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李菁與閩南語最佳拍檔,每週六的節目分享最即時、最有趣,也是大家關心的熱門話題,還有點歌與回信時間,歡迎在我們的粉絲專頁留言互動,我們都會在節目中一一回覆喔~~~收聽我們的節目,一起歡度最美好的周末時光!前往>>央廣下午茶粉絲團 | Face... more
FAQs about 水噹噹流行網:How many episodes does 水噹噹流行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3 episodes available.
June 13, 2025一壺清茶的人生練習曲來賓:龔于堯 / 共同主持人:黃敏次在資訊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裡,有誰會願意為了一杯茶,計較秒數?為了一道香氣,靜候水開?龔于堯,就是這樣的人。七十歲的他,說話緩慢卻篤定,泡茶的動作不疾不徐,像是穿過時間洪流後,留下的一抹安定。 「泡茶是一門時間的學問。」說起話來,他有一種說故事般的節奏,好像一切都已過濾過,沉澱過。他形容泡茶像「與時間對話」,每一泡茶都在等著你去聽懂它的節奏。溫度、水質、注水的角度、時間的掌控,甚至連你當下的心情,茶都知道。茶不只是茶,而是一種你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他不鼓吹華麗的茶具,不講求浮誇的手法,他在意的是:這杯茶,是否被尊重過?是否有人真正用心對待過?他分享自己曾在國外為一家高級餐廳培訓員工,從怎麼倒水、拿杯子,到怎麼說「請用」,全都逐一教起。「因為一杯茶的品質,來自人與人的信任,也來自你願不願意『不馬虎』。」龔于堯說,他年輕時曾當過記者、辦過文創,也曾經試圖用文化做生意。但後來才明白,文化這東西,急不來,賣不動。而茶,就是那個讓他靜下來的朋友。這些年,他沒有開課招生、沒有刻意包裝,只是默默在社區、在網路、在生活裡,把這份茶的精神,一點一滴傳下去龔于堯所談的茶道,不是技藝的傳承,而是生命態度的提煉。在他的世界裡,茶,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無聲的書。而他,不疾不徐地,教我們如何翻開。...more0minPlay
June 06, 2025從街頭到歐洲餐桌—他用一口台灣味征服英國來賓:高耀泓 / 共同主持人:黃敏次在倫敦東區的一條普通街道上,一家外表低調的小吃店每天人聲鼎沸,飄出鹽酥雞與滷肉飯的香氣,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食客。他們中有懷念家鄉味的台灣人,也有好奇異國風味的英國人。這裡,是「迦南美食」的據點,更是台灣街頭小吃登陸英國的文化前哨。而幕後推手之一,正是旅英多年的台灣美食推廣家——高耀泓。高耀泓的異國旅程始於上世紀末,當年因飯店業務拓展派駐緬甸臘戍,親歷政治高壓與社會動盪的他,後來選擇落腳英國。近年,他將生命經驗轉化為文化使命,投入推廣台灣美食,從熟悉的古早味肉粽、車輪餅,到讓人又愛又怕的臭豆腐,一道道「鄉愁料理」變成外交橋梁,讓英國人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台灣。以「台灣味」為主軸的迦南美食成立至今,已是倫敦最具代表性的台灣小吃品牌之一。豬血糕、滷肉飯、黑胡椒牛肉、台式珍珠奶茶……從菜單到空氣裡的香氣,每一樣都承載著海外遊子的情感記憶。「很多人說我們是全英唯一能吃到某些台灣小吃的地方,」店家自豪地說,「我們不只是做吃的,更在做文化推廣。」此外,他們也建立了全英最大台灣小吃網購平台 www.TaiwaneseFood.uk,讓遠在愛丁堡、曼徹斯特、甚至德國、法國的顧客,也能預訂肉粽與家鄉小吃。