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本期节目中,摄影师宛超凡讲述了他时隔四年回到家乡后,拍摄自己故乡的创作经历。他的作品《归去来》聚焦于家乡的变化与人与环境的关系,探索了摄影师在创作时面对的美化与真实的悖论。他通过拍摄家乡的亲友,展现了对故土的复杂情感,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寻找熟悉感的努力。这段旅程让他重新发现了与家乡的深厚联系。
欢迎收听。
【接触嘉宾】
📷宛超凡(小红书@宛超凡总想去拍照)
1991年生于河北省固安县。东京艺术大学博士
阶梯实验室 STAIRS LAB 联合创始人(小红书@新大久保制书匠)
日本摄影留学咨询专家(小红书 @超凡摄影塾)
TOTEM POLE PHOTO GALLERY成员(小红书 @Totem Pole Photo Gallery)
摄影集有《在水边》(2016,STAIRS PRESS)、《觀物》(2018, WAN PUBLISHING)、《在石头内部燃烧》(2020, WAN PUBLISHING)、《河流全都知道——荒川》(2022,STAIRS PRESS)、《归去来》(2025,STAIRS PRESS)。
获第5回Canon Photographers Session佳能奖(2016),第4回KAWABA NEW-NATURE PHOTO AWARD川场村奖(2016),第44回写真新世纪优秀奖(2021)。作品被清里摄影美术馆收藏。
📚作品《归去来》
展览现场
2023年夏,时隔四年,返乡。行驶在新城区的路上,车窗外的风景令我觉得陌生。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两年起,故乡这座毗邻首都的小城便开始发生改变。我出生的平房和小巷消失,原地升起一幢幢林立的高层住宅楼,郊野荒地被抹掉,变成现代工业开发区和新城区。郊外建起了高铁站,而原本冷清的火车站因开通了直达北京丰台的火车,在每天通勤时间开始变得熙攘。
可我对故乡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那座只有三条主干道、三个大超市,遍布五层楼房的四方小城。故乡变了,我没跟上。
拿着相机的我,走在家乡街道上,试图通过取景器寻找记忆中的家乡痕迹,而非观看当下眼前的家乡。我渴望通过摄影,与这座四方小城重新建立联系。但这有些徒劳,往昔小城模样已不再,无论我在街道上走多久,所见所拍都只能是当下的家乡。摄影也许是关于过去的艺术,照相机只能拍下过去,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当下已成过去。
2023年夏季的返乡,恰逢三叔忌日。我出生在一个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少数民族)家庭,父母出生的村庄是回族聚集村。忌日那天,家人团聚,大家头戴白色礼拜帽忙碌的场景,让我恍若回到童年。农村不似城市,除去村内红砖搭建的二层或一层小院门口的杜瓦被“回族之家”代替之外,变化甚微。村中心的绿顶清真寺外观依旧,拴在路边的牛和羊,踱步的土狗,还有村外大路旁的几家肠衣厂。这些熟悉的乡村风景和回族生活场景,让我重新找到和家乡的联结。县城面貌虽变,但生活其中的人始终如一。景变,人依旧。这些熟悉的面孔,许许多多人情的牵系,构成了我与这座小城的纽带。
那么,就多多拍人吧,偶尔拍几张风景就好。
【参考资料】Misha Kominek - First Journey Home
www.kominekominekominek.com
佐内正史 - 静冈诗
www.sanaimasafumi.jp
平敷兼七 - 山羊の肺 沖縄 一九六八-二〇〇五年
sobooks.jp
Boris Mikhailov - Case History
www.iack.online
深濑昌久 - 父の記憶
www.book-komiyama.co.jp
游莉 - 寂静的纬度
erisyo.com
富谷昌子 - 津軽
www.shashasha.co
【本期主播】🎙花盆,胶片摄影师、高校老师
(B站/小红书/微信公众号@于花盆)
【其他信息】策划:于花盆
制作:于花盆
📢 扫码加入听友群,与主播互动,不定期福利放送!
