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艺术、风口和经济规律:审美疲劳创造永恒?


Listen Later

最近和雕塑家瞿广慈、昆剧演员张冉对谈,跨界交流,很有新鲜感。对谈中,意识到一个现象,许多艺术形式,都不能持久延续,哪怕当初是多么辉煌。这就牵涉到一个概念,美,是不是永恒的?


昆曲是美的,音乐美,唱词美,唱腔美,舞姿美,服饰美。张冉说,是女人的艺术。那唱腔一出声,弥漫的就是女性的美。然而,曾经差不多就湮没了,幸有周恩来的加持,一直延续到如今。前些年白先勇做过一番昆曲年轻化的努力,到大学推广,热闹了一阵。现如今,靠这些体制内、体制外的演员艰难地维持着。他们有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昆曲发扬光大的愿景和毅力。


我问张冉,昆曲是应该推陈出新,还是保持传统?问的时候,我自己突然感觉,这恐怕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如果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为昆曲加入所谓现代元素,昆曲恐怕就不再是原来的昆曲了。如果保持传统,所谓原汁原味,保持正宗,可能就如同博物馆的展品。博物馆里是已经固化的以往,昆曲是还有演员演绎的活化石。虽然在动,好像是活的,但终究是化石。


于是,想到中国的戏曲。


京剧,徽班进京,皇恩浩荡,吸引更多的精英加入,有演员、有编剧,还有各类捧场的,在那时的氛围下创新,涌现了一批名角。但盛况也就维持两代人多一些,真正的顶峰是梅兰芳他们那一代,后来虽有余波,不过是诗的晚唐。现在看,经典的戏、经典的唱段、经典的流派,就是那一代的。京剧迷,依然不少,迷的就是那些流派和唱段。


越剧,源自绍兴所属嵊县山沟沟里的的笃班,一班艺人跑码头跑到上海混饭吃。有大胆的艺人适应那十里洋场的潮流,改造了剧本和唱腔,于是便有了越剧,一下子成就了十姐妹。《红楼梦》可以说是最后的辉煌。山间清清溪流突然变成长江巨浪,然后就余波不兴了。现在,在上海、浙江的公园里,人们在唱的依然是十姐妹的唱段。


上海的沪剧,也是如此。在上海本地小调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他剧种,甚至西方话剧的元素,叙述的是当代故事,所以开初叫文明戏。同样是一代艺人,以后,就是重复了,再没有新的剧目、新的流派。


其他剧种,包括娱乐形式,都是如此。春晚,经典之后,只有失望,还不如那些戏剧,虽然没有吸人眼球的新经典,但老经典依然有人不断回味甚至学唱。


电影如何?实际上,电影除了拍摄这个外在样式,今天的电影早已不是过去的电影了。


广慈说,“任何时代都是青春崇拜的时代。但我们那个年代的青春崇拜有怀旧性质。今天没有怀旧,只有青春。”今天的年轻人是不是只有青春,没有怀旧,不好说。但这说明作为雕塑家,他直接体会到了今天年轻人在审美上与他的不同。他的艺术品要商品化,就要面向市场。面向市场,就有顺应当下审美趣味的问题。要面向年轻人市场,就要顺应他们的审美趣味。所以广慈有时感觉有自我扭曲。他认为不怎么好的形式,他的年轻助理们却认为好。他总觉得是因为商业化的无奈,为了公司生存的无奈。


我说,想想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扬州八怪、吴昌硕、梅兰芳等等,哪个不是面向市场、面向金钱创造了没有铜臭味的美?如此看来,艺术,在创造中真没必要把自己拔离地球。时代变了,你原来的艺术语言不适应了,需要改变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美的,世世代代被人欣赏,但“诗经”那套表现方式,在后世只有借鉴意义,已经很难再被复制。“古诗十九首”,后人依然在吟诵,但那文学样式,后人再没能创造那样高度的美。唐诗宋词,也是如此。


