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SWIFT制裁精拆:到底是“金融核武”,还是“棒打鸳鸯”?


Listen Later

· 本期BGM · 

Queen -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 小跑对话 · 

王玮,区块链资深从业者


俄乌战争这两天已经非常热闹,牵涉到值得讨论的东西非常多。我们还是从老本行,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切入:聊一聊金融制裁和SWIFT——说它是“金融核武”有道理吗?如何实现“对一个国家关闭”?亦或是靠它制裁,只是一厢情愿的“棒打鸳鸯”?


当然,还有其区块链替代方案、数字货币、以及“DAO”的未来。



· 本期提纲 · 

1) 各国已经宣布的金融相关制裁措施:为什么最关键的一招儿——SWIFT,直到2月27日之前依然没有出手? 


2) 欧盟只等一个国家——德国点头。德国能源依赖俄罗斯进口,把俄踢出SWIFT,马上会遇到如何付款购买石油和天然气的问题。 


3) SWIFT史上最详细拆解:究竟它为什么变成了新时代制裁武器? 


4) SWIFT能实现“对某一个国家关闭”吗?技术上说断就能断? 


5) 用区块链替代SWIFT真能实现吗?俄罗斯自建结算网络是什么? 


6) 区块链力图实现的:将“信息”和“结算”合二为一是指什么?为什么“DAO”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 


7) 数字世界的惩罚(冻结银行账户)是如何映射到现实世界中的? 


8) Crypto参与拯救?美元稳定币(USDT/USDC)是不是也牵涉到SWIFT?



· 对话文稿 · 

小跑:各国都对俄罗斯宣布了制裁措施,最关键的“踢出SWIFT”这一招,却直到今天早晨(27日)之前还没有出手。欧盟其实只等一个国家——德国的点头。德国能源非常依赖俄罗斯进口,如果俄罗斯被“踢”出SWIFT,马上会遇到买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该怎么付款的问题。


终于27号北京时间凌晨,美欧英加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对俄最新的制裁,禁止俄罗斯使用SWIFT支付系统。


但这里有个细节,德国公布的细节是决定剔除的是“selected banks”,也就是说,被剔除的是已经被制裁的银行,并不是俄罗斯整个国家。相当于偷换了个概念,如果只针对“某些银行”的话,还是可以从俄罗斯买油买天然气,支付的时候换个银行就行了。


到底SWIFT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它?它怎么就成了新时代的制裁武器?王老师给大家普及一下?


王玮(04:52):我们不妨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来介绍,这样比较容易解释清楚SWIFT本身是什么。


简单来说,金融体系或者一套银行体系,核心概念上应该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个是它的账户体系,一个是它的通讯体系。银行系统肯定很复杂,有无数子系统,但大层次上来讲,其实就是由这两个部分构成——因为银行、金融体系归根结底就是处理资产/钱的,所以要由这两部分配合。


账户体系很简单,就是用来记录“谁是谁”、“谁有什么钱”、“谁要给谁多少钱”、“什么时候给钱”——它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上关于钱相关的事情差不多都解决掉了。账户体系其实也有很多的名称,有人叫“账户体系”、有人叫“账务体系”、还有人管它叫“清算体系”、“结算体系”。这些概念其实广义上都是账户体系的不同方面。


给大家总结一个概念模式:第一,账户体系告诉你谁有什么钱;第二,清算体系告诉你是谁给谁什么钱、多少钱;第三,结算体系告诉你什么时候给到这个钱。用这三句话,就能把跟“账”相关的所有事情说清楚。


其实这也是银行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但是,由于银行要对外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所以要有跟外部通讯的一套机制,比如最简单的,就是你访问一个银行,要用它的移动端——手机网银,就可以做操作。你的手机移动端,以及通过互联网的通讯,就是银行对外的通讯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听起来“通讯体系”相比“账户体系”,价值没有那么大。比如我可以用手机端,手机坏了,还可以通过网页端访问;我不上网,还可以通过银行网点柜面去访问。所以感觉上通讯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里其实是一个辅助、从属的地位。


SWIFT本质上就是银行的通讯体系,其实跟银行账户体系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件事就变得很有意思:大家说的“金融核弹”,就是我要用SWIFT来制裁你,但结果会发现SWIFT其实在整个银行业里是一套“从属体系”,那它怎么会有那么大威力?这听起来就很吊诡。


但是,我想说它确确实实还真就是“金融核弹”。为什么?


