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都是愛孩子的,但生活中,總不免有得為孩子建立「規則」的時候。當媽成為生活中的黑臉—規則制定者時,孩子則以「我更喜歡霸拔!」來回應…這種走心時刻,相信許多媽都從經歷過(泣)~
「無條件的愛」不等於「無限(制)的愛」,媽如何兼顧「規則制定者」及「與孩子關係親密的母親」這兩個角色,讓我們接著聽下去…
=============
本集想聊重點
07:20 親子關係中,是什麼會讓孩子長大後願意回來,與家人維持緊密關係
09:25 身邊從小接觸的各種關係與互動,影響著每個人成年後的性格與思維
10:15 與孩子建立「有意義的愛的連結」
12:25 當心理各種情緒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會如何反應
14:25 成人如何適切表達對孩子的「無條件的愛」
16:30 媽如何兼顧「規則制定者」及「與孩子關係親密的母親」這兩個角色
20:30 「無條件的愛」不等於「無限(制)的愛」
=============
想聊~小撇步
Q: 媽如何兼顧「規則制定者」及「與孩子關係親密的母親」這兩個角色?
A: 與孩子一起設定規則,並在執行過程中同理孩子的情緒。
(1) 4 歲到小學階段的孩子,已可提出問題與討論—孩子自己提出並同意的規則比較容易做到。準備要設定規則前,預先溝通/告知接下來,我們要討論這件事的規則。「預先」的目的為在沒有任何情緒時,先做好「討論」的情緒準備。
(2) 蒙特梭利提到,我們要扮演一個溫柔並堅定的成人。媽必須堅守自己設下的規則,言出必行。
(3) 規則執行時,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時:「先同理」情緒,「再處理」事件。
-「同理」時保持彈性,媽可以反問自己:如果是我會怎麼想或有什麼感覺?
-把握規則所含的「精神」,不要糾結在精神之外的點。
-給互相一個台階下。例如:
規則是「自己拿的食物要吃完」 [精神: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果孩子真的很努力了,媽可以表達:我感覺你很努力,可是吃不下了是嗎?我吃一半,你吃一半。 [制定的規則做不到時,同理孩子的情緒,並引導孩子去體驗選擇的結果]
-在互相情緒冷靜下,保持互相可以討論與修改規則的彈性。
=============
想問?快告訴我們!
有想了解的議題,或任何關於育兒、教育、生活的煩惱、困惑,歡迎來信告訴我們!可以寄到 [email protected],或在 Y2 臉書粉絲頁 留言。
也歡迎追蹤我們,給我們點個讚!
© Y2毅宇未來教育基金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