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两汉期间是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但是在东汉政权瓦解后,儒家作为统治地位也随之动摇。魏晋时期文化发展及其迅速的,还有就是对于思想的研讨。魏晋门阀士族为了统治需要从而寻找新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是一种研究老庄的哲学思潮。... more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50 episodes available.
March 18, 2024浙东起义火种:孙恩的叛争会让东晋震动吗?浙东农民起义浩大,触发源于王谢大族与东晋政府的剧烈矛盾累积。孙恩利用庶民的不满与五斗米教的支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挑起反旗,用一场攻克丧虞的起义动摇了当权派的根基。东晋如何应对?农民的命运又将如何?我们借历史的镜鉴深入探讨。武帝时,有钱塘人杜子恭传教授徒。琅邪大族孙氏,“世奉五斗米道”(《晋书·孙恩传》),孙氏南渡以后,至孙恩叔父孙泰又师事杜子恭,子恭死,泰继子恭为道首。道教的教义本身并不含有反抗黑暗统治的企图,不过在缺乏经济联系的封建社会里,它却是联络农民发动革命的较好工具。孙泰就是借宗教去联络农民群众的,《晋书·孙恩传》称“百姓......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孙泰固然出身大族,但他这种做法,也会引起东晋政府对他的怀疑,于是把他流放到广州,当时东晋统治阶级上层也有不少信奉五斗米道。孙泰到了广州以后,被广州刺史王怀之暂任为代理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贵港东)太守(公元393-394年)。不久东晋政府又把他召回来,任命为徐州主簿, 迁新安太守。王恭举兵,孙泰以讨恭为名,私合兵众,得数千人, “三吴士庶多从之”。东晋政府害怕孙泰作乱,司马道子父子便诱斩了孙泰和他的六个儿子,泰兄子孙恩逃入海岛。 孙泰的信徒,听说孙泰被杀,不肯相信是真的,都以为孙泰好像蝉一样蜕壳成仙--“蝉蜕登仙”。他们纷纷给逃亡海岛的孙恩馈送资财。这样,孙恩就在海岛上团聚了一百多个决心反晋的伙伴。 公元399年,东晋政府下令“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充兵役”,一时激起浙东依附农民普遍骚动,孙恩就在这一年的十月中,带了一百多人从海上登陆,攻下上虞,杀上虞令,袭破会稽,人数发展到好几万。“于是会稽谢鋮、吴郡陆瓌、吴兴丘尪、 义兴许允之、临海(郡治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周胄、永嘉(郡治永宁,今浙江温州市)张永及东阳(郡治长山,今浙江金华)、新安(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旬日之中, 众数十万”,“能内诸县,处处蜂起”(《晋书·孙恩传》.会稽内史王凝之、吴兴太守谢邈、永嘉太守谢逸、乌程令夏侯愔等被杀,吴国内史恒谦、临海太守新蔡王司马崇、义兴太守魏隐等,纷纷放弃。...more10minPlay
March 15, 2024荆扬内争公元397年,王恭(这时他又成为皇帝的舅父)从京口举兵, 以诛王国宝为借口;殷仲堪也在荆州举兵,与恭相应。东晋政府成立的北府兵,本来是为了拱卫首都、充实长江下游力量的,现在北府兵在王恭统率下反而联络荆州军来对抗中央,司马道子自然无法抵御,只得把王国宝、王绪等杀死,请求王恭退兵。 公元398年,王恭第二次举兵,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桓温子,时在荆州)等起兵响应,使南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区)相杨佺期率舟师为前锋,沿江东下。司马道子以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统兵抵御。那时王恭以北府将领刘牢之为前锋,元显派人往说牢之倒向中央,答应事成后用牢之代恭任南兖州刺史,于是刘牢之倒戈袭击王恭,王恭兵败而死。殷仲堪、桓玄等闻恭被杀,仓皇退走,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共推桓玄为盟主。公元399年,桓玄又火并了殷仲堪、杨佺期,据有荆州上游,东晋以玄为都督荆江襄雍秦梁益宁八州军事、荆州江州刺史。桓氏世镇荆楚,故旧甚多,因此桓玄“树用腹心,兵马日盛” (《晋书·桓玄传》)。 元显自击破王恭以后,又用手段把扬州刺史的职位攘夺到手,同时他又总录尚书事,当时称“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录” (《晋书·会稽王道子传》)。道子昏醉多病,“政无大小,一委元显”,由是“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可设雀罗”,中央大权实际操在元显一人手中。 元显考虑到荆州上游的威胁和北府兵的难以控制,想建立一支由自己来指挥的新军。