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摸爬滚打》17. 评职称:银行里的“老法师”、“经济学家”和“政客”


Listen Later

我们接着聊聊与体制相关的故事。上一期我们聊了福利分房、换房以及当年一些奇特的趣事。在特殊的经济体制和背景下,所谓的“经济制度”以及当时发生的“奇特现象”,可能都是不得已的选择。

但后来一系列的变化,可能也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现在回顾起来,很多事情看得更加清楚了,点可以连成线,也为我们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提供了更好的视角。

本期要讨论一个可能年轻人不太熟悉的话题——职称。这个概念与体制内外密切相关。职称这个制度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它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银行人的职业生涯?


·时间戳·

00:02:47 银行里的老法师”、“经济学家”和“政客”

00:09:30 银行“职称江湖”那些事儿

00:19:48 评职称也有地域差异?南北方人,谁更擅长评职称?

00:38:44 体制内外的钟摆舞:年轻人,你在“围城”的哪一边?

·文字稿·

00:02:47 银行里的老法师”、“经济学家”和“政客”

在任何社会和机构中,都存在上升通道的问题。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人性化和职业规划,希望员工能够逐步晋升。这就需要设置不同的等级。现在的互联网大厂用P级划分等级,其实也是同一个道理。回到我们之前讨论的体制内,改革开放后,国家和银行都面临一个问题:文革结束后,老干部恢复工作,但文革中靠边站的一批人也需要安排。老干部年事已高,中间层青黄不接,于是出现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老干部干不动,新知识也学不会,因此邓小平提出了干部队伍要“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就银行业而言,文革期间几乎没有新人加入。直到1979年,银行开始大量招聘,包括返城知青和中专生。81、82年,文革后的第一批中专生也加入进来,到了82、83年,77、78级的大学生也开始进入银行,但人数非常少。

当时银行的干部构成非常简单,只有行长、处长,没有其他级别。当时的干部体制分为24级,大学生毕业后默认就是23级或24级,属于干部序列,这个序列后来慢慢淡化了。

前段时间还看到一份文件,上面列着1到24级的对应关系,从正国级、副国级一直到科级,现在还有了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等等,这些都属于上升通道的体现。

为了解决年轻人的职级和晋升问题,银行内部也开始设置“科”级,有了正副科长、正副处长,这样就有了更多的级别,年轻人可以一级一级往上爬。但是很快,这些职位都被占满了,专业人员不提拔就没办法晋升。

于是就想着,作为专业机构,是不是应该设置专业职称序列,让专业人员也能找到晋升通道?

就这样,银行开始设计经济师和会计师系列的职称评定。经济师系列设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会计师系列也设置了相应的级别。一般情况下,中级经济师会直接简称为“经济师”。在与外资银行对接时,中资银行的行长后面都会加一个“高级经济师”的头衔。外国人把“高级经济师”翻译成“Economist”,以为中国的银行家都是经济学家,闹出了不少笑话。

当时在设计职称的时候,是与行政级别对应的,比如助理经济师相当于科级,中级经济师相当于处级,高级经济师相当于厅局级。后来,职称的级别有所下降,但拿到职称后,工资待遇等方面还是会相应提高,所以大家还是趋之若鹜。会计岗位以会计师为主,其他业务岗位以经济师为主。

职称评定制度从8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到了90年代,行政序列的人员也有了意见:你们搞业务的可以评经济师、会计师,我们搞行政、党务工作的怎么办?于是,银行又搞了一个“政治工程师”系列,专门针对行政和党务人员。

但问题又来了,这个“政治工程师”该怎么翻译呢?翻译成“Social engineer”吗?那岂不是说银行里除了经济学家,还有很多政客?


00:09:30 银行“职称江湖”那些事儿

经济师的评定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内部评审到社会化的演变过程。

最初,高级经济师和中级经济师都由总行评定,初级经济师由分行评定。后来,初级经济师不再重要,中级经济师改由分行评定,高级经济师仍由总行评定。大约到2000年,各家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评定办法,并不断完善。

一开始,评定以评审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了考试环节,包括笔试和面试,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试体系和题库。之后,中级经济师和初级经济师的评定实现了社会化,由社会机构进行评定,而高级经济师的评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由银行内部进行,后来也逐渐转向社会化。

随着社会化评定的推行,以及经济师职称与行政级别脱钩,大家对经济师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推行专业序列,例如设立资深专员等职位,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通道。

除了专业序列,银行内部还有行政序列、政工序列、经济师系列、会计师系列和工程师系列等多个序列。其中,“师”系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与现在的专业序列有所不同。

由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人们倾向于追求行政级别,即使是专业序列的人员,最终的目标也是获得相应的行政级别。因此,在设立经济师职称之初,就将其与行政级别进行了对应,例如,助理经济师相当于科级,中级经济师相当于处级,高级经济师相当于厅局级。