这就是通讯体系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先做个类比,对于一个个体,账户体系大概相当于你的大脑——你知道张三是什么人,苹果是红的,葡萄是酸的——这些概念就是你大脑记录的。而通讯体系,其实就相当于你的五官、四肢、皮肤这些感知系统,你脑子里知道张三长什么样没有用,只有眼睛看到张三的时候,图像才能够让你脑子产生“这是张三”的感知;只有嘴里吃到葡萄,才知道这是个葡萄,因为它是酸的。


所以,“账户体系”跟“通讯体系”的关系,就有点像我们大脑跟五官四肢的关系。


在深层次上,刚才说的都是从单一主体视角去看问题,也就是一个银行有自己的账户,可能有它的网银、柜面网点;但问题是全世界一万多家银行,组成了一个金融网络,它们之间也处理同样的事——谁有多少钱,谁给谁钱,什么时候给,到底怎么给。


于是问题就来了,这么一套大金融网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账户体系,那有没有一套互相之间的“账户体系”?因为如果没有,那逻辑不对,因为银行间网络也是处理钱的。它们之间也要相互通讯,不是对自己客户,而是银行之间要相互通讯,才能在整个网络里处理“钱从谁给到谁”。所以一个银行间的网络体系也有两部分,账户体系和通讯体系——这通讯体系其实就是SWIFT。“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就是银行间的金融通讯体系。


要充分理解通讯体系的作用,应该反过来先问:这些银行间的“账户体系”是啥?把这个东西都搞清楚了,才知道“通讯体系”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其实“银行间的账户体系”更复杂、更有意思。因为银行间处理的钱有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俄罗斯卢布。在现代货币体系下,这些信用货币都是主权国家发行的,所以,国际银行间账户体系下的“账户”就不是按“银行”分的了,而是按“币种”分,也就是按“国家”分——美元会有一套美元的全球的账户体系,就是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这个名字好怪异)。我们国家有CIPS,就是人民币的全球账户体系。当然欧盟、日本都会有自己的,无论国家大小,因为主权货币是你发行的,你的货币在全球间的流转,就是你管。


这是现在货币体系的特点。所以,其实“账户体系”是CHIPS、CIPS等等;“通讯体系”是SWIFT。在目前全球金融网络中,CHIPS是SWIFT第一大用户;其次是CIPS、欧盟体系等等——它们在全球间的通讯,也是通过SWIFT完成,而账户是国家各自管。


大家之所以觉得基于SWIFT的制裁很厉害、不可思议,确实因为以往基于SWIFT的制裁行为并不常见。按道理,如果要制裁的主体是人、公司、国家,或者政府,则应该在它们各自的“账户”层面完成制裁,才是一个合理简单的方式。所以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制裁都是发生在“账户”层面的。但这件事情复杂就复杂在:现在全球贸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太复杂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制裁俄罗斯某个石油公司,不允许它出口石油,管道里禁止石油流动(现实物理世界)最直接。但如果冻结掉石油公司的账户,实际上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因为只要石油还能从俄罗斯运到某个国家,比如阿拉伯某个国家,只要我跟这个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钱能汇来汇去,阿拉伯国家把钱汇到俄罗斯的在阿拉伯国家银行里开的账户,或者是汇到阿拉伯石油进口公司在俄罗斯某个银行里开的账户,都可以完成这件动作——因为俄罗斯并没有制裁阿拉伯国家的账户。另外,其实账户的这种所有权和它标识的身份,相对而言可能没有那么严格,账户名义上是你的,但是这个钱谁能用,你也不知道。


所以,基于账户层面的制裁,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账户在数字世界当中的标识,和它在物理世界中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未必百分百一致。这就是我们经常聊到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映射关系”到底是怎么建立的,有时候,大量手段可以用来规避掉基于账户层面的制裁。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假设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生,女孩父母反对,怎么办?“账户体系”的制裁,就好像父母跟女孩说,你得把他忘了,不许再想他了。但这件事你控制不了,因为爱情是在她脑子里,她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表现出“我已经把他忘了,不想他了,不再跟他谈恋爱了”的行为,可没有意义。


