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日本股灾揭示全球经济暗流:到底谁在“操纵”21世纪的金融游戏?


Listen Later

我们的《罗素纳皮尔21个金融史教训》系列仿佛自带魔咒。上半部分内容是在科技股大跌后推出的,而本期下半部分内容又恰逢日本股灾。那么,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又能从金融历史教训中找到哪些前车之鉴呢?

本期节目,我们将结合最近发生的短暂日本股灾,从21个教训中挑选几个应景的,再复习一下人类在金融市场上曾经犯过的错误。


·时间戳·

00:01:40 回顾日本2024股灾,深层原因是什么?

00:17:00 教训5:政府为什么青睐市场?往往是因为有所求

00:26:19 世界进入“财政主导”时代,市场逻辑全变?

00:36:40 教训12:永远不要在汇率被高估时购买新兴市场股票。

00:46:59 境内游资的动向往往是一个国家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的一杆标尺。

00:55:46 货币永远处于非均衡状态。你应该对“不均衡感”兴趣,那是能赚钱的地方。

01:00:46 全球货币体系一般30年垮塌一次。

*BGM:美國內戰中的一段


·文字总结·

1. 回顾日本2024股灾,深层原因是什么?

8月5日发生的“日本2024股灾”在维基百科的“日经指数”词条中已经有了更新,说明至少已具备成为历史事件的资格,我们也可以用历史的、而不是预测的角度来讨论了。

简单回顾:在全球股市普遍下跌的背景下,日经指数当天暴跌超4200点,跌幅超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在日本,1987年崩盘被称为“蓝色星期二”,因为时差,也因为相对温和,五个月后就回到了崩盘前水平)。

2024年这次股灾,日经指数创下了史上最大单日跌幅。然而,戏剧性的是,第二天指数就强势反弹超过3200点,又创下了史上最大单日涨幅。

日本的股市是个神奇的存在。

这次日本股灾也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一部分,要用整体视角:

就事论事,过去十年,日经指数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最佳,平均每年涨幅达11.2%,与企业盈利10%的增长相当。这与美股形成鲜明对比,美股涨幅部分来自估值提升,而日本股票主要靠盈利增长。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日本经济似乎日暮西山、全球影响力下降,但股市却表现出色。这一矛盾源于日本企业收入大部分来自海外,2024年约七成收入来自境外。换言之,日本股市的盈利逻辑更多依赖全球经济而非本土经济。

近期股灾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加上日元持续贬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压力,促使日本政策制定者考虑调整货币政策。过去,日本实行了包括锚定收益率曲线、央行直接购买股票ETF等宽松政策,虽然刺激了股市,但未能有效提振经济。

股灾后,大多数解读都关注于日元的套利交易(carry trade)。套利交易确实是直接导火索,多年来日本利率接近于零,吸引了大量借日元进行交易的投资者。但成功套利需要满足几个条件:(1)利差保持不变、(2)日元持续贬值,以及(3)高杠杆操作。近期这些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自3月份开始17年来首次加息,退出了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7月又进行了小幅加息,虽然幅度不大,但已是多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此外,近年日元大幅贬值,日本央行开始进行干预。日本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和可调回的海外资本,干预能力相当强。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日本的"弹药库"还能存续多久,以及何时会大规模调回海外资本,但当下动能下,“出手”大概率会导致短期内日元大幅升值,引发全球范围的去杠杆化。

波动率也很重要。“carry trade”和“做空波动率”都属于"work until it doesn't work"(一直有效直到失效)的策略。过去一年半里,全球市场波动率异常低迷,这种长期低波动率环境滋生了许多不负责任的风险交易。许多交易员习惯于做空波动性,即卖出市场波动的"保险"。8月5日当天,波动率指数飙升至2020年3月的水平,这些交易策略可能遭受重创。

虽然市场已经明显反弹,但整个事件真的结束了吗?

可能还没。

全球市场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大选和日本新首相的选择。

美国大选结果将直接影响美联储未来的利率政策,进而影响全球股市走向。许多投资者对未来市场持谨慎态度,部分获利投资者可能选择暂时离场观望。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不参与此次大选,意味着日本将迎来新的领导人,其政策方向尚不明朗。过去十年,日本央行采取了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但副作用也日益显现。新首相是延续现有政策还是进行改革,将对日本经济和全球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欧洲经济疲软,中国经济数据也不尽理想,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资金撤离市场。

市场叙事和心理也变了:看到日本政府这么干预市场,提高利率,表明可能不再愿意让日元继续贬值——那些长期carry trade的投资者大概率开始试图退出,至少会减少敞口。或者自己成了惊弓之鸟,或者风险部门开始念紧箍咒,反正后面大概率是个去杠杆的趋势。

日本是个很好的案例,和本期的几个教训也有很深关系。

2. 纳皮尔的教训5:政府为什么青睐市场?往往是因为有所求。在金融历史上,从来没有所谓的“公正裁判”和“公平执法”,一切都是根据最终执政当局最终的需要而决定。

这次股灾,还有背后日元的困境,不得不让人琢市场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哪只手才是主导?哪只手经常管不住自己?

