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17世纪中叶,当南明残部正在西南山区苦苦支撑,一支只有两人的使团正穿越波斯与奥斯曼帝国,试图将南明王朝的求援信送至万里之外的罗马教廷。他们一位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一位是身份卑微的中国兵卒郑安德肋。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遥远也最孤独的外交尝试之一,却几乎被时光彻底掩埋。
直到贵州安龙的一所教堂内,一块刻有天主会教名的石碑和两个19世纪的石花瓶悄然浮现,才让这段跨越三百年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为何南明皇室会集体皈依天主教?卜弥格和郑安德肋到罗马求援是否顺利?当欧洲转向拥抱清朝时,卜弥格为何仍执意带着教皇的空头承诺返回注定灭亡的明朝?两位使者的最终命运又各自如何?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作家苗子兮,带我们重返这条交织着信仰、炮火与背叛的远行之路,探明明末清初那段鲜为人知的外交传奇。
「时间线」
00:44 远行者故事的创作,缘起一次安龙之行
05:00 化身“科技人才”,走通上层路线
14:59 一个太监如何说服永历宫廷集体受洗?
19:51 “到罗马去”的外交赌博,从构想到实践
30:16 南明使团中的小人物郑安德肋
39:05 卜弥格和卫匡国,同为传教士的不同命运
43:53 罗马冷遇:教皇为何避见南明使臣?
48:07 罗马城里的中国留学生
57:00 归途成绝路:卜弥格之死
01:00:56 最后的下落:消失在中国西南密林中的青年
01:09:51 【片尾曲】Jeff Buckley《Hallelujah》
勘误:11分钟处提及利玛窦所建为「仙花寺」,不是「桃花寺」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卜弥格(1612–1659):原名米歇尔·博伊姆,是波兰耶稣会传教士,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汉学家,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1643年,他由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前往中国。1650年,他作为使臣被南明朝廷派往欧洲,9年后在返华途中去世。在欧洲期间,卜弥格大量传播关于中国的知识,《中国植物志》《中国事物概述》《中国地图册》《医学的钥匙》等著作广泛涉及中国地理、科学、医学、哲学等领域。
郑安德肋(Andreas Chin):生卒不详,是古代史上走得最远的中国使臣之一,陪同卜弥格出使罗马。
毕方济(1582–1649):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1610年抵达澳门,曾在南京城内兴建护守山圣堂。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太师。著有《毕方济奏折》《灵言蠡勺》《睡答》等。
卫匡国(1614–1661):原名马尔蒂尼,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汉学家。1643年抵达澳门,曾觐见顺治帝,受耶稣会中国传教团委派,赴罗马教廷陈述耶稣会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见解,并将当时明清战争的记录带往欧洲。著有《中国新地图志》《中国上古历史》《鞑靼战纪》《中国耶稣会教士纪略》《汉语语法》《逑友篇》等。
庞天寿(1588–1657):明末著名宦官,历任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御马太监、司礼太监等职。其早年受洗入天主教,在永历朝与天主教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何大化(1592–1677):明末清初来华的葡萄牙籍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杭州学习中文,后前往武昌、苏州、福州传教。著有《耶稣会中国副省年信》《远方亚洲》《中国分期史》《天主圣教蒙引要览》等。
英诺森十世(1574–1655):原名乔凡尼·巴提斯塔·庞菲利,意大利籍教皇。
亚历山大七世(1599–1667):原名法比奥·基吉,罗马天主教史上239位教皇。
郑玛诺(1633–1673):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中国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
李自标(1760–1828):来自甘肃凉州,天主教徒,在意大利生活学习近20年,归国后曾在马戛尔尼使团担任翻译。
朱由崧(1607–1646):南明弘光帝,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朱翊钧之孙。
朱聿键(1602–1646):南明隆武帝,朱元璋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
朱由榔(1623–1662):南明永历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
王太后(1594–1651):王徽灵,朱常瀛继妃,永历帝嗣桂王时晋太妃。南明永历年间为皇太后。信奉天主教,洗礼名为海伦娜。
朱慈煊(1648–1662):永历帝朱由榔第三子,出生时受洗成为天主教基督徒,并取教名“当定”(今译“君士坦丁”),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改信基督信仰之太子,也是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4.4
1212 ratings
17世纪中叶,当南明残部正在西南山区苦苦支撑,一支只有两人的使团正穿越波斯与奥斯曼帝国,试图将南明王朝的求援信送至万里之外的罗马教廷。他们一位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一位是身份卑微的中国兵卒郑安德肋。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遥远也最孤独的外交尝试之一,却几乎被时光彻底掩埋。
直到贵州安龙的一所教堂内,一块刻有天主会教名的石碑和两个19世纪的石花瓶悄然浮现,才让这段跨越三百年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为何南明皇室会集体皈依天主教?卜弥格和郑安德肋到罗马求援是否顺利?当欧洲转向拥抱清朝时,卜弥格为何仍执意带着教皇的空头承诺返回注定灭亡的明朝?两位使者的最终命运又各自如何?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作家苗子兮,带我们重返这条交织着信仰、炮火与背叛的远行之路,探明明末清初那段鲜为人知的外交传奇。
「时间线」
00:44 远行者故事的创作,缘起一次安龙之行
05:00 化身“科技人才”,走通上层路线
14:59 一个太监如何说服永历宫廷集体受洗?
