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01
1726年,英国田园。村里有个姑娘叫玛丽,眼大辫粗,身强力壮。
有一天,玛丽小姐突然生下了一堆兔子“零件”,包括一个兔头,几双四肢,几对耳朵和身体。
消息震惊了全村,并很快传进了乔治一世的宫廷里。一位叫霍华德的名医马上进村调查,他检查了玛丽,化验了生出来的兔子,然后证实了这个消息——人类确实生出了兔星人。
英国人民震惊了,但质疑声四起。于是为了证明自己,霍华德请来了英格兰最伟大的医生兼解剖学家——纳撒尼尔·圣安德烈,一起调查。
玛丽在圣安德烈老师面前生出了第15只死兔子——至此,两位英格兰医学界最知名的人士都选择了相信,并把一些兔子标本带回伦敦,呈给了国王。
结果当然是假的。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玛丽生兔事件”侮辱了那个时代所有英国人民的智商。
不管是真傻还是装傻,这两位知名医生选择相信的背后,是为了支撑一个理论:“母体印痕”(maternal impression)——孕妇的情绪和期望,会让胎儿身体发生改变。玛丽会生小兔子,是因为玛丽产前对一只没逮到的兔子念念不忘。在当时的英格兰,相信“母体印痕”理论的医生们,都会嘱咐孕妇:怀孕后一定要把奇怪的动物从脑袋里移除,比如猩猩,河马,和蜥蜴。
多年以后,这个理论当然灭绝了。
但是它转了个弯,好像又出现在了金融市场上——我们的情绪和期望,似乎也应该会让市场“胎儿”的身体发生改变。我们悲伤,它应该也要悲伤地下跌;我们快乐,它应该也要兴奋地跳涨。
就像“母体印痕”一样,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市场,可以精神控制,可以PUA了它。
02
“玛丽产兔”这个故事是我在《生物学之书》(The Biology Book)里翻到的。合上书,我决定刷一下新闻:
“现在是晚间新闻播报:
2021年1月6日下午,QAnon示威活动演变为骚乱,暴徒闯进了国会山,造成美国百年历史上最严重的国会大厦袭击。多人死亡。”
“同时,欧洲传来消息:辉瑞疫苗突然发生病变,丧失了效用。在英国,接种过的人群出现了大面积重复感染现象。”
“古巴现场报道:一个埋葬了千年的恐龙突然复活,咬死了村里的所有人。”
“亚洲新闻:僵尸袭击了朝鲜,《李尸朝鲜》中“丧尸”神秘疫病再次出现,并且袭击了金正恩。金正恩脑神经发生病变,开始向世界各地无定向发射导弹。”
听出一身冷汗,世界末日真的敲门了?
“下面是财经新闻:全球股指全线上扬。纳斯达克指数突破历史新高,比特币突破4万美元,中国创业版指数大涨。全世界人民股票账户里又多了10%。”
嗯,上面这一段是我臆造的,大家不要当真。虽然有点夸张,但实话说这些惊悚悲伤的新闻,和现实世界其实也没差太远——世界并不很乐观。
只是,令人极度不适的是:最后一条财经新闻是真实的。
市场如此冷血,也不是第一次了:60年前,肯尼迪遇刺之后,道琼斯涨了30点,到周五涨了5%;之后的整个12月都在上涨,然后又是两年的两位数的上升。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三天后,在二战爆发的边缘,开盘涨了近10%;古巴导弹危机,两天之后涨了近4%......这样的例子,真的,比您想象的要多得多。
这就是我们在试图理解市场时,所犯的“母体印痕”错误。
市场没有感情,没有情绪,它不会因为您的悲伤而悲伤,因为您的震惊而震惊。我们对于市场和现实世界如此背离的不解、震惊和困惑,全都是试图把自己情绪PUA给市场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可以一路往上涨。市场胎儿的形状,不一定会因为我们母体的情绪而畸变;上帝也没规定,它一定要遵守人类情绪的逻辑。它和现实世界运转的逻辑不一样,这里并没有喜怒哀乐,只有利率、未来现金流、预期、故事和微观交易结构。
03
如果非要给市场一个人性化的器官功能,那就是“预期”。区别只是——市场现在反映出来的价格,到底是对“现实”的预期,还是对“现实预期”的预期,还是对“现实预期的预期”...的预期。
举个例子:
1) “现实”:“美国大选”大片的结局——国会山百年一遇的暴动。
