款。也就是既参与资产端的服务,又管理金融端的资金,这身份变得越来越神秘,但又让人充满好奇,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发展过程。

您对澳交所有什么看法呢?

刘晓春:澳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有几个。

首先,澳交所究竟是交易什么?这个问题目前看起来有些模糊,滴灌通似乎并不想将其完全塑造成一个传统的交易所,比如港交所。小加似乎希望澳交所能成为一个新型的交易所,但这种新体现在交易模式和方式上,还是在交易产品上,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我理解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一个新的技术平台。虽然以一定要用区块链,但可能是一种新的技术。比如香港现在推出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可能会不同于现有的技术。另一方面,这个平台本身必须为其产品服务。

就像港交所,它主要交易股票,股票带动了其他证券的交易,比如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它还建立了票据的场外交易所,收购了伦敦的LME商品市场——都是从交易所主要业务开始的。

澳交所的方向将取决于它的产品是什么。是否只销售特定产品,比如一开始主要交易滴灌通产品,后期可能会有其他非滴灌通的创新金融产品?吸引来其他“非股非债”种类产品的发行者?

作为一个交易所,产品的多样性是必要的,不可能所有产品都来自同一个人或同一家公司。所以我认为他们可能需要吸引多个供应方来挂牌产品,吸引多个投资者来投资。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交易所。如果供应方只有一个,那就更像是一个商店,一个门店。

缩小问题范围,如果澳交所是一个新的产品,我认为首先可能需要将滴灌通这样的产品证券化,然后在交易所上交易。这就涉及到如何将交易“非股非债”产品、如何确定这类产品的基本价格,这都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澳交所应该是一个新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模式,而这个模式如果是创新的,一定是为新的产品服务的。没有产品,再好的交易模式也无用。这个产品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资金和价格的问题,以及交易规则、计算方式、定价方式、是否需要像传统交易所那样有做市商来进行定价。这都是非常有趣的问题。

小跑: 今天的讨论非常开心,我的理解相比一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感觉像是同步跟随小加老师创业。他的创新方式可能会成功,但也并非必然,需要继续观察。

但无论如何,这种循序渐进的创新,比那些对现有金融体系极度不满,上来就要“打倒美联储”的“颠覆”似乎靠谱得多。

刘晓春:从业务角度来看,我觉得他的成功几率较大,这可能与我们一年半前的看法有所不同。

然而,他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客户群可能会非常小。当前的数据显示,他们已经有几千家门店了,即使按照每家门店100万的计算,总值也只有十个亿。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数字增加到1万家门店,那总值就达到了一个亿;如果是100万家门店,总值就达到了100亿,这个规模已经相当大了。然而,这个规模能否实现,以及如何严格控制风险,是否选择与强大核心企业合作,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他可能会成功,但可能只是一个小众市场,这个小众市场的回报可能无法支持一个交易所,甚至也可能无法支撑这么大的一个企业。如果他想要做大规模,那么就有可能像前些年的互联网金融一样,降低风险标准以获取更大的流量,最终可能会导致风险失控。所以,会成功,但是成功的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小跑:未来最大的变数可能并不出现在他不熟悉的小微金融领域,反而可能出现在他最熟悉的交易所领域。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值得放进《哈佛商业评论》的商业案例。


—  End  —

栏目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9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20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2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51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5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30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8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3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1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8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