因为当时兵源缺乏,于是下令强制征发东土诸郡(浙东)其本身或父祖本来是奴隶,而已获得放免公元397年,王恭(这时他又成为皇帝的舅父)从京口举兵, 以诛王国宝为借口;殷仲堪也在荆州举兵,与恭相应。东晋政府成立的北府兵,本来是为了拱卫首都、充实长江下游力量的,现在北府兵在王恭统率下反而联络荆州军来对抗中央,司马道子自然无法抵御,只得把王国宝、王绪等杀死,请求王恭退兵。 公元398年,王恭第二次举兵,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桓温子,时在荆州)等起兵响应,使南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区)相杨佺期率舟师为前锋,沿江东下。司马道子以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统兵抵御。那时王恭以北府将领刘牢之为前锋,元显派人往说牢之倒向中央,答应事成后用牢之代恭任南兖州刺史,于是刘牢之倒戈袭击王恭,王恭兵败而死。殷仲堪、桓玄等闻恭被杀,仓皇退走,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共推桓玄为盟主。公元399年,桓玄又火并了殷仲堪、杨佺期,据有荆州上游,东晋以玄为都督荆江襄雍秦梁益宁八州军事、荆州江州刺史。桓氏世镇荆楚,故旧甚多,因此桓玄“树用腹心,兵马日盛” (《晋书·桓玄传》)。 元显自击破王恭以后,又用手段把扬州刺史的职位攘夺到手,同时他又总录尚书事,当时称“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录” (《晋书·会稽王道子传》)。道子昏醉多病,“政无大小,一委元显”,由是“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可设雀罗”,中央大权实际操在元显一人手中。 元显考虑到荆州上游的威胁和北府兵的难以控制,想建立一支由自己来指挥的新军。因为当时兵源缺乏,于是下令强制征发东土诸郡(浙东)其本身或父祖本来是奴隶,...more7minPlay
March 14, 2024北府兵北府兵与荆扬内争桓温死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幼,世族大地主陈郡谢安当国,桓氏让出了扬州,由桓温弟桓豁、桓冲相继出任荆州都督,继续掌握上游大权。桓冲不像桓温那样野心大,不十分干涉下游的事权,因此,荆、扬之间的矛盾,又暂时缓和了下来。 桓温因为集中在今镇江、常州一带的当时北来侨民--南徐州、南兖州侨户,“人多劲悍”,在土断之后,就有把他们编成一支新军的计划,可是计划还没实施,桓温病死。谢安继温当国, 为了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以拱卫首都、抗衡上游起见,就筹募成立这支新军。公元377年,东晋政府任命谢安兄子谢玄为南兖州刺史,负责筹组新军。谢玄又把南兖州的军府,从京口移到广陵。南徐、南充两州侨户,纷纷应募人伍,彭城刘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晋书·刘牢之传》。这一支新军,经过七年以上的长期训练,成为一支精悍能战的军队,号为北府兵(当时称京口为北府)2。北府兵的兴起,它不但成为长江下游的主要军事力量,改变了荆、扬的形势;而且在淝水会战中,在江、淮以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粉碎了苻秦南侵的百万大军,把江南从苻秦的铁骑下抢救出来。 淝水战后,东晋的统治阶级满足于偏安的局面,没有恢复失地的要求和决心,以致不能扩大战果,乘胜逐北,收复中原。...more8minPlay
March 12, 2024流亡与统治:东晋至南朝的“土断”历程解析“土断”--原先局限于北方流亡南下的异客,在东晋与南朝时期面临实际行政管理上的重新分类,通过颜色区分户籍,旨在加强政府的统一剥削。户籍制度的多次改变引发了行政区划混乱及民间抵抗,它如何塑造了古代人民的命运与生活?史料中掩藏着哪些丧失与重组的社会图景?我们锲而不舍地探索那时代背后最真实的声音。...more10minPlay
March 10, 2024侨州郡香民原箱地区的地方机构侨州郡。《隋书·食货志》所谓: “元帝寓江左,百姓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皆取旧壤之名,侨我那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只要注籍侨州郡户口簿上,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等的优待。在当时,兵役和国家租调的重担,成为编户农民破产的重要原因,政府对侨州郡人民,作出这一规定,不仅仅对延长侨州郡人民编户农民破产时期的到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吸引中原地区人民像怒潮似地涌向江南,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同时,当时北来的世家大族,互相标榜门阀,“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地望在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有如解放前在大城市中的某姓公馆标以某姓生地如“合肥李公馆”、“常州盛公馆”者然。