2)“现实”的预期:也就是对于“美国大选”的预期,市场估值模型中有三种情境:
- 最乐观的(Best-case scenario):拜登获胜,夺取参议两院,blue wave(或者完全相反的极端)。
- 最悲观的(Worst-case scenario):川普大帝连任,夺取参议两院,或者夺取参议院。美国继续往极端方向,一去不复返。或者拜登胜选,川总政变;或者两党僵持进入持久战,长期混乱和不确定。
- 最有可能发生的(Most-likely scenario):拜登获胜,但是参议两院分裂,民主党被共和党主导的参议院制衡,继续拉扯。
所以虽然暴动发生了,但是最好的情境(blue wave)也发生了——拜登领了总统证,不会再有意外;民主党十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互怼拖的太久。
所以?大涨。
3)对“现实的预期”的预期:“现实的预期”这个共识大概率会达成,市场会过度的乐观,且这种乐观的加速度太快,或者共识形成的速度太快。“太快”就需要有调整,如果能抢跑这个调整,就会获利。
所以?市场就在爆炸坏消息(国会山暴动)出来之后,开始了一波“预期抢跑”——市场大涨;等预期回过味来,再获利结束本轮“预期赌局”——反映到现实的市场上,就是大家看到的周一大跌。
同样道理,对于“新冠过后全球恢复”这个主题,或者这个故事,也有上面的“现实版”,“现实预期版”,以及“现实预期的预期版”三张牌桌。看您选哪个。
未来的好消息一定会来。总有一天病毒会消失,经济会恢复。理论上,现在每一个坏消息的出现,都应该是重新上膛的时刻。
但这是一道非常难做的题,因为“恢复正常”是个不断移动的“靶子”。
医院不堪重负,病床空出来了算达到“恢复正常”的目标吗?
不算,因为死亡人数一直在上升。
死亡人数进入拐点了,算达到目标了吗?
不算,因为还有可能发生第3次第4次,第五六七八次全球大爆发。必须群体免疫,或者接种疫苗。
疫苗也有了,算达到目标了吗?
不算,因为病毒已经变异。也许新增完全清零才算达到目标。
按照这个逻辑,您大概get到了:只有当所有好消息集中到来,所有乐观的预期都被确定的那一刻,才是所有人集中火力获利(take profit)之时。
当所有利多都已经出尽,所有好消息都来了,那下一步的预期该是什么呢?
只能是坏消息了——真正泡沫破裂的时候也就来了。
04
当然还有技术性(微观市场结构)的原因——但它们跟您的情绪就更没什么关系了。
比如:
1)为了避免在去年年底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卖掉一部分,开年后再把仓位补回来——补仓位的动作正好赶上了暴动。
2)再微观一点,到交易簿(order book)级别:现在的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极薄、极没有弹性( inelastic)的市场:
今年3月,全球一起熔断之后,所有在市场上交易为生的人都要直面同一个问题,所有品类的资产,都像一只在冬天拔光了毛的鸟,上蹿下跳不停,强度越来越大。就连极小众的商品市场都跳跃的让人上气不接下气。比如木材:先腰斩,再双倍弹回来,再双倍,再腰斩,然后又双倍弹回来。就像《Wiplash》里那逼死人的鼓点。
这就是市场围观结构最大的问题:被动指数基金越来越大,就像一块大石头,死死把大部分流动性压在身下;市场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薄,主动交易的钱们(或者“庄”们——不是很恰当),现在以一个极小的资金量,就能带动一个巨大的市场。
交易簿(order book)越来越浅。拿美国股市举例:回到2010年,您需要至少10亿美金才能够清掉order book上的所有单,让市场的价格跳一格。在今年3月,只需要几百万美元就可以做到;现在大概千万美元——这对大机构/庄/主动基金们,动个小指头就可以了吧。
于是高波动性就变成了我们每天的主食;于是市场就越来越与现实背离;于是人类的PUA越来越一厢情愿。
嗯,最后再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
您觉得市场的“母体印痕”的神话,会有终结那一天吗?
