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集介紹神學觀與操作說明,下集會介紹歷史由來與操作提醒。
最後10分鐘有純音樂的一小段歸心祈禱練習。
#歸心祈禱的起源
歸心祈禱到是在一九七零年代初期,在美國麻州有一群嚴守熙篤會的隱修士,他們思索能不能對於默觀祈禱,有一種革新,更回應現代這個時代,因此,就是一種古法新修,以適合現代基督徒的方式,將基督徒傳統靈修方法,重新呈現。
在教會歷史的前十六個世紀里,不論是神職人員或是平信徒,都會用默觀祈禱,作為基督徒靈修的目標,其實在宗教改革之後,這個傳統遺產幾乎為人遺忘,不再活躍、看了今日二十世紀,隨著跨文化的交談興起和歷史研究基督徒的默觀傳統才漸漸復興。
它強調,在內在的靜默中,上帝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新的創造,你就是新的自我,在深刻的靜默中,基督會與我們分享: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他對世界上事情的看法開始變得比我們的觀點更加重要,同時,上帝也會要求我們在每天的生活環境中活出新生命,不論是面對各種衝突、對立和焦慮的情況。
我們必須勇敢面對生活中每一天的變化,漸漸的默觀祈禱將會與外在活動逐漸的整合,並且會培養出一種富有福音精神的默觀態度,也就是一種經過嶄新而轉化的生命形態,簡單來說,就是活出信仰!
當你有默觀的精神去活出信仰的時候,就會呈現出的生命態度是與耶穌深度的結合,並且透過你與耶穌的關係裡面、都露出你對他人具體的關懷,所以歸心祈禱,其實又被稱為純全的祈禱、信心的祈禱、心禱與簡樸的祈禱,它會幫助我們從普遍的心理覺察,朝向靈性層次的內在靜默,進而和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上帝合而為一。
那我們來談談,那個祈禱傳統是怎麼發生的?
起源於第四世紀的沙漠教父,他們將耶穌討論祈禱的這句經文,詮釋為更深的走入內心,與上帝合而為一,而這個傳統呢,就從東正教會的進修者傳承下來,接下來,我要講一些在靈修傳統理念比較知名的靈修人物,可能你是第一次聽過這個名詞,但是沒有關係,就當作上一點歷史課,從第六世紀,敘利亞的隱修士狄奧尼修,它傳承給出中世紀萊茵河畔的神秘家,如艾克哈,一直到十四世紀不知之雲的作者,之後只是加爾默羅會的聖女大德蘭、聖十字約翰、聖女小德蘭,聖三利沙,以及近代的多瑪牟頓,這些都是在天主教靈修傳統比較知名的人物。但是在基督教比較少機會聽到他們的名字,或是閱讀他們的著作。
這樣傳統後來演變為著名的否定神學的默觀,否定神學其實與肯定神學相輔相成的,肯定神學就是以理性操練,來認識上帝與上主連結,但是肯定神學的默觀方式,可以說是為否定神許的默觀作準備,因為它幫助我們超越人性的經驗,而安歇在上帝裡面,舉例來說,舊約記載的安息日,其實是兩種神學相輔相成的例子,透過外在儀式紀念日,提醒我們安息,讓我們走進內心深處,看見上帝供應一切恩典,與學習再一次的超脫依賴上主,而不是自己成為生命的主人,所以,基督教宗教傳統,他們就發展出一些靈修方法。比方說,古老的聖言誦讀法、透過默想聖言,不斷的幫助我們自我交託給上帝,回應上帝的呼召,就引領了我們能夠超越思考與意志,行動,能夠單純地安歇在主裡。
歸心祈禱落實了馬太福音六章六節那句經文,耶穌建議我們要放下對外在事物的掛慮,並且停止從普遍的心理覺察而來的內在對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