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新旧金融大碰撞:蚂蚁模型再厉害,依然是穿了“计算性”马甲的“信用业务”


Listen Later

· 本期嘉宾 ·

王玮,Unizon Blockchain(优证链通)联合创始人。二十年金融科技老兵,目前专注区块链开放金融(DeFi)领域。


· 本期BGM ·

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 Bob Dylan


· 本期内容 ·

小跑今天光荣地从C位主播位,退到了B位捧哏儿暖场嘉宾位。“传统金融”代表刘行长作为主持,和“新金融”代表玮哥进行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金融的第一场battle。我们“battle”了:


1)到底什么是“计算性”?到底什么是“信用性”?


2)对金融“信用性”和“计算性”的两分法:业务与技术应用的契合点是什么?


3)事物的规律、实质、逻辑,有没有“线上”和“线下”的区别?


4)为什么交易所反而最贴近“计算性”的本质?


5)永远不要单独看待“技术”:一个关于二维码的有趣类比。


6)蚂蚁金服的模型再厉害,依然是穿了“计算性”马甲的“信用业务”。


7)科技应用的能力、能量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科技的真实应用往往出乎人们的想象,这到底是为什么?


——以下对谈文字整理——

刘行长:能否更详细、通俗地解释一下你对金融业务 “计算性”和“信用性”的分类?这两类是怎么和科技契合的? 


玮哥:我对“信用性”和“计算性”的这种边界的划分,是希望能够把金融科技这件事讲明白。 


一种科技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计算能力的提升,或者计算模式的改进,它不可能把整个社会颠覆掉。于是哪些是科技可以改变的,哪些不能,需要有一个边界。不然就会经常出现矛盾:金融科技发展好像能席卷一切,但几年之后又要整顿;科技巨头进入本不该进入的领域,造成各种问题。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划分?


金融银行业的核心其实还是“信用”体系。央行和商业银行基于信用的二元货币派生体系,是银行领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这部分“信用”机制,科技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的,因为这里涉及到现实世界的因素,涉及到对人、公司这种主体的考察。科技在“信用”这个领域,还是辅助性作用。


但是除了这些严格依赖现实世界、和人的主体因素之外的部分,还是有大量可以由科技来完善的。举最简单的例子:有位大咖抨击银行有当铺思维,其实对于大部分不搞金融的人,也不太理解它俩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创造信用,或者有没有基于信用来派生货币。 


银行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来创造货币,它有信用的货币化能力。当铺不一样,它只是根据抵押品出借,如果典当的人没还钱,就把抵押品拍卖或清算。这种不创造信用的金融活动,完全用计算机实现整个流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DeFi 所谓的借贷平台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实现,在不派生信用的情况下,严格意义上说整个流程是不需要人的参与,因为没有关于信用评估和扩张的流程。


所以关于信用和计算性的分类,主要还是为了帮助我们传统金融行业的人,了解 DeFi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DeFi和区块链圈子的极客们,是不关心这些的;可能他们觉得整个世界都可以“计算”。我们这种跨界的中间搭桥人,搞不好也被人说成“骑墙派”——要跟传统行业和监管机构解释这些新科技,还要说服那些极客创新者们,一定要理解金融的本质规律,它是不可能完全被技术颠覆的。


刘行长:我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目前的技术要上线应用的话,内容必须是可计算的,或者说内容已经是确定性的,规则也是确定性的?


比如加减乘除,数字是确定的,加减规则是确定的,无非要得到等号后面的东西——这样线上就可以做了。但是如果数据不能确定,或者规则步骤不能确定,就不能变成计算性的?


玮哥:总体上是这样的。“计算性”因素会被放大,是因为现在的计算能力确实越来越强,大家会觉得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不可计算的?这样就极端了。但我换在创新者的角度来看:现在的金融系统、流程中,可剥离到一个完全可计算的环境中的部分确实也是越来越多了。 


所以如果我们把那些高度监管的、有信用扩张的部分拿出来,把它们圈在一个小圈子里,由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剩下一切是可以放在公开环境下,完全用计算方式去实现的。 


刘行长:现实操作中有很多很复杂的问题,比如抵质押品的市场价格变动、利率的确定;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确定——比如我们现实当中的抵押品,等出现不良,我是先司法查封,还是直接起诉?这些都是有技巧的。而且这个技巧要到事到临头才能确定,这是不能预先做成一个模型放在那里的。


而当铺的模式是确定的,没有其他人可以来司法封存,质押在这里,我随时可以处置。处置是确定性的,这样就是可计算的。


玮哥:抵押品可能存在市场波动大、或者处置市场容量不够的风险——这些现实世界中的因素也是可以做模型,或者计算化的。比如价格波动:最简单的办法是降低质押率,降低平仓线——这样其实就转化为了计算机问题。


