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野·说史
三百年大明社稷,浩浩汤汤,荡气回肠,然而,回溯历史的源头,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帝国的建立,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业,大明的明,到底又意味着什么?欢迎走进秋野说史,带您了解,明朝是怎么来的。
8.为什么说越到要成功的时候越要冷静
上一期,我们讲了两个开了挂的兄弟,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也讲了两个实在运气不好的兄弟,李武和崔德。
命运就像一辆失控的碰碰车,你永远不知道会撞到谁,李、崔两兄弟就运气不好,碰到了老察和老李,被一顿削,最后给打服了,哥俩投降了。
到了至正十七年的年终,新建的西路军,浩浩荡荡的就出兵北伐,结果又被老察和老李给揍回四川,不敢出来了,想想就觉得憋屈。
十七年的年底,白不信等人就不信这邪,又带兵从更西面的甘肃开始进攻,心想这下应该碰不到你们了吧?
白不信带人攻入秦州(今甘肃天水)和陇州(今陕西陇县),顺利的战领了巩昌(今甘肃陇西),转而再拿下凤翔。
您看见没,只要守备的不是老察的部队,红巾军是怎么打怎么赢,我们来分析一下是西路军太弱么?我决应该不是,换一个角度看,可能是元朝的部队太弱了,或者说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老察和老李的部队了,对吧?
你不可能让这两个人满世界跑啊,守哪不守哪啊是不是,他们俩顾得了西线就顾不了东线,顾得了南线就顾不了北线,我们韩宋部队分三线和你们作战,看你们守哪?你们最多就俩人,就算一人守一个地儿我还多一路大军呢,对不对,所以刘福通打的就是这个算盘。
次年正月,白不信遇上了赶来救援的老察部队,再次败入四川。
四月,察罕帖木儿想明白了,我被你们这样拖着实在不是个事儿啊,这样,我也出奇兵先打你们。
一不做二不休,老察纠集了陕西各路元军进攻巩昌的李喜喜,李喜喜果然战败,也躲进了四川。
败退到四川的红巾军改称“青巾”,也叫青巾军,但是您想啊,我们上期说了,起义军可不止红巾军啊,这时候的川蜀地区还有一个大人物在这儿窝着呢,谁啊?明玉珍。
这个明玉珍啊,原名瑞,他叫明瑞,字玉珍,湖广随州随县(今湖北省随县)人,也是元末义军大领袖之一。
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的起义导致全国性的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纠集乡兵一千多人屯驻在青山一代,书中记载是结栅(zhà)自固,就是说自己躲在里面过小日子。
至正十三年冬(也有说是说为至正十二年),明玉珍参加了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政权红巾军,被任命为元帅。
至正二十年的夏天,陈友谅杀害了徐寿辉自立为帝,改元大汉,明玉珍不服,不和陈友谅玩儿了,雄踞甘肃、四川和重庆一代自称陇蜀王。
之后,受刘桢(zhēn)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
但是仅仅六年后的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天,明玉珍病故,庙号太祖,他的儿子明升继位,再到后来大夏国被朱元璋给灭了。
那么此时正是明玉珍在四川一代当元帅的时候。
所以青巾军就被徐寿辉天完政权的部将明玉珍所不容,无奈之下的李喜喜又率余部到武昌,最后投奔了陈友谅,也就宣告了西路军的败亡。
西路军在溃散时,有一支起义军于至正十九年(1359)四月北上宁夏,攻占宁夏路(今银川),活动于灵武等处。
再说东路军的来历和经历,咱们往回看三年。
至正十六年三月,江南行省的地主武装势力“青军”,这里大家注意啊,这个“青军”和咱们前面说的四川的“青军”其实不是一支部队,就像刘福通的红巾军和徐寿辉的红巾军一样,性质一样但人不是一伙人,那个时候,老百姓和朝廷把头上或者手臂上裹着一块青布的汉人起义军部队统称为“青军”或者“青巾军”,黄布就是“黄军”或者“黄巾军”,红布就是“红军”或者“红巾军”。
好,当地的“青军”在头目张明鉴的率领下占领了扬州,逐走了当时的镇南王孛罗普化,孛罗普化怕死,于是逃奔到了淮南。
但是不久后,由盐丁组成的地主武装“黄军”反叛朝廷。
到了至正十六年十月,占据盱(xū)眙(yí)等地的韩宋政权红巾军将领赵君用联合了当地的青军与黄军攻占了淮安,手刃镇南王。
韩宋政权任命赵君用为淮南行省平章事。
紧接着,赵君用命其部将毛贵北上进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等地,建立了最初的东路军雏形。
但是因为元朝将领也先来攻,毛贵人少,他估摸着可能打不过对方,于是不走陆路,夺取了海运的船只,由海路进入了山东。
并且顺利于至正十七年的二月攻克了胶州城,并且在不足两个月时间内,接连拿下了莱州、益都、莒(jǔ)州等地。
此时的察罕帖木儿呢?怎么没出现?