父母做的再狠一点,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禁止见面。但问题又来了,你不许见面,我们俩还可以打电话,聊微信。所以还得把手机没收、掐断通话、甚至装一个小木马,发现跟他聊天,消息就发不出去等等。


所以从这个例子你会发现,对概念层面——也就是“账户层”的禁止,能够被别人绕过的可能性有太多了;而在“通讯层”把你掐断,你就彻底失去联系了,资金就不可能再实现流转了,因为通讯都断了。所以在SWIFT层面掐断,比在账户层面去识别、冻结,其实更底层、更有力。


小跑(17:54):非常生动。我们看电影时也经常看到:最恐怖的、让你陷入最绝望境地的情况,其实是你人还活着,但是跟外界断了所有联系,没有手机,也没有人听见你的声音——就好像是森林里的“那棵树”,如果大家没听见你倒下了,那你就不存在。


王玮(18:20):为什么大家都很难下决心?说白了,明显不乐意用SWIFT去制裁。


我们先不提政治经济,只从金融科技角度来看:SWIFT这套体系是基于“银行”、而不是基于“国家”的。首先,它的工作是银行间的通讯,本身就是一个以银行为单位的组织;所以它没有“国家”的概念,所以也不能一下子禁止“某个国家”进入到SWIFT体系。最多只能禁止这个国家的“所有银行”进入体系,逻辑才成立。


第二,SWIFT的银行标识结构由几部分构成:第一是银行的唯一代码——中国工商银行也好、美林银行也好、加拿大皇家银行也好,都有个唯一标识。其次是地区码,标明在哪个地区开设的分支机构,比如美林银行在俄罗斯的分支机构,国别码其实是“俄罗斯”——原因依然是因为它是“通讯体系”,必须要知道这个消息要送到哪儿去,送到谁的网络终端上。


所以,这里就有个很有意思的事,要把俄罗斯踢出SWIFT的话,那么美林银行在俄罗斯的分行要踢出还是不踢?如果不踢,那就意味着消息还是可以发到俄罗斯这个地理位置,因为它的发送目的地是“美林银行”的终端上。


好了,如果你还能发出去,俄罗斯人又很聪明的话,就可以通过美林银行在俄罗斯的分支机构实现进出口——还是没有堵住。当然,美国政府可以禁止美林银行这么做,但如果是这样,直接由主权国家的国内法要求美林银行不这么做就完了,也不需要把它剔除在SWIFT之外。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把整个国家所有银行剔除SWIFT之外,其实技术上也不那么成立。你连国别码都不能全部踢出,还得去挑,美林银行开在俄罗斯的就不剔除等等,那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最后其实还是从别的角度、而不是从SWIFT角度制裁。


从政治经济角度,如果剔除俄罗斯所有银行,马上会面临一个问题:这些银行跟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它们要在俄罗斯本地做人道救援、卫生合作或者抓逃犯,这些事情都要有金融往来——比如给当地人发工资,或者捐款。本来账户层面的制裁是不会影响到这些的,因为账户制裁,制裁的是俄罗斯的政客、高官、石油公司,不会制裁到红十字会、国际刑警组织。


在SWIFT中制裁,就是彻底断绝,全世界所有机构在俄罗斯境内的一切行为就都停掉了,好坏一锅端——这就是全世界很少会在SWIFT层面去制裁的原因。这是彻底把眼睛蒙上、嘴堵上、手捆上,所有一切都断绝掉, 副作用确实过大。很多人把SWIFT制裁称为金融核弹,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比喻是合理的,那就是无差别的、大规模的、寸草不生的杀伤。


所以,今天早晨的新闻就这么简单——我在SWIFT层面,把那些银行又给制裁了一遍。大概也就能做到这个程度,但确确实实也有了较大的副作用,因为那些银行开设的账户,除了有问题的之外,可能还有千千万万的俄罗斯平民老百姓。


绕来绕去,最终还是在账户层的制裁才能是精准有效的。通讯层的制裁难免副作用过大,导致预想不到的后果。


小跑(23:55):我觉得这应该是我听过最清晰的解释,王玮老师直接是把“金融核弹”这个概念正本清源了。别说是普通的民众了,就算是在金融行业工作的人,可能都不会知道的这么清晰,或者逻辑上可能没有理解到位。


