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

父母离世这个事每个人都要经历,只不过他们比别人早了一点|李昀鋆 一席


Listen Later

李昀鋆,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博士后

在我的研究中,很难说有谁真的找到了回答为什么的答案,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想通了”。慢慢地我意识到,对年轻子女来说,父母为什么会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死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无解的。很多苦难之所以苦,也正是因为无解。

2014年,母亲因病突然离世,李昀鋆的人生像被按下了暂停键,陷入沉重的昏暗。她没有一天不会想起母亲,但却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份伤痛,身边的人似乎也很快恢复了“正常”。直到后来到港中大读书,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这种情绪和伤痛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叫作“哀伤”,而且它是一门被认真研究的学问。

从那时起,她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下定决心做一个关于丧亲和哀伤的研究。她想知道,死亡和哀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他经历丧亲的人又是怎样处理自己的哀伤?经过了重重波折,她招募到了44位经历过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倾听他们几乎从未向人诉说的哀伤故事。

她看到,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在青少年或成年初期失去父母,是一场足以改变人生的巨变。哀伤并不会随着时间消退,甚至十年之后,那份痛楚依然清晰如初。她也意识到,哀伤并非仅由“父母离世”这一死亡事件永久地决定,而是被家庭互动、社会环境、文化禁忌、生命历程等多重因素持续地塑造着。

但无论哀伤呈现怎样的形态和变化,所有的感受都是正常的。哀伤不是病,不需要被“治愈”。哀伤是爱,是我们想要继续爱她/他,即使她/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时间轴】

00:07 有人曾和我说过一个比喻:“父亲去世后,我的人生就像变成了一个城中村。”

02:57 这其实是一个被整个社会遗忘的人生第一次。

09:21 绝大多数年轻子女告诉我,在父母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多年里,他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激烈的哀伤情绪充斥着。

13:29 “节哀顺变”究竟是什么意思?年轻子女真的会像文化期待和教导那样“节哀顺变”吗?

20:08 年轻子女们并不会被动接受一个突然混乱的世界,而是会拼命想得到一个回答“为什么”的答案。中国人常说的“想通了”,在年轻子女的经验里很少出现。

28:39 哀伤不是病,不需要被“治愈”。哀伤是爱,是我们想要继续爱她/他,即使她/他已经去世了。

👇旁听香港中文大学陈智豪教授的课程《与哀伤共存》,李昀鋆写下的课程期待。

👇第16位研究参与者杨小姐形容自己经历丧亲之后的三年生活

👇正常哀伤和延长哀伤障碍的区别

👇第10位研究参与者陈小姐为了照顾母亲,刻意隐藏自己的哀伤,却被母亲误解。

👇不幸但又无法逃避的一个生命真相是,我们所有人都将是、正是或曾经是与哀伤共处的人。愿您平安,与您拥抱。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一席By 一席

  • 4.3
  • 4.3
  • 4.3
  • 4.3
  • 4.3

4.3

10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一席

View all
日谈公园 by 日谈公园

日谈公园

438 Listeners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17 Listeners

故事FM by 寇爱哲

故事FM

893 Listeners

不合时宜 by 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

239 Listeners

井户端会议 by 番薯剥壳工作室

井户端会议

149 Listeners

忽左忽右 by JustPod

忽左忽右

445 Listeners

东亚观察局 by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196 Listeners

中间地带 by 海博

中间地带

34 Listeners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2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2 Listeners

知行小酒馆 by 有知有行

知行小酒馆

300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63 Listeners

Talk三联 by 三联中读

Talk三联

47 Listeners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by 潇磊&刘飞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288 Listeners

历史学人 by 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1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