还有利率的决定,我认为这里是 DeFi 价值最大的地方。DeFi 平台有一点跟互联网平台很类似:它是个典型的双边平台,其实就像当铺,有人往里放钱,有人放抵押品来借钱,这种资金的供求关系,其实是决定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么多年我们讲“利率市场化”,其实就是希望找到一种机制,能够让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更好地反映到利率上。DeFi 平台只把可计算性的部分放进来,利率的可计算性也就由此产生了,利率的决定机制就会更加计算性,更加市场化,更精确地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并且这里也不会有什么道德风险——比如贷款人给你利率高,给他利率低,因为是完全计算化的。


如果没有这种全面公开透明的市场,利率的发现机制就建立不起来。当然市场准入还是需要管理,DeFi 也需要社区或者投票机制等等来规定;一旦进来,就变成了一个完全计算化的体系,清算逻辑、市场利率决定机制都是透明的——这就开了一个新天地。 


小跑:我想插一句,刘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就是思考的点——细分。银行有八大风险,我们刚才讨论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人为因素比较多,不是能够完全用 1+1=2 规则来确定;但是对于市场风险,虽然抵押平仓都可以计算,但也会遇到黑天鹅事件,25 个西格玛之外的不能预测或计算出的风险,它可能是市场上的人性的部分、比如羊群效应造成的。 


刘行长:我试图给王玮的“计算性”和“信用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定义:能够“上线”和不能“上线”来区分。


业务也好,工作流程也好,如果它的规则、数据、运行规则是确定性的,那么就可以算作计算性;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它所牵涉到的元素是不容易确定的,可能就没办法变成计算性。比如有些抵押品控制可以在线上进行,有些不可以,因为做不到完全的确定性,没办法在线上进行确定,也就不能归为“计算性”。


玮哥:刘行长刚才对于房产抵押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其实已经在做把房产证放到区块链上这种尝试。大家想一下,如果房产证真的发到区块链上,严格意义上,我们从线上角度来讲,它其实已经可以参与区块链上面的质押平台了——质押这个流程是完全“计算化”了的,所以这件事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他没还钱,房产证最后要被清算的时候是要清算到房子身上的;到时候借钱的人说这是我唯一住房,国家政策不允许把我赶到街上去睡——那就是另外的事了。 


所以强调“信用性”,看这个人有多少套房,清算房子时能不能还得了?这其实是个人的信用本质,跟房产证是不是可以质押、质押是不是可以变成计算过程——这两件事是分开的。


质押流程虽然是人定的规则,但它其实是完全可计算化的。但是这个人能不能睡到大街上,是和信用有关的问题——当初我们是根据他的信用才质押了房产。需要考核他,判断房产证不能进到平台来质押。但是如果信用考核通过了,那么房产证进来的整个质押流程是完备的,所以如果将来清算的时候再出问题,应该是当初信用考察的问题。


小跑:我想插一个问题:设有两种世界,一个是非常明确的规则,不管多么复杂,但是我们能够在线上来实现。另外一个世界规则没有完全定死在线上,没有完全线上计算自动化。现在有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了,大家没有想到的风险;在第二个世界里,规则没有被完全写进程序的世界里,可以被监管突然叫停,来把它控制住,可能这个风险就不会发生。但是在第一个世界中,程序依然自动运行,于是巨大的灾难就发生了。 


如果这样的话,中间有没有一个界限,计算性的部分到什么程度弊大于利?


刘行长:我们尽可能把一些可计算的、规则明确的、数据明确的东西放在线上。但是,首先在制定这些确定性规则的时候,人本身会犯错误;而且,我们在确定规则的时候,也可能会丢下一些本来应该考虑的问题,或者一些不够确定的东西,或者比较繁琐的确定性。 


但是在考虑上线规则的时候,只考虑这项业务本身,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流程状态,不会考虑到现实中会碰到的所有问题。银行金库的设计,硬件会考虑方方面面,双道门锁,但总会有一些漏洞,被小偷发现。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事物的规律实质和逻辑,有没有线上线下的区别呢?我觉得线上线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模型本身可能设计的很好,但是碰到突发情况,可能需要人去干预,比如拔电源。甚至如果规则本身有漏洞,那模型只能继续错下去,除非马上去修改。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玮哥:刚才小跑“监管叫停就可以避免灾难性的后果”——不是很赞同。因为这种时候监管可能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国家的股市有跌停板,美国股市有熔断,有的股市连熔断都没有。但实际上跌停板也好,熔断也好,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心理恐慌,它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现在也还有争论,意义不明。