“SWIFT金融制裁”——这两年我们好像听的不少了,但实际上SWIFT真正把某个国家全部“剔除”的情况其实是很少的。在2004年、2014年、2021年时有过很多次制裁的请求,比如缅甸、白俄罗斯、以色列等等都曾经被某些国家要求过剔除SWIFT系统,但都没有发生。只有在2012年和2018年把伊朗切断了两次。


所以它并不是一个“我看你不顺眼就用来敲打你”的武器,还真不能随便用。伊朗那一次的后果很严重,跟欧盟双边贸易直接下降了9成以上。


但就算是这样,伊朗被踢出去那四年,欧洲也找到了变通的方法付钱给的伊朗,所以它的石油贸易其实还是正常进行的。所以从“实现制裁效果”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并不用再加“SWIFT”这一层,该制裁的已经被盯上了。这一次俄罗斯也是一样的,可能需要改造一下路径。


王老师讲解过程中,我脑子里不停在重复三个字——“点对点”。其实整个金融制裁,如果是在账户层面,那真的是精准打击、“点对点”;如果这么一想,SWIFT可能还真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制裁方法。或者我们反过来想,如果说一个国家不想被金融核弹把自己整个国家都炸光,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年金融科技圈里讨论特别多的:用区块链把账户之间的通讯和记账改造一下,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容易被SWIFT牵制了?


王玮(26:51):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其实在前几年,金融行业有一波热潮,想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一些金融网络。被大家充分讨论,也形成了一定成果。大家觉得区块链确实具有一种特性,适合建立一种全球的、多方之间的、清算、结算及通讯的一套网络。我觉得从金融科技角度讲,这是区块链的一个用途。


但SWIFT本身其实就有很强的“区块链特性”。SWIFT的“S”(Society)是什么?社区。连Union都不是,Union会有组织结构,可能会有盟主,或者轮值主席这些概念。而SWIFT是全球之间金融机构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社群”,这跟区块链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也最大限度说明一件事:为什么很少有SWIFT制裁?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实体,是一个社群。虽然现实世界还有一个布鲁塞尔总部,可能在比利时还注册为一个法人,但它本质上是一个社群,很难被命令或者被法律要求一定要做什么事。全世界1万多家银行,属于比利时的才几家,别人都不同意的话,你就是通过比利时的法律把SWIFT的董事长抓起来,也不顶用。


SWIFT的这个社群特点也决定了它很难有“雷厉风行”的行动。一个成员国的所有银行其实本质上才分两票,并没有一家独大就能够做决定。


CHIPS是SWIFT的最大用户,可能贡献了最多的交易和手续费,但是美国也不能直接下令把谁赶出去。如果你要SWIFT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达成“共识”,要有一个很好的“共识机制”,它所体现的理念跟区块链其实非常像。


但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你的理念、组织形态跟区块链这么像,那被区块链替代其实大概率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那些年在设想的就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SWIFT——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家银行有自己的一个地址,自己掌握私钥,公钥地址publish出去——这就相当于银行代码、国别码或者行号,每个银行生成一个代码,大家在以太坊上就直接转账了。


小跑(30:54):而且实现了通讯体系和账户体系的合二为一。


王玮(30:58):对,这就是重点。从传统金融科技角度,区块链其实就是这么一套东西,就是通讯体系和账户体系的合体——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


逻辑上是讲的通的,实践肯定很难,相当于从一套完整的、已经运行了近50年的共识机制,改为另一套——中间有太多需要协调的事情。


假设如果真的已经切换到区块链上,这时候如果要制裁某个银行,怎么做到?其实很简单,我们在转账的智能合约里给目的地、发起地标记为“无效”,别人既不能转给它,它也不能转给别人,就行了。所以,在通讯层制裁,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计算行为;如果真的用区块链来做,只要我们达成共识,那么制裁一个银行就是改一个标志位而已,成本接近于零。


回过头来看,现在Crypto领域里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DAO(去中心自治组织)。SWIFT其实就是一个DAO,大家要通过投票来决定,要不要把银行踢出去,DAO的具体投票机制无所谓,比如可以维持一个地址最多有两票、有些地址有一票、有些地址没票;也可以采用现在crypto比较常见的模式,比如基于它的原生代币,谁持有最多,谁的票数就最多。


