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又到了墙裂坛首席宏观分析师做客的时间,不出意外肯定又到了联储会议和宏观的重要节点。周三,6月15号,我们迎来了甚至可以说是本世纪标志性的FOMC会议。
这次会议使市场哗然,也让我们给联储新贴了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贴这个标签?本次鲍威尔的发言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点?未来预期是缓和了还是更悲观了?以及香港的中资海外市场是否暗流涌动?
文字稿:
1. 回顾本次FOMC会议
小跑: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次会议:
l 这次FOMC決定加息75个基点。如果非要给这次会议的决定加一个标志性描述,应该是:“首次偏离了本世纪以来联储每次加25个基点的传统”、“偏离了上次会议设定的(也是市场默认的)50个基点的预设”、“近30年来,也就是1993年以来第一次加息75个基点”。
l 但也不能说是“惊天意外”:会议之前,5月份CPI通胀数字已经达到8.6%,已经超出预期,市场也有了新的预期。FOMC当天17家大型投行券商11个都猜75点。
l 本次声明中的金句包括:鲍威尔说“预计加息75个基点不会成为常态”,“下次可能回到50或可能还是75”——态度看起来非常的不明朗。宏观数据也有一些修正:今年的GDP的增速已经大幅下调到了1.7%,之前是2.8%。所以基本已经是一个“滞胀”的设定——GDP增速小于通胀。总之,这次会议的讯息就是: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治理通胀”,牺牲市场保经济,“软着陆”什么的都变成了次要考虑,又一次“whatever it takes”。
当天的市场,会议之后股市和债市都上升。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每次鲍威尔讲话当天都涨,也许讲话水平太高,大家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一觉醒来发现情况不对,于是第二天会跌。这好像Fed打了你一巴掌,然后给俩甜枣,说亲爱的这不是常态,你反而被PUA觉得很幸福——此类行为有个名字:“渣男”。
郑朗04:07
我在加息前一天还发朋友圈说,应该不需要加到75点,但转眼就被打脸。但为什么当初觉得75点必要不大?
l CPI升到8.6%是很高,超预期没错,但这个数据大部分是由能源和食品,尤其是燃油引起的。如果看核心通胀的话,实际上增长率是6%;比之前三、四月份的6.5%水平是低的;在看排除食品和能源的通胀率,上一期是6.2%,这期是6%,比预期(5.9%)稍高一点点,但比最高点有在回落。
l 能源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联储能够决定的,加息对油价本身影响很有限。我么也看到了加息以后,其实油价没有太大波动。
l 再加上鲍威尔上一次的原话是“not actively considering”加75点,当然话没有说绝,但是从这个方向上来说,显然当时是没打算加的。
其实长时间以来,我还是比较挺联储一贯态度的,虽然大部分时候都觉得反应慢了,但他的整套框架还是很完整的。宏观政策很多时候是根据“现有情况”去制定的,做交易可以猜将来怎么动,但是宏观政策不大可能这样做。
首先猜不准。如果去年下半年是二手车引起通胀上行,但没有扩散到其他领域。后来八、九月份港口堵塞,供应链不畅,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也不能依靠货币政策解决。但是如果这些问题都顺利解决、且俄乌今年没有打仗,通胀是不是很有可能真的是“transitory”的?可能性是蛮大的。
所以他确实是运气不太好,很多意外撞在了一起,导致通胀像接力棒一样,始终没有办法下来。而且加息过快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可能导致30年代的大萧条,或者日本的90年代。
这一次,鲍威尔不惜破坏自己长期积累的“信用”加了75点。但这75点真的一定要在6月份加吗?6月加50点,下个月再加75点可不可以?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看一下联储官员的点阵图,年底中位数3.5%,离上一次差250个点,平均年底之前可以每一次50个点,再多加息一、两期也可以,只是个分布的问题,根本不用这么着急。但他为什么一定要赶着加?我能想到最合理的解释,只有对预期进行超前管理。不是对货币政策本身的预期,而是对整个通胀的预期。只有超预期的紧缩,才能管理住超预期的通胀。
鲍威尔声明和上一期相比有很多不同,但最主要一出:上一期里面有一句话“with appropriate sense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committee,expect inflation to return to its 2% objective and the labor market to remain stronger”。这次这句话删掉了,却在文末加了一句:“the committee is strongly committed to returning inflation to its 2% objective”。
把“劳工市场”这块删掉,可能是在平衡就业、基本面、通胀。现在看起来是下了一个决心,基本上以通胀为主,不再看其他了——如果通胀压不下去,那么衰退一样会到来,大家的消费一样会下去,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我们不如干脆就衰退了。
2. 美联储正式成为“渣男”——Who watches the Watchmen?
