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你好,这里是混沌FM,我是刀姐,混沌大学创新前沿课的主理人。
今天呢,想分享给你一段《奇葩说》第三季冠军黄执中老师,他对沟通背后底层逻辑的分析。
最近有这么一句话,会说话你就多说点。在职场上,沟通是非常关键的能力,谈判、汇报、演讲、销售都属于沟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结果:顾客会选择亲切讨喜的卖家,不会选择沟通印象较差的卖家,哪怕他们的产品质量更优、价格更低。所以你看,那些嘴甜的营业员,不仅卖得多,还能赚得多。
沟通正因为是底层能力,反而让人觉得不知从哪儿开始改。我觉得黄老师抓了三个重点,抓得特别好,如果你用上,应该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一,没有人喜欢被改变。对于所有人而言,被说服了,就等于被打败了。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既有的看法、观念或立场,都是过去生活经验当中无数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改变的意思就是要告诉这个人,过去的选择、偏好统统要被修正。
第二,没有人喜欢不知情。我们在说服、改变、想要影响别人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让对方知道的越少越好,但实际上,没有人喜欢不知情。
第三,所有人都希望有退路,除了让他有选择权、让他知道完整的事实,最棒的一种说法是对方可以随时反悔,这是世界上最有说服力的一句话。
如果你在职场中也存在着沟通的困扰,这一段内容非常值得一听。并且,本周二晚上8点,课程主任会跟你一起来回顾这堂关于情绪沟通的完整课程,与你一起讨论。
这里多说一句,自1月起,每周二晚上8点,课程主任会带大家一起看经典课;每周四晚上8点,善友教授研究助理会跟大家一起来看善友教授的理论课;每周六上午9点,前沿课每周更新一节好课。
学习是一件有些孤独的事儿,如果能一起来看课,一起来讨论,可能会少一些寂寞吧。欢迎你每周二周四周六打开混沌大学APP,与我们一起认知进化。
黄执中:我们今天的主题叫情绪沟通,底下有个小的附标叫人与人之间的底层逻辑,我们接下来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拆开来我们来聊这件事。我从我学生时代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辩论,当时只是个社团活动,是个业余爱好。
接下来从中学开始,一路到大学,从学变成成交道,掩饰,到现在为止一转眼二十几年了,对我来说漫长的过程当中,我一直都很喜爱,或者是好奇于同一个主题,叫做人是怎么形成他的看法,怎么改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而且他跨了非常多的领域,我们今天会把每一个领域的主题都跟大家大概介绍一遍,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同一个问题。
在我的课程当中,我们先从第一个词开始,人对事不对人,我想大家都听过,对不对?可是我不同意这件事,当然那句话没什么不对的。我在学校的课堂上给我们每年大一的新生,我们讲的第一件事就是什么?对人不对事,什么叫对人不对事?每一件事情他都不是客观存在,你们所经历的你们所见到的所做出的每一件事,都是偏好于选择的结果。你的一个同事他提了一份气话,你拿到这份计划书的时候,这是一个事情吗?你说我聊聊这份气话对事不对?人。不会的。
这份计划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观点都是他选择与偏好的结果。你说没有我们对事不对人,我觉得你这个气话说太冒进了。不是的。不是这份计划书太冒进,是因为提计划书的这个人,它是个风险偏好者,对不对?所以当我在争论你的计划书是不是风险太高的时候,我再争论什么?在争论你对风险的偏好合理不合理,对人不对事。
接下来我们要带到下一个题目,什么叫底层逻辑?我因为工作的关系,许多年来我一直有机会跟各个领域当中很有意思的人交谈。我在跟他们聊的时候,我最喜欢问他们一个问题,叫做如果你把你现在专业的领域只能教人一句话,你会教什么?我喜欢问这种问题,台湾有一位法官,大法官叫吴庚,老先生之前问他什么是法律的时候,他说法律原则跟例外的学问,什么意思?什么叫做原则跟例外的学问?他说因为法律的关键不是原则,法律的关键是例外。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规定了一个法律,不能闯红灯,这超简单了对不对?我写下不能闯红灯印在六法全书里,然后告诉你闯了红灯要罚钱,这就结了吗?他说这不是我们法学要学的。最麻烦的一点就是你一旦规定了不会闯红灯,不能闯红灯这个原则之后,你会遇到无数例外,看错的算不算闯呢?走到一半赶快退回来的,叫不叫闯?听得懂吗?如果这个人赶着去考试,也不能闯吗?警察能不能闯红灯呢?警察下班后能不能闯红灯呢?