倘使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为了流寓江南而变成了丹阳王氏、会稽谢氏,那就等于取消了他们的高贵标志,因此,他们也必会提出:琅邪(或陈郡)“既是望邦, 衣冠所系,希立此郡,使本壤族姓,有所归依”了0。 在元帝司马睿南迁时,琅邪人民随司马睿过江者一千多家, 元帝在太兴三年(公元320年),侨立怀德县于建康,以安置这些琅邪侨民。成帝司马衍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又在江乘县(今江苏句容北六十里)境内侨立琅邪郡,为了和北方的琅邪郡区别起见,称为南琅邪郡。北方的琅邪郡有临沂县(琅邪王氏就是这一县的人),于是南琅邪郡领邑下也侨立临沂县(在江乘界内)1,这可以算是侨郡县的创始。其后侨置纷繁,以长江下游而言,在东晋渡江之初,由于从兖州、青州以及徐州北部(淮水以北)南下的侨民较多,所以东晋政府首先在京口界内侨立南徐州和南兖州(南兖州初在京口,其后迁往江北之广陵),在广陵界内侨立南青州,在芜湖界内侨立南豫州等州一级的机构;可是其他如幽州、冀州流徙南下到达江南的侨民,人数较少,就不设立州一级的机构,而只是在大江南北侨置幽、冀诸州的郡级或县级的机构,并把它们拨给南徐、南兖、南青等州来管辖,这样,以南徐州一州而论,就包括有徐、兖、幽、冀、青、并等州的郡邑。这种随便分合地区、随便侨置郡县的结果,到了后来,以今天常州一地而论,在当时就设有十五六个郡级和六十多个县级的流寓郡县, 真是搞得“紊乱无纪,名实俱违”。如沈约《宋书》诸志总序所说: “自戎狄内附,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徒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于是“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而“民单户约,不可独建”,因此不得不“省置交加,日回月徒”,“或昨属荆、豫,今隶司、兖”,“故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版籍(户口册)为之浑淆,职方(掌管疆域图籍的政府机构)所不能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版籍混淆,而流寓郡县仍然未改; 一方面北来侨民,已因从事生产而有安定的生活。到这时候,东晋、南朝的统治者,认为过去优待侨州郡人民而作出的优复等等办法,已消失其曾经有过的意义。为了政府的“财阜国丰”(《宋书·武帝纪》)计,为了“京口”的“兵可用”计,自然有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土断”,取消优复等等优待办法之必要了。...more8minPlay
March 07, 2024《北方流民的南下》下谭骧教授把《宋书·州郡志》中所记载的侨州郡县之户数作为南渡人口(政府的编户齐民)之约数,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当西晋太康之初,北方诸州及徐州之准北共有户约百四十万(见《晋书·地理志》),以一户五口计,共有口七百余万,而南渡人口九十万,占北方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强。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徒至南方。结果使东晋、南朝所辖境域内,其政府编户齐民中六分之五为本土旧民,六分之一为北来侨民。南渡民户,以侨寓今江苏者为最多,约二十六万,侨寓今山东者约二十一万,侨寓今安徽者约十七万,侨寓今四川及陕南之汉中者约十五万,侨寓今湖北者约六万,侨寓今河南者约三万,侨寓今江西湖南者约各一万余。全国侨寓人口中,侨寓今江苏者即有二十六万人。而南徐州(州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一州领有侨寓人口二十二万余,几占有全省侨寓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九。南徐州内侨旧人口合计为晓河,当体。以流学及之四十二万余,若侨寓人口二十二万余,则比旧有人口多二万余人。不过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指出,上面的侨寓人口统计数字,只是指政府的编户齐民而言。北来的世家大族在过江之后,为了统治人民,建立起侨寓的东晋政权,同时也在江南火耕水耨的地域中,发展他们自己的庄园别墅。在流离混乱之中,世家大族竭力吸收部曲、佃客以增加自己的剥削对象,而流徙民庶又不得不依附世家大族以图获得耕种的土地,于是在江南各地,由依附荫庇而形成的一种中古庄园形态,也更加发展起来。《世说新语·政事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云:“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萧子显《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序云:“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南史·齐本纪》称:“诸郡役人,多依人士为附隶,谓之属名。”