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如果沒有達到理想的成績,或者在學習過程遇到了挫折,孩子得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
可能會是:「考試很難」、「念書很煩」、「我一定學不會啦」而這樣的想法,會讓孩子在面對挫敗、面對失敗的時候選擇逃避、不去面對,久而久之孩子就提不起勁學習了。這也就是典型的「定型化思維」,認為好的能力是與生俱來,後天的努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這樣子的思考模式會讓孩子極力的去避免挑戰跟失敗。
相對於定型化思維,有一種「成長性思維」是一種相信人們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學習和毅力,而逐漸發展出自我能力的信念。就是要讓孩子去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而改變」,培養起孩子承受挫折的耐力!
在面對課業的挫敗時,定型化的思維會讓孩子認為「我就是學不會」,相反的,成長性思維則會讓孩子覺得「我只是還不會」;在搞砸事情的時候也一樣,定型化的思維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笨」,而成長性的思維則是讓孩子去相信:「錯誤是學習的機會。」
當孩子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而進步,他才會願意持續學習,發展出恆毅力與心理韌性,從而激發出無限成長的驚人潛力。立即收聽⏩ https://cplink.co/1739xAOQ
▶重點摘要
一旦孩子了解大腦如何學習,他們在承擔還有面對新挑戰的時候,就能想像腦部運作的過程,並且相信「努力能夠提升能力」。
當我們不把稱讚放在當事人身上,而是放在當事人做的過程,這將有助於破除孩子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是比較出色」的想法,並且讓孩子了解到:「只要肯努力,用對方法,任何人都有能力成為他想要成為的樣子,都有能力去學習任何事情」。
說書人:鐘崴
📖購書連結:
親子天下Shopping ⏩ https://reurl.cc/mZgxVA
博客來 https://reurl.cc/LXORM4
親子天下Podcast 好讀推薦⏩https://cplink.co/BmbBFuqJ
節目許願池,歡迎來許願⏩ https://reurl.cc/GdK7ov>)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