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坛

银行现在究竟有多难?


Listen Later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今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这段话零零后的小朋友们应该没听说过。但在那个时候——2010年前后十年,是中国银行业最高光的时刻。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银行也是。但即使是在那个高光时刻,这句话马上招来批判,不只因为听起来有点炫富拉仇恨;更是因为在大家的认知和理解里,银行怎么能赚钱呢?银行的钱是给实体经济用的,应该是支持大家的。

可惜,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银行也是个企业。也有股东,也要养活员工,也要发展,所以也需要赚钱。

而现在,在实体经济下行、大家都需要用钱的时候,却发现银行自己居然也更困难了——好像战场上的防卫部队,本来任务是照应前方冲锋陷阵,低头一看自己腹部居然也中弹,流血不止。但还是要掩护大部队,还是要完成炸碉堡的重任,所以快牺牲了但还是不能牺牲,甚至没有牺牲这个选项。

我们这些年应该都有耳闻:中小银行非常困难,甚至濒临被重组的边缘。再看看商业银行核心经营指标之一——息差,几年来持续收窄,去年就已经降到二十年来最低水平。别说支持经济,看起来似乎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那该怎么办呢?

00:04:38

01 银行到底是不是一个应该赚钱的行业?如果是,该赚多少钱才是合理?“赚钱”和“支持实体经济”哪个更重要?

银行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赚钱,作为商业机构理所当然应该赚钱。至于赚多少——关键在于每家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能否找到合适的客群、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成本,最终才能获利。

如马克思所言,平均利润率的概念仍然存在。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和市场上各经济主体之间也在竞争,资源配置基本上是平均率。

但银行又和别的行业不同。其特殊之处在他要保护客户存款、和经济运转密不可分、且需要强监管。全世界都把银行都视为一个特殊行业——即使在这种“特殊期待”加持下,它仍然需要赚钱。

银行具有特殊功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市场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配置。尤其在我国,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仅需要符合市场规律,还需要满足国家经济体的长远发展需求。从此角度看,银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这些是应该做的,与自身盈利并不矛盾。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在某些产品、服务或者某个时段、某些领域做一些让利——银行会自己评估和平衡,这个调整本身也是市场行为。

00:09:22

02 净息差为什么对银行如此重要? 而当前银行的息差已经低到什么地步了?

从历史到现在,尤其在我国,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形成的息差。我国银行收入80%以上靠息差——息差是衡量银行经营的关键指标,关系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银行能否健康地支持实体经济,与此指标有关。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出现持续收窄趋势,已经连续降了很多年,且降幅越来越大。2023年降至二十年来最低水平,从当年“赚钱不好意思”的4%以上息差,降到目前1.69%——已到“合格审慎评估”的警戒线。

更严重的是:很多银行的息差已经低于其不良率。非上市股份行与城商行的息差压力更大。中小银行更惨。

大家需要明白一件事:利差并非盈亏平衡点,里面还包括银行人员的工资、银行投入的设备、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等投入、还需要核销不良资产。另外,在经营过程中收到贷款利息时需要支付6%的增值税——还有很多运营成本需要扣除,才是银行可能赚到的利润。从这个角度看,1.69%的水平已经相当严峻。

银行的难处:大家一方面批评银行,发展这么多年了,怎么还靠利差?国外银行已经拜托了依赖利差的阶段,有大量中间业务收入、服务费和其他收入,占比可达40%左右。问题是,我们的市场上不允许收费,甚至还要降低收费——为了让利。许多传统服务本来就不收费,由于竞争关系,更收不了;一些原本可以收费的业务、一些新兴业务收费,会被认为“乱收费”。所以目前我国银行的处境是:息差降低了,但不能收费,找不到其他收入源。

还有一个问题:国家现在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降低贷款利息,刺激经济恢复;但是需要融资的不只是企业,银行也需要。银行融资主要靠吸收存款、央行再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如果存款利息不降低,银行吸收资金来源的成本也无法降低。

最后还要应对不良的增加:目前的情况是社会融资成本即使不再下降,对银行而言仍然非常严峻。经过三年疫情,去年的恢复并不理想,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包括个人收入下降。个人消费性贷款对资产质量的压力非常大,今年已经开始增长——对银行而言压力会更大。

00:16:04

03 息差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资产负债两端在挤压”——具体是怎么被挤压的?实体经济疲弱,为什么存款利率还在上升?