每逢端午節,迦南美食都會舉辦預購活動,古早味肉粽熱銷全英,並擴展至歐洲各地。高耀泓表示,過去曾在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等城市親自派送,讓離鄉多年、甚至是從未踏上台灣土地的第二代台裔也能透過味覺與文化產生連結。對高耀泓而言,「推廣台灣味」並非短期行銷口號,而是一場跨越語言、跨越文化的深耕運動。他相信,美食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能成為身份的標記、認同的根源。這樣的初心,正是他在英國推廣台灣小吃十餘年來,始終堅持的理由。...more45minPlay
May 30, 2025地震?詐騙?從緬甸獄中走一遭的重生經驗來賓:高耀泓 / 共同主持人:黃敏次1997年,亞洲經濟尚未完全自由開放,緬甸這個神祕國度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如同迷霧。在那一年,年僅二十多歲的高耀泓,因飯店集團拓展事業,被派駐至緬甸第三大城-臘戍,原以為是人生歷練的機會,沒想到這趟異地經驗卻讓他跌入生命的幽谷,從監獄走到信仰,從恐懼走到頓悟。在高耀泓的記憶中,初踏上緬甸,是一個對出家人充滿敬畏的國度。他說:「路上遇到僧侶,一般人都會主動讓路,甚至單膝跪地奉上供養。」這種宗教性尊崇,儼然成了緬甸人生活的一部分,外人看來虔誠,實則也反映出這個國家長年封閉與服從與對信仰虔誠的文化習性。那個年代,緬甸的國民所得極低,高耀泓回憶當時雇用一位飯店基層員工,月薪僅需新台幣一百元。當地人以一日三餐與僅足溫飽的生活為滿足,社會階級分明。政府與軍方合一的體制讓掌權者得以黑箱操控,日常大小事幾乎都要透過賄賂才能通行——「錢」是唯一語言。「你走到哪,都會有人出來要錢,不給,就可能惹麻煩。」高耀泓語氣中仍帶餘悸。最驚心動魄的,莫過於那次的牢獄經歷。因一場誤會與地方勢力衝突,他與幾名同僚被緬甸當局拘捕。被關進當地監所後,他親眼目睹一位同行友人在獄中遭毒打,「當時真的以為再也回不了家了。」他坦言,那段九死一生的經歷成為他人生最深刻的烙印,也讓他在絕境中接觸基督信仰,人生自此轉彎。多年過去,高耀泓早已脫離飯店業,但那段緬甸歲月仍如夢魘般提醒著他世界的另一面。他奉勸台灣年輕人切勿因網路謠言或好奇,輕率前往類似的高風險地區,特別是近年來詐騙集團猖獗的消息屢見不鮮,許多受害者正是缺乏判斷力的年輕旅人。他直言:「你以為是在冒險,其實是在送命。」在熱錢流竄與犯罪國際化的今天,緬甸不再只是佛塔與僧侶的國度,更是現實與黑暗交錯的試煉場。 ...more45minPlay
May 23, 2025獵頭市場如何重塑人才流動的新規則?來賓:Amy / 共同主持人:邱宇崑在企業競爭加劇、人才紅利逐漸消退的時代,「找對人」不再只是人資部門的責任,而是企業能否站穩市場的關鍵策略。繼上一集揭開獵頭行業的專業實務後,本集節目李菁與邱宇崑繼續邀請獵頭顧問Amy深入對談,談尋找中高薪人才,獵頭服務如何改變企業用人與人才跳槽的生態。Amy指出,企業若透過獵頭尋找中高階人才,需支付相當於年薪20%至30%的媒合抽成費,換算下來至少是20至25萬台幣的一次性投資,使得許多公司對獵頭門檻設在年薪150萬以上,亦即這不僅是尋才,更是一次關於投資回報的重大決策。從獵頭的角度觀察,年薪150至200萬之間的專業人才,尤其是駐歐亞洲主管或技術專才,在考慮轉職時往往已不再以薪資為唯一誘因。他們衡量的是職涯舞台、企業願景,他們跳的不只是工作,而是人生下一段版圖。為何外商願意支付更高待遇來吸引人才?Amy分析,這並不只是企業財力不同,而是管理哲學的差異。外商重視人才價值,願意提供彈性制度與快速升遷機會;而傳產企業則仍多停留在資歷晉升的封閉邏輯,所以獵頭的角色已不只是「找人」。Amy強調:「我們真正做的,是幫企業找出他們沒想到的選擇,幫人才開啟他們沒看見的路。」尤其在傳產與外商管理邏輯迥異的現實中,獵頭往往也扮演文化翻譯者與策略設計師的角色。展望未來,獵頭服務不再只是高階人才的專利。當職場趨勢走向精準媒合與長期職涯顧問,越來越多專業人士開始把「找工作」變成一場需要規劃、分析與策略佈局的過程。獵頭不是高薪挖角,而是一種雙方成就的媒合技術,當企業願意投資找對的人、當人才願意花時間找到對的舞台,未來的職涯轉換將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專業協作的旅程。 ...more45minPlay