当时“南北权豪,竞招游食”9,如山遐为余姚令,“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遐到县八旬,出口万余”(《晋书·山涛传孙遐附传》),可见当时世家大族荫庇户口数目之多。荫附的人户,不再向政府呈报户口,从此成为世家大族庄园下的佃客、部曲,他们的人数不会比在政府编户齐民之内的北来侨民为少。因此,上面侨民的数目,也不过是一个约数,其移民的实在数字,可能还要超过可以算出的侨寓人口的总数。由于中原人民的大量南移,因此唐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冲,有“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的说法。...more5minPlay
March 05, 2024《北方流民的南下》上偶然绽裂出一个缺口,那些本来“南向而泣,日夜以觊”的中原人民,就“北顾而辞”(《南齐书·王融传》),像潮水似地越淮渡江,奔向江南了。当然,江南广阔而肥沃的耕地的垦辟,也是北方人口南移的一种吸引力。中原人民流亡南下,除了巴、蜀流民在永嘉之前已布满荆、湘一带外,此外可以分作七个时期。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马睿移镇江东,北方流民相率过江,这是第一个时期2。太兴四年(公元321年),祖逖病死,郗鉴自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退屯合肥,祖约自谯城(今安徽亳州)退屯寿春,其后遂尽失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流民渡江者转多,这是第二个时期3。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梁犊起义雍城,石虎愁怖病死,石赵政权崩溃,桓温出兵关中,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或至汉中,这是第三个时期1。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大捷,苻坚败亡,黄河流域再度分裂,中原流民相率渡江,这是第四个时期3。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北伐,河南、关中次第收复,既而复失关中;刘裕死,又失河南,流民南渡者转多,这是第五个时期6。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南侵至瓜步,流民南渡江淮,这是第六个时期1。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流民南渡江淮,这是第七个时期8。中原人民流徙南下,集中在荆、扬、梁、益诸州,据谭其骧教授的统计(见《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载《燕京学报》第15 期),今江苏长江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一带,长江北部的扬州市及淮阴一带,当时所接受的移民,以今之山东地区及苏北移民...more7minPlay
February 29, 2024《桓温的三次北伐》下公元363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次年又加扬州牧,到公元369年,兼徐、兖二州刺史,荆、扬两镇,由温一身兼任。温企图利用北伐获得胜利,建立更高的威望,以便代晋称帝,因此决定北伐前燕。这年四月,桓温统率步骑五万,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六月,到达金乡(今山东金乡)。由于这年夏季气候亢旱,水位低落,如果运输粮食给养的航道不能畅通,五万人的大军是无法北进的。因此桓温驻兵金乡,遣冠军将军毛宝生“凿巨野(即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因为我国的河流大都由西向东,而当时行军需要,必须开凿一条由南向北的航道出来。《水经·济水注》里称这条桓温所开的航道为“桓公渎”。本来这里有一条久已淤塞的河道叫“洪水”,桓公渎就是利用洪水旧道重新加工浚凿,把泗水和巨野泽接通,再通过巨野泽的东北角和清水相连接。桓温还嫌清水的水源不旺,因此他进一步把汶水引人清水1,然后使军用舰只可以由清水驶人黄河。这条桓公渎虽然开凿成了,可是在北方,秋冬之际雨水稀少,水位骤落,航道涩滞,这一条新凿的运河以后能否畅通无阻,仍存在着严重问题。桓温的谋士郗超曾为此事向桓温慎重提出:“清水人河,难以通运,若寇(指前燕)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邺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欲城邺而守之,则当此盛夏,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虽如赊迟,然期于成功而已。