小跑12:37
当“天启四骑士”一个一个到来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不再联储预期之内的意外情况。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自己和整个经济不会突然翻车。但这确实很难,跟我们做交易是一样的,timing非常重要,早一步或晚一步都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可我们为什么要给它贴上“渣男”的标签?其实不是没有原因的。
还记得上次联储会议,鲍威尔的语气和发言,不管怎么解读都像是一个“保证”——超过50个基点的加息是不太可能的,原话当然非常模糊,但整个市场就是这么理解的。才过了6个星期,就加了75个基点。这就像上次众目睽睽之下,你把“75点”撸到桌子底下,还放进抽屉里;这次直接拍在桌子上——这样的话,所谓“前瞻指引”的point在哪里?
毫无意义。“前瞻指引”保质期还不到40天。
如果说他想给市场一个超预期管理,以更“鹰”的态度来管理将来可能更高的通胀,那么市场会不会以一个更高的预期来跟你对峙?反正通胀预期上不封顶。大家不等于是重新开了一桌,然后在新赌桌上赌通胀能到多高?
而且,“渣男”标签已经贴上,前瞻指引的“信用”已经受到破坏,可是联储自己好像还没察觉。就好像渣男已经被人肉、上热搜、社死了,但是渣男自己并不觉得,还认为自己是男性的楷模?
所以,这就是一个“既要还要”的问题:市场其实只想要一件事——你要不就坚持你的指导原则,要不然就做“正确的事”,执行正确的政策。市场想要的“确定性”,它并没有给出。新债王冈拉克说:“还不如直接加20%,一步到位,然后公开宣布任务已经完成,不再加了”——这样市场一定新高。
最后就是会议一天前《华尔街日报》疑似泄露决议这件事。同一个记者,上一篇文章说“高于50个基点是不可能的”,但紧接着会议前一天又写“本次会议有可能出人意料加到75点”——这两篇文章转折力度之大,大家不得不猜测你可能想用“泄露”来操纵一下市场预期。
郑朗16:42
当我们说“预期”的时候,其实是有两个:一个是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一个是对“通胀”的预期——这两个预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当你对紧缩政策的预期强时,对通胀的预期自然会弱。所以再开一桌以更高的通胀来对赌的情况,应该不会发生。鲍威尔现在改变的是对紧缩政策的预期,变得比之前更强,对通胀预期形成打压。
你可以认为制造第一层预期,然后再打破它——本身就是一种操作的方式。这种操作当然不可以频繁使用,如果完全没有任何信用,那你超不超预期就没人关心了。对于通胀预期也不会有任何效果了。
但至少过去几十年来看,至少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联储还是珍惜自己的信用的。只是因为现在是一个非常时期,所以逼着它使用了藏在桌子下面的一个“新技能”,但这个技能一旦使用,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冷却时间,是不可能频繁使用的。
3. “干脆一次性加息到位”为什么不行?
小跑18:56
对,但是这里就会有timing的问题。据史料记载,联储一般会一直加息,直到“something breaks”。因为通胀是一个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CPI一般都是在衰退期间、或者之后才会到顶。所以联储和央行几乎一定会“hike into a recession”。
现在比较尴尬——如果说衰退严重,它需要转向,但通胀没下来;或者通胀下来了,但是衰退已经无法挽回了。
郑朗20:14
当然非常困难。你几乎没有办法做到“刚刚好”,在最需要的时候加息,最需要的时候减息,历史上几乎不存在,几乎一定是滞后的,因为“预测”是不可能的。
“干脆一次性加息到位”为什么不可行?有两个原因:
首先,作为央行,瞬间加高息是极其危险的操作,后果比慢慢加可能要严重好多倍。伯南克说大萧条就是联储30年代加息太快,捍卫黄金储备,而引起的。
第二个原因,50点和75点,对于基本面的影响真的差很多吗?甚至缩表,一个月少几百亿,相比整个美国经济的体量,真的很多吗?其实没有差很多。所以它的作用就是管理预期,如果一次加200点,把弹药打光;后面如果需要再次影响大家预期时,难道要加300点吗?
