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建筑午餐 Vol.3 郑鸣&熊星:地铁里的空间旅行


Listen Later

最好的设计策略就是通过一种手段解决所有问题,尽量多地解决问题。


——熊星


建筑师在做设计时把功能的问题解决了,建筑的生命就出来了。


——郑鸣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行之建筑



本期嘉宾


熊星

Xing design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代表作品:

上海地铁十四号线豫园站、AI PARK特斯联科技展示中心、云引擎能源中心、万科大正轮胎厂改造、The Ring伦敦指环天桥等。



郑鸣

同济设计集团上海同济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博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代表作品: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车站空间总体设计、南苏州路955-991号衍庆里优秀历史建筑装修及外立面修缮工程、中国服装创意上海设计中心、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区改造、杨浦高级中学校门及国际部改造、四川旺苍坝(中国红军城)历史建筑重建、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等。上海市第一届十大优秀青年室内设计师、第一届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世博工程建设功勋人物等称号。



- 本期话题 -


地铁里的空间旅行


2022年伊始,上海地铁14号线正式通车,凭着“豫园站”“陆家嘴站””真如站“等几个地标性站点在社交媒体的刷屏,迅速成为“网红”。截至我们录制当天,14号线已运营整整2个月,讨论度依旧居高不下。


打破以单个艺术作品“撑门面”的传统做法,上海地铁14号从建筑空间结构本身入手,结合先锋艺术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诸如豫园站变幻的灯光秀“上海脉搏”、陆家嘴站Team Lab动态艺术装置“大浪流金“等。



艺术空间的理念是如何被引入的?先锋的设计概念又是如何与地铁常规运营的需求相融合?



作为城市的“门面”,地铁站空间设计怎样展现出城市的区域特质?如何让人产生一种区域的到达感和归属感?



豫园站“一稿过”的方案,却经历了长达4年的施工期。在漫长的磨合过程中,建筑师把时间花在哪儿了?


欢迎收听本期【建筑午餐】栏目,与建筑师熊星和空间总设计师郑鸣一起搭乘“魔都最美地铁14号线”,来一次空间漫游吧~



01

/地铁空间设计/

先硬核,再网红


Julia:之前在熊星老师的工作室看到过14号线豫园站的设计模型,当时就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大胆。您是如何接到这个地铁站的设计邀约的?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灵感源自哪里?


熊星豫园站是上海地铁14号线一个很重要的站点,是城市核心区的门户和游览的起点。申通地铁对它非常重视,委托ToMASTER明日大师作为公共艺术策划,举办了方案比选,我们是参选的其中一家。当时是2018年,然后经过几轮筛选,最终确定是我们。

豫园这个区域有丰富的城市元素,既有城隍庙、豫园这种中式的,也有外滩这种西式的风貌,所以不论怎样的方案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怎么样去回应这样的场所。

我们不想把这些元素过度简化——因为很容易选择所谓的中式元素。但对我来说,这样做过于简单粗暴了。我们想用一种更加委婉含蓄的方式去回应,而且最好能够用一个形式语言去回应所有东西。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行之建筑


我们把黄浦江作为一个设计元素。坐14号线从豫园站到陆家嘴,黄浦江就在乘客的头顶上。我们想把这个不被察觉的体验展现出来。所以我们设计了水花拍打到柱体上的曲线。


当然,拍打到柱体的曲线是根据城隍庙的屋檐来进行控制的,所以它的曲率非常中式,只不过是朝下的,像水中倒影。柱廊横向和纵向相切,这接近一种西方的拱券模式的形式。所以我们试图通过一种形式语言表达两种形式元素。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行之建筑


Julia:这是一稿就过的方案?


熊 星:肉眼看,是的。方案认可之后,这个概念从头到尾没有变过,但是为了保证方案完整实现,进行了长达4年的优化,都在不易被肉眼察觉的地方。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设计过程及幕后花絮 #上海地铁14号线 #豫园站 @XINGDESIGN行之建筑


Julia:14号线的空间颠覆了我们对上海地铁的印象。想问一下郑老师您最初是如何着手规划的?