那些美,是永恒的,但创造那些美的方式,却不是永恒的。


我们把目光转向组织管理。人们总期望能找到最佳的管理方式,比如组织架构、人员管理等。你会发现,这个领域跟时尚界差不多。层级管理、扁平化管理、后台决定论、中台决定论等等,各种口号不一而足。热闹一阵,人们又开始提出新的模式、新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更好地服务个人客户,提高效率,防范风险,银行提出了信贷工厂模式。好处是,业务标准化、风险评估标准化、操作流程化标准化,效率提高的同时,可以防范基层一线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于是对原有流程、制度等进行大规模改造,培训人员,业务面貌焕然一新。很快,这个机制又发生了问题,效率下降了,前线没有主动性,产品和管理流程无法适应各地不同的客群需求和风险逻辑。这时,同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又引进了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好处是,更亲民,更贴近客户,可以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开始试点,效果不错。但轰轰烈烈以后,也就偃旗息鼓了。原因是,中国的社区千千万万,不同于富国银行所遇到的社区,客户的需求完全不同。


员工的管理和考核。评比先进、劳动竞赛、绩效挂钩、360度评价、平衡记分卡,林林总总,一开始往往都非常有效,或长或短一个时期后,效果越来越差,员工依然疲疲沓沓。


评比先进,开始对员工有着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做得好,不仅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能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一定时期以后,就成为例行程序,甚至变成轮流坐庄。搞得不好,还会瓦解团队的凝聚力。奖金,从最初的激励,最后变为员工应得的薪资福利的一部分。绩效挂钩的方式,最后则变为员工与企业相互算计的工具。再科学的考核方式,一定时期后,总能被聪明的员工找到漏洞,在尽可能少付出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些年,许多人都热衷于寻找风口,但风来得快也去得快。所谓传统的商业模式似乎奄奄一息,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接着一个,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共享经济、P2P、众筹等等。即使是一些看着还非常热闹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名的商业模式,实际上都已经讲了许许多多的新故事,即所谓的“迭代”。也可以说,其中的一些所谓模式,虽然还在“风光”,实际上是在勉强支撑,靠的是不断的新故事、新并购在维持。


美,是永恒的,一些美的存在形态也是永恒的,但美的表现形式则不一定是永恒的。王羲之的书法美,是永恒的,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可以欣赏,可以学习。但后人写和王羲之一样的字,就不能叫“书法”,也不能打动人。所以,一千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书法家,在崇拜王羲之的同时,都在试图打破王羲之的束缚并超越王羲之。《诗经》中作品的美,是永恒的,屈原《离骚》的美是永恒的。唐诗、宋词,如今依然感动着互联网中的人们。但是,今天的人,虽然还有不少人在吟诗作词,基本上也就是自娱自乐了。王羲之的书法,作为一种存在的美,是永恒的。但用王羲之这样的表现形式去复制这样的美,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就基本不会成功了。同样的,《诗经》、《离骚》、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作品的美是永恒的,但国风、屈赋、七律、七绝、词,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美的功能已经衰竭,或者说其表现美的能量已经被前人耗尽。


梅兰芳、周信芳那一辈京剧演员之后,还是有一些不错的名角,但他们只能重复梅兰芳、周信芳们的经典,就像我们背诵唐诗宋词,基本上没有新的创造。越剧、沪剧等,同样如此。不是说以后的演员不想创新,有想走出自己路子的演员和团体,但热闹一阵以后,就悄无声息了,比如浙江的小百花们。越剧、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创造新的美的能力已经没有了,也或者是人们对这种表现形式已经有审美疲劳了,除了原有的经典,不再有审美反应了。