资产负债两端挤压:需求疲弱、让利实体和稳增长政策背景下,贷款利率持续走低,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降。但是存款利率却依然刚性,负债端成本不仅没有下降,存款成本还在刚性上涨。不仅刚性上涨,还出现存款定期化、长期化的趋势。企业存款成本也居高不下。

从国家观念看,包括政府部门都认为存款是老百姓的,利息降得太低对老百姓不利,在通胀下会越来越贬值。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中国储蓄率太高,应该把钱赶出去,但银行又需要足够存款才能放贷支持实体经济。银行自身也面临这个问题:利率太低,老百姓把钱拿走,银行就无法发展,需要稳住存款。因此,双方都无法把利率降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矛盾,希望银行多放贷款。如果要放贷款,就需要多吸收存款,存款利率就不能降低。如果存款利率不能降低,贷款利率一直在降低,利差就收窄。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目前存款定期化和长期化趋势明显,企业和个人都倾向于选择定期存款,且期限越长越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特殊阶段,企业尚未找到更好的投资方向或认为风险太大,个人在经历了前几年疯狂投资理财和股市后,近两年尤其是去年亏损严重,现在不敢投资,纷纷回到储蓄。

此外,不再购房或售房后资金回流,收入预期降低,为防范风险而以存款为主,也是存款增加的原因。

尽管如此,这些依然都是阶段性因素,当经济重新发展、投资渠道增加时,这部分资金仍会流出。

00:23:22

04 银行们该怎么办?

在可见的未来,息差会继续收窄,这可能是银行业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暂不讨论政策方面的动作,银行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银行能做的主要有两件事:控制负债成本和开源节流。如果第一个无法做到,只能尽量压缩成本。为了控制成本,银行可能会减少数字化转型、科技投入和人员招聘,这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同时,银行还可能削减网点成本,但这会影响服务质量。新产品研发、培训等短期见效的投入也会减少。

开源节流”,目前主要是节流,开源难度很大。尽管资产难以增加,银行仍需支持实体经济并增加贷款,这可能增加不良资产的风险。银行需要在支持贷款和控制不良资产之间做出平衡,因为不良资产会导致资金短缺,而利率无法提高也限制了收入。

在无法开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节流解决问题。但节流对未来的影响以及能坚持多久,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00:27:06

05 同其他国家相比,哪里的银行们最难?

在当前市场上运营一家银行,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能。

对比东南亚银行业:虽然经历了97年金融危机,但银行在大多数国家仍是垄断行业。当地市场对银行非常友好。某些国家虽然利差不到3-4%,但多年来非常稳定,一直在3%左右。存款成本非常低,活期基本为零,定期不超过3%左右。

这些银行似乎其实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不再发生97年那样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就可以躺平。然而多年来,它们却喜欢用各种创新方法来增加收益,尤其是中间业务收入。问及原因,它们表示97年的不良和金融危机让大家感到恐慌,寻找更多收入成为一种习惯,如果再次发生当时的情况,至少还有保底方案。与我国银行现在的经营环境相比,感觉它们更轻松一些。

00:29:25

06 尴尬又困难的中小银行,为了生存不断“下沉”

2023年银行财报陆续发布,一些上市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数据,有点让人惊掉下巴。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类似的情况被披露。

当前经济形势变化,使得中小银行的运营变得更加困难。传统上,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和高端客户,小银行则服务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济运行方式也在改变。中小企业现在可能处于国际化的产业链中,单靠一家小银行难以满足其需求。此外,个人流动性增大,即便有互联网服务,也难以弥补小银行的不足。