郑 鸣:这个话题讲起来就非常长。从2014年年底开始,整条线的设计还是经历了一些波折。14号线从西部郊区,通过上海市的最中心地段,再到东部郊区,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特点或者主题把它串在一块。


从左至右:昌邑路站/曹杨路站/真如站/黄陂南路站 摄影©️祁稼昊


现在我们看到的每个站点都有不同的特色,但实际上我们在把框架定下来以后,就定了一些原则:第一是把空间还给乘客。本来地下空间就非常有限,通过整理它的净高,从原来的3米左右提高到3米9左右,把空间还给乘客。


第二是强调建筑本体的审美。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里,很多管线本来就在那,我们不需要加很多装饰,只要把关系整理清楚,把它的内在逻辑外化形成造型,它就是最美的,因为它实现了它的功能。这是我们从建构的一些特性来做这个事情。比如真如站用支吊架编织的成钢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彻上明造”的重现,也是建构文化的复兴。


上海地铁14号线真如站 摄影©️祁稼昊

每个站点都有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第三点:用空间的艺术创造艺术的空间。我们一开始就想把每个站点的特色用一种空间的手法融入在里面,通过空间里的形式、材料和他的其他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各方面的角度来进行体验。所以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特点,但背后的逻辑是统一的。


我想,当一个地铁站把物理空间都利用起来了,又体现出一种建筑本体的审美规律,同时还具有一些所在地段的特征,那么它就会是一个好的设计。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行之建筑

熊 星: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如果用一条线索做,所有的站都做得一样的话,就无法呈现这座城市的多元性。另外,地下轨道交通和地上不同,地铁驶出之后,你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个漆黑的隧道,加上一些发光的广告,然后你在下一个地方出来。所以其实每一个站点都是一个Gateway(门户),车站回应这个区域的空间特质,无论是对游客来讲,还是对普通市民、上下班的人群来讲,它会有一种区域的“归属感”“到达感”,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

以前我们把地铁当成基础设施,但现在可能更多把它作为一种城市空间上的品质关怀,以及对于城市空间的整个体验。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行之建筑

Julia:白天和晚上进入地铁站,体验会根据时间区隔而不同吗?


熊 星:在豫园站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因为我是一名建筑师,做地上建筑的时候会借助阳光的光影来塑造它的空间,但在地下就很难。


而且豫园站它开挖的很早很深,我们之前做过的项目,还可以根据设计调一些结构,但是豫园站我们可以说是一根柱子都动不了,很多操作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


所以我们创造了一种人工的流光,借用柱廊本身的节奏感,来塑造空间和表达这个站的空间感受。因为豫园站是上海下挖最深的地铁站,如果把整个地铁交通系统看作城市动脉的话,豫园站就像心脏一样,我们希望乘客能够感受到城市脉搏。


脉搏除了形式感的节奏,还有光影的节奏。我们希望把顶上做成一种开源的、可控的光影装置,根据不同的需要呈现不同的光色,这样在你进来的时候会觉得它有呼吸有回应,有一种生命感在里面。



Julia:郑老师最喜欢哪个站呢?


郑 鸣:我没有针对哪个站特别喜欢,每个站都有它的特点。如果说我们把一个站“从专业到大众”,理解为是“从技术到面具”这样的一个概念来区分的话,大家看到的就是“面具”。但我们更关注的是“面具”后面的技术逻辑。


Julia:之前看过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五位一体的车站,五位一体是哪些?


