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建筑师从感觉开始,观察人们的行为,
从人的感受出发,充分展开对未来的想象。
这种想象不是对过去生活的重复
而是通过构建场景来重新理解日常生活。
观察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启发,
试图在最普通的事物中获得形式和空间的力量。
—— 建筑师范蓓蕾
从空中俯瞰,距离上海车程一小时的昆山元丰路消防站像是空旷郊区中一方自成体系的小天地,迂回阡陌井然有序地串联不同区域,南侧的透明 “羽翼” 以开放的姿态与自然相连接。“羽翼”之下,我们再次见到建筑师范蓓蕾。跟随她穿行其间,触手可及的微风和细碎洒落的阳光让拍摄过程愉悦而顺畅,也让建筑的积极性以直观可感知的方式被诠释。
这个自2019年开始,跨越3年疫情终于在今年末落成的消防站,更像是一个明亮通透、满目绿色的院子。3000 余平方米的空间被最大限度的打开,车库、训练区、庭院和另一侧以宿舍楼延展的生活区规则排布,又在纵向上以高窗、错层走廊灯方式相互联通、与自然相接,在几经周折后终于实现范蓓蕾为消防员营造一处围树而居的小院子的愿望,也成为她在公共建筑领域的全新实践。
与范蓓蕾的交流中,对人的关注是她反复提及的思考落点,从创业初期的民宿项目到后来的丁蜀成校等公共建筑,再到新近落成的设计区商业、住宅,她在不断实践中探索 “人如何使用空间 ”,也试图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建构能留下来的作品,在流动的时代中以建筑关照个体感受。
建筑师从感觉开始,观察人们的行为,
从人的感受出发,充分展开对未来的想象。
这种想象不是对过去生活的重复
而是通过构建场景来重新理解日常生活。
观察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启发,
试图在最普通的事物中获得形式和空间的力量。
—— 建筑师范蓓蕾
从空中俯瞰,距离上海车程一小时的昆山元丰路消防站像是空旷郊区中一方自成体系的小天地,迂回阡陌井然有序地串联不同区域,南侧的透明 “羽翼” 以开放的姿态与自然相连接。“羽翼”之下,我们再次见到建筑师范蓓蕾。跟随她穿行其间,触手可及的微风和细碎洒落的阳光让拍摄过程愉悦而顺畅,也让建筑的积极性以直观可感知的方式被诠释。
这个自2019年开始,跨越3年疫情终于在今年末落成的消防站,更像是一个明亮通透、满目绿色的院子。3000 余平方米的空间被最大限度的打开,车库、训练区、庭院和另一侧以宿舍楼延展的生活区规则排布,又在纵向上以高窗、错层走廊灯方式相互联通、与自然相接,在几经周折后终于实现范蓓蕾为消防员营造一处围树而居的小院子的愿望,也成为她在公共建筑领域的全新实践。
与范蓓蕾的交流中,对人的关注是她反复提及的思考落点,从创业初期的民宿项目到后来的丁蜀成校等公共建筑,再到新近落成的设计区商业、住宅,她在不断实践中探索 “人如何使用空间 ”,也试图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建构能留下来的作品,在流动的时代中以建筑关照个体感受。

115 Listeners

328 Listeners

454 Listeners

259 Listeners

47 Listeners

472 Listeners

118 Listeners

131 Listeners

290 Listeners

368 Listeners

295 Listeners

313 Listeners

58 Listeners

32 Listeners

2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