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指前燕)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郗超指出秋冬之际,水更涩滞,粮运困难,因此提出两个方案:一个是今年顿兵河、济,积蓄粮食,到明年再进兵;一个是直趋邺城,决胜负于一战。而桓温认为第一个方案太迟缓,使前燕有了准备时间;第二个方案,直扑邺城,一决胜负,又太冒险。所以都没有采纳。桓温亲率水军自清水经四渎口(今山东长清西南、东阿东北)入黄,舳舻数百里,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另外派遣建威将军檀玄自陆路进军,在黄墟(今河南杞县东南)击溃了前燕征讨大都督下邳王慕容厉的二万军队。前锋邓遐、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郑州市东北)击败了燕将傅颜的军队,军事形势的发展对东晋非常有利。枋头离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里地,前燕君臣恐慌异常,一面向苻秦王朝求救,希望苻秦从洛阳出兵侧击,牵制晋军北进;一面作好出奔龙城(今辽宁朝阳)的准备。同时改派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率兵五万抵御晋军。恒温七月间到达枋头,果然不出郗超所料,“欲务持重”,不敢直趋邺城。到了这年九月,北方继续缺水,桓公渎水位低落,接近干涸,不能利用了。桓温在进兵之初,曾命豫州刺史袁真进兵谯(郡治谯,今安徽亳州)、梁(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直趋荥阳(今河南荥阳),想叫他打开荥阳的石门(即汴口)1,把黄河水引进蒗荡渠下注汴渠,以沟通准、泗水运,使水军能由这一条水道,退回淮上。袁真虽然攻克了谯、梁,却不敢进兵荥阳,打不开石门。慕容垂又命其弟范阳王慕容德率领精骑一万五千,加强了石门的防御力量,袁真更难完成夺取荥阳、打开石门这个战略任务了。桓温悬军深人,粮储已竭,只得退兵。退兵时因无法走水道由河人蒗荡渠,由渠人汴,只好焚毁船舰,丢弃辎重兵器,自陆路由东燕县(今河南延津东北三十五里,当时在黄河南岸)经仓垣(今河南开封市东北),步行七百余里,退到襄邑(今河南睢县西)。慕容垂率骑兵八千跟踪追击,慕容德先伏劲骑四千于襄邑东润中,与垂夹击晋军,晋军大败,损失了三万多人。东晋收复的淮水以北的失地,重又丧失。恒温北伐的失败,正如前燕谋臣申胤所预料的:“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可见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荆、扬之争的持续和扩大,牵制着桓温,甚至破坏桓温的北伐,成为他北伐不能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当然,桓温本身的弱点---企图在胜利以后做皇帝,也使他的北伐事业受到不利的影响。不过桓温的三次北伐,给予氏族、羌族、鲜卑族的统治者一定的打击,在客观上并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多少符合了当时中原人民的愿望。枋头败后,桓温为了挽救自身威望的低落,于公元371年废皇帝司马奕,拥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这时桓温已经六十岁了。翌年,司马昱病死,昱子司马曜(孝武帝)继位,温业已有病,要求加九锡,这是禅位之前的一种荣典,宰相谢安、王坦之、王彪之等故意拖延,拖上九个月,桓温等不到荣典颁发,就病死,东晋王朝又拖长了四十多年。...more10minPlay
February 27, 2024《桓温的三次北伐》中中桓温在这时想乘机北伐,儿几次上表朝廷讨论进兵事宜,朝廷恐桓温北伐成功,更无法控制,故意把桓温的建议搁置不复。公元349年,石虎初死,虎徐州刺史王浃以寿春(今安徽寿县)降晋。东晋政府就派徐兖二州刺史、外戚褚裒任征讨大都督,率众三万北伐,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河朔士庶,归附者日以千计”,“鲁郡民五百余家,相与起兵附晋,求援于褚裒”(《晋书·外戚·褚裒传》),真是“晋之遗黎,鹄立南望”,殷切期待晋兵的渡河。可是褚裒懦怯,非将帅之才,一战而败,便退屯广陵。当时河北有遗民二十万人,渡河欲来归附,因晋兵已经撤退,他们遭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杀掠,死亡殆尽。准水、汉水以北,黄河以南,一度在名义上尽成晋土12。可是东晋的北伐之师,却并未再出。公元351年,桓温不等朝廷命令,声称北讨,率领大军顺流而下,到达武昌,宰辅会稽王司马昱苦苦劝阻,温只得作罢。东晋政府又把北伐的任务交给扬州刺史殷浩。浩于是统兵北上。殷浩是个书生,只能清谈玄学,并无实战经验。公元353年,殷浩自寿春率众七万北伐,以羌族酋长姚襄(姚苌兄)为前锋,行至山桑(今安徽蒙城北),襄中途倒戈,袭击浩军,浩丢弃辎重,狼狈逃走,士卒死伤万余人。东晋的世家大族本来就不主张北伐,至此北伐遇到挫折,世族大地主琅邪王羲之(王导从子)便主张不但应该放弃河南,就是“保淮之志,也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03。