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遥远的南极是许多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区域,成果甚多,难寻突破。孙立广教授另辟蹊径,率领弟子下南极,上北极,赴南海。
孙立广
中科大地球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生态学家
音频中的风铃音效为提问处
1.问:去南极这两次的体验有什么不一样,对大众来说可能都觉得会比较冷,南极和北极到底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呢?
孙立广:这个体验差别太大了。在北极我是到了北纬80度,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南极我还没有到南极圈,就是在长城站是在南极半岛上面,还没进入南极圈。但是南极圈里面就在长城站气侯极端恶劣,一年大概有1/3以上的天数是在风雪当中,而北极接近80度那个天气里面,相对来讲我们夏天去的风和日丽,零度左右的气温。所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的严寒,但是在南极是艰苦的、严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2.问:所以说科学家现在更多的可能都是去南极科考,因为南极它更恶劣,所以它的科考价值更高吗,比起北极来说。可以这么理解吗?
孙立广:整个南极对于大陆来讲、对中国来讲,它的国家意义可能非常重大,眼下还不清楚,将来会非常重要,所以现在我们国家特别的开始重视去南北极科学考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去了在南极建立长城站,现在在南极已经建立四个站,马上要开始建第五个站,在罗斯湾的难言岛上面要建第五个站,为什么建这么多站呢?我们不仅仅是占地方,我们还要了解、探索自然领域的奥秘,考虑到我们的未来气侯变化是什么,你就必须要了解气侯变化的历史,所以从历史来考证未来,所以它的这个方面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3.问:您刚刚也提到说我们是南极考察和北极考察的迟到者,我们现在在这方面追赶国际步伐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怎么样?
孙立广: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们说如果开始我们一穷二白什么都不知道,完全在一片未知的条件下去开展工作的话,前面的15年,我是第15次去的,在那之前主要是为了建站做准备,在开始从建站为主到转入科考为主,所以仅仅的也只是这个将近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面,中国的科学研究在南极的科学研究成果已经逐步的发展起来。实际开始从第二个梯队里面往前走了,走到第一个梯队里面来了,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局面。
4.问:最后一个问题想问问您,是去南极北极跟衣食住行生活有关的。去之前要做哪些准备?要带哪些特殊的装备?怎么吃怎么住?
孙立广:其实现在要去的话,衣食住行问题都不用考虑了。不像我之前去的时候,我几乎把所有该带的东西全部带过去了,甚至连铁丝我都带过去了,榔头我都带过去了。但是现在什么都不用准备了,那边的条件非常齐全。吃饭的问题也非常简单,长城站里面有餐厅,食品库里面储备的可好了。其实到冬天到极夜的时候,冰箱都不需要了,已经很冷了。所以储存食品储存了很多,有得吃,有得喝,日子过得很好,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是什么?他们经常要吃一年以上的甚至于两年的食品,没有青菜吃。如果到冬天的时候偶尔可以吃一点那个脱水的菜。还有就是你要到野外去,像我那个时候去考察,每天中午我都要带着饭上山,带什么饭呢?两个馒头,五六个五香鸡蛋,水喝完了就喝雪水,把那个雪塞到嘴里去。但是不要觉得苦,那个雪进入你的喉咙里以后很热,就像一条线一样下去,就像喝高度酒一样,冰凉地下去,也很有意思。所以在那个地方也有苦有乐,我去的地方是长城站,不能说非常辛苦,只是我们野外考察的时候辛苦。但如果你到昆仑站去的话那就不得了,昆仑站那个地方是南极洲的最高峰,就相当于青藏高原的高峰一样,所以那个地方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人家讲挥汗如雨,在那里挥汗就是冰,喷出来的气接着就要马上变成冰,那种生活太艰难了,很不容易。
欢迎订阅专辑-中科院SELF讲坛。
每周三、周五下午五点,与您畅聊科学之美。
4.3
33 ratings
遥远的南极是许多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区域,成果甚多,难寻突破。孙立广教授另辟蹊径,率领弟子下南极,上北极,赴南海。
孙立广
中科大地球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生态学家
音频中的风铃音效为提问处
1.问:去南极这两次的体验有什么不一样,对大众来说可能都觉得会比较冷,南极和北极到底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呢?
