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吐槽带来的狂欢


Listen Later

· BGM ·

GoGo Penguin - Kamaloka


吐槽春晚,近些年已经是许多人春节假期欢乐的一部分。春节前,上一年冬天开始不正经编制假想的春晚节目单,这场狂欢即已启幕。年三十晚上八点,吐槽、挖苦、讽刺与春晚实时同步播放。在那些貌似愤怒、不屑的语言中,你分明能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喜庆。中国人的守岁,过年,是迎接新年,也是打怪兽,驱赶那晦气的“年兽”。在吐槽中,人们发泄了一年来的许多郁闷、不爽与不满,表达了内心的想法与愿望,因为精神的疏解而欢乐。可以说,春晚以另一种模式对一些人达到了相同的目的。


说来奇怪,吐槽春晚的大多数人士,都说自己已经多少年不看春晚了,并嘲笑有耐心看春晚的人们,以标榜自己的清高,但他们的吐槽却不是空穴来风,都有根有据,比耐心看了春晚的人都了解春晚的所有细节。比如,今年春晚姜昆学粤语的相声,不仅吐槽姜昆相声的噪点,并且找到了姜昆老外徒弟大山多年前同样内容的单口相声录像,还演绎出姜昆这次能上春晚的幕后原因。你说,他们到底是看了春晚,还是没看春晚?既对春晚那么的不屑一顾,却又对春晚这么的耿耿于怀。仔细想想,这腔调比姜昆演相声这件事可乐多了。


把时间往前推十多二十年,春晚后广泛传播的是这一届春晚出现的金句和新词,这些金句、新词往往是小品节目的出品。再往前,是春晚成就的新演员和新的歌曲。再往前,春晚的初期,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新演员和老演员,相声的乐子。春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观众的反应也在发生变化,但人们对春晚的热情确实是实实在在地在降低。


这两年,我可以标榜一下,真的是基本不看春晚。那天晚上是突然想起,半当中在微信里打开直播听着春晚,还是没看,就听到了姜昆的相声。听声音,我想象不出姜昆已经长成什么样了,因为这声音已经完全不是以前熟悉的姜昆的嗓音了。第二天看了网上他前一晚的演出照片,发现他还长那样。春晚,好像有了很大变化,又似乎还是那样。


为什么春晚从一个受亿万中国人欢迎的节目,变成现在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可能与人这个物种需要不断有新鲜刺激的特质有关。


人对环境刺激的适应,往往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适应,挑战式的适应。再加上人有喜怒哀乐的烦恼,更有喜怒哀乐的需求。为这需求,人还会对适应了的刺激进行反刺激。


企业搞绩效考核,员工一开始会感到新鲜,同时会感到压力,然后就是努力去完成绩效。在过程中,员工会不断琢磨考核办法,寻找规则的软肋或漏洞,以期用最轻松的方式完成绩效。企业负责人会发现,初期,考核办法很灵光,效果很好,但不久办法就显得漏洞百出了,需要不断的修补,以至于一段时期后,必须推倒重来。实际上,没有最好的考核办法,更没有永恒不变的考核办法。考虑得再周全的考核办法,员工都能找到化解压力的套路。


我们说艺术是永恒的,但具体的艺术样式却不是永恒的。诗,作为艺术是永恒的,但诗的样式是在变化的。《诗经》,作为艺术品,是永恒的,然而,后代诗人会借鉴《诗经》的方式、手法,甚至应用其中的元素,但不会再创作那样的作品,即使创作《诗经》那样的作品,也不再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了。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如此。从诗经开始,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可以说是“诗”这个艺术种类的范式革命。现在写律诗的人可能比整个唐朝的诗人都多,但他们在识字人中所占的比重,肯定比唐朝时要低得多。而且,他们写的律诗,基本上就只有自我修养、自我愉悦的功能,传播的圈子不仅非常狭小,更且不会具有时间上的传播能力,即不会像唐诗那样被人传颂数百年。


不同的人,因为背景、文化、经历、品味等的不同,面对同一件艺术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即使是同一个人,因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是不同心境下,或不同的环境下,面对同一件艺术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宋代蒋捷的《虞美人》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艺术如此,其他各类方式、范式、模式等等的人类活动无不如此。各种范式、模式,一旦形成,它们的能量就会逐渐耗竭。当耗竭到难以为继时,要么进行及时的调整、改革,要么就是彻底放弃,重新建立新的范式、新的模式。前述企业管理中的考核,就是一例。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面,包括产品样式、生产方式和技术、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也是一样。


Facebook推出Libra,然后又把Libra改为Diem,去年干脆把公司改为Meta,推出元宇宙概念,就是因为公司原有的产品模式、技术模式、商业模式等已经能量衰竭,需要有新元素的刺激。此举能否成功,另当别论,但很能说明问题。前段时间与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朋友探讨互联网公司今后的发展,我说,你们如果没有新的创造,还是原来的理念、思维模式、商业模式和话术模式,你们可能会成为恐龙。恐龙消失了,不是被颠覆的,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没有能力转变生存模式,并没有其他动物去颠覆它,去迭代它。每一种物种,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更好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不需要去操心颠覆别的物种。即使你颠覆了别的物种,你也成不了那个物种。因为,你如果能成为那个物种,首先你自己就灭亡了,其次你成为的那个物种也是你希望它灭亡的物种。


