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各位听友,之前在赶付费专辑「为了华语电影」(可以在喜马拉雅订阅电影巨辩会员版收听)的进度,上个月终于收官了。这个专辑的内容涵盖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史、香港和台湾的新本土电影、杨德昌、贾樟柯、银河映像、王家卫、黄建新、张曼玉、李安……欢迎订阅。
这一期我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直接聊新片《一战再战》,而是先完整回顾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前期创作生涯,依次聊过他的前九部长片,探讨了他怎么暴露美国精神底下的深层矛盾,又怎么将国民个体创伤与美国立国神话关联起来,还有他为什么痴迷于两个权力不对等的人之间无休无止的病态纠缠。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1:25 安德森作为电影作者
深受新好莱坞大师的影响
和九十年代独立一代分道扬镳
永远是圣费尔南多谷之子
奥特曼、斯科塞斯、库布里克、乔纳森·德米
伪经历史学家
美国宏观历史与内心残缺的个体
七十年代:一个关键的堕落时刻
反文化运动的两幕悲剧
古老的美国创伤的延续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底层逻辑
战后精神真空
世纪末的疏离心态
世界被洗干净了
两个权力不对等的人病态纠缠
基于愧疚、基于控制欲
21:49 安德森前作系统回顾
《赌场纵横》与smart film
是赎罪,还是罪行重演?
父与子
导师与门徒
《不羁夜》模仿斯科塞斯
昆汀二世
美化七十年代
用一场死亡来分隔七、八十年代
《木兰花》模仿奥特曼
复杂叙事电影
奥特曼的离心式
安德森的向心式
世界是随机的,道德是必然的
集体唱歌和青蛙雨
《私恋失调》的风格重建
场面调度和视听风格
将潜意识的骚动转化为听觉体验
杰里米·布雷克抽象艺术的象征性
原色搭配
《血色将至》是关于美国原型精神的诞生
美国社会的原罪
石油和信仰都是资本主义
《圣经·创世纪》的一种黑暗版本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争议
英国人也学斯坦尼?
《大师》和战后美国人精神创伤
理性破产,新的精神信仰应运而生
母性滋养的缺失
为国家层面的信仰危机寻找替代
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
霍夫曼有一种威尔斯式的浮夸
《性本恶》的极繁主义是对品钦的忠实改编
金牙组织是所谓的深层政府
《魅影缝匠》解构孤独的男性天才神话
有毒的男性气质
与哥特浪漫小说的关系
旧秩序的代理人
《甘草披萨》让阿吴特别感动
对时代虚幻的一面,有所体察
59:59 《一战再战》和《葡萄园》
品钦个人的风格转向
多声部到一条主线
《葡萄园》的政治论点
布洛克·冯德不仅是一个官僚
这个左翼组织叫「每秒24格」
制服迷恋和政治幼稚病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
将国家的失败映射到性心理的变态
革命与荷尔蒙
非主流社群的抵抗方式
改编方法论不同于《性本恶》
角色全改了
军事化威权主义
片名的两重含义
《木兰花》的金句回响
1:12:43 《一战再战》的政治表达
法兰西75是无政府主义游击队
组织松散,去中心化
《阿尔及尔之战》的几个作用
阿吴对寓言的质疑
和戈达尔《中国姑娘》比较
继续革命论
两股精神力量的永恒对抗和循环
安德森支持极左吗?
片中对极左的批评
塞尔吉奥的拉丁抵抗网络
荒诞喜剧
和当下最对应的是偏执情绪
品钦的偏执
安德森的偏执
圣诞探险俱乐部
约翰·福特的《搜索者》
国家机器对革命的征服
鲍勃的父亲形象
革命的目的不能抹除人性
意识形态凌驾于骨肉亲情
肤浅的洛克乔
想到了《奇爱博士》
安德森和智能手机
从政治极化到情感极化
从政治分歧,上升到对人的消灭
政治立场和个人身份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最终还是落脚到人本主义
批判极左和极右,是否应该平衡?
阿里·阿斯特的《爱丁顿》
1:49:52 高潮追逐是电影之神的礼物
波浪公路居然是第一次拍电影
地理环境作为场面调度的元素
显露与隐藏
视觉盲区与想象力
想到了希区柯克的《外国特派员》
《法国贩毒网》的追车戏
致敬《警网铁金刚》
低机位镜头
格林伍德的神级配乐
配乐的反讽效果
1:56:00 VistaVision和观看选择
派拉蒙用来对抗CinemaScope
希区柯克喜欢它
VistaVision的第二次生命
VistaVision的第三次生命
安德森并不迷恋超大底片格式
艺术的工具不存在过时一说
最完美的放映版本是原生1.50:1
其次是IMAX GT的1.43:1
说了白说,都很难看到
华纳兄弟为什么愿意给安德森砸钱?
安德森不会像昆汀痴迷于「告别作」
By 电影巨辩4.8
6767 ratings
各位听友,之前在赶付费专辑「为了华语电影」(可以在喜马拉雅订阅电影巨辩会员版收听)的进度,上个月终于收官了。这个专辑的内容涵盖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史、香港和台湾的新本土电影、杨德昌、贾樟柯、银河映像、王家卫、黄建新、张曼玉、李安……欢迎订阅。