郑 鸣:建筑空间结构形式机电系统装饰装修公共艺术,缺任何一项,这空间都不完整。这个就需要我们打破施工阶段的区分,土建做完做机电再做装修,最后再做艺术品,肯定有些东西没有协调好。所以我们这次提前把这些整合在一块,打破了传统设计院的生产模式,很不容易。所有的设备管线,它的宽窄厚薄、它的走向,可以满足所有需求,同时形成的效果又非常具有美感。当这五个方面都处理好了,出来的面貌就是由内而外地生长出来的,各个专业的使用状态以直接表露的方式呈现在使用者面前,毫无违和感。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路站 ©️行之建筑

切割好的铝板压弯后,由锚栓拼接保持平滑



Julia:14号线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点,这是你们预料之中的吗?


郑 鸣:几个特色站成为热点我觉得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长的时间和这么宽的广度。


熊 星:豫园站的形式只是它的一个起点,我是非常希望能够有运营加入,做一些投稿征集,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如果能真正这样运营,大家的参与感就会挺高,大家都能参与到豫园站空间的光影创作中来,生命力也会更加持续。


Julia:新媒体时代,有很多的褒义也会有一些贬义的或负面的声音,负面的反响会不会影响你后期的设计?


熊 星:我其实没有太关注网上的这些评论。我们很认真的在做设计,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但肯定会有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但我不一定因为大家的喜好去改变自己的想法,要看具体问题是什么,就事论事。每个建筑设计都需要从案例中间去吸取经验教训,我肯定会让下一个项目做得更好,要一直进步嘛。


熊星已往项目案例-U-Magnet磁极双塔 ©️行之建筑


熊星已往项目案例-The ring ©️行之建筑



02

/公共空间/
民主设计,展望未来


Julia:我们专门花了一上午去体验14号线,去看了每一站,发现跟以往的地铁完全不一样,很先进,有多科技的东西在里面。


郑 鸣:我们在整条线的设计里面,高科技和人性化是同步进行的,而且是不矛盾的。比方说在车厢门口候车的时候,显示屏的信息就比以前多了。以前可能是简单的间隔时间和天气情况,现在我们有了【拥挤度】提示,让乘客知道哪个车厢人比较少。拥挤度不是数人头来数的,是靠“轨道称重“来实现的。这样一个大数据判断既是高科技的,也是人性化的。


你们现在看到的显示屏是在正面,人在候车的时候抬头就可以看到。以前都是在侧面或者后脑勺,因为当时我们没有足够薄的屏嵌到门上面去。高科技和人性化这两者结合起来是可以达到一致的。


上海地铁14号线被网友称为“魔都最美换乘王”,换乘高效便捷 ©️i-Talk


熊 星:再举一个小例子。豫园站的空间下挖很深,每下挖一米都增加很多成本,所以它的空间层高并不富裕,站厅层高还不到5.5米,最初管线做完是3.5米,基本比住宅楼只高一点,但是有将近200米长,你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空间?所以当时大家都很手足无措。

最好的设计策略就是通过一种手段,尽量多地解决问题。利用“曲面天花拍打到柱体”所呈现的拱廊,把很多的管线优化到靠近柱子,包含拱券的形体之内。这样公众真正使用的空间就提高到了4.2米。由于我们控制出来的飞檐产生了一个弧线,除了文化上的概念之外,也是最大限度地处理管线的方式,以使这个空间一气呵成地呈现出来。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 ©️行之建筑

天花与主体相契合,形成“飞檐倒影”,管线隐于其中


Julia:目前14号线站点的维护方式是怎样的?


熊 星:在设计的优化过程中,运维从头到尾都参加,必须要考虑他们的需求。在设计的参数上我们有一些控制,比如,所有的铝板弯折的最小间距控制在10公分以上,方便他们去进行擦洗;包括它的检修口可以从节点上拆下来,然后再如何装回去;很多铝板被优化成标准形状,并且留有备料和编号,方便替换等。


郑 鸣:这个问题非常好。建筑是一个过程,不是建成之后让拍个照片就完了。所以日后的维护是设计——而不是运营——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上,我们提供了两种并存的解决方案,即一边是可预见的、有秩序的严谨的系统,另一边是允许自由发展的、随机的路线。