说到衰退:我之前觉得为了把通胀压下去,而引起衰退,感觉有点像是为了减肥去吸毒——完全不合理。但是现在看来,可能不得不做。从历史来看,这种高通胀要想在不引起衰退的情况下压下去,基本上不太可能。
所以现在要放弃幻想,“既要又要”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别忘了联储讲话里用到“strongly committed to return inflation to 2%”——而“strongly”这个词他是很少用的。
看港股,最近整个大盘是涨的,新东方涨得很快,但是能源板块(除了石油)是跌的。能源股为啥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看到联储这个态度以后,基本上已经在“price in”衰退的情景,也就是能源的负面影响。
另外,如果看利率曲线——3月底4月时,2年10年已经倒挂过一次,最近又倒挂了一次;我们常说“倒挂之后常有衰退”,它这次还倒挂了还不只一次,虽然每次时间不长——这么看来,完全倒挂已经很难避免了;而且如果没有办法压制住通胀,衰退还是会到来。
所以,不如干脆由联储来主动引发,至少能对通胀有一个交代。
小跑25:14
至少联储的“本职工作”可以交代了。
这么多年来,联储身上扣的帽子越来越多的,本来它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金融稳定和抑制通胀;可现在市场大跌也是他们的锅、就业也是他们的锅、现在看来ESG也是他们的锅。所以起码先把自己的本职保住。
现在肥胖已经把心脏挤压到最后一口气了,这时我如果吸个毒,也算是买时间,暂时让我瘦下来,给心脏多一点空间——后面就要看能不能控制住毒瘾了。
郑朗26:00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也代表联储对美国经济的潜能是有信心的,认为即便是衰退,美国还是能走出来——这和日本是不一样。日本衰退以后就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再起来;而且它现在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家是反过来的。
小跑26:24
对。昨天晚上10年日债飙升80%,大家都看日本央行会作何反应。结果日央行说了一句:“会继续无限量印,直到没人出价(until there's no bid)”,直接将了市场一军。
郑朗26:43
为什么日本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情况和美国是相反的。无论经历衰退还是通胀,美国心里那团火、奋进的劲头和潜力是在的。
小跑26:58
它觉得自己任何国运的挫败都是“transitory”的。
郑朗27:01
而日本就不是这样。为什么日元都贬值到快140了,央行还是宽松?因为日央行觉得这个是千载难逢的、改变日本人紧缩预期的机会。美国欧洲巴不得把通胀压下来,但是日本恰恰相反,只要能够改变日本人的通胀预期,就宁可付出这个代价。而且这个机会确实是千载难逢的。
小跑27:47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别忘了量宽QE创新的始祖还是日本,但这里有个不同——美国和其他国家央行的量宽,直接影响的是广义货币(M2),但是日本的量宽更多是基础货币(M0)。美国广义货币大概是基础货币的四、五倍;但是日本的基础货币大概600多万亿,广义只有1000多万亿——比例比美国要小得多。所以别看日本如此坚决的QE,它扩大的一直都是“base”,影响不会像美国这么大。
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日本看不到通胀的原因。也是它20年来的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导致的。
郑朗29:24
日本的资金很多,都在银行体系里,哪怕赚了钱,利润也放在银行里,也不给员工发工资,也不怎么投资,所以它QE来QE去其实意义不大——这些钱没有办法有效地进入到实体经济。这确实是跟美国不太一样的地方。
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投钱,不愿意把钱花在员工身上,投到实体里面?还是因为前面说的“预期”。日本对自己经济本身的预期很低,有钱还不如回购自己的股票,或者去海外投资。我给员工加工资,他们也不会努力干活,而且物价也没有涨,我也没有必要加。
所有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又回到为什么央行要想办法把通胀预期降下来——因为它是牵一发而动全局。通胀预期如果起来,企业会有压力,会给员工加一些工资,员工的收入起来了,是不是消费就会跟上来?在实体经济中去投资,回报率也有可能涨起来?归根结底都是预期影响。美国的潜力还是很强的。
4. 未来会更悲观还是更乐观?