你会看到无数个在你原则立出来之后的例外,他说因为正常人类的生活本来就是不规则的,而所有我们这种多元多样不规则像变形虫一样的生活状态,塞进切的方方正正的原则里面就一定会有跑出来的部分。
法律所有的法学主要在处理的,咱们怎么处理跑出来的这部分,这是所有法学家都在努力的问题。如果法律只是写下规定要求遵守,那不用有法学,这句话讲了解释了,很容易懂。
然后你懂了这一句话之后,你再回去翻看那些法学家写的论著,看他们为了一个词一个小小的概念吹毛求疵,掰开捏碎的在那边到处解释,你就大概可以理解他们在干什么。
我在我们大学的时候,更因为老师聊这位老师是教美学的,我说什么是美学?还有所谓的美学,研究情绪的科学,什么叫做研究情绪的科学?他手你不要被美学这个字所迷惑了,它并不是要教你如何变美的,跟那无关。他说人有情绪,你会有喜怒哀乐,你会有悲伤,会有遗憾,人会有各种情绪,如何让人产生这个情绪呢?如何让人产生更为复杂的情绪呢?有人可能透过文字让你产生情绪,有人透过图片或影像让你产生情绪,有人通过声音跟节奏让你产生情绪,有人透过形象跟造型让你产生情绪,于是就是文学、音乐、美术、绘画。
可是他们共通就是在讲怎么让人产生情绪,美学一个讨论,情绪的科学,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努力找出合适的管道配方与路径,让人产生,他想让人产生的感觉,这很妙。
而同样的,如果有人问我,让我只教一句话,不会是这句话,叫做没有人喜欢被改变。这是所有我们在教说服的时候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什么叫做没有人喜欢被改变?很多人会以为我要学沟通,我要学说服,是因为这跟魔法一样。我学会了某一种说话的方式以后,挥挥魔杖,具有魔力,打出去。对方你讲的都对,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所有改变别人的人,我们都要先学清楚这件事,叫做没有人喜欢被改变,我说过没有人这不是大多数人是没有人喜欢被改变。对于所有人而言,我被说服了就等于什么?我被打败。每一个人他脑子里头既有的看法,既有的想法,已然存在的观念或立场,都是无数他过去生活经验当中无数偏好于选择的结果。
我选择了相信我现在脑子里相信的事情,我选择了要产生我现在脑子里要产生的观念的立场。而如果你改变我这一点,我就是为我的人在受到挑战。我们不能说我们对事不对人,我想改变你这个看法,我不是要影响你这个人,没有这种事情,对人不对事,没有人喜欢被改变,你改变的意思要告诉我我过去的选择偏好我的所有因果关系的历程当中,有些地方是不对的,是要被你修正的,那就是我被打败。
你好,这里是混沌FM,我是刀姐,混沌大学创新前沿课的主理人。
今天呢,想分享给你一段《奇葩说》第三季冠军黄执中老师,他对沟通背后底层逻辑的分析。
最近有这么一句话,会说话你就多说点。在职场上,沟通是非常关键的能力,谈判、汇报、演讲、销售都属于沟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结果:顾客会选择亲切讨喜的卖家,不会选择沟通印象较差的卖家,哪怕他们的产品质量更优、价格更低。所以你看,那些嘴甜的营业员,不仅卖得多,还能赚得多。
沟通正因为是底层能力,反而让人觉得不知从哪儿开始改。我觉得黄老师抓了三个重点,抓得特别好,如果你用上,应该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一,没有人喜欢被改变。对于所有人而言,被说服了,就等于被打败了。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既有的看法、观念或立场,都是过去生活经验当中无数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改变的意思就是要告诉这个人,过去的选择、偏好统统要被修正。
第二,没有人喜欢不知情。我们在说服、改变、想要影响别人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让对方知道的越少越好,但实际上,没有人喜欢不知情。
第三,所有人都希望有退路,除了让他有选择权、让他知道完整的事实,最棒的一种说法是对方可以随时反悔,这是世界上最有说服力的一句话。
如果你在职场中也存在着沟通的困扰,这一段内容非常值得一听。并且,本周二晚上8点,课程主任会跟你一起来回顾这堂关于情绪沟通的完整课程,与你一起讨论。
这里多说一句,自1月起,每周二晚上8点,课程主任会带大家一起看经典课;每周四晚上8点,善友教授研究助理会跟大家一起来看善友教授的理论课;每周六上午9点,前沿课每周更新一节好课。
学习是一件有些孤独的事儿,如果能一起来看课,一起来讨论,可能会少一些寂寞吧。欢迎你每周二周四周六打开混沌大学APP,与我们一起认知进化。
黄执中:我们今天的主题叫情绪沟通,底下有个小的附标叫人与人之间的底层逻辑,我们接下来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拆开来我们来聊这件事。我从我学生时代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辩论,当时只是个社团活动,是个业余爱好。