May 16, 2025獵頭媽咪Amy談企業與人才的精準媒合術來賓:獵頭媽咪Amy / 共同主持人:邱宇崑獵頭,這個源自西方的名詞,在台灣常被誤解為高薪挖角的代名詞。但實際上,獵頭是一項極具專業深度與市場敏感度的職能。在本集節目訪問有「獵頭媽咪」之稱的Amy,深入探討獵頭這個行業背後的運作邏輯與價值。Amy一語道破獵頭的本質:「我們不是在幫人找工作,而是在幫企業找對的人。」與傳統求職管道如104網站不同,獵頭的核心在於「主動出擊、精準媒合」。特別是在外商企業中,獵頭常扮演關鍵角色。Amy解釋,外商對本地法規與文化了解有限,因此仰賴熟悉市場的獵頭協助尋人,確保人才不只專業,更能融入組織文化與制度環境。什麼才是好的獵頭公司?Amy認為,除了人脈廣泛與產業敏感度,更重要的是「誠信與責任感」。獵頭不只要了解企業需求,也要深入評估候選人的動機、特質與未來規劃。她形容:「我們是雙方信任的橋梁,幫一個人做出人生的重要決定,也為企業選對關鍵拼圖。」在業界有個潛規則:若媒合成功的人才在上任三個月內離職,獵頭與企業雙方各承擔一半的損失。這不只是金錢的損耗,更是一種對媒合失誤的共同責任。Amy特別強調,這類情況從來不是兩造樂見的結果,因此前期的精準判斷與細緻溝通格外關鍵。唯有真正理解雙方需求,才能避免短命任用的風險。那麼,獵頭如何維持品質與業績?Amy坦言,這不靠衝量,而是靠信譽與職業倫理。持續更新人才資料庫、與候選人維持長期關係、深入理解每家企業的文化與用人風格,是她每天的基本功。業績,是長期信任的累積,而非短期配對的成果。透過Amy的分享,我們看到獵頭不只是「人力仲介」,在這個人才流動快速的時代,獵頭正是企業與人才之間另一種傳業媒合的橋梁。 ...more45minPlay
May 09, 2025從賽道到志工-內湖鐵人的精神來賓:李日益 / 共同主持人:黃敏次他是曾經的內湖鐵人協會理事長,也是一位至今仍活躍在賽場上的參賽選手。李日益,一個在未亮就已穿上跑鞋的人,用身體力行詮釋何謂「鐵人不老,精神永存」。本集節目李菁與敏次專訪李大哥的雙重身份,看見了主辦方與選手視角下的鐵人運動,也聽見賽事背後的堅持與熱情。「很多人以為參加鐵人要天生條件,其實基礎體能的訓練才是關鍵。」李日益談到,游泳、自行車、長跑三項運動,看似困難,但若能規律安排週期訓練,即使是零基礎,也能一步步走上賽道。他特別強調,內湖鐵人協會從創立之初,就不是為了菁英選手而設,而是希望讓一般人,無論家庭主婦或上班族都能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成就感。這份親民與平實的初衷,也反映在協會對參賽者年齡的限制上,每個年齡層有其承受的強度。他們鼓勵參與者從短距離體驗賽開始,逐步進階。李日益解釋。評估參賽者的健康狀況、體能狀態及心理成熟度,是主辦單位的重要責任。談到訓練時間,他笑說,「夏天練習時間都拉到日出前,就是避免高溫,也是生活的自我管理。這樣的作息久了,對人生的紀律感也會有深遠影響。」鐵人不只是體能挑戰,更是一種生活哲學。而對他個人而言,「一日鐵人,終身志工」更是一句格言。當過參賽者,才懂主辦的不易;做過志工,才更珍惜選手的努力。他從來不把鐵人當作一場比賽,而是當作一個社群、一種精神的傳承,並解持續付出的動力。從理事長到選手、從參賽者到志工,李日益的鐵人之路,映照著一個社區如何用汗水、熱情與紀律,打造屬於自己的運動文化。在內湖,鐵人從不是孤獨的事,而是一場跨越年齡與身份、共享榮耀與堅持的旅程。 ...more45minPlay