我们刚才说的整个运行逻辑,如果搬到区块链上,其实真正是无缝切换、平滑迁移,因为SWIFT就是一个典型的“society”。


小跑(33:08):这两年稍微安静一点了,我记得前些年基于区块链的替代维解决方案真的特别多——有国家层面的,也有一些大科技公司筹建的。比如IBM的“IBM Blockchain World Wire”“IBM Blockchain World Wire”,理念就是想把账户体系和信息体系合二为一;其他地区性、国家层面的、银行间都在组建一些系统。


欧盟当年为了规避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也建了一个“物物交易”结算系统,根本不涉及到货币,所以说实话也不需要什么信息系统。欧盟进口向欧盟的出口商支付欧元,然后伊朗的进口商支付本币给伊朗的出口商,中间只是货物——石油的转移,这就是一个物物交换。


其实俄罗斯从2014年就开始准备了,自己建了一个SPFS系统,基本上就是一个俄版的SWIFT(当然现在全球使用者很少)。但是这些国家层面主导的,其实还是一个中心化的信息传输系统。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个类似于DAO的、去中心化区块链上的点对点的SWIFT体系,至今不能够实现?


如果这个逻辑上从技术操作、甚至理念上都完全没毛病,而且又是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但它却在可见的未来不太可能实现,原因是什么呢?


王玮(35:11):其实就是治理机制。如果把SWIFT迁移到区块链上的话,你会发现它所有的形态其实都没变,只是改了一个技术。这种情况下,其实没人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你并没有带来什么改进,只是技术上可能更成熟、更先进,比如制裁变成设一个参数;但是这对大家并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帮助,毕竟它建立起来还是为了通讯,不是为了制裁。


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只是把区块链当成一个底层技术,去应用于一个现有场景——这种纯技术改进的价值对于参与方来讲,确实太小了。


所以,区块链恰恰就像当初的互联网一样,一定会诞生在那些本来大家没有什么协作能力的地方,区块链的特点就是使一盘散沙也能建立起DAO来。而已经在传统的SWIFT体系上协作的这么好的DAO,迁移过去反而没有意义了,所以没有动力。


现在全球的各种DAO风起云涌,先不说最终谁能够存活下来,但区块链的这种“通讯和账户合二为一”的一套金融体系,是会成为这上层的DAO组织最基础的支撑。所以它一定会促进这些东西的发展。


小跑(36:54):我觉得这也挺符合现在的历史发展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是一个明显的去全球化、更区域化(regionalized)的过程,不仅表现在贸易、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也表现在这些技术的连接上。


其实从各种层面上,不管是国家主导还是科技公司主导,其实都是通过某种业务,比如信用证、贸易融资等等,建立一种联盟性质的支付体系,它不一定是像SWIFT高度覆盖所有银行间往来;而就是针对某项具体业务中、需要传递的某些信息。比如信用证、开证、议付等等中间信息。


这种区块链的组织越来越多,以前是一个集中的大中心,然后慢慢变成若干个“小中心”,可到了一定程度,还得有个带头大哥来面对这些“小中心”发起这个DAO,把这些散点式、区域化的区块链组织,归集在DAO的下面。


这么想,还得有一个“带头大哥”?是不是?


王玮(38:10):我觉得还好。SWIFT这种模式,不就是DAO的一个非常好的实践?一开始大家约定好谁有多少票,既不能一家独大,也不是一人一票的绝对平均。设计出了一套这么好的理念,我觉得未来不管是crypto领域里建立DAO,还是区域性的非金融组织建立DAO,大家反而应该向SWIFT来学习。


SWIFT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轻易不会制裁谁,死说活说一年半载,才说服所有人达成共识——这不就我们理想中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自组织的理想形态么?


小跑(39:04):对是的。其实我刚才想表达的是:SWIFT之所以成气候,能成为一个全球银行的信息传输体系,其实也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成立的时候,全球化贸易正是趋势。CHIPS承载的美元贸易是SWIFT的大头。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普遍推广开来,因为它确实解决了一个银行之间贸易的小小问题——咱俩说话说不清楚,不如用一个密码或者代码来解决,这就解决了很多现实的问题。而且当时也没有“货比三家”,在这种大趋势下,大家都用SWIFT,我也只能用。解决了问题又加上全球化背景,所以迅速在各国铺开。


可是在当下,我觉得不太可能出现“一个”DAO,我甚至觉得就算全球所有银行都认同这个理念,大家一起商量投多少票,背后依然难以避免国家利益的考量——不可能那么容易就形成一个新DAO。而且现在的历史趋势也并不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