这就是为什么拆分成“信用性”和“计算性”很重要,因为大部分金融危机是来自于无度的信用扩张、超高杠杆、各种各样的包装。从监管的角度,恰恰是事先预防,或者事先预定规则,可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市场已经出现雪崩时叫个停。


我觉得有很多金融的问题,往往是一种“被计算掩盖着的信用”,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很清晰的区分,导致中心化的账户体系,或者“黑箱式”的数据模型,表面上看是交易、计算性的过程,但其实隐藏着信用的扩张——这才是对金融体系负面影响最大的,其实也是监管机构最担心的。


所以如果我们有更好的办法把这两者拆得更清楚,明确知道哪些创造了信用,哪些没有创造,这样大家可以去监管、观察、评估它。因为我们有技术手段,能够观察到所有的交易、流转过程当中,有没有产生信用派生、扩张、杠杆;而不是只能用监管手段要求提供资产负债表、披露模型算法等等。


小跑:是不是可以打个比方,一个糖尿病人,每天必须要吃药打胰岛素,因为医生说如果不打针不吃药,第二天可能就没命了。但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把身体的各项指标透明出来,可以清楚看到每天的血糖情况,吃一口饭,升高多少降低多少,完全清清楚楚。甚至不用吃药,就可以把身体机能控制很好,保证正常运行?


玮哥:我先引出一个DeFi领域的创新。


在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领域,其实有一个非常实质性的创新。我们现在股票交易所,是挂买单挂卖单进行撮合的模式;这是一个中心化主体的交易形态。


但是在去中心化交易所,没有一个中心化的系统来来做管理,大家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现在交易所长啥样,把它翻译成智能合约代码就行了,也是买家挂个买单,卖家挂个卖单,然后大家价格合适就成交。


后来发现根本做不下去,因为区块链交易很慢,还要付固定的交易费用——这样就有点荒唐。后来,去中心化交易所领域发现了“自动做市商”的算法,相当于有人给交易所提供一个资金池和股票池,做市商不需要挂买单和卖单,只要把这两个东西放到一个智能合约里,交易者就可以从池子里买走股票,或者把股票卖给池子换走资金——这是一种用智能合约充当做市商的一个机制。


我觉得这其实是发现了交易所的本质,也就是“计算性”的特点。交易所本质上就是个“计算性”的场所。以前在中心化系统中,是买卖双方挂单的撮合,有一个撮合引擎;但实际上,在交易所里,所有人角色都是一样的,所以它其实不是“买家”和“卖家”的双边平台,而是“交易者”(包括买家和卖家)和“做市商”的双边平台,做市商提供交易的标的物,不管是资金还是股票,然后买卖者就从里边各取所需——这种“自动化做市商机制”其实更贴近交易所的本质,它才能够获得成功。


一个新的模型,从计算的角度更反映这件事情的本质——就像发现了一个办法,不用再每天打胰岛素了。从计算角度出发的这种创新,可能恰恰反映出了这个领域的本质。很多金融活动的本质就是计算,有时候从纯技术的角度去创新,说不定就更贴近它的本质。


刘行长:事情的本质规律,线上线下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要实现本质或者规律,也许线下的方式更简单;也许由技术来实现,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但根本问题是一样的,无非是因为有了这个技术,我可以更好、更顺畅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要把金融业务搞明白了,才能更好的来用技术;建立在对技术边界逻辑和业务逻辑基础上来监管,才可能更到位。


小跑:我觉得似乎发现了两位思维的差异点。刘行长更多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技术是来服务人的,改进现有流程,更安全更高效。技术的应用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人类形成的机制去优化。


而王老师因为技术的积累,会比我们先一步或者好多步,直接看到了技术最佳的应用可能性,“back to the future”,直接找到了一个最优化的方法。不知道这么理解对不对?


玮哥:或者不应该分开。正是因为规律不分线上线下,共享的是一个本质规律,才会出现当一件事物被挪到线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实现方式跟线下不一样——可能说明我们对这件事的本质规律认识不足,也才出现了计算模型才更贴合本质。


刘行长:规律是一样的,并不等于我们必须要坚持原来的做法;而应该是因为更好的掌握了规律,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假如我是生产刀的企业,比如双立人,我需要解决好“锋利”的问题,这是关键的。但不等于说就可以去打天下,家庭用的刀给屠夫用。我必须给屠户造适用于杀猪的刀,必须了解行业本身的特点,才能够贴近需求。 