May 02, 2025從家庭到社區——內湖鐵人協會的凝聚力來賓:Vicky在台北內湖,一群熱愛運動的家庭,悄悄醞釀出一場改變社區活力的組織。社團法人內湖鐵人協會,正是這股力量的核心。理事長Vicky在本週的節目中接受李菁與敏次的受訪時分享,協會的誕生,來自於想讓運動成為日常,讓家庭成為彼此最大的支持者。內湖這片擁有河濱、山徑與開闊公園的地理優勢,也自然成為鐵人運動的理想起點。談起鐵人三項的世界,Vicky特別介紹,這項結合游泳、自行車與長跑的極限運動,依照距離不同,可分為三個主要等級。最基礎的標準鐵人,包含游泳1.5公里、自行車40公里與跑步10公里;進階的半程超級鐵人,則將挑戰距離拉長到約113公里;至於最艱難的全程超級鐵人,選手必須在一天內完成超過226公里的壯舉。每一個等級,都對體能、耐力與心智提出截然不同的挑戰,而參與鐵人賽事,除了嚴謹訓練,還必須特別注意補給策略、恢復期管理與心理調適。在內湖鐵人協會的故事中,有一位特別的人物——Vicky的先生。他不僅是協會早期成員,更是內湖第一位完成全程超鐵賽事的代表。他的初衷,不是為了個人榮耀,而是希望以身作則,讓更多人看到「只要願意,人人都可以超越自己」。而Vicky本人,則從另一個角度深深投入。多年來,她堅守在賽事現場,擔任補給隊的一員。「補給隊就像隱形的支援者,看著選手疲憊地跑來,接過我們遞出的水和能量補給,那一刻的眼神交流,比任何言語都更有力量。」她陪伴著每一位選手從疲憊到重燃意志,這份默默的守護,也成為Vicky心中最難忘的鐵人記憶。今年九月,內湖鐵人協會將在921舉辦一場別具意義的公益路跑。活動主題不只是運動推廣,更結合了「生態永續」的概念,鼓勵大家以跑步親近土地、以行動關懷環境。從家庭到社區,從個人到生態,內湖鐵人協會以一步步穩健的腳步,書寫著屬於他們,也屬於每個「願意出發的人」的美好故事。...more45minPlay
April 25, 2025從偶像風波看見群體情緒的裂痕來賓:林靜宜韓國男星金秀賢近日因捲入感情風波神隱21天後首度公開露面,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原意或許是希望平息輿論、修補形象,但這場精心安排的亮相,卻未能挽回公眾的信任,甚至讓許多粉絲感到更加疏離與憤怒。本集節目李菁和邱宇崑訪問諮商心理師林靜宜,提及在記者會上,金秀賢穿著得體,語氣誠懇,但他強調整起事件「純屬私人情感問題」,並明確表示自己與前女友金賽綸早已分手。儘管發言表面看來冷靜、負責,卻被不少人認為「切割過快」,缺乏情感溫度。有人認為這場記者會,表面上是道歉,其實更像是危機處理的公關演出。這場風波引發更多討論的,還包括金賽綸的過往訊息。有眼尖網友翻出她在社群平台中多次出現情緒低落、疑似求救的內容,如今回看,讓人不勝唏噓。除了情感關係的處理,這場風波也再次凸顯社群媒體時代下輿論的失控。靜宜說社群演算法其實強化了兩邊的情緒,支持者和批評者看見的世界截然不同,互不理解,最終演變成激烈的謾罵和情緒宣洩。諮商心理師林靜宜從大眾心理角度提供觀察,她表示,當人們面對偶像「失格」,往往會感到強烈的背叛,這種情緒來自於信任崩解的痛感。「我們將理想投射在偶像身上,一旦破裂,就像是自我理想的一部分也碎了。」她也提醒觀眾,與其讓自己捲入情緒洪流,更應該學習辨識情緒。「當我們看著金秀賢的記者會,開始批評、譴責或極端化言論時,不妨先回頭問自己:我真正不滿的是什麼?我是在氣他,還是氣自己曾經遭遇類似的痛苦?」這不只是金秀賢與金賽綸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信任、情感、責任與公眾情緒的集體測驗。而在這場測驗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本集節目邀請你一同深入這場風暴背後的心理投射,學會如何面對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操縱。 ...more45minPlay