所以我觉得“一个”DAO估计够呛,可能得若干个“小DAO”先建立起来。


王玮(40:37):两个看法:第一,其实SWIFT刚建立的时候,肯定也是很小的一个组织。在那个时候,其实全球范围内也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组织,互相竞争。SWIFt因为是个比较中立的组织,一开始把这种投票的结构都设计好了,就会导致形态上是没有人能一家独大的,也许恰好是因为这个设计,大家都会更加放心去加入它。


这就回到了我们上一期的主题:设计一个耗散结构,它的初始结构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按贡献的手续费分配票数,那肯定是美国一家独大,因为CHIPS份额最大;所以它一开始设计初始结构,就更合理,在结构设计上领先别人,它就胜出了,然后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


这也能够成为反击阴谋论的一个证明——总有人说美国或者犹太人搞了一个什么组织,控制全球金融命脉等等。但看一看SWIFT的发展历史,你就会发现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合理、自然的存在,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家独大,并没谁能够在背后阴谋控制。


刚才说的可能有点乐观了,我悲观一点,现在去全球化的趋势开始了,大家有各自的DAO;俄罗斯一看SWIFT能制裁我,那我跟伊朗欧另外弄个石油的。有些国家说美元对我不利,就再组织一个账户体系及其通讯系统,拉一帮小兄弟再建一个DAO。于是出现多个DAO,SWIFT中的那个“I”,可能就从“interbank”(银行间)变成了“interDAO”(自组织间),这也是可以的。


区块链就是一套账户体系和通讯体系合二为一的模型,它带来一个问题:账户体系和通讯体系既然不能分离,也就组不成“层次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现在基于SWIFT一个“通讯体系”之上可以有好几套“账户体系”,比如CHIPS等等的结构。如果每个人基于链形成一个DAO,用这条链去做账户和通讯体系的合一,就势必跨链通讯,就要成为一个新的模式。


所以前些年,很多人也就是因为看到了区块链这种独特的“封闭性”,就喊了很多“跨链”的需求,说未来一定是世界是“多链”的,所以“跨链”很重要。


但我个人的评价是:如果反过来再看SWIFT,我们会发现——链与链之间不光有“通讯”的需要,还有竞争的客观现实,一个链做得好,安全性高性能又好,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形成网络效应。其实未来的世界到底是“跨链”还是“一链独大”,或者说会不会形成一堆“小DAO”?结果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又出现一家独大,大家最后又都回到SWIFT了——因为世界和平了。


小跑(45:19):如果真的可以实现世界和平,我宁可大家还是继续用SWIFT。


如果说世界是处在一个完全公平竞争的情境下,谁的链强,大家就转移到上面,就像现在公链领域的格局一样。如果在一个完全透明竞争、摩擦力小的一个耗散结构中,可能有磨合的过程,但最后胜者可能还是某一条链,因为你是最好的。


这是在完全公平、不考虑其他的摩擦力的情况。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不考虑国家的因素,我觉得阻止一个“大DAO”形成的最大的摩擦力,可能就来自国家,国家之间的政治。以至于就算你的链不好,只能用它。


觉得在可见的未来,我还是觉得若干“小DAO”可能是更可行的方法。而且这种“小DAO”必须自下而上,可能就是在一个经常往来贸易中的若干家银行,自己来发起,真的是为了自己的业务便捷来成立的“小DAO”——国家因素越少越好,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卫星DAO”的结构。


王玮(46:45):对。其实大家出于各种目的,会建立自己的局部联盟。如果那样的话,大家在“inter-DAO”网络里通讯就可以了,可能最后也只能这样。


其实这一点跟区块链的发展脉络也是一样的。现在会有这么多公链,说白了是因为大家各自有想实现的目标,比如希望游戏能在我链上跑得更好、希望速度会更快——就不愿意加入别人的链,而去做自己的。然后这些链上都有自己的原生矿业、生态——其实跟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形态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上链”的特点就是这样,建一条新的链或者组一个新DAO的时候,就是搞了一个“账户体系跟通讯体系合二为一”的结构,不是SWIFT现有的、支持不同主权国家的账户体系的结构。可能比较大的主权国家,出于自己的目的,围绕自己主权货币体系,再构建一个下层的通讯体系——这样账户跟通讯层又合二为一了,我们“小DAO”说了算。确实是分久必和、合久必分。


小跑(48:10):我们既然提到了公链,就肯定要问到crypto的问题。刚才我们理想中的情况——一个完全建立在区块链上的、信息和账户“合二为一”的一个顺畅的通信体系,现在不是已经有了吗?比如直接用比特币来做交易,或者稳定币比如USDT/USDC等等来完成各种贸易支付?