哎~您看看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时候的老察带着老李俩人正忙着收拾西路军呢。根本没时间搭理东边的情况,刘福通的计策在这个时候几乎就是完美的得到了成功,不过其实代价也是很大的,他几乎是消耗掉了整个的西路军,拿时间换空间,那元朝也不能不管啊。
元廷急命湖广行省左丞相这人叫太不花和知枢密院事孛兰奚、同佥(qiān)淮南行枢密院事董抟(tuán)霄等人一起来镇压毛贵。
啥意思?元朝廷开始押宝了,所有的部队一起上,所有的人一起来,十个人打你红军的一个人,十比一的兵力,打不过你的用人堆死你。
到了七月,元朝镇守黄河的义兵万户这人叫田丰宣布起义,田丰迅速就拿下了济宁路(今山东钜野)。
刘福通一看这情形立马就乐了,真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知音啊,正愁着怎么破局来着,眼看东路军和朝廷僵在这儿了,谁也干不掉谁,自己这边是拿时间换空间,每多一天风险就大一些,万一西边的老察腾出功夫往东边来了,自己就真的没招了,时间对自己是不利的,但是来了个续命的。
刘福通立马命毛贵联合田丰尽取山东之地,北伐大都。
至正十七年冬天,元朝义兵的千户余宝在棣(dì)州(今山东惠民)杀了当地的知枢密院事宝童,宣布起义,而元廷在山东的元军总指挥太尉纽的该,他龟缩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不敢轻易出动。
到了至正十八年的正月,田丰克东平路,使南北的漕运中断,而毛贵在益都西南的好石桥大败了孛兰奚,孛兰奚退至济南,毛贵乘胜追击,在于二月初攻占济南。
到了这会儿,山东各地大部分被毛贵、田丰所占领。红巾军在东线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韩宋政权在山东设益都等处行中书省,并且以毛贵为平章事。
毛贵在山东设立了宾兴院,选用当地本来就有的宫殿,还命姬宗周等人分守诸路,元朝的行政划分是按路来划分的。
《元史·顺帝纪》中记载,毛贵“又于莱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车百辆,以挽运粮储,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则陆运,夏则水运” 。
所以说毛贵在当地的建设是非常不错的。
十分注意生产建设和经济政策的扶持,为建设北伐基地真的作出了非常好的努力,并且也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他来了以后老百姓开始有饭吃、有地种了,安居乐业。
至正十八年的二月,毛贵挥师北伐,进入河北境内。
那时升任河南行省右丞的董抟(tuán)霄驻兵在河北南皮的魏家庄,毛贵带兵到这,就乘机将董抟霄给刺杀了,紧接着北克清、沧二州,占领了芦镇。
仅仅一个月后的三月,毛贵攻克蓟(jì)州,兵至通州枣林、柳林,直逼元大都,听过元末系列的朋友们还记得,这一次顺帝都打算跑路了。
《元史·刘哈剌不花传》中记载“京师人心大骇,在廷之臣,或劝乘(shènɡ)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纷。”
但咱们还是得有一句说一句,毛贵打得确实是好,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一大堆的底盘,但是你忘了一点啊。
四个字,孤军深入。元军四方来援,毛贵因为阵线实在拉得太长,补给跟不上,军败于刘哈剌不花,无奈之下只好退回济南。
毛贵北伐之时,田丰夺取东平、济宁、东昌等地。
所以,尽管毛贵北伐未能成功,但山东形势还是有利于红巾军的。
但是,毛贵的这一次北伐的失败真的就一点影响都没有么?如果没有,东路军之后又是怎么兵败的呢?
秋野说史,咱们下期再见。
明朝是怎么来的感谢您的捧场,我是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