接下来从中学开始,一路到大学,从学变成成交道,掩饰,到现在为止一转眼二十几年了,对我来说漫长的过程当中,我一直都很喜爱,或者是好奇于同一个主题,叫做人是怎么形成他的看法,怎么改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而且他跨了非常多的领域,我们今天会把每一个领域的主题都跟大家大概介绍一遍,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同一个问题。
在我的课程当中,我们先从第一个词开始,人对事不对人,我想大家都听过,对不对?可是我不同意这件事,当然那句话没什么不对的。我在学校的课堂上给我们每年大一的新生,我们讲的第一件事就是什么?对人不对事,什么叫对人不对事?每一件事情他都不是客观存在,你们所经历的你们所见到的所做出的每一件事,都是偏好于选择的结果。你的一个同事他提了一份气话,你拿到这份计划书的时候,这是一个事情吗?你说我聊聊这份气话对事不对?人。不会的。
这份计划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观点都是他选择与偏好的结果。你说没有我们对事不对人,我觉得你这个气话说太冒进了。不是的。不是这份计划书太冒进,是因为提计划书的这个人,它是个风险偏好者,对不对?所以当我在争论你的计划书是不是风险太高的时候,我再争论什么?在争论你对风险的偏好合理不合理,对人不对事。
接下来我们要带到下一个题目,什么叫底层逻辑?我因为工作的关系,许多年来我一直有机会跟各个领域当中很有意思的人交谈。我在跟他们聊的时候,我最喜欢问他们一个问题,叫做如果你把你现在专业的领域只能教人一句话,你会教什么?我喜欢问这种问题,台湾有一位法官,大法官叫吴庚,老先生之前问他什么是法律的时候,他说法律原则跟例外的学问,什么意思?什么叫做原则跟例外的学问?他说因为法律的关键不是原则,法律的关键是例外。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规定了一个法律,不能闯红灯,这超简单了对不对?我写下不能闯红灯印在六法全书里,然后告诉你闯了红灯要罚钱,这就结了吗?他说这不是我们法学要学的。最麻烦的一点就是你一旦规定了不会闯红灯,不能闯红灯这个原则之后,你会遇到无数例外,看错的算不算闯呢?走到一半赶快退回来的,叫不叫闯?听得懂吗?如果这个人赶着去考试,也不能闯吗?警察能不能闯红灯呢?警察下班后能不能闯红灯呢?
你会看到无数个在你原则立出来之后的例外,他说因为正常人类的生活本来就是不规则的,而所有我们这种多元多样不规则像变形虫一样的生活状态,塞进切的方方正正的原则里面就一定会有跑出来的部分。
法律所有的法学主要在处理的,咱们怎么处理跑出来的这部分,这是所有法学家都在努力的问题。如果法律只是写下规定要求遵守,那不用有法学,这句话讲了解释了,很容易懂。
然后你懂了这一句话之后,你再回去翻看那些法学家写的论著,看他们为了一个词一个小小的概念吹毛求疵,掰开捏碎的在那边到处解释,你就大概可以理解他们在干什么。
我在我们大学的时候,更因为老师聊这位老师是教美学的,我说什么是美学?还有所谓的美学,研究情绪的科学,什么叫做研究情绪的科学?他手你不要被美学这个字所迷惑了,它并不是要教你如何变美的,跟那无关。他说人有情绪,你会有喜怒哀乐,你会有悲伤,会有遗憾,人会有各种情绪,如何让人产生这个情绪呢?如何让人产生更为复杂的情绪呢?有人可能透过文字让你产生情绪,有人透过图片或影像让你产生情绪,有人通过声音跟节奏让你产生情绪,有人透过形象跟造型让你产生情绪,于是就是文学、音乐、美术、绘画。
可是他们共通就是在讲怎么让人产生情绪,美学一个讨论,情绪的科学,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努力找出合适的管道配方与路径,让人产生,他想让人产生的感觉,这很妙。
而同样的,如果有人问我,让我只教一句话,不会是这句话,叫做没有人喜欢被改变。这是所有我们在教说服的时候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什么叫做没有人喜欢被改变?很多人会以为我要学沟通,我要学说服,是因为这跟魔法一样。我学会了某一种说话的方式以后,挥挥魔杖,具有魔力,打出去。对方你讲的都对,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所有改变别人的人,我们都要先学清楚这件事,叫做没有人喜欢被改变,我说过没有人这不是大多数人是没有人喜欢被改变。对于所有人而言,我被说服了就等于什么?我被打败。每一个人他脑子里头既有的看法,既有的想法,已然存在的观念或立场,都是无数他过去生活经验当中无数偏好于选择的结果。
我选择了相信我现在脑子里相信的事情,我选择了要产生我现在脑子里要产生的观念的立场。而如果你改变我这一点,我就是为我的人在受到挑战。我们不能说我们对事不对人,我想改变你这个看法,我不是要影响你这个人,没有这种事情,对人不对事,没有人喜欢被改变,你改变的意思要告诉我我过去的选择偏好我的所有因果关系的历程当中,有些地方是不对的,是要被你修正的,那就是我被打败。
427 Listeners
166 Listeners
147 Listeners
351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236 Listeners
73 Listeners
40 Listeners
20 Listeners
35 Listeners
84 Listeners
154 Listeners
15 Listeners
229 Listeners
26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