5
1212 ratings
在本期节目中,摄影师宛超凡讲述了他时隔四年回到家乡后,拍摄自己故乡的创作经历。他的作品《归去来》聚焦于家乡的变化与人与环境的关系,探索了摄影师在创作时面对的美化与真实的悖论。他通过拍摄家乡的亲友,展现了对故土的复杂情感,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寻找熟悉感的努力。这段旅程让他重新发现了与家乡的深厚联系。
欢迎收听。
【接触嘉宾】
📷宛超凡(小红书@宛超凡总想去拍照)
1991年生于河北省固安县。东京艺术大学博士
阶梯实验室 STAIRS LAB 联合创始人(小红书@新大久保制书匠)
日本摄影留学咨询专家(小红书 @超凡摄影塾)
TOTEM POLE PHOTO GALLERY成员(小红书 @Totem Pole Photo Gallery)
摄影集有《在水边》(2016,STAIRS PRESS)、《觀物》(2018, WAN PUBLISHING)、《在石头内部燃烧》(2020, WAN PUBLISHING)、《河流全都知道——荒川》(2022,STAIRS PRESS)、《归去来》(2025,STAIRS PRESS)。
获第5回Canon Photographers Session佳能奖(2016),第4回KAWABA NEW-NATURE PHOTO AWARD川场村奖(2016),第44回写真新世纪优秀奖(2021)。作品被清里摄影美术馆收藏。
📚作品《归去来》
展览现场
2023年夏,时隔四年,返乡。行驶在新城区的路上,车窗外的风景令我觉得陌生。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两年起,故乡这座毗邻首都的小城便开始发生改变。我出生的平房和小巷消失,原地升起一幢幢林立的高层住宅楼,郊野荒地被抹掉,变成现代工业开发区和新城区。郊外建起了高铁站,而原本冷清的火车站因开通了直达北京丰台的火车,在每天通勤时间开始变得熙攘。
可我对故乡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那座只有三条主干道、三个大超市,遍布五层楼房的四方小城。故乡变了,我没跟上。
拿着相机的我,走在家乡街道上,试图通过取景器寻找记忆中的家乡痕迹,而非观看当下眼前的家乡。我渴望通过摄影,与这座四方小城重新建立联系。但这有些徒劳,往昔小城模样已不再,无论我在街道上走多久,所见所拍都只能是当下的家乡。摄影也许是关于过去的艺术,照相机只能拍下过去,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当下已成过去。
2023年夏季的返乡,恰逢三叔忌日。我出生在一个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少数民族)家庭,父母出生的村庄是回族聚集村。忌日那天,家人团聚,大家头戴白色礼拜帽忙碌的场景,让我恍若回到童年。农村不似城市,除去村内红砖搭建的二层或一层小院门口的杜瓦被“回族之家”代替之外,变化甚微。村中心的绿顶清真寺外观依旧,拴在路边的牛和羊,踱步的土狗,还有村外大路旁的几家肠衣厂。这些熟悉的乡村风景和回族生活场景,让我重新找到和家乡的联结。县城面貌虽变,但生活其中的人始终如一。景变,人依旧。这些熟悉的面孔,许许多多人情的牵系,构成了我与这座小城的纽带。
那么,就多多拍人吧,偶尔拍几张风景就好。
【参考资料】Misha Kominek - First Journey Home
www.kominekominekominek.com
佐内正史 - 静冈诗
www.sanaimasafumi.jp
平敷兼七 - 山羊の肺 沖縄 一九六八-二〇〇五年
sobooks.jp
Boris Mikhailov - Case History
www.iack.online
深濑昌久 - 父の記憶
www.book-komiyama.co.jp
游莉 - 寂静的纬度
erisyo.com
富谷昌子 - 津軽
www.shashasha.co
【本期主播】🎙花盆,胶片摄影师、高校老师
(B站/小红书/微信公众号@于花盆)
【其他信息】策划:于花盆
制作:于花盆
📢 扫码加入听友群,与主播互动,不定期福利放送!
305 Listeners
102 Listeners
119 Listeners
451 Listeners
317 Listeners
459 Listeners
206 Listeners
37 Listeners
133 Listeners
273 Listeners
265 Listeners
48 Listeners
311 Listeners
45 Listeners
10 Listeners