April 18, 2025房市寒冬中的實戰人生來賓:江英豪在政府限貸令與打炒房政策接連上路後,房市進入前所未有的「觀望期」,成交量大幅萎縮,許多房仲業者面臨一波倒店潮。然而,在這片寒冬中,也有一群人默默耕耘,用真誠與韌性撐起產業的尊嚴。本集節目李菁和敏次專訪在房仲業打拼五年的江英豪,從他坦率的分享中,看見一位年輕房仲在低迷市場中奮力成長的身影。「沒有業績,就只能領基本薪,整整半年沒簽下一件案子,真的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江英豪回憶自己投入房仲業的第一年,那是一段漫長又充滿壓力的「佈線期」。房仲不像一般銷售工作,靠的是口碑與信任的累積,講究熟客轉介紹、社區經營、人脈網絡。很多新人在前三個月就選擇放棄,但江志豪撐下來了。他說:「我告訴自己,不靠運氣,只靠腳踏實地。」談到服務哲學,小江說,你永遠不知道誰是真正的買家,曾有一位穿著樸素、講話不多的大哥,在看房當天就直接下訂、付現。他也曾碰過打扮光鮮卻只是「來看看」的客人,從未成交。「服務業最忌諱以貌取人,每個走進來的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貴人。」房仲的壓力,不只來自景氣,還有來自同行的競爭,房子成交前一刻,變數都可能發生。小江直言,不只一次遇到談判到一半,客戶被其他仲介挖走,甚至對方開出「不收佣金」的條件來搶單。「那時真的很灰心,但後來我學會,真正留下來的,不是便宜,是信任。」小江也分享這份工作的價值,他說了一句令人動容的話:「我賣的不是房子,是家的可能性。」他強調,房仲不該只是把物件配對給客戶,而是要陪著他們思考生活、考量未來,找到真正適合的居所。當你看到他們全家搬進去,孩子在客廳跑來跑去,會覺得,這比成交的數字還有價值。市場會回暖,但信任不會自動出現。熬得過寒冬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專業房仲經理人。...more45minPlay
April 11, 2025房市變局中 房仲不退場來賓:資深房仲經理人 陳大尾台灣重要的不動產仲介,無論招牌或顏色都壁壘分明,在街頭格外醒目,今天節目李菁與敏次訪問房仲資深經理人陳大尾(化名),分享不僅是賣房,而是幫人找生活的下一站。在這波房市動盪中,他感受最深的是從政策到市場的連鎖效應。「限貸令一出,市場直接冷下來。」大尾分析2023年政府為抑制投機,針對高價住宅與多戶族群祭出限貸措施,導致不少投資客退場,也讓部分自住客選擇觀望,成交量明顯縮水,房仲業進入寒冬。幾乎同時上路的「新青安貸款」原意是扶助首購族,低利、長年期,甚至免保證金,看似利多,但大尾坦言:「銀行的錢根本不夠用,放款延宕、額度控管,客戶等貸款等到快崩潰。」一批青年族群企圖「用新青安賺價差」,先買後賣,卻因市場反轉無法順利脫手。「原本以為低利貸款是翻身機會,結果是套牢的開始。」陳語重心長地說。他認為,這反映了政策設計未完全評估市場現況,也凸顯炒作風險。不過,大尾強調,不論政策如何變化,總有人有買房、換屋的需求。例如結婚、遷徙、繼承等,這些人在什麼時候都會進場。面對寒冬,他們靠著強化社區經營與服務力,穩住基本盤。尤其現在是買方市場,議價空間大,屋主讓利意願高。大尾指出,這對真正有需求的民眾是利多。仲介的責任,就是讓消費者懂得看懂時機、避開風險、談出合理價格。房市有起有落,但居住需求永遠存在。如同街頭不曾消失的住商招牌,房仲的角色,仍在這場政策與市場的拔河中,靜靜站穩。 ...more45minPlay
FAQs about 水噹噹流行網:How many episodes does 水噹噹流行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