艺术如此,制度、机制、模式、范式之类,同样如此。事物的本质、规律,是永恒的,但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形式却不是永恒的。“百代皆行秦政法”的秦政法,虽说延续了两千多年,实际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汉代一变,分封与郡县并行,逐步演化为郡县,但贵族依然是政治的中心,以至于魏晋的门阀制度。唐代一变,开科取士,平民有了上升的通道,但还是豪门当道。宋代一大变,完全的平民社会。元、明、清,继续有变化。政治制度在变,经济制度、货币制度也在变化。希腊的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希腊城邦的恒久远。这是说,无论是一个机构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考核制度,还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都没有最完美的,更不会有“长生无极”、“与天久长”的制度和模式。任何制度、模式,其能量、其效用,都会逐渐耗散。


人,以及人类社会,是一种与环境互动的存在。制度、机制、各类模式,既是人类社会本身,也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环境。互动,既有人和人类社会正向适应环境的方面,也有反向适应或冲撞的方面。反向的适应或冲撞,对环境,即制度、模式效用的损耗容易理解。正向的适应,同样是在消耗制度、模式的能量和效用,因为所谓正向的适应本身,就是一种减少或平缓制度、模式等对人和人类社会自身冲击的谋略和方式。当然,这种适应,往往是无意识的。比如员工考核,目的是为了激发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开始,员工或许是抵制,或许是兴奋,但企业的价值创造是增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慢慢适应了这种考核制度,并且摸到了这种考核制度的门道,转而利用这考核制度的门道或缺陷,最小化自己的付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好的制度、好的商业模式,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僵化、毫无生气的原因。这时,便有了改革和创新的呼声。人和人类社会,对于他们所处的体制、制度,同样会有审美疲劳。


我们现在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机制,也正遭遇着审美疲劳。现在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机制,是应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滞涨而建立起来的,已经有效运行了四十年,可以说,其能量、效用进入衰竭期,需要进行模式转换了。相应的,货币、货币体系、金融体系,包括各种商业模式,是可能被颠覆、被迭代的。但是,颠覆、迭代后的状态,以我们现有的逻辑是想象不到或推论不到的。只有到了新的模式成型后,专家们回过头来研究,才发现当初没有逻辑的颠覆与迭代,实际上是有清晰的历史传承逻辑的,并且,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艺术也如此。总结音韵的规律,遣词用字的规律,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美。一旦以为只要符合平仄格律、对仗工整、用典巧妙就可以达到美了,那么,诗的美就消失了,格律诗这种表现形式也就徒具面目了。于是,真正的艺术家,这时就会突破这类规则,寻求新的表现形式。


值得深思的,或者说值得深入研究的是,为什么有些艺术形式、社会制度、商业模式具有比较长的生命力,而有些则是昙花一现。这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当然,简单说符合什么什么规律,跟没说一样。比如,商业模式,说一种商业模式有比较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其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市场规律,听着永远正确,但并没有说明任何问题。但似乎有这样一种可能,有些艺术形式,有些制度模式,其本身的框架相对具有开放性,有不断自我改进和更新的空间,因而能保持较长的生命力;有些艺术形式,有些制度模式,其组成的框架相对封闭,虽然特色鲜明,但没有改进和更新的空间,因而生命力较短。


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是,过去的不等于就是过去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借先秦文章突破了魏晋骈体文的萎靡。欧洲的文艺复兴,借古希腊文化和艺术开启了现代思想之门。清末书法家搜寻上古吉金文字、汉魏碑版,开拓了书法表现的新境界。这些相当于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并不是简单复制以往。因此,过去的,所谓传统、所谓旧事物,并不就是消失了,没有生命力了,更不必然是先进落后意义上的落后。在一定机缘下消失的过往可以重新焕发生命力。然而,过往的重生,一定不是过往的重复;过往的重生,同样具有两面性,并不必然能创造美和价值。


现在,90后、00后们时兴新国风、新国潮,穿汉服、穿唐装,青春崇拜的同时,好像并不是不怀旧。他们比广慈的怀旧更遥远,广慈这辈人的怀旧,了不起也就是民国。张冉一声声汤显祖创造的美,延续了六百多年,没有理由不发扬光大。这代年轻人,比我们这代,眼界更宽广、思想更开放,当然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7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19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3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45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4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27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7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3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1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4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