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应该对很多人是有好处的。不仅是对传统银行的监管,也包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的青年们——因为他们大部分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没有像王玮这样,把业务的规律本质搞明白,认为只要技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所以我觉得王玮总结的两分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强调技术的边界在哪里,这个边界就是“计算性”和“信用性”的边界。如果不把这个边界搞清楚,把信用系统的事情掺和进来,有可能要坏事。


我再理解一下:是不是把本来的“信用性”问题都计算化了,就可以实现线上进行操作?比如按揭,如果抵押物的价值远远高于贷款的金额,你不还贷款无所谓,我自己可以处理掉。这样相当于解决了“信用性”问题?就像香港的按揭叫做“砖头文化”——尽可能把事情“计算性”化。 


玮哥:业务和技术的边界这件事,在“计算性”这个词上可能有一点点误导。“计算性”其实不是指技术的层面,而是业务的层面,恰好是刘行长刚才所说的——线上线下共享的这个“规律”。


金融服务的某些流程,就是一个计算性的流程,这个流程的差别不在于人做还是计算机做,而在于有没有创造信用,有没有“考察信用”的工作在里边。如果没有,它其实就是个计算性的流程,不管是去中心化交易所,还是当铺式的抵押借贷模型。只是我作为一个技术人,愿意把它叫“计算性”业务,因为它比较适合于计算机实现。


再举个例子,蚂蚁金服基于一个人在它现有系统中的数据,比如采集他日常消费的过程,收集到某个时间点为止的所有数据,然后做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加大数据风控模型,最后把它形成了一个信用额度——这个过程其实是完全线上化的。但是在我的分类里,它是一个“信用型”的业务,因为它可创造信用。


阿里巴巴的模型再先进再科学,它还是信用类的业务,还必须要受到信用类的监管。很多金融创新的成功失败关键点就在这——有没有用一种表面上是“计算性”的手段,线上的手段,掩盖了它信用性的本质。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它的金融创新是高风险的,而且最好做一些事前监管。不能说有技术就牛,在线上就厉害。


反之,如果它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性的业务,那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它去做——因为我们知道里边不涉及信用派生。所以监管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它的根本原因,至少在金融行业,就是没有一个有效区分信用性和计算性的手段。


刘行长:王玮是从“金融业务角度”来分信用性和计算性,我是从“技术运用角度”来理解——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成果,是很有意思的不同角度。


我接下来想问的是:我们一方面对科技有无限的想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发现,技术最后应用的时候会超乎想象,可能原来想象的它根本实现不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想过的事情,它却实现了?


当我们对一项科技进行想象的时候,无论站在什么角度,实际上都是基于目前的状态和认识。所以当它正式投入到应用中后,你会发现原来“想象”的成分太多,可能技术实现不了,可能是技术不屑去实现,或者实现起来成本太高,还不如没有;或者反而实现了原来根本没想到的地方。


玮哥:非常同意。我觉得大部分技术的应用都是这样的。


我讲区块链的时候,经常会举一个怪异的例子:二维码。这个技术1989年就发明出来了,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人们实在想象不出它能有什么用:把一段文字编译成一个图,然后扫描了才能再还原到文字上。它自从被发明出后,就没有变了,就干这么一件事。


但是今天无人不知,它已经变成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入口了。互联网基石HTTP协议的0.9版本是1990年才诞生的,比二维码还晚一年;柯达的第一个数码相机,也是1990年做出来的;然后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O2O电商——到了今天,我们突然发现二维码跟其他技术的发展组合在一起,一下子就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


如果我们三个人回到二维码发明的那几年坐而论道,畅想未来它有什么用,那挖空了脑袋,也想象不出它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所以回应刘行长提的问题,我认为多种技术需要同步发展和互动,不能只看一个点。区块链和比特币12年来基本原理没变,我觉得20-30年以后也不会变,但是几十年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技术,以及我们的诉求和认知的变化,也许共同作用在一起,就能让区块链出现瞬间的爆发。


刘行长:是的。对于技术应用可能也不是考虑单项因素的问题,可能要和很多方面结合在一起。比如“分布式账户”和“共识机制”的问题,从银行业务角度来讲,到底有多少业务是需要“共识”的,至少在目前的业务里,或者今后什么业务可以只需要共识机制,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再比如“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我们是要机械的把它们区别开来,还是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局限在某一点无限想象,最后的结果就是要么方向错了,要么没有用,要么最后应用的范围会超乎想象——不是想象不够丰富,而是不够对路。


但是今天来不及讨论,我们下一次可以详细讨论:是不是“中心化”一定是不好的;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反思;以及“信用性”和“计算性”对监管的借鉴意义。

—  End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7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19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3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45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4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27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7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3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1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4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