— End —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3
22 ratings
01
1726年,英国田园。村里有个姑娘叫玛丽,眼大辫粗,身强力壮。
有一天,玛丽小姐突然生下了一堆兔子“零件”,包括一个兔头,几双四肢,几对耳朵和身体。
消息震惊了全村,并很快传进了乔治一世的宫廷里。一位叫霍华德的名医马上进村调查,他检查了玛丽,化验了生出来的兔子,然后证实了这个消息——人类确实生出了兔星人。
英国人民震惊了,但质疑声四起。于是为了证明自己,霍华德请来了英格兰最伟大的医生兼解剖学家——纳撒尼尔·圣安德烈,一起调查。
玛丽在圣安德烈老师面前生出了第15只死兔子——至此,两位英格兰医学界最知名的人士都选择了相信,并把一些兔子标本带回伦敦,呈给了国王。
结果当然是假的。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玛丽生兔事件”侮辱了那个时代所有英国人民的智商。
不管是真傻还是装傻,这两位知名医生选择相信的背后,是为了支撑一个理论:“母体印痕”(maternal impression)——孕妇的情绪和期望,会让胎儿身体发生改变。玛丽会生小兔子,是因为玛丽产前对一只没逮到的兔子念念不忘。在当时的英格兰,相信“母体印痕”理论的医生们,都会嘱咐孕妇:怀孕后一定要把奇怪的动物从脑袋里移除,比如猩猩,河马,和蜥蜴。
多年以后,这个理论当然灭绝了。
但是它转了个弯,好像又出现在了金融市场上——我们的情绪和期望,似乎也应该会让市场“胎儿”的身体发生改变。我们悲伤,它应该也要悲伤地下跌;我们快乐,它应该也要兴奋地跳涨。
就像“母体印痕”一样,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情绪可以影响市场,可以精神控制,可以PUA了它。
02
“玛丽产兔”这个故事是我在《生物学之书》(The Biology Book)里翻到的。合上书,我决定刷一下新闻:
“现在是晚间新闻播报:
2021年1月6日下午,QAnon示威活动演变为骚乱,暴徒闯进了国会山,造成美国百年历史上最严重的国会大厦袭击。多人死亡。”
“同时,欧洲传来消息:辉瑞疫苗突然发生病变,丧失了效用。在英国,接种过的人群出现了大面积重复感染现象。”
“古巴现场报道:一个埋葬了千年的恐龙突然复活,咬死了村里的所有人。”
“亚洲新闻:僵尸袭击了朝鲜,《李尸朝鲜》中“丧尸”神秘疫病再次出现,并且袭击了金正恩。金正恩脑神经发生病变,开始向世界各地无定向发射导弹。”
听出一身冷汗,世界末日真的敲门了?
“下面是财经新闻:全球股指全线上扬。纳斯达克指数突破历史新高,比特币突破4万美元,中国创业版指数大涨。全世界人民股票账户里又多了10%。”
嗯,上面这一段是我臆造的,大家不要当真。虽然有点夸张,但实话说这些惊悚悲伤的新闻,和现实世界其实也没差太远——世界并不很乐观。
只是,令人极度不适的是:最后一条财经新闻是真实的。
市场如此冷血,也不是第一次了:60年前,肯尼迪遇刺之后,道琼斯涨了30点,到周五涨了5%;之后的整个12月都在上涨,然后又是两年的两位数的上升。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三天后,在二战爆发的边缘,开盘涨了近10%;古巴导弹危机,两天之后涨了近4%......这样的例子,真的,比您想象的要多得多。
这就是我们在试图理解市场时,所犯的“母体印痕”错误。
市场没有感情,没有情绪,它不会因为您的悲伤而悲伤,因为您的震惊而震惊。我们对于市场和现实世界如此背离的不解、震惊和困惑,全都是试图把自己情绪PUA给市场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再惨烈,再悲伤,再震惊,市场还是可以一路往上涨。市场胎儿的形状,不一定会因为我们母体的情绪而畸变;上帝也没规定,它一定要遵守人类情绪的逻辑。它和现实世界运转的逻辑不一样,这里并没有喜怒哀乐,只有利率、未来现金流、预期、故事和微观交易结构。
03
如果非要给市场一个人性化的器官功能,那就是“预期”。区别只是——市场现在反映出来的价格,到底是对“现实”的预期,还是对“现实预期”的预期,还是对“现实预期的预期”...的预期。
举个例子:
1) “现实”:“美国大选”大片的结局——国会山百年一遇的暴动。
2)“现实”的预期:也就是对于“美国大选”的预期,市场估值模型中有三种情境:
- 最乐观的(Best-case scenario):拜登获胜,夺取参议两院,blue wave(或者完全相反的极端)。