这样是不是就跟SWIFT完全没有关系了?


王玮(49:29):我觉得分为两个小问题:一个是用数字货币来做一些日常的贸易,是否本身就能实现规避金融制裁的作用?另一个是,数字货币跟SWIFT之间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联系?比如它们本身也有很密切的联系,可能用数字货币也躲不过所谓的“制裁”。


第一个问题:其实如果你能用数字货币直接来做贸易,确实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我们把美元或欧元完全排除在外,比如用USDT跟对手做贸易,你转给他USDT,对手就把物资转给你,确实实现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模式的话,我觉得是没问题的。毕竟区块链原本就是一个“点对点”的支付系统,只要买卖双方都承认数字货币的转账,贸易就能达成。而且,正是因为这件事只在链上发生,不经过任何其他清算、结算以及SWIFT这样的通讯网络,它就确确实实可以彻底规避掉任何基于中间代理的监管或制裁。


当然,可能会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区块链上对于“地址”也是可以实施制裁的。设置某个地址不允许收钱、或钱转出来,不就等于对它实施了资产冻结吗?这里介绍一个细节:在USDT这种美元稳定币的智能合约里,确实内置了制裁的功能——这个地址是黑名单,类似于被制裁或被监管,也就是说当某个地址被制裁时,你既不能转入也不能转出。


后续的合法稳定币,比如像USDC这样的智能合约,也都沿用了这个惯例。因为USDC是美国监管机构批准的稳定币,更要符合美国监管当局的要求,所以内置了这个功能。只不过这个功能到底怎么用,其实也没人知道。


这就涉及到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映射关系。因为第一,你能怎么证明这个“地址”是属于一个要被你制裁的人?很难。第二,制裁最多只能冻结这一笔钱,换个地址反可以接着干,从现实角度,在数字货币的链上实施制裁的作用确实是比较小的,完全取决于“现实世界”跟“虚拟世界”之间的映射——这种关系比较复杂。


上面是第一个角度:单纯考虑数字货币的情况。


第二个角度:数字货币是一套独立体系,肯定不会跟SWIFT发生关系,但是不排除很多交易对手方如果不接受数字货币,仍然只接受美元的话,你就要找一个机构把数字货币换成美元。比如USDC就要找到支持它换美元的单位,或者是找到circle这个原始发行方去做承兑。


这就又回到现实世界当中了。这种数字货币反向换美元的过程,就一定要求你做KYC,这个账户初始是谁的?这个地址的美元代表了现实世界当中的谁?然后给它换出去(当然,虽然有KYC,也是比较容易绕过的,比如当初注册这个地址的时候,通过一个没在制裁名单里的单位做KYC就行了)。总之,不管怎么说,一旦走到这一步,再往后SWIFT也好、账户层也好,制裁肯定又生效了。


这可能意味着一件事:如果想在数字货币领域制裁某个实体,势必要在数字货币的链上跟踪它历史的全部转账,从第一笔开始,把整个转账链路都跟踪出来,才有可能去制裁到想要制裁的目标——单纯在换美元的端点上做KYC是没有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不是直接用数字货币买卖货物,也仍然有一定能力来躲避监管的原因——因为监管目前还很难延伸到网络上,去追踪你的全部转账交易。不过,因为链上的所有转账交易都是公开的,监管机构如果想去做,迟早也能做到。


就像有些黑客攻击crypto项目、偷了钱以后,要通过层层转账,最后转到现实世界当中的美元;现在区块链领域的安全团队、或者审计机构,都有能力去追踪——从发生攻击那个点,到后续的一切转账流程。现有执法和监管机构,可能在链上没有那么强的能力,需要求助链上安全机构去帮忙做。


小跑(55:38):我觉得这些都是将来的趋势,包括央行数字货币也可能具备这些功能。


我们最后留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口”: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搭桥”问题。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嘉宾| 王玮 编辑 | 坛子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7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19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3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45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4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27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7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1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2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4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