过去几十年,我们习惯了政府相信市场力量,认为市场比政府更擅长资源配置。这种理念在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时代达到顶峰,他们放手让市场自由运作。的确,市场在当时创造了令政客满意的结果,也帮助他们赢得了选举。

然而,当局势改变,政府便不再满足于袖手旁观,开始插手资源配置,因为他们不喜欢市场带来的结果,比如财富不平等。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政策改革就是例证。私有化和“涓滴效应”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最终导致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力下降,社会公平问题加剧。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政府比作裁判,认为政府应该保持中立,让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价格。但历史告诉我们,政府从来都不是完全中立的。我们也许正回到1945-1979年那种政府主导资源分配的时代,尤其是在欧洲。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政府在干预经济。

如今,面对绿色经济转型、重建供应链、地缘政治冲突等挑战,政府需要巨额资金。为了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政府更有可能选择动员储蓄,这意味着更大的干预力度。

日本股市波动就是政府干预的鲜活例子。在金融市场上,所谓的公正公平背后是政府的意志。国家在未来西方政治经济中的作用可能会增强。这对我们进行资产配置和判断全球经济走向都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海外扩张需要更加谨慎。如果当地政府倾向于干预经济,投资风险将会加大。


3. 世界进入“财政主导”时代,市场逻辑全变?

过去四十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处于货币主导的时代,央行是市场的裁判,可以通过调节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刺激或管理经济和通货膨胀。

然而,近年来这一趋势似乎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政府干预加强、财政政策主导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由于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巨大,财政政策已经成为了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正在被压缩。尽管央行原本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但现在却不得不考虑财政问题的影响。鲍威尔在决定是否加息时,不可能不会偷瞄一眼耶伦。

日本可能是财政主导的典型案例,美国也不例外: 2017年以来,美国的赤字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尤其是在过去两三年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随着公共债务不断攀升,财政政策会不会正逐渐取代货币政策,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工具?

这种转变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去熟悉的市场逻辑

这种政策取向导致整个宏观治理模式与历史上的情况发生了背离。我们会发现,通过货币政策或非常规政策来解决财政赤字或债务问题,会导致某些资产市场出现大幅上涨。

过去十年来,我们看到日股和美股的上涨就是这种政策的后遗症。但两者的情况有所不同,日本股市的上涨至少还有一部分基本面的支撑,而美国股市的上涨则更多是依靠货币政策的推动。

美元的走强对美元的未来构成了巨大风险。毕竟,股市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高于债券。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购买力和对外经济政策都将面临新的挑战。股市必须持续上涨才能实现化债和社会经济基本稳定。

一旦出现类似上周一那样的事件,整个市场将会遭受巨大冲击。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日本央行只是采取了一个小动作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以想象,未来一些大动作肯定会对整个资产市场最终的再平衡产生巨大影响,而再平衡往往意味着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和市场秩序的重建。

4. 教训12:永远不要在汇率被高估时购买新兴市场股票。

当一个国家决定维持高于基本面的汇率时,往往会出现本国货币卖家多于买家的局面。为了稳定汇率,该国不得不回购本币或提高利率,实际上就是实行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

虽然GDP与股市之间可能没有直接联系,但流动性却与股市息息相关。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抑制流动性,而股市与流动性密切相关。高估的汇率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吸引投资者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历史上,1989年底台湾股市的市盈率达到了65倍,而1998年恒生指数的市盈率则降至10倍以下。

还有墨西哥: 90年代初的比索高估导致通胀高企,贸易赤字扩大。为了维持汇率,墨西哥不断消耗外汇储备,最终在1994年被迫贬值,比索价值几周内暴跌50%,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在1997年被迫将泰铢汇率改为浮动汇率制,导致泰铢在6个月内贬值50%,股市和GDP雪崩,危机蔓延至印尼和韩国。

2001年,阿根廷比索因通胀失控而大幅贬值,官方汇率形同虚设,最终在2002年彻底放弃盯住美元。这三场危机都凸显了新兴市场汇率的脆弱性,高估的汇率往往伴随着贸易赤字、资产泡沫和通胀失控等问题。

这些都是因为过分关注汇率管理,而忽视了其他货币变量的自然调节.

因此,如果我们要投资新兴市场,尤其是那些管理汇率的国家,一定要密切关注汇率情况。

中国呢?