19:51 “到罗马去”的外交赌博,从构想到实践
30:16 南明使团中的小人物郑安德肋
39:05 卜弥格和卫匡国,同为传教士的不同命运
43:53 罗马冷遇:教皇为何避见南明使臣?
48:07 罗马城里的中国留学生
57:00 归途成绝路:卜弥格之死
01:00:56 最后的下落:消失在中国西南密林中的青年
01:09:51 【片尾曲】Jeff Buckley《Hallelujah》
勘误:11分钟处提及利玛窦所建为「仙花寺」,不是「桃花寺」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卜弥格(1612–1659):原名米歇尔·博伊姆,是波兰耶稣会传教士,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汉学家,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1643年,他由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前往中国。1650年,他作为使臣被南明朝廷派往欧洲,9年后在返华途中去世。在欧洲期间,卜弥格大量传播关于中国的知识,《中国植物志》《中国事物概述》《中国地图册》《医学的钥匙》等著作广泛涉及中国地理、科学、医学、哲学等领域。
郑安德肋(Andreas Chin):生卒不详,是古代史上走得最远的中国使臣之一,陪同卜弥格出使罗马。
毕方济(1582–1649):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1610年抵达澳门,曾在南京城内兴建护守山圣堂。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太师。著有《毕方济奏折》《灵言蠡勺》《睡答》等。
卫匡国(1614–1661):原名马尔蒂尼,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汉学家。1643年抵达澳门,曾觐见顺治帝,受耶稣会中国传教团委派,赴罗马教廷陈述耶稣会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见解,并将当时明清战争的记录带往欧洲。著有《中国新地图志》《中国上古历史》《鞑靼战纪》《中国耶稣会教士纪略》《汉语语法》《逑友篇》等。
庞天寿(1588–1657):明末著名宦官,历任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御马太监、司礼太监等职。其早年受洗入天主教,在永历朝与天主教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何大化(1592–1677):明末清初来华的葡萄牙籍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杭州学习中文,后前往武昌、苏州、福州传教。著有《耶稣会中国副省年信》《远方亚洲》《中国分期史》《天主圣教蒙引要览》等。
英诺森十世(1574–1655):原名乔凡尼·巴提斯塔·庞菲利,意大利籍教皇。
亚历山大七世(1599–1667):原名法比奥·基吉,罗马天主教史上239位教皇。
郑玛诺(1633–1673):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中国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
李自标(1760–1828):来自甘肃凉州,天主教徒,在意大利生活学习近20年,归国后曾在马戛尔尼使团担任翻译。
朱由崧(1607–1646):南明弘光帝,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朱翊钧之孙。
朱聿键(1602–1646):南明隆武帝,朱元璋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
朱由榔(1623–1662):南明永历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
王太后(1594–1651):王徽灵,朱常瀛继妃,永历帝嗣桂王时晋太妃。南明永历年间为皇太后。信奉天主教,洗礼名为海伦娜。
朱慈煊(1648–1662):永历帝朱由榔第三子,出生时受洗成为天主教基督徒,并取教名“当定”(今译“君士坦丁”),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改信基督信仰之太子,也是南明最后一位太子。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438 Listeners
317 Listeners
92 Listeners
238 Listeners
149 Listeners
444 Listeners
196 Listeners
34 Listeners
19 Listeners
132 Listeners
47 Listeners
6 Listeners
41 Listeners
23 Listeners
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