不管是车站的设备设施,还是我们乘客的行为习惯,它在变化,我们没有把它限定在系统里面。我们呈现的面貌虽然是“涂黑”的,但实际上是“留白”的。

熊 星:建筑如何维护一直是设计的一部分,例如我以前设计超高层建筑,如何设计擦窗机,一季度擦几次,都很有要求,这也会影响塔楼形体和幕墙形式。但维护其实也挺费力的,纽约地铁就特别脏;日本的地铁站虽然很旧,但打理得很干净。建筑本身的维护其实比刚开始建成还要重要。它和人是一样的,人不收拾都不好意思出门,你需要花精力要去维护。


听说马岩松老师的嘉兴火车站刚完工就被吐槽:全白的火车站多容易脏啊,脏了怎么办?马老师当时好像回复说,一个大而干净洁白的环境反而会使人节制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


我觉得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一个城市的空间,设计师真的只是一个开始,你尽可能地考虑到如何方便维护,后期与大家一起努力。


郑 鸣: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有时候你觉得是个难题,反倒成为激发你做一个亮点的理由。这次我们在做曹杨站就有这样一个体会。曹杨这个区域,是中国历史上“五卅运动”的发源地,当时的罢工就发生在这里的日本棉纱场。


曹杨站原来是一个平板的空间,经过整理以后就产生了一个做隐喻纺纱车间门式钢架的想法,在拱顶的部位我们做了一排类似工厂车间的采光天窗,在它的结构净高5米的前提下,最高部分做到4.7米,把空间利用住。拱肩部分放满了各种管道,检修的时候只要拆掉两个圆通就可以伸手进去,安装上去也不会显得不整齐。有时候做设计,功能解决了,建筑的审美就出来了。如果这个解决方案恰好与场地还有某些内在的关联,那就更完整了。


上海地铁14号线曹杨路站 摄影©️祁稼昊

Julia:14号线的空间还会有哪些被忽略的亮点?


郑 鸣:在整条线设计里包含了“模数化”“装配式”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把站台石材的模数定为912,门缝与门缝之间正好是5块石材。912又可以把上下车的指示箭头结合到里面。对厂家来讲也很方便,他只要在模数里面把所有的箭头跟所有上下指示标切合进去,生产一种规格,运到现场一放就好,这样空间呈现出来的面貌就是整齐有秩序的。


上海地铁14号线静安寺站 摄影©️祁稼昊


熊 星:14号线是很多车站的串联,每个站都不是孤立的,要整体去看这一条线路,在总预算之下如何去分布它的投资和成本是一种智慧。“把力用刀刃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14号线标准站虽然成本较少,但也花了很多的心思,这些心思都花在了一些如何提高它的效率,提高它的功能表现上。其他特定区域,包括豫园站、陆家嘴站等,就会更加用力一点。



= END =



出品方


监制/主持:朱丽康

主编/策划:李昕

音频剪辑:白希文

编辑/排版:东开开


图片来源
嘉宾提供/来自网络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By 一言一吾


More shows like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View all
新闻酸菜馆 by 新闻酸菜馆

新闻酸菜馆

213 Listeners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17 Listeners

凹凸电波 by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431 Listeners

忽左忽右 by JustPod

忽左忽右

459 Listeners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by 声动活泼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176 Listeners

Think Fast Talk Smart: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by Matt Abrahams, Think Fast Talk Smart

Think Fast Talk Smart: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781 Listeners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3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2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65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63 Listeners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by 潇磊&刘飞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312 Listeners

The Interiors Podcast by Tanya Neufeld Flanagan

The Interiors Podcast

4 Listeners

历史学人 by 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19 Listeners

严肃喧哗 by 门童inSydney

严肃喧哗

2 Listeners

蒋方舟·一寸 by 蒋方舟

蒋方舟·一寸

57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