小跑31:08
但是,我在看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sentiment)时,发现现在的信心是非常糟糕的,应该是40年左右最低的,只有50.2,比新冠疫情、911、互联网泡沫时候的sentiment还要低。要知道2000年信心指数是接近150的。
这个数字让我不得不怀疑美国的火是不是也要熄灭?或者是大家来到了一个转折点?《第四转折》中说我们已经到了一代人的折叠点,这个时代普遍的特性是:大家觉得前景黯淡,年轻人都不相信权威、不相信政府和机构,比较反乌托邦。
郑朗33:00
我刚才说美国的预期的“火”是指长期的,而不是当下一、两年的。当然偶尔会悲观,但长期来看,这个国家基本上还是偏乐观、偏正面的预期。但“很乐观”也很难,只能说它可以根据情况快速变化。
想一想这些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因素——通胀。想象如果到年底,俄乌和解,油价重回100以上,中美人民的友谊平稳下来,预期也是可以改变的。当然也有可能年底油价直接飙到200,俄乌冲突进一步扩大,欧洲甚至直接参与——一切变得更差,也不是没可能。
至少我在美国待这么长时间,感受更多是人们做事情的积极态度,不太会躺平。当然今年确实是一个长期的拐点,今后100年美国也许都会走下坡路。美股最近也开始回调,已经过了30年代大萧条以来接近100年一直上涨趋势的拐点。
所以乐观和悲观都会根据现实调整。
小跑34:58
是的,人是观念的动物。现在至少有几个可以调整的参数:欧洲有一个“自我强加”的能源危机;中国有一个“自我强加”的封锁;日本有一个“自我强加”的货币贬值(并不需要把收益率固定得那么低)——这几个因素都可以调整。如果俄乌停火,解除禁运,全国解封——大家马上就会欢欣鼓舞。
郑朗36:10
如果说对未来的预测,真要问我说下半年有没有可能发生一些完全超乎意料的黑天鹅,我觉得可能性还是蛮大的。但并不知道在哪儿出现,只是有这么一种直觉——现在这个体系不稳定的核心,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就像大地震前的一些小地震。我们已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和平期,积累的风险,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我们也许真的可能处在超级强震的前兆,但这个系统到底最不稳定的点在哪,不太清楚。
小跑38:32
前两天看Drukenmiller的访谈,他也是这么认为:现在的情况他从来没见过,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从前,我们还有个避风港——债券;但是央行这么多年的骚操作,已经把债券搞得完全看不懂。于是我们所有人都面临一个“无处可躲”的境地。
我也在担心:如果美元指数飙升,外国投资者在购买美国国债方面遇到困难,大多数资产价格都会继续下跌——这就不是美国加息资本流入的问题了,而是所有资产都受到了影响。如果外国不再积极购买美国国债(最近中国减持明显),意味着联储必须自己买;如果私人部门购买,那对于股票和其他资产是个取代效应。
再量化一下,如果美国债务达到30万亿美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高达3% ,那么仅联邦利息支出就将达到9000亿美元。从赤字角度来看,每年需要融资的资金远远超过1万亿美元。
如果照此发展,资产价格会变得更奇怪,直到出现转向。而联储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控制通胀的决心,也只有当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时,才会转向。于是:事情变得糟糕-> 市场破裂-> 政策逆转。只不过现在还没到那个断裂点。
在转向发生之前,可能也只能尽量防守——比如现金、黄金、防御性价值股多样化组合。
郑朗41:01
可能暂时也想不出来比黄金更好的东西了。
5. 香港中资海外市场在“暗流涌动”?
小跑42:00
现在整个中资海外市场的情况如何?
前两天不是有一个谣言(香港某机构固守亏损100亿美元),应该辟谣了。但是这个消息能出来还是挺不寻常的;有意识在信心不足时,大家会到处猜忌。
郑朗42:30
某家中资也好、券商也好、银行也好,能够亏到那个数字,如果是在去年,大家可能连传都不会传,看一眼就不去管了。
首先这件事基本不太可能,因为在固收市场,你需要巨大的、超出一个金融机构正常会持有的盘子的规模,才有可能亏到那个数字。但是,一件大家都觉得不太靠谱的事情,能够传这么久,这个现象本身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说明现在的市场真的差到一定程度了。(部分内容由于稍微敏感,不做文字记录,请大家移步播客听录音)。
不管是一级发行人、一级卖方、还是买方,确实大家都不好做。尤其是做发行的朋友,目前信心真的很弱。对投资人来说,也是偏向于悲观的。虽然最近点心债还有点反弹,出来发人民币债券的反而多了一些,但是大趋势来看,跟巅峰时期还是不能比的。
未来几年,海外市场不管从监管角度、还是从利差角度、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角度来说,对于境内发行人,还债的成本会变得更贵。从个角度来说,大概率要经历一段萎缩周期,可能好几年,至少可能要等到下一个联储的减息周期,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复苏。
先把这一年“苟”过去再说了。
小跑46:32
希望赶紧进入冬眠,一睁眼已经是2025年。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嘉宾 | 郑朗
编辑 | 坛子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3
22 ratings
又到了墙裂坛首席宏观分析师做客的时间,不出意外肯定又到了联储会议和宏观的重要节点。周三,6月15号,我们迎来了甚至可以说是本世纪标志性的FOMC会议。
这次会议使市场哗然,也让我们给联储新贴了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贴这个标签?本次鲍威尔的发言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点?未来预期是缓和了还是更悲观了?以及香港的中资海外市场是否暗流涌动?