企业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更替领导人甚至领导层,有时企业还处于稳定发展期,也需要更换原先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领导人,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过去的成功不等于未来必然成功,尤其是当管理者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已经固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时间性。比如投资拉动型、出口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到了一定时候,都得换换赛道,没有绝对的优劣,也没有永恒有效的模式。所以,作为分析,把各国投资、消费、出口占GDP的结构做对比,是必须的,一定说哪个国家的结构优越,恐怕很难有说服力。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这些年焦头烂额的缘由,可能正是被人羡慕的投资、消费、出口结构。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模式,大多数时期是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的。在工业化、城市化初期,这样的发展模式,往往也伴随着高能耗和巨大的环境成本,到了一定阶段,这样的发展模式就不可持续。然而,不能否认,正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实现了起飞和高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使我们登上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台阶。


中国作为一个特大国家,经济的运行从来不是孤立的,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也深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即使在闭关锁国的明清两代,也是如此。当欧洲人到达美洲,杀戮与掠夺,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他们掠夺的白银,主要流向的是中国。白银流入中国和流出中国,影响了中国经济,更影响了中国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欧洲和美洲的经济发展路向。当代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也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经济的变化发展,这一发展,同样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这一波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波全球化不可能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不可能达到如此大的经济规模和如此广泛的渗透面。不借助于这波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中国改革开放成效也不可能如此巨大。


目前,全球化进程遭遇困境,可以说是这波全球化模式的正向功能转入了衰竭阶段。以往的全球化,规模和范围没有这波全球化大,而且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基于资源禀赋的贸易往来方面。这波全球化的特点是,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布和资本的全球流动。这样的模式,深刻改变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加上资本的作用,造成了普遍的贫富分化加剧现象,因而出现了以民粹主义思潮和保护主义为特点的逆全球化趋势。


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遭遇的。中国的发展模式要转换,世界的发展模式也要转换。中国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是世界发展模式转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世界发展模式转换方向的一个重要力量。逆全球化,只是一个表象,无论是经济、金融,还是技术的发展,各国经济不可能再退回到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了。逆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化需要一种新的模式,解决目前各国遇到的严重贫富分化的矛盾。新的全球化是什么模式,不可能事先预设,只有在各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国家间角力与合作中逐步磨合。


熊彼得讲企业家精神,认为企业家具有创新能力,这个创新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破坏市场均衡,获得发展机会。实际上,所有真正的创新,都是对旧事物的创造性破坏。不过,创新,并不一定就是创造性破坏,也有可能是破坏性创造。一次大战、二次大战,都是破坏性创造的结果。创造性破坏也好,破坏性创造也好,路径选择上,有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先立后破与边破边立等。艺术形式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理论学术创新、国家制度变革等等,都需要这样的创新精神,但创新是否一定成功,创新会以什么样的代价取得成功,则是不确定的。


这一波全球化,可以说是得之于三个人的创造性破坏。首先是1978年末,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其次是1979年撒切尔夫人对当时的“欧洲病夫”英国发起了大刀阔斧的“撒切尔革命”,随后里根在美国推出了“里根经济学”。他们当时所要解决的都是各自国家积重难返的体制、机制和经济问题,无意中在解决各自国内问题的同时,掀起了全球化的浪潮。他们都坚决地抛弃了旧体制,但在建立新体制过程中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在和平中创造了繁荣。可以说是真正的创造性破坏。现在,世界面临百年不遇大变局,也需要这样的创造性破坏。


春晚,或许也需要一次创造性破坏。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作为传统,有它的稳定性,但传统的具体习俗,则具有变动性。古早时期,更多的是家庭团员,祭拜祖宗,放鞭炮等等,有钱人家可以请戏班子,一般老百姓出门赶庙会。以前的作坊,年前吃顿年饭,老板发点花红,现在香港把这变为企业或各种组织的春茗。现代以来,国内各单位往往搞联欢会。春晚,正是因为有了电视这项技术,才成为了这几十年中国人的过年习俗。这样的习俗,改变一下也是可以的。


对于春晚的创造性破坏可以有不同的路径。


一种是利用新技术,改变春晚的模式和风格。正在人们吐槽春晚的时候,冬奥开幕了,吐槽们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冬奥,寻找新的噪点。这充分反映了人喜欢新鲜刺激的物种特点。还算好,因为有春晚和男足,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被喷的不多。实际上老谋子的风格没有变,基本上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各地的“印象”系列是一个套路,但因为借助了大量新科技,人们被新科技创造的效果惊艳了。被吐槽的春晚,其中的《只此青绿》可以说获得了一致赞美,除了题材,与恰当地运用大量新科技不无关系。


第二种路径,改变利用电视为主的直播范式,比如利用元宇宙技术举办虚拟春节狂欢会,每一个人,既可以观赏元宇宙中的春晚,也可以参与互动,就如同赶庙会。这样的春晚,既是中心化的统一平台,又因为每个人可以参与互动而成为个性化的娱乐。


第三种路径,彻底放弃目前这种中心化的春晚,由各种媒体与平台自由发挥和竞争,从而形成新的过年习俗。


当然,保留现在的春晚模式,让吐槽春晚成为一些人过年狂欢的习俗,也不是不可以成为一种选项的。毕竟,春晚只是一个电视台举办的演出活动,人们可看可不看,并没有法律规定每个人都必须看。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老百姓愿意守着电视机看春晚过年的。看了,可以赞美,可以吐槽,都是欢乐的,何乐而不为呢?

—  End  —

主笔 | 刘晓春    编辑 |坛子


微信公众号:墙裂坛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请注明:坛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9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20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2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51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5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30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8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3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1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8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