东晋政府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只得把司州拨归桓温来节制,也就是说把收复河南的任务交给桓温来负责。温上表弹劾殷浩,殷浩被罢免,这时谁也不能阻止桓温的北伐了。公元354年,温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取道襄阳,出浙川(今河南淅川均水),进攻关中,于峣柳(今陕西蓝田)连败秦主苻健的军队,兵锋直达长安东面的霸上。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日:‘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在关中人民的积极支持下,晋军才能取得胜利,迫使苻健退保长安,深沟自固,不敢交战。桓温来时,由于运输上困难,没有能够多带粮食,当时估计春麦已熟,可割取以为军粮,不料苻健先期“芟苗清野”,因此晋军在给养上遭遇到严重困难,是年九月,温只得退兵。公元356年,逗留在河南许昌一带的羌族酋长姚襄,进攻洛阳,桓温自江陵北伐,把姚襄击溃,襄西走关中,为秦主苻生所杀。桓温在收复洛阳以后,建议政府还都洛阳,并主张把永嘉以来播流江南的北人,全部北徙河南1。那时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他们已在江东置立庄园,自然不愿北迁,对桓温的建议,纷纷提出异议,复都洛阳之议,就此作罢。公元358年,豫州刺史出缺,朝廷初拟任命桓温弟桓云为豫州刺史,尚书仆射琅邪王彪之认为“温居上流,已割天下之半,其弟复处西藩(东晋豫州刺史镇姑熟,都城建康在今南京,故称豫州为西藩),非深根固蒂之宜”"(《晋书·王廙传弟子彪之附传》),于是朝廷任命吴兴太守陈郡谢万(谢安弟)为豫州刺史。公元359年,万受命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昙北征,县因病退屯彭城,万误认为是前燕大军压境,仓皇下令兵,军遂溃散,万单骑逃归,于是许昌、颍川、谯、沛诸城,相次为前燕慕容氏所攻没;公元365年,洛阳又告失守。...more8minPlay
February 06, 2024《桓温三次北伐》上桓温的三次北伐 自王敦死后,陶侃坐镇荆楚,都督八州(荆、江、雍、交、广、宁、梁、益),史称其“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晋书·陶侃传》)。侃死,庾亮以帝舅代侃镇武昌,而王导以丞相居中辅政。“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日:‘元规(亮字元规)尘污人。”(《晋书·王导传》)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王导病死,亮弟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荆、扬之争,暂得消弭。亮死,弟翼继督荆州。翼大佃积谷,发奴为兵,有意北伐,以众意不同而止。永和元年(公元345 年),翼病死,翼兄冰先翼死,东晋政府乃以桓温继翼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上游事权,遂集中于桓温一人之身。明年春,司马睿少子司马昱又以会稽王居中辅政,于是荆、扬之间,复形成分争对立之局。桓温,谁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龙亢镇)人。父彝,渡江后仕至散骑常侍、宣城内史,死于苏峻之乱。温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累迁至徐州刺史,后代庾翼镇荆州。温有雄才,志在收复中原,同时他更企图以军事上的胜利,来提高个人的威望,以便代晋称帝。这时,蜀李氏的成汉政权已日趋衰乱,在“取乱侮亡”的策略指导下,桓温欲进兵灭蜀。温以公元345年任荆州都督,346年冬,即率兵沿江直上,留辎重于彭模(今四川彭山),亲将步卒直指成都,李势战败投降。平蜀之后,温声望极高。当时中原的情况:公元349年正月,梁犊起义于雍城,众至十万,东出潼关,犊失败,始平人马勗继续起义,中原的石赵政权开始动摇。四月,石虎忧怖病死。五月后,石赵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恶化,石虎子石世立三十三日,为兄石遵所杀;遵立百八十三日,为兄石鉴所杀;鉴立百三日,为冉闵所杀;闵尽灭石氏、诛胡羯,胡羯死者二十余万人。公元350年,徒河鲜卑慕容儁率众南下;至公元352年,灭冉闵。自公元349-352年这三年间,北方再度大混乱,于是“赵所徙青、雍、幽、荆四州之民1,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其能达者,十有二三。中原大乱,因以饥疫.....无复耕者”(《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more6minPlay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50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