文字稿:
1. 回顾本次FOMC会议
小跑: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次会议:
l 这次FOMC決定加息75个基点。如果非要给这次会议的决定加一个标志性描述,应该是:“首次偏离了本世纪以来联储每次加25个基点的传统”、“偏离了上次会议设定的(也是市场默认的)50个基点的预设”、“近30年来,也就是1993年以来第一次加息75个基点”。
l 但也不能说是“惊天意外”:会议之前,5月份CPI通胀数字已经达到8.6%,已经超出预期,市场也有了新的预期。FOMC当天17家大型投行券商11个都猜75点。
l 本次声明中的金句包括:鲍威尔说“预计加息75个基点不会成为常态”,“下次可能回到50或可能还是75”——态度看起来非常的不明朗。宏观数据也有一些修正:今年的GDP的增速已经大幅下调到了1.7%,之前是2.8%。所以基本已经是一个“滞胀”的设定——GDP增速小于通胀。总之,这次会议的讯息就是: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治理通胀”,牺牲市场保经济,“软着陆”什么的都变成了次要考虑,又一次“whatever it takes”。
当天的市场,会议之后股市和债市都上升。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每次鲍威尔讲话当天都涨,也许讲话水平太高,大家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一觉醒来发现情况不对,于是第二天会跌。这好像Fed打了你一巴掌,然后给俩甜枣,说亲爱的这不是常态,你反而被PUA觉得很幸福——此类行为有个名字:“渣男”。
郑朗04:07
我在加息前一天还发朋友圈说,应该不需要加到75点,但转眼就被打脸。但为什么当初觉得75点必要不大?
l CPI升到8.6%是很高,超预期没错,但这个数据大部分是由能源和食品,尤其是燃油引起的。如果看核心通胀的话,实际上增长率是6%;比之前三、四月份的6.5%水平是低的;在看排除食品和能源的通胀率,上一期是6.2%,这期是6%,比预期(5.9%)稍高一点点,但比最高点有在回落。
l 能源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联储能够决定的,加息对油价本身影响很有限。我么也看到了加息以后,其实油价没有太大波动。
l 再加上鲍威尔上一次的原话是“not actively considering”加75点,当然话没有说绝,但是从这个方向上来说,显然当时是没打算加的。
其实长时间以来,我还是比较挺联储一贯态度的,虽然大部分时候都觉得反应慢了,但他的整套框架还是很完整的。宏观政策很多时候是根据“现有情况”去制定的,做交易可以猜将来怎么动,但是宏观政策不大可能这样做。
首先猜不准。如果去年下半年是二手车引起通胀上行,但没有扩散到其他领域。后来八、九月份港口堵塞,供应链不畅,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也不能依靠货币政策解决。但是如果这些问题都顺利解决、且俄乌今年没有打仗,通胀是不是很有可能真的是“transitory”的?可能性是蛮大的。
所以他确实是运气不太好,很多意外撞在了一起,导致通胀像接力棒一样,始终没有办法下来。而且加息过快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可能导致30年代的大萧条,或者日本的90年代。
这一次,鲍威尔不惜破坏自己长期积累的“信用”加了75点。但这75点真的一定要在6月份加吗?6月加50点,下个月再加75点可不可以?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看一下联储官员的点阵图,年底中位数3.5%,离上一次差250个点,平均年底之前可以每一次50个点,再多加息一、两期也可以,只是个分布的问题,根本不用这么着急。但他为什么一定要赶着加?我能想到最合理的解释,只有对预期进行超前管理。不是对货币政策本身的预期,而是对整个通胀的预期。只有超预期的紧缩,才能管理住超预期的通胀。
鲍威尔声明和上一期相比有很多不同,但最主要一出:上一期里面有一句话“with appropriate sense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committee,expect inflation to return to its 2% objective and the labor market to remain stronger”。这次这句话删掉了,却在文末加了一句:“the committee is strongly committed to returning inflation to its 2% objective”。
把“劳工市场”这块删掉,可能是在平衡就业、基本面、通胀。现在看起来是下了一个决心,基本上以通胀为主,不再看其他了——如果通胀压不下去,那么衰退一样会到来,大家的消费一样会下去,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我们不如干脆就衰退了。
2. 美联储正式成为“渣男”——Who watches the Watchmen?