我国的数字化银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这迫使企业跟随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大银行在这方面具备优势,而小银行则难以提供同等水平的服务。这对小银行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尽管如此,小银行仍需承担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责任,这进一步增加了它们的负担。

去年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中小银行面临三大风险之一。为了促进经济恢复增长,监管政策要求所有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设立考核指标。这使得原本不重视小微企业业务的大银行也开始涉足该领域,进一步挤压了小银行的市场空间。六大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贷款占比增加,使得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受到冲击。

刘院长最近走访了一些城商行,发现他们开始向农村发展。这是因为城市中的客户基础薄弱,房地产领域风险大,转向小微企业后又面临大行竞争。城商行在城市中反而失去了优势,因此开辟新的农村市场。

未来,关于“银行”这件事,需要社会各界的准确认知:

银行是一个商业机构,而非钱袋子。保护存款者利益是第一位。不要把银行看作是大钱库,认为一旦有困难,只要银行这边“割一块肉”就可以。

现代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银行服务的基础上。所有运行都是在银行账户体系上进行,一旦银行出问题,就无法进行操作。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银行的安全运营。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个问题:银行的风险涉及整个经济。

另一方面是财政问题:我们现在对财政的认知仍然非常传统,将财政理解为管理好钱包——这是财务管理的概念。在现代财政中,它不仅是国家的财务管理,还是守住钱袋子的问题,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遇到宏观问题,不是是否愿意付钱的问题,而是采取了哪些手段。如果为了守财而放弃宏观调控功能,是不合逻辑的。

00:39:38

07 “出海”是出路吗?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出海确实是个亮点,银行支持企业出海也算是支持实体经济。部分银行是否能抓住这一趋势,快速稳妥地在这场棋局中取得成功?

企业出海与银行出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出海需要金融支持,银行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提供融资和支付结算等服务。对于银行而言,这是一个发展机会,但前提是银行需要具备足够的资本、业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还需要人才和技术储备。

银行出海并不像其他工商企业那样简单。除了产品和服务,银行还需要赢得当地居民的信任,这比单纯卖产品要复杂得多。国际性银行在其他国家开展本地业务,通常面临严格的监管和信任问题。

我们在中国有150多家外资银行,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它们,也不信任它们,所以它们的规模很小。银行出海并不容易,只有少数银行能做到。即便如此,这些银行在海外的业务比重也不会太高,对其整体盈利影响有限。

银行出海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是中小银行,需要对自己的定位、未来形势的判断以及如何度过当前困难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才考虑是否出海。“出海”这件事,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 延伸阅读 ·《哈佛商业评论》:解码中国企业“新远征”:逻辑变迁+他者视角+行动建议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墙裂坛By 墙裂坛

  • 3
  • 3
  • 3
  • 3
  • 3

3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墙裂坛

View all
疯投圈 by 黄海、Rio

疯投圈

107 Listeners

雪球·六点半热评 by 雪球

雪球·六点半热评

2 Listeners

钱粮胡同FM by 住在胡同里的野人

钱粮胡同FM

19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3 Listeners

晚点聊 LateTalk by 晚点 LatePost

晚点聊 LateTalk

23 Listeners

起朱楼宴宾客 by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45 Listeners

麦子店圆桌Night by 麦子店小二

麦子店圆桌Night

4 Listeners

高能量 by 李翔李翔

高能量

27 Listeners

三点下班 by 李永浩,星辰

三点下班

17 Listeners

中金研究院 by 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

10 Listeners

知本论 by 知本论

知本论

4 Listeners

截胡不截财 by Jeff

截胡不截财

3 Listeners

面基 by 面基

面基

21 Listeners

厚雪长波 by 雪球官方账号

厚雪长波

8 Listeners

投资实战派 by wong永庆

投资实战派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