这一期我们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直接聊新片《一战再战》,而是先完整回顾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前期创作生涯,依次聊过他的前九部长片,探讨了他怎么暴露美国精神底下的深层矛盾,又怎么将国民个体创伤与美国立国神话关联起来,还有他为什么痴迷于两个权力不对等的人之间无休无止的病态纠缠。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1:25 安德森作为电影作者
深受新好莱坞大师的影响
和九十年代独立一代分道扬镳
永远是圣费尔南多谷之子
奥特曼、斯科塞斯、库布里克、乔纳森·德米
伪经历史学家
美国宏观历史与内心残缺的个体
七十年代:一个关键的堕落时刻
反文化运动的两幕悲剧
古老的美国创伤的延续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底层逻辑
战后精神真空
世纪末的疏离心态
世界被洗干净了
两个权力不对等的人病态纠缠
基于愧疚、基于控制欲
21:49 安德森前作系统回顾
《赌场纵横》与smart film
是赎罪,还是罪行重演?
父与子
导师与门徒
《不羁夜》模仿斯科塞斯
昆汀二世
美化七十年代
用一场死亡来分隔七、八十年代
《木兰花》模仿奥特曼
复杂叙事电影
奥特曼的离心式
安德森的向心式
世界是随机的,道德是必然的
集体唱歌和青蛙雨
《私恋失调》的风格重建
场面调度和视听风格
将潜意识的骚动转化为听觉体验
杰里米·布雷克抽象艺术的象征性
原色搭配
《血色将至》是关于美国原型精神的诞生
美国社会的原罪
石油和信仰都是资本主义
《圣经·创世纪》的一种黑暗版本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争议
英国人也学斯坦尼?
《大师》和战后美国人精神创伤
理性破产,新的精神信仰应运而生
母性滋养的缺失
为国家层面的信仰危机寻找替代
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
霍夫曼有一种威尔斯式的浮夸
《性本恶》的极繁主义是对品钦的忠实改编
金牙组织是所谓的深层政府
《魅影缝匠》解构孤独的男性天才神话
有毒的男性气质
与哥特浪漫小说的关系
旧秩序的代理人
《甘草披萨》让阿吴特别感动
对时代虚幻的一面,有所体察
59:59 《一战再战》和《葡萄园》
品钦个人的风格转向
多声部到一条主线
《葡萄园》的政治论点
布洛克·冯德不仅是一个官僚
这个左翼组织叫「每秒24格」
制服迷恋和政治幼稚病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
将国家的失败映射到性心理的变态
革命与荷尔蒙
非主流社群的抵抗方式
改编方法论不同于《性本恶》
角色全改了
军事化威权主义
片名的两重含义
《木兰花》的金句回响
1:12:43 《一战再战》的政治表达
法兰西75是无政府主义游击队
组织松散,去中心化
《阿尔及尔之战》的几个作用
阿吴对寓言的质疑
和戈达尔《中国姑娘》比较
继续革命论
两股精神力量的永恒对抗和循环
安德森支持极左吗?
片中对极左的批评
塞尔吉奥的拉丁抵抗网络
荒诞喜剧
和当下最对应的是偏执情绪
品钦的偏执
安德森的偏执
圣诞探险俱乐部
约翰·福特的《搜索者》
国家机器对革命的征服
鲍勃的父亲形象
革命的目的不能抹除人性
意识形态凌驾于骨肉亲情
肤浅的洛克乔
想到了《奇爱博士》
安德森和智能手机
从政治极化到情感极化
从政治分歧,上升到对人的消灭
政治立场和个人身份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最终还是落脚到人本主义
批判极左和极右,是否应该平衡?
阿里·阿斯特的《爱丁顿》
1:49:52 高潮追逐是电影之神的礼物
波浪公路居然是第一次拍电影
地理环境作为场面调度的元素
显露与隐藏
视觉盲区与想象力
想到了希区柯克的《外国特派员》
《法国贩毒网》的追车戏
致敬《警网铁金刚》
低机位镜头
格林伍德的神级配乐
配乐的反讽效果
1:56:00 VistaVision和观看选择
派拉蒙用来对抗CinemaScope
希区柯克喜欢它
VistaVision的第二次生命
VistaVision的第三次生命
安德森并不迷恋超大底片格式
艺术的工具不存在过时一说
最完美的放映版本是原生1.50:1
其次是IMAX GT的1.43:1
说了白说,都很难看到
华纳兄弟为什么愿意给安德森砸钱?
安德森不会像昆汀痴迷于「告别作」

325 Listeners

235 Listeners

455 Listeners

260 Listeners

469 Listeners

152 Listeners

207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35 Listeners

30 Listeners

58 Listeners

330 Listeners

10 Listeners

249 Listeners

4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