小跑12:37
当“天启四骑士”一个一个到来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不再联储预期之内的意外情况。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保证自己和整个经济不会突然翻车。但这确实很难,跟我们做交易是一样的,timing非常重要,早一步或晚一步都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可我们为什么要给它贴上“渣男”的标签?其实不是没有原因的。
还记得上次联储会议,鲍威尔的语气和发言,不管怎么解读都像是一个“保证”——超过50个基点的加息是不太可能的,原话当然非常模糊,但整个市场就是这么理解的。才过了6个星期,就加了75个基点。这就像上次众目睽睽之下,你把“75点”撸到桌子底下,还放进抽屉里;这次直接拍在桌子上——这样的话,所谓“前瞻指引”的point在哪里?
毫无意义。“前瞻指引”保质期还不到40天。
如果说他想给市场一个超预期管理,以更“鹰”的态度来管理将来可能更高的通胀,那么市场会不会以一个更高的预期来跟你对峙?反正通胀预期上不封顶。大家不等于是重新开了一桌,然后在新赌桌上赌通胀能到多高?
而且,“渣男”标签已经贴上,前瞻指引的“信用”已经受到破坏,可是联储自己好像还没察觉。就好像渣男已经被人肉、上热搜、社死了,但是渣男自己并不觉得,还认为自己是男性的楷模?
所以,这就是一个“既要还要”的问题:市场其实只想要一件事——你要不就坚持你的指导原则,要不然就做“正确的事”,执行正确的政策。市场想要的“确定性”,它并没有给出。新债王冈拉克说:“还不如直接加20%,一步到位,然后公开宣布任务已经完成,不再加了”——这样市场一定新高。
最后就是会议一天前《华尔街日报》疑似泄露决议这件事。同一个记者,上一篇文章说“高于50个基点是不可能的”,但紧接着会议前一天又写“本次会议有可能出人意料加到75点”——这两篇文章转折力度之大,大家不得不猜测你可能想用“泄露”来操纵一下市场预期。
郑朗16:42
当我们说“预期”的时候,其实是有两个:一个是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一个是对“通胀”的预期——这两个预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当你对紧缩政策的预期强时,对通胀的预期自然会弱。所以再开一桌以更高的通胀来对赌的情况,应该不会发生。鲍威尔现在改变的是对紧缩政策的预期,变得比之前更强,对通胀预期形成打压。
你可以认为制造第一层预期,然后再打破它——本身就是一种操作的方式。这种操作当然不可以频繁使用,如果完全没有任何信用,那你超不超预期就没人关心了。对于通胀预期也不会有任何效果了。
但至少过去几十年来看,至少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联储还是珍惜自己的信用的。只是因为现在是一个非常时期,所以逼着它使用了藏在桌子下面的一个“新技能”,但这个技能一旦使用,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冷却时间,是不可能频繁使用的。
3. “干脆一次性加息到位”为什么不行?
小跑18:56
对,但是这里就会有timing的问题。据史料记载,联储一般会一直加息,直到“something breaks”。因为通胀是一个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CPI一般都是在衰退期间、或者之后才会到顶。所以联储和央行几乎一定会“hike into a recession”。
现在比较尴尬——如果说衰退严重,它需要转向,但通胀没下来;或者通胀下来了,但是衰退已经无法挽回了。
郑朗20:14
当然非常困难。你几乎没有办法做到“刚刚好”,在最需要的时候加息,最需要的时候减息,历史上几乎不存在,几乎一定是滞后的,因为“预测”是不可能的。
“干脆一次性加息到位”为什么不可行?有两个原因:
首先,作为央行,瞬间加高息是极其危险的操作,后果比慢慢加可能要严重好多倍。伯南克说大萧条就是联储30年代加息太快,捍卫黄金储备,而引起的。
第二个原因,50点和75点,对于基本面的影响真的差很多吗?甚至缩表,一个月少几百亿,相比整个美国经济的体量,真的很多吗?其实没有差很多。所以它的作用就是管理预期,如果一次加200点,把弹药打光;后面如果需要再次影响大家预期时,难道要加300点吗?