- 最悲观的(Worst-case scenario):川普大帝连任,夺取参议两院,或者夺取参议院。美国继续往极端方向,一去不复返。或者拜登胜选,川总政变;或者两党僵持进入持久战,长期混乱和不确定。
- 最有可能发生的(Most-likely scenario):拜登获胜,但是参议两院分裂,民主党被共和党主导的参议院制衡,继续拉扯。
所以虽然暴动发生了,但是最好的情境(blue wave)也发生了——拜登领了总统证,不会再有意外;民主党十年来首次控制了参众两院,至少在财政刺激方案上,不会互怼拖的太久。
所以?大涨。
3)对“现实的预期”的预期:“现实的预期”这个共识大概率会达成,市场会过度的乐观,且这种乐观的加速度太快,或者共识形成的速度太快。“太快”就需要有调整,如果能抢跑这个调整,就会获利。
所以?市场就在爆炸坏消息(国会山暴动)出来之后,开始了一波“预期抢跑”——市场大涨;等预期回过味来,再获利结束本轮“预期赌局”——反映到现实的市场上,就是大家看到的周一大跌。
同样道理,对于“新冠过后全球恢复”这个主题,或者这个故事,也有上面的“现实版”,“现实预期版”,以及“现实预期的预期版”三张牌桌。看您选哪个。
未来的好消息一定会来。总有一天病毒会消失,经济会恢复。理论上,现在每一个坏消息的出现,都应该是重新上膛的时刻。
但这是一道非常难做的题,因为“恢复正常”是个不断移动的“靶子”。
医院不堪重负,病床空出来了算达到“恢复正常”的目标吗?
不算,因为死亡人数一直在上升。
死亡人数进入拐点了,算达到目标了吗?
不算,因为还有可能发生第3次第4次,第五六七八次全球大爆发。必须群体免疫,或者接种疫苗。
疫苗也有了,算达到目标了吗?
不算,因为病毒已经变异。也许新增完全清零才算达到目标。
按照这个逻辑,您大概get到了:只有当所有好消息集中到来,所有乐观的预期都被确定的那一刻,才是所有人集中火力获利(take profit)之时。
当所有利多都已经出尽,所有好消息都来了,那下一步的预期该是什么呢?
只能是坏消息了——真正泡沫破裂的时候也就来了。
04
当然还有技术性(微观市场结构)的原因——但它们跟您的情绪就更没什么关系了。
比如:
1)为了避免在去年年底交税,大家会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卖掉一部分,开年后再把仓位补回来——补仓位的动作正好赶上了暴动。
2)再微观一点,到交易簿(order book)级别:现在的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极薄、极没有弹性( inelastic)的市场:
今年3月,全球一起熔断之后,所有在市场上交易为生的人都要直面同一个问题,所有品类的资产,都像一只在冬天拔光了毛的鸟,上蹿下跳不停,强度越来越大。就连极小众的商品市场都跳跃的让人上气不接下气。比如木材:先腰斩,再双倍弹回来,再双倍,再腰斩,然后又双倍弹回来。就像《Wiplash》里那逼死人的鼓点。
这就是市场围观结构最大的问题:被动指数基金越来越大,就像一块大石头,死死把大部分流动性压在身下;市场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薄,主动交易的钱们(或者“庄”们——不是很恰当),现在以一个极小的资金量,就能带动一个巨大的市场。
交易簿(order book)越来越浅。拿美国股市举例:回到2010年,您需要至少10亿美金才能够清掉order book上的所有单,让市场的价格跳一格。在今年3月,只需要几百万美元就可以做到;现在大概千万美元——这对大机构/庄/主动基金们,动个小指头就可以了吧。
于是高波动性就变成了我们每天的主食;于是市场就越来越与现实背离;于是人类的PUA越来越一厢情愿。
嗯,最后再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
您觉得市场的“母体印痕”的神话,会有终结那一天吗?
— End —
互动方式
微博:@墙裂坛 @肖小跑
听友群:可以加小助手微信,
请注明:墙裂坛听众。
墙裂坛期待听到更多听众的声音,
欢迎大家评论及来稿。
109 Listeners
2 Listeners
20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23 Listeners
51 Listeners
5 Listeners
30 Listeners
18 Listeners
10 Listeners
4 Listeners
3 Listeners
21 Listeners
8 Listeners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