纳皮尔始终认为认为人民币汇率被高估,也是货币政策过于紧缩的原因(也是A股一直支楞不起来的原因)。总有一天,中国可能不得不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尽管人民币汇率被认为高估,但中国央行依然保持克制,原因在于美元加息周期尚未结束,以及中国需要时间消化资产泡沫。

这个教训其实说的就是三元悖论/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下,会如何影响资本市场。正如“三元悖论”所揭示的,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只能选其二。

日本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牺牲了汇率稳定。而中国似乎一直在三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不在三角的顶点寻求突破,而在其三条边的移动中寻找平衡。独立的货币政策放松一点,资本项目开放一点,汇率浮动幅度大一点,并在渐进的动态路径上伺机实现平衡。

5. 教训13:境内游资的动向往往是一个国家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的一杆标尺。

要注意一个国家或者市场中本地的投资者都在干什么:是大量投资自己的国家?还是争先恐后往外走,在外面买资产、投资?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正在发生这种情况的国家,那么当地人是正确的,外国人则是错误的。

在判断一国汇率是否高估时,观察境内游资的动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如果大量本地投资者抛售本国资产,转而购买海外资产,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对本国经济和汇率缺乏信心,预示着汇率可能存在高估的风险。

纳皮尔举了90年代初到中期自己在亚洲的情况,发现外国资金涌入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和香港等所有市场,但当地资金却在流出。但当地企业却在大举抛售本币资产,马来西亚企业到处买买买,马币被严重高估,马来西亚可以发行马币,买到所有想要的资产,包括瑞士的酒店。

要相信本地投资人用脚投票的智慧,而不是“代理人”的——代理人就是管理别人的钱的人和基金。现在全世界都是代理人在管别人的钱。

如果你有机会在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决定之间做出选择,一定要看看委托人在做什么,因为是他们自己的钱,往往会做出更好的决定。这和塔勒布的“skin in the game”如出一辙。

然而,将这一指标应用于中国的情况时,需要格外谨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且经济结构和政策框架也更为复杂。

以香港为例,尽管多年来一直面临着做空压力,但凭借雄厚的外汇储备,港币汇率始终坚挺。这表明,仅仅观察境内游资的动向还不足以判断汇率是否高估,还需要考虑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政策干预能力等因素。

近期越南的例子或许更具参考价值。越南目前有好几个预警信号,并不像流行叙事所讲“是下一个韩国”。

2024 年上半年,越南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但是越南本地的钱却在外流。5月以来,越南盾兑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约25,200越南盾/美元左右,是因为越南国家银行(SBV)在外汇市场的大规模干预。但外汇储备仅能维持2.96个月,而且这还是来自去年2023年10月的最新可用数据,现在的情况难以想象。相比之下,泰国的外汇储备可以维持超过9个月。


6. 教训19:货币永远处于非均衡状态。所谓均衡只是一个瞬间可能达成的一种状态。你应该对“不均衡感”兴趣,因为那是你能赚钱的地方。

 “货币永远处于非均衡状态”,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本质。全球货币绝大多数时间是在非均衡状态下运转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投机和投资的机会了。非均衡意味着机会,因为只有价格偏离价值时,才存在套利空间。

这个世界最大的机会:在于当一个国家尝试锚定某个价格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和异化(也就是上面的教训12)。

当国家试图控制某种东西的价格时,私人资本会进行套利,不平衡就会累积,机会就来了。汇率管制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些情况下,你会看到巨大的不均衡。

现在的机会在哪里?

纳皮尔观察到,近期资金涌入越南等非中国新兴市场,正是因为投资者预期中国的一部分产业链会转移出去。这种预期导致资金流动出现偏差,进而创造了投资机会。

然而,这种“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也并非没有风险。当前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点在于欧洲。中美两国博弈升级,欧洲经济却陷入困境。

首先,欧洲内部存在结构性问题,货币统一但财政政策各自为政,导致应对危机时缺乏协调性。其次,欧洲经济严重依赖外部环境,过去受益于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中国的廉价制造以及美国的廉价资本,而如今这些优势都不复存在。

相比之下,中美两国虽然竞争激烈,但经济体量庞大,对自身经济的掌控力也更强。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非均衡格局下,欧洲面临的挑战最为严峻。


7. 教训18: 全球货币体系一般30年垮塌一次。

货币体系大约每30年就会崩溃一次,哪里可能出问题?

纳皮尔认为:1. 中国不大可能继续让自己的货币锚定美元; 2. 欧元很有可能已经难以为继,无法持续; 3. 日本将不得不开始将资本汇回国内,以资助其政府,将不得不开始出售海外投资组合资产,并将其带回国内,以购买其政府债券。 4. 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实际上是摇摇欲坠的。

全球货币体系是否真的如这位学者所说,每隔30年就会崩溃一次?他列举了欧元、日元和美元三大货币体系的潜在风险,并认为下一次危机将在2050年前后爆发。

回顾历史,这种30年周期论似乎有一定的依据。1990年苏联解体、欧盟诞生,对全球货币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9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1930年代的大萧条则导致许多国家放弃金本位。

然而,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这位学者也提到,货币体系的危机往往是由具体的事件引发的。例如,他认为美国大选的结果将对欧元和日元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能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线性外推,认为2050年一定会发生货币危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我们需要保持对市场的敬畏和对风险的警惕,才能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


—  End  —

专辑主播|Johnny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7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19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3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45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4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27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7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1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2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4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