说到衰退:我之前觉得为了把通胀压下去,而引起衰退,感觉有点像是为了减肥去吸毒——完全不合理。但是现在看来,可能不得不做。从历史来看,这种高通胀要想在不引起衰退的情况下压下去,基本上不太可能。
所以现在要放弃幻想,“既要又要”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别忘了联储讲话里用到“strongly committed to return inflation to 2%”——而“strongly”这个词他是很少用的。
看港股,最近整个大盘是涨的,新东方涨得很快,但是能源板块(除了石油)是跌的。能源股为啥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看到联储这个态度以后,基本上已经在“price in”衰退的情景,也就是能源的负面影响。
另外,如果看利率曲线——3月底4月时,2年10年已经倒挂过一次,最近又倒挂了一次;我们常说“倒挂之后常有衰退”,它这次还倒挂了还不只一次,虽然每次时间不长——这么看来,完全倒挂已经很难避免了;而且如果没有办法压制住通胀,衰退还是会到来。
所以,不如干脆由联储来主动引发,至少能对通胀有一个交代。
小跑25:14
至少联储的“本职工作”可以交代了。
这么多年来,联储身上扣的帽子越来越多的,本来它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金融稳定和抑制通胀;可现在市场大跌也是他们的锅、就业也是他们的锅、现在看来ESG也是他们的锅。所以起码先把自己的本职保住。
现在肥胖已经把心脏挤压到最后一口气了,这时我如果吸个毒,也算是买时间,暂时让我瘦下来,给心脏多一点空间——后面就要看能不能控制住毒瘾了。
郑朗26:00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也代表联储对美国经济的潜能是有信心的,认为即便是衰退,美国还是能走出来——这和日本是不一样。日本衰退以后就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再起来;而且它现在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家是反过来的。
小跑26:24
对。昨天晚上10年日债飙升80%,大家都看日本央行会作何反应。结果日央行说了一句:“会继续无限量印,直到没人出价(until there's no bid)”,直接将了市场一军。
郑朗26:43
为什么日本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情况和美国是相反的。无论经历衰退还是通胀,美国心里那团火、奋进的劲头和潜力是在的。
小跑26:58
它觉得自己任何国运的挫败都是“transitory”的。
郑朗27:01
而日本就不是这样。为什么日元都贬值到快140了,央行还是宽松?因为日央行觉得这个是千载难逢的、改变日本人紧缩预期的机会。美国欧洲巴不得把通胀压下来,但是日本恰恰相反,只要能够改变日本人的通胀预期,就宁可付出这个代价。而且这个机会确实是千载难逢的。
小跑27:47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别忘了量宽QE创新的始祖还是日本,但这里有个不同——美国和其他国家央行的量宽,直接影响的是广义货币(M2),但是日本的量宽更多是基础货币(M0)。美国广义货币大概是基础货币的四、五倍;但是日本的基础货币大概600多万亿,广义只有1000多万亿——比例比美国要小得多。所以别看日本如此坚决的QE,它扩大的一直都是“base”,影响不会像美国这么大。
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日本看不到通胀的原因。也是它20年来的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导致的。
郑朗29:24
日本的资金很多,都在银行体系里,哪怕赚了钱,利润也放在银行里,也不给员工发工资,也不怎么投资,所以它QE来QE去其实意义不大——这些钱没有办法有效地进入到实体经济。这确实是跟美国不太一样的地方。
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投钱,不愿意把钱花在员工身上,投到实体里面?还是因为前面说的“预期”。日本对自己经济本身的预期很低,有钱还不如回购自己的股票,或者去海外投资。我给员工加工资,他们也不会努力干活,而且物价也没有涨,我也没有必要加。
所有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又回到为什么央行要想办法把通胀预期降下来——因为它是牵一发而动全局。通胀预期如果起来,企业会有压力,会给员工加一些工资,员工的收入起来了,是不是消费就会跟上来?在实体经济中去投资,回报率也有可能涨起来?归根结底都是预期影响。美国的潜力还是很强的。
4. 未来会更悲观还是更乐观?