孙立广:这个体验差别太大了。在北极我是到了北纬80度,斯瓦尔巴德群岛。在南极我还没有到南极圈,就是在长城站是在南极半岛上面,还没进入南极圈。但是南极圈里面就在长城站气侯极端恶劣,一年大概有1/3以上的天数是在风雪当中,而北极接近80度那个天气里面,相对来讲我们夏天去的风和日丽,零度左右的气温。所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的严寒,但是在南极是艰苦的、严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2.问:所以说科学家现在更多的可能都是去南极科考,因为南极它更恶劣,所以它的科考价值更高吗,比起北极来说。可以这么理解吗?
孙立广:整个南极对于大陆来讲、对中国来讲,它的国家意义可能非常重大,眼下还不清楚,将来会非常重要,所以现在我们国家特别的开始重视去南北极科学考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去了在南极建立长城站,现在在南极已经建立四个站,马上要开始建第五个站,在罗斯湾的难言岛上面要建第五个站,为什么建这么多站呢?我们不仅仅是占地方,我们还要了解、探索自然领域的奥秘,考虑到我们的未来气侯变化是什么,你就必须要了解气侯变化的历史,所以从历史来考证未来,所以它的这个方面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3.问:您刚刚也提到说我们是南极考察和北极考察的迟到者,我们现在在这方面追赶国际步伐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怎么样?
孙立广: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们说如果开始我们一穷二白什么都不知道,完全在一片未知的条件下去开展工作的话,前面的15年,我是第15次去的,在那之前主要是为了建站做准备,在开始从建站为主到转入科考为主,所以仅仅的也只是这个将近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面,中国的科学研究在南极的科学研究成果已经逐步的发展起来。实际开始从第二个梯队里面往前走了,走到第一个梯队里面来了,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局面。
4.问:最后一个问题想问问您,是去南极北极跟衣食住行生活有关的。去之前要做哪些准备?要带哪些特殊的装备?怎么吃怎么住?
孙立广:其实现在要去的话,衣食住行问题都不用考虑了。不像我之前去的时候,我几乎把所有该带的东西全部带过去了,甚至连铁丝我都带过去了,榔头我都带过去了。但是现在什么都不用准备了,那边的条件非常齐全。吃饭的问题也非常简单,长城站里面有餐厅,食品库里面储备的可好了。其实到冬天到极夜的时候,冰箱都不需要了,已经很冷了。所以储存食品储存了很多,有得吃,有得喝,日子过得很好,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是什么?他们经常要吃一年以上的甚至于两年的食品,没有青菜吃。如果到冬天的时候偶尔可以吃一点那个脱水的菜。还有就是你要到野外去,像我那个时候去考察,每天中午我都要带着饭上山,带什么饭呢?两个馒头,五六个五香鸡蛋,水喝完了就喝雪水,把那个雪塞到嘴里去。但是不要觉得苦,那个雪进入你的喉咙里以后很热,就像一条线一样下去,就像喝高度酒一样,冰凉地下去,也很有意思。所以在那个地方也有苦有乐,我去的地方是长城站,不能说非常辛苦,只是我们野外考察的时候辛苦。但如果你到昆仑站去的话那就不得了,昆仑站那个地方是南极洲的最高峰,就相当于青藏高原的高峰一样,所以那个地方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人家讲挥汗如雨,在那里挥汗就是冰,喷出来的气接着就要马上变成冰,那种生活太艰难了,很不容易。
欢迎订阅专辑-中科院SELF讲坛。
每周三、周五下午五点,与您畅聊科学之美。
102 Listeners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7 Listeners
315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445 Listeners
178 Listeners
35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274 Listeners
299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48 Listeners
45 Listeners
289 Listeners
186 Listeners
15 Listeners
26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