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导语
当喧闹的闹钟将我从被窝中拖出来时,我常常充满怨恨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谁发明了“早八”。显然,我不是唯一一个人,一些历史学研究者甚至把这样的问题推进到了更深的层次:到底是谁发明了“时间”。具体来说,那就是本应该连续的、均匀流动的时间,是怎么样被人打上一个个标签予以分割,并赋予其不同意义的。本期的清华博论请到的徐仕佳博士的研究就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以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琉球王国作为切口,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东亚地区时间流动的地图。
本期嘉宾
徐仕佳,2017-2021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长期从事琉球王国史相关研究。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0:48 除了新垣结衣以外,琉球为什么是“重要的”
03:00 琉球?流求?流虬?
07:41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时空观”?“时空观”为什么值得研究?
10:54 历史学家都用什么史料来认识“时间”?
14:29 朱元璋颁赐的明朝日历,琉球人民不爱用?
17:09 明朝日历如何渐渐被琉球接受?有利于搞钱!
19:17 在接受中国时间之前琉球怎么看“日子”
26:00 通过派人来中国进修,琉球掌握了先进的造历技术(但偶尔也会出错)
31:03 琉球对中国历法的“本土化”改造
36:22 “麦稻四祭”:琉球也要牢牢把控本国的时间发布权
38:14 东亚的“时间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
44:34 花四五年研究琉球王国的时空观,值得吗?
46:17 在被钟表划分刻度之前,古人的时间并不是均质流淌的
49:25 历史学研究也要做田野吗?
53:55 历史研究并不孤单,因为你会认识很多“纸上”的朋友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5
22 ratings
导语
当喧闹的闹钟将我从被窝中拖出来时,我常常充满怨恨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谁发明了“早八”。显然,我不是唯一一个人,一些历史学研究者甚至把这样的问题推进到了更深的层次:到底是谁发明了“时间”。具体来说,那就是本应该连续的、均匀流动的时间,是怎么样被人打上一个个标签予以分割,并赋予其不同意义的。本期的清华博论请到的徐仕佳博士的研究就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以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琉球王国作为切口,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东亚地区时间流动的地图。
本期嘉宾
徐仕佳,2017-2021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长期从事琉球王国史相关研究。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0:48 除了新垣结衣以外,琉球为什么是“重要的”
03:00 琉球?流求?流虬?
07:41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时空观”?“时空观”为什么值得研究?
10:54 历史学家都用什么史料来认识“时间”?
14:29 朱元璋颁赐的明朝日历,琉球人民不爱用?
17:09 明朝日历如何渐渐被琉球接受?有利于搞钱!
19:17 在接受中国时间之前琉球怎么看“日子”
26:00 通过派人来中国进修,琉球掌握了先进的造历技术(但偶尔也会出错)
31:03 琉球对中国历法的“本土化”改造
36:22 “麦稻四祭”:琉球也要牢牢把控本国的时间发布权
38:14 东亚的“时间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
44:34 花四五年研究琉球王国的时空观,值得吗?
46:17 在被钟表划分刻度之前,古人的时间并不是均质流淌的
49:25 历史学研究也要做田野吗?
53:55 历史研究并不孤单,因为你会认识很多“纸上”的朋友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104 Listeners
320 Listeners
456 Listeners
131 Listeners
351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257 Listeners
49 Listeners
201 Listeners
20 Listeners
300 Listeners
229 Listeners
277 Listeners
24 Listeners
5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