现在,虽然资深专员等专业序列的职位也与行政级别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在评定方式上与当初的经济师评定有所不同。当初的经济师评定采用评审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参评,例如学历、工作年限、工作表现、发表文章等。评审委员会对参评人员的材料进行审核,并最终确定评审结果。这种评审机制与现在的专业序列评定机制有所不同。

由于评审机制的存在,一些老同志在评定初期感到焦虑。这些老同志虽然是业务骨干,但由于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无法获得相应的行政级别。由于学历、工作年限等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参评经济师,导致一些老同志感到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师评定程序变得越来越复杂,评定标准也越来越高。例如,加入了笔试和面试环节,对参评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00:19:48 评职称也有地域差异?南北方人,谁更擅长评职称?

经济师面试环节也充满了戏剧性。每次评选前,各分行都会先进行内部筛选,根据总行分配的名额和自身情况确定推荐人选。

有意思的是,各分行在推荐人选时策略各不相同。一些分行希望尽可能多地推荐人选,甚至会为此做领导和人事部门的工作,争取更多名额。而另一些分行,则更倾向于“宁缺毋滥”,只推荐那些公认优秀的人选,以确保公平,避免内部矛盾。

这种策略差异也体现在申报材料上。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报送的材料通常非常简洁,一份简历、一份业绩报告就足够了。而东北、湖北、四川等地的申报材料则非常详尽,厚厚的档案袋里塞满了各种证明材料,包括发表的论文、著作等等。这反映了南北地区文化和做事风格的差异:南方人务实,注重实际业绩;北方人则更善于包装,注重表面功夫。

这种差异在面试环节也有所体现。北方地区的候选人通常口才了得,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取得的成绩描述得头头是道。而南方地区的候选人则相对朴实,只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业绩。然而,仔细分析候选人描述的业绩和实际数据后,却发现很多北方地区的候选人言过其实,而南方地区的候选人虽然表达能力欠佳,但业绩却更加扎实。

这种现象也引发了思考:究竟应该如何评判经济师的水平?是看重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还是看重实际业绩?是用评审的方式,还是用任命的方式?

似乎哪种方式都有其弊端。

00:38:44 体制内外的钟摆舞:年轻人,你在“围城”的哪一边?

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失业在家,或者自己做个体户,脱离体制;但有更多年轻人挤破头想进体制,想经历所谓的体系洗礼。我们的过程是羡慕体制外的自由,纠结的是自己有没有决心跳出体制;而这些年轻人真的进了体制内,真的受得了吗?


人们一方面希望追求自在自由,一方面又希望获得确定性。体制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太高,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体制内确定但可能缺乏上升空间的生活。

对比香港,公务员收入稳定但也不算很高,如果社会机会多,很多人就不会去考公务员;而在行业端,更多是在稍确定一点的商业体系和不太确定的体系之间来回横跳,比如前两年币圈火的时候,很多大银行和投行精英去了币圈,后来市场不好又都回去了。在香港,大银行还是比较确定的选择。

选“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还有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个体考量。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段时间甚至不允许政府部门的人去企业工作。后来出现了一些人为了赚钱想办法去企业“下海”,快退休的时候再回到公务员系列享受更好的待遇,形成了“旋转门”现象——主要是因为“待遇”。

虽然国家希望淡化行政级别概念,彻底分清正公务员和非公务员,但像四大行这样的企业,内部还是会强调级别;而这些体制内的人,也喜欢强调自己是哪个级别,这和待遇是相关的。

改革初期,我们希望体制内也能像体制外一样,不合格的就辞退,工作不好的就应该辞退。但实际上,只要不犯原则性的大错误,领导是不会轻易开除人的,这也造成体制内写举报信的人特别多,因为反正待遇和级别不会被降低,单位好坏也和自己没关系。

这种“旱涝保收”的现象,让体制外的人觉得很有确定性,只要进去,不管经济如何变化,基本工资总是有的,不像体制外,收入不稳定,甚至可能失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当时羡慕体制外的同时,又会担心离开体制后生活没有保障。

其实人生有很多种活法,体制内外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

当年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一位老师讲过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他说固收金融工具风险比浮动收入的金融工具更大——因为前者没有进退的余地。人生也是一样,任何事情都是现在确定了,后面风险就越大,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体制内看似稳定,但机会成本很高,风险也大,你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人生没有一步到位的设计,无法规划。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适应变化,把握机会。

就像我们现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高层的政策,都不是线性发展的,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确定的,包括体制、文化等等,都在不停地变化。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才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  End  —

专辑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7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19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3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45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4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27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7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1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2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4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