小跑31:08
但是,我在看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sentiment)时,发现现在的信心是非常糟糕的,应该是40年左右最低的,只有50.2,比新冠疫情、911、互联网泡沫时候的sentiment还要低。要知道2000年信心指数是接近150的。
这个数字让我不得不怀疑美国的火是不是也要熄灭?或者是大家来到了一个转折点?《第四转折》中说我们已经到了一代人的折叠点,这个时代普遍的特性是:大家觉得前景黯淡,年轻人都不相信权威、不相信政府和机构,比较反乌托邦。
郑朗33:00
我刚才说美国的预期的“火”是指长期的,而不是当下一、两年的。当然偶尔会悲观,但长期来看,这个国家基本上还是偏乐观、偏正面的预期。但“很乐观”也很难,只能说它可以根据情况快速变化。
想一想这些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因素——通胀。想象如果到年底,俄乌和解,油价重回100以上,中美人民的友谊平稳下来,预期也是可以改变的。当然也有可能年底油价直接飙到200,俄乌冲突进一步扩大,欧洲甚至直接参与——一切变得更差,也不是没可能。
至少我在美国待这么长时间,感受更多是人们做事情的积极态度,不太会躺平。当然今年确实是一个长期的拐点,今后100年美国也许都会走下坡路。美股最近也开始回调,已经过了30年代大萧条以来接近100年一直上涨趋势的拐点。
所以乐观和悲观都会根据现实调整。
小跑34:58
是的,人是观念的动物。现在至少有几个可以调整的参数:欧洲有一个“自我强加”的能源危机;中国有一个“自我强加”的封锁;日本有一个“自我强加”的货币贬值(并不需要把收益率固定得那么低)——这几个因素都可以调整。如果俄乌停火,解除禁运,全国解封——大家马上就会欢欣鼓舞。
郑朗36:10
如果说对未来的预测,真要问我说下半年有没有可能发生一些完全超乎意料的黑天鹅,我觉得可能性还是蛮大的。但并不知道在哪儿出现,只是有这么一种直觉——现在这个体系不稳定的核心,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就像大地震前的一些小地震。我们已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和平期,积累的风险,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我们也许真的可能处在超级强震的前兆,但这个系统到底最不稳定的点在哪,不太清楚。
小跑38:32
前两天看Drukenmiller的访谈,他也是这么认为:现在的情况他从来没见过,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从前,我们还有个避风港——债券;但是央行这么多年的骚操作,已经把债券搞得完全看不懂。于是我们所有人都面临一个“无处可躲”的境地。
我也在担心:如果美元指数飙升,外国投资者在购买美国国债方面遇到困难,大多数资产价格都会继续下跌——这就不是美国加息资本流入的问题了,而是所有资产都受到了影响。如果外国不再积极购买美国国债(最近中国减持明显),意味着联储必须自己买;如果私人部门购买,那对于股票和其他资产是个取代效应。
再量化一下,如果美国债务达到30万亿美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高达3% ,那么仅联邦利息支出就将达到9000亿美元。从赤字角度来看,每年需要融资的资金远远超过1万亿美元。
如果照此发展,资产价格会变得更奇怪,直到出现转向。而联储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控制通胀的决心,也只有当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时,才会转向。于是:事情变得糟糕-> 市场破裂-> 政策逆转。只不过现在还没到那个断裂点。
在转向发生之前,可能也只能尽量防守——比如现金、黄金、防御性价值股多样化组合。
郑朗41:01
可能暂时也想不出来比黄金更好的东西了。
5. 香港中资海外市场在“暗流涌动”?
小跑42:00
现在整个中资海外市场的情况如何?
前两天不是有一个谣言(香港某机构固守亏损100亿美元),应该辟谣了。但是这个消息能出来还是挺不寻常的;有意识在信心不足时,大家会到处猜忌。
郑朗42:30
某家中资也好、券商也好、银行也好,能够亏到那个数字,如果是在去年,大家可能连传都不会传,看一眼就不去管了。
首先这件事基本不太可能,因为在固收市场,你需要巨大的、超出一个金融机构正常会持有的盘子的规模,才有可能亏到那个数字。但是,一件大家都觉得不太靠谱的事情,能够传这么久,这个现象本身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说明现在的市场真的差到一定程度了。(部分内容由于稍微敏感,不做文字记录,请大家移步播客听录音)。
不管是一级发行人、一级卖方、还是买方,确实大家都不好做。尤其是做发行的朋友,目前信心真的很弱。对投资人来说,也是偏向于悲观的。虽然最近点心债还有点反弹,出来发人民币债券的反而多了一些,但是大趋势来看,跟巅峰时期还是不能比的。
未来几年,海外市场不管从监管角度、还是从利差角度、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角度来说,对于境内发行人,还债的成本会变得更贵。从个角度来说,大概率要经历一段萎缩周期,可能好几年,至少可能要等到下一个联储的减息周期,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比较明显的复苏。
先把这一年“苟”过去再说了。
小跑46:32
希望赶紧进入冬眠,一睁眼已经是2025年。
— End —
主播 | 肖小跑
嘉宾 | 郑朗
编辑 | 坛子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107 Listeners
2 Listeners
19 Listeners
273 Listeners
23 Listeners
45 Listeners
4 Listeners
27 Listeners
17 Listeners
10 Listeners
4 Listeners
